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製造業遇上5G,如何透過技術應用強化企業競爭力?🚀】
5G技術不僅能帶來更大的傳輸頻寬,更具備低網路延遲與支援大量節點裝置連線的特性,在智慧製造領域中擁有相當大的應用潛力。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 5G技術的優勢及應用📶
在智慧製造應用中,5G跟有線通訊或使用免授權頻段的其他無線通訊技術相比,其最大優勢在於:
✅ 兼顧移動性:有利生產線上使用的移動設備,如:搬運機器人、自主引導車(AGV)等。
✅ 有保障的網路服務品質,但5G網路建置的成本跟投入資源也比較高。
工廠透過5G技術轉型,以更高程度的靈活性支援高速製造環境,搭配多元感測器設備及機器人,連結到雲端進行巨量資料的運算分析,以管理生產排程,維護供應鏈和工廠間作業規劃。
2020年日月光、中華電信、高通三方聯合打造全球第一座5G mmWave(毫米波)企業專網智慧工廠,更是第一個導入台廠小型基地的5G企業專網。日月光導入5GmmWave企業專網於第二園區中,利用5G的大寬頻、低延遲特性,維修人員利用擴增實境(AR)進行遠端維修、自主引導車(AGV)可進行搬運貨與巡檢,提升工廠的製造效率。
疫情持續延燒之下,遠端作業的需求提升、勞動力短缺等,皆加速企業進行智慧製造的轉型,也更凸顯該議題的重要性。SEMI關注智慧製造多年,智慧製造委員會也已來到第五個年頭;更令人振奮人心的是今年與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同期舉辦的「高科技智慧製造特展」,更是歷年中最大的展區,將以最前瞻的視野帶領您朝向智慧製造的目標邁進,敬請期待🌟
#SEMI
#智慧製造
#5G
擴增實境在製造端之應用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R傳承技術力 員工上線即戰力
2021-03-04 14:33 聯合新聞網 / 能力雜誌
【文/葉小慧 攝影/謝美姿】
即便不在工作現場,卻無需暫時停止機台運作進行訓練作業,能源大廠靠著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眼鏡的輔助,讓職場新鮮人體驗維修、操作等高難度作業流程,還因此提高了學習效率,並克服場地、天候等干擾,讓培訓更安全,這全都是目前AR、VR、MR等新興科技所創造的新型態工作與訓練方式。
說起為工業場域所設計的VR訓練課程,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白璧珍表示,員工訓練領域一直是宇萌的重要業務。而在VR之外,深耕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等虛實整合技術近11年的深厚經驗,也是宇萌投入此領域的一大後盾。在新冠肺炎(COVID-19)衝擊下,企業界需求在2020年更是明顯成長,從金控、工業製造,甚至建築製造/設計產業都已開始導入,「現在需求只會越來越大,以2020年來說,宇萌至少有一半的合作是在工業製造產業上。」
傳統培訓太平面 員工受訓難突破
工業製造的員工培訓早有一套既定做法,吸引它們導入AR等新技術的誘因何在?白璧珍自信地說,「這類工業製造客戶原有的長期培訓,再搭配我們的服務,讓應用更加多元。」此外,宇萌結合AR、VR、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的課程能更有利於企業經驗「傳承」,是吸引業界目光的重點所在。白璧珍以合作1年多的能源供電大廠為例說明,合作方面臨一波退休潮,需要訓練大批新進人員。可以說退休人員累積的深度知識與技術,在在牽動著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該怎麼做才能更完整的保留經驗、順利傳承?更有企業是災害故障十幾年才發生一次,新手一旦遇上,完全不知如何應變處理,「傳統的『老師傅』技法、經驗與思維需要靠30、40年的時間沉澱累積,現在想快速教導新進人員掌握技巧,透過AR、VR與MR就能快速幫助他們。」
