<量心>
最近,大家都在講良心,但在講「良心」之前,大家又知道不知道「良心」的典故呢?
良心最早是寫作「量心」。關於「量心」一詞,網絡上有許多個版本,一時說「量心」的起源是魯班斥責徒弟的訓話,一時又說是魯班被師父指桑罵槐的典故,還有一堆無名氏的版本等等。雖然主角的人物各有不同,但由來的原因還是大同小異,而我所知道的,則是魯班和他的老師傅的版本。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能工巧匠的老和尚,魯班從小就向他拜師學藝。
大家都知道有很多木工工具都是由魯班所發明的,如魯班尺,鉋子,鑽子,墨斗,還有鋸子等等,此證魯班是個勤學苦練,又非常聰明的人。
有日魯班去山上伐木,一不留神被草葉划了一下,鮮血順著傷口流了出來,感覺有點火辣辣的痛,於是就蹲下身一看究竟,原來如此,這些葉子的邊上布滿了排列整齊鋸齒狀的尖刺,由此受到啓發,回家之後幾經試驗,反復改進終於造出鋸子。而最為人們所關注的,是魯班木偶,既可以做交通工具,又可以幫助將士們攻城打仗。
那,魯班到底是如何學會做這個木偶的呢?那自然是師承他的師傅(不要問我先有母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不知道XDDD...)。
話說師傅年紀越來越大,日常生活幾乎就全靠魯班照料,常言道:「久病無孝子」,日子久了,魯班就覺得被老師傅拖累,影響了自己的發展,心中難免生出厭煩的情緒。
後來,魯班終向師傅請辭,想到外面闖闖。師傅一聽,即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便說:「好的,你在外面小心,我會好好照顧自己的。」
從此,魯班便搬出了老師傅的家,自己單獨居住。
過了數月,魯班工作完,抽空去看了師傅,沒想看到師傅正在閉目養神,地上卻有個木偶在幫他料理家事,而且做得井井有條,魯班看得目瞪口呆。
原來,師傅曾經培養過不少徒弟,但每到一定的時候,大家就會覺得自己已經學會了師傅的功夫,還沒等到師傅教他們這項絕學,便已經陸續離開自立門戶去了。
魯班看了這靈巧無比的木偶,便心生羨慕,想要學會這項絕學,於是他只好硬著頭皮,請求師傅再教他做木偶。
師傅說:「行,你心靈手巧,只要依葫蘆畫瓢,照著做就行了。」
魯班很高興,即刻對著師傅做的木偶認真觀察,仔細研究。很快,魯班便做了一個和師父一模一樣的木偶出來。
可是,這個木偶就是不動,於是魯班又拿來圖紙,用尺子量了又量,明明已經分毫不差,為什麼木偶就是不動呢?他苦思冥想,終無辦法,只好去向師傅求救。
師傅說:「你把尺寸都量好了嗎?」
魯班說:「分亳不差。」
師傅又問:「各個部位你都量了嗎?」
魯班十分乾脆利落地回道:「都量過了,一個部份都不差。」
師傅再問:「你有沒有量心?」
魯班脫口說出:「我沒有量心。」
師傅說:「你沒有量心,那怎麼行,也難怪它不會動了⋯」
這時,魯班才如夢方醒,意識到師傅話中有話,借著「量心」,在責備自己忘恩負義,辜負了他老人家。
魯班即羞愧難當,後悔莫及,急忙跪在師傅面前,向他認錯。
因為「量心」跟「良心」同音,人們覺得用良心來表達,意思會更加明白貼切,於是,後來人們都將「量心」改成「良心」,並一直沿用至今。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