過往企業員工培訓採用的簡報、編製學習書或線上的影像課程,想讓員工順利套用到工作上仍有落差,「這些學習方式都比較平面化,跟實際工作場域差別甚大,導致員工沒辦法將兩邊連結在一起。」白璧珍認為,藉由AR等技術的實境擴充,再結合文字、影像、3D等內容,用更直覺、視覺化的方式學習才是解決過往培訓痛點的最佳答案。像是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OP)就可以用此方式呈現、學習,當員工能更快熟練,也更能確保工安,「特別是對看重安全性的產業來說,如何在工作流程中及時提醒避開危險操作,甚至適時學習資深員工的實戰經驗,更是重要。」當訓練模式隨著科技進化、善用員工熟悉度高的載具,再結合身歷其境的學習體驗,對新進員工的學習效率將大有幫助。
AR立體說明書 遠端專家當救星
為了因應許多工業大廠都有眾多的事業單位需求,白璧珍分享,宇萌是以「教案」方式來導入員工訓練。在AR部分,與現場設備搭配產製AR式的「立體說明書」,能無負擔的載入40、50項操作說明,更能顯示3D的操作元件。當員工打開配電箱,拿出手機一比對,斷路器、防雷器、電度表、電流表等部件名稱清清楚楚,若再點選個別部件,螢幕上立即呈現立體影像,還能再拆分、介紹內部細節。針對設備的每個按鍵功能,均可顯示出完整的操作模式,減少學員誤觸開關產生的危險性,還能自由反覆練習,提昇學習成效。而且這份AR「立體說明書」也擁有足夠的靈活度,企業方還可以自行編輯需要的內容,或者利用平台編輯器產出新的教案。
對於高空或有爆裂等較危險的作業場域之教學,在設計上則是可先在訓練單位導入宇萌的VR模擬設備,例如:登上高塔清洗設備、或到有閃燃爆裂危險等處工作就編有VR的相關教案,讓新進人員在安全環境就能反覆熟練,完善學習的歷程。白璧珍說,透過虛擬化的操作和教學過程,能了解學員對SOP掌握的精準程度,「精準度夠了,才能進入實際場域服務。」
除了AR、VR,在產線現場教案當中的MR系統,則是採用AR眼鏡搭配語音進化成MR操作模式,在工作現場以視覺化影音進行教學指引,讓學員能結合語音的引導操作機台按鈕,不論是設備檢查或維修的練習,都能由MR眼鏡直接查閱說明書及資料,甚至能線上請求遠端專家支援,專家不需到場也能即時協同訓練。
降低停機頻率 打造客製化服務
談及導入後的成效,白璧珍觀察到,AR、VR及MR導入之後,在人力節省、狀況應變速率以及內部滿意度上都有大幅的提昇。不單明顯節省新人訓練的時間,內部同仁看到公司為了工作服務品質提昇做了很大的改變,滿意度自然就向上提高。
不過,由於AR等技術導入屬於企業數位轉型的一環,雖然短期內將導致成本增長,然而一旦形成內部的標準流程後,將帶來明顯的訓練效率提昇、成本下降的優勢,並可進一步的留才,白璧珍補充,「像有些產業必須進行停機以進行員工訓練,停用機台就是大量的成本支出,也影響產能。」另外,導入AR技術還能節省場域教學成本,進而複製到更多相關場域,甚至員工免出差也能進行跨境訓練。
白璧珍也強調,不同的產業、企業會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導入時會根據客戶需求配置專案團隊,與合作方就所有服務流程進行完整規劃。團隊中將包括技術跟視覺的專才人員,規模為3∼4人到8∼10人不等,也能配合企業原有的UI/UX團隊進行業務的對接。
宇萌與一般廠商較為不同的差異處,在於其與客戶並非從零開始對接,白璧珍解釋,「宇萌的技術不需要在全部重新建置狀態下合作,是基於有完整服務模組編程的平台,疊加客戶需要的東西,最終完成完整客製化的服務。」
自有平台「marq+」解放人力門檻
自有平台「marq+」的深化與服務就是宇萌的技術研發主軸,除了提供編輯器給客戶產出客製化教案外,也能提供跨載具的服務,無論Windows、iOS或Android平台都能適用,「我們在一開始建構時,就以使用者導向進行思考,提供跨平台的服務支援,並思考什麼服務放在AR是最好的體驗。」白璧珍說,當更多的體驗都能結合技術來實行,這套編輯器可以順應各式各樣的需求來產出,從消費型、教育型到工業型客戶都能同時支援。
只是,就目前與眾多企業合作的經驗來看,白璧珍也提醒有意導入的企業,「對數位轉型的接受度往往是AR導入企業員工訓練時的門檻。」若只做到初步功能的強化不見得能看見具體的成效,還是需要企業內部積極推動,儘快將其內化成訓練或工作SOP的一部分,才可能享有帶來的益處。「這樣的教學模式建構起來之後,還要推到整個企業去了解。對某些傳統企業來說,可能把教案建置好了,卻沒花時間對內部溝通導入這些新技術與課程的好處、該怎麼使用,就會停在導入完成的階段,卻無法進展到內部實際使用。」
對於企業組織內部對數位轉型的配套動能不足的窘境,也成為宇萌和企業溝通時需要突破的地方。白璧珍認為,當企業進行數位轉型與優化時,首先最需要的是取得導入單位的高階主管認同,再加上中階主管願意配合落實到執行面上,構面才較為完整,「否則可能同仁沒有認知到公司的用心,沒有正確在數位時代下轉換心態與做法,最後還是用舊的方法。」
其次是慎選承辦人員。白璧珍指出,導入企業擔任專案窗口的人員必須對內部流程和組織的「痛點」非常了解,在前期的溝通才會比較完整,也才能確實對症下藥。大部分的工業製造大廠都因歷史悠久,長期下來內部養成訓練內容都相當繁複,因此在與能源大廠合作初期便找了1名具有30∼40年工作資歷、即將退休的老師傅來協助溝通與設計教案,這也是讓宇萌團隊合作的教案進展順利的成功要素。
視覺化體驗時代 整合虛實科技
就宇萌推廣至今的觀察,還有另一個必須提醒企業的是,導入時,並非最新技術就必定是適合自己的。「不要為了推動而推動,一定要配合實際需求的面向。」白璧珍表示,以宇萌的做法來說,在導入前就必須先清楚評估,為什麼這個工作流程需要AR去改善?再就企業的實際需求統整後,與對方討論所需具體做法,比如是要採用教學協作、現場服務或虛擬化的服務模式等,這些並不因企業規模或產業別而有差別。「通常把這塊討論得夠具體,不論中型、大型企業問題都不大。」
例如:對博物館或大型商場而言,擁有專屬載具仍是相當大的負擔,同時在技術持續更新的情況下,往往等到購入載具時,技術又跟不上了。因此,宇萌建議手機是消費者會自行攜帶與更新疊代的最佳設備,業者可以著重於平台式的服務,由軟體介面持續的更新,以配合使用者的載具來提供最好的服務;又或者,當服務需求希望客戶空下雙手時,MR眼鏡就是合適的載具。
除了目前開發的教育訓練、數位轉型這塊領域之外,白璧珍說,宇萌已長期佈局虛實整合科技領域,可預計這類應用將會隨著軟硬體進化以及網路通訊的發展逐漸成熟,無論疫情結束與否,這已是現代人的行為模式。像是在影像、資訊和數據方面,將會把所有資訊做完整的疊加,輔助人們工作、學習或溝通。因此,有關下一步的發展計畫,宇萌將開啟更多結合VR、AR、MR的多元解決方案,白璧珍眼神閃耀著期待的光芒,「接下來將興起的,就是屬於視覺化的體驗服務,下一個10年起,將是一個完整的新體驗經濟時代。」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68/5293976?from=udn-relatednews_ch1015
擴增實境在製造端之應用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Magic Leap 夢醒時分,創始人辭 CEO 後再創業,押注 AI 虛擬人
作者 雷鋒網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2 月 01 日 14:16 |
2016 年,一段 7D 影像走紅,畫面令人驚奇:一隻鯨魚從體育館地面一躍而起,落回地面時濺起水花,一旁的觀眾發出陣陣驚呼,似乎沒有穿戴任何裝置就可裸眼看戲。
這段影像出自 Magic Leap,神祕無比又估值奇高、數次身處負面風波甚至陷入出售境地的擴增實境裝置新創公司。
2020 年 5 月,Magic Leap 創始人 Rony Abovitz(首圖)宣布辭去 CEO,直到最近,他的新公司浮出水面──這次,Rony Abovitz 要打造「虛擬人」(synthetic beings),專注 AI 角色和互動式故事。
看來,Magic Leap 十年 AR 夢結束之際,新嘗試開始了。
15 年實現雄心壯志
美國時間 17 日,外媒 VentureBeat 獨家報導,Rony Abovitz 的新公司名為 Sun and Thunder──實際上官網顯示,公司於 2020 年秋季成立。
Rony Abovitz 受訪時表示:
Sun and Thunder 要做的是技術、智力、藝術的融合,旨在設計虛擬人,要在空間運算(spatial computing)的技術之下,或是在 Magic Leap 試圖創造的 MR(混合實境)體驗下講故事。
據他透露,虛擬人的靈感源於動畫工作室和遊戲(如 Inklings)一些神話概念,以及 Island Records 等音樂廠牌的自由創作精神。
據了解,Sun and Thunder 團隊還不到 10 人,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一直保持如此規模。Rony Abovitz 認為,約需 15 年才能實現雄心壯志:
我意識到至少需要 15 年製作和打造潛在技術、有創意的頂級產品。我得到的教訓是要保持謙虛、低調、豁達,把事情做好真的很重要。
目前公司還在進行不少實驗性工作,主要是為了「放大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Rony Abovitz 將 Sun and Thunder 所處的發展階段稱為是「超新星」(supernova)階段。
Sun and Thunder 的第一個 AI 角色、第一位虛擬藝人是 Jako Vega(又稱 Yellow Dove),人設是穿越時空的流浪歌手,電影正在製作。
按計畫,今年 Sun and Thunder 將嘗試推出短片,向人們展示嘗試的東西,其中有些概念聽起來可能更像是科幻小說才有的東西(例如創造具「真正智慧」的 AI 角色),似乎與 Magic Leap 當年發表體育館鯨魚影片如出一轍。
Rony Abovitz 強調,雖然 Sun and Thunder 的業務涉及上述技術,但新公司與 Magic Leap 無關。
話雖如此,我們還是很難不想到 Magic Leap。
2017 年 12 月,Magic Leap 第一款黑科技產品揭開面紗,名為 Magic Leap One Creator Edition。
Magic Leap One 主要針對 C 端市場,應用場景包括購物、娛樂及效率三類。硬體方面,Magic Leap One 包含三部分:一個 AR 眼鏡 Lightwear,一個手把和一個處理器 Lightpack。
發表半年多後的 2018 年 8 月,Magic Leap One 才開始透過 Magic Leap 官網和 AT&T 門市販售。
一般而言,一款智慧硬體正式發售後,就會有媒體和科技圈人士拆解、評測。就在第三方紛紛評論之時,Magic Leap 於 2018 年 8 月 27 日發文,重點解釋產品背後的技術──不是別的,正是空間運算。
Magic Leap 表示:
Magic Leap 將數位光場訊號與人眼、腦結合,人腦視覺皮層為 Magic Leap One 的螢幕,Lightwear 和 Lightpack 則是為繼續開發環境辨識、背景感測的 AI 技術提供平台。
總體來說,空間運算可得出結合數位光場、感測和運算的仿生系統。
既然 Sun and Thunder 要在空間運算技術下、混合實境體驗打造虛擬人,那 Rony Abovitz 的新專案其實離 Magic Leap 並不遠。
Magic Leap 的興與衰
2011 年,Magic Leap 成立,發行名叫 Hour Blue 的 AR App,跨出
AR 領域的一大步。
之後幾年 Magic Leap 遲遲不發表產品,只透過 Demo、專利申請等吊眾人胃口。人們對產品的預期持續提升,公司估值也不斷上漲,一度成為史上最貴「概念」公司,前後融資 26 億美元,估值早在 2017 年就達 60 億美元。
Magic Leap 創立後的主要融資情況:
2014 年 10 月,B 輪 5.42 億美元,Google 領投,高通、KKR、KPCB 等跟投。
2016 年 2 月,C 輪 7.935 億美元,阿里巴巴領投,投資方還包括 Google、摩根大通。
2017 年 10 月,D 輪 5.02 億美元,新加坡政府旗下淡馬錫控股領投,參投方包括 EDBI、巴西 Grupo Blobo 及 Janus Henderson Investors。
2019 年 4 月,獲得 2.8 億美元融資,投資者為日本最大的行動營運商 NTT DoCoMo。
Magic Leap 首款產品問世後,眾人卻覺得很失望,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於:
水平視場角只有 40 度。
並沒有採用之前宣稱的光纖掃描技術,而是與 HoloLens 相同的光波導技術。
互動設計類似 ARKit。
之前 Rony Abovitz 表示核心技術是一塊類似鏡片的玻璃,他稱之為「光學晶片」,但並沒有用在產品。
《Wired》雜誌記者 Jessi Hempel 體驗 Magice Leap One 時發現,這款產品有不少問題,比如說手把失靈、畫面卡頓等。最終他的評價是:
說實話,這些體驗與我之前玩過的 AR 和 VR 裝置同水準,行銷話術的「秒殺一切對手」確實有點誇張。
據了解,Magic Leap One 發售 6 個月後僅售出約 6,000 套,之前目標是10 萬套,於是一條條負面新聞也隨之而來。
不僅融資受阻、銷量慘淡、庫存積壓,2019 年 8 月 22 日,Rony Abovitz 與摩根大通抵押代理人 Eleftherios Karsos 簽署的「轉讓協議」曝光,涉及抵押專利約 1,903 項。
2019 年 11 月,CFO 和創意策略部高級副總裁 SVP 高層都離職,多部門員工遭裁減。
不過 Magic Leap 也進行了「自救運動」:在 C 端產品銷售無力的情況下,Magic Leap 針對企業,推出 Magic Leap 1 Enterprise Suite。
但就結果來看,效果並不顯著。
2020 年 3 月就有消息傳出,Magic Leap 正在評估 Facebook、嬌生等巨頭的購買興趣。
2020 年 5 月末,Rony Abovitz 宣布卸任 CEO(仍是董事會成員),並開始物色接班人選。
2020 年 9 月,Magic Leap 聘請前微軟資深技術執行長兼業務開發執行副總裁 Peggy Johnson 執掌公司,Magic Leap 開始向 B 端 MR 軟硬體過渡。
最新採訪中,Rony Abovitz 表示,很高興看到 Peggy Johnson 繼續帶領Magic Leap 發展──他承認 Magic Leap 過於誇大、最終令人失望的事實,但表示依然對 Peggy Johnson 很有信心。
Rony Abovitz 要講一個新故事
出身正統猶太家庭的 Rony Abovitz,父親是房地產從業者,母親則為藝術家。或許很大程度受母親影響,他玩雅達利(Atari)電子遊戲長大,8 歲那年得到第一台電腦。高中畢業時,希望成為科學家的他就讀邁阿密大學,獲得生物醫學工程碩士學位──在校期間,他還是漫畫家。
後來 Rony Abovitz 未能成為科學家,而是踏上創業之路:
2004 年,創立了 MAKO Surgical Corp.,即製造手術機械臂輔助平台的公司,2013 年以 16.5 億美元被骨科醫療裝置巨頭 Stryker Corporation 收購。
2010 年,Rony Abovitz 還有一家發行唱片的工作室。
2011 年,於佛羅里達州創立 Magic Leap。
2020 年,Sun and Thunder 的故事開始。
如今 Rony Abovitz 年過半百,雖然 Magic Leap 的 AR 夢該醒了,但新嘗試也開始了。或許擁有藝術細胞、擴增實境領域技術基礎、能唬過巨頭的畫大餅能力的 Rony Abovitz,也能帶領小團隊再闖出一番成就。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2/01/magic-leap-rony-abovi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