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家作品收藏 - Lightbox公益限定版
⠀
「我因為機緣而進入了攝影的世界,也因為攝影而和許多的人、事、物結緣,我認為,Lightbox就是一個可以廣結善緣的園地。」是 #台灣攝影家張金日老師 在今年留給讀者們的一句話。
⠀
翻閱《大地之子》,不難發現攝影家對司馬庫斯的人與土地所流露之深情厚意。一幀幀的影像背後,蘊藏攝影家的好奇、友善、共感與學習之心;簡短的圖說或引言,映現作者對都市文明與進步價值的省察,以及自身攝影實踐的後設思考。
⠀⠀ ⠀
司馬庫斯,位於新竹縣尖石鄉海拔1,500公尺的泰雅族部落,曾因位處深山交通不便、長期無電力供應,被稱為黑暗部落。1995年,在部落聯外道路尚未修築完成前,攝影家張金日便穿梭在崎嶇險阻的山道上。三年間,數十趟的往返,數百卷黑白底片的紀錄,加上設計師霍榮齡的美術設計,凝煉成《大地之子》一書。
⠀
這件名為〈司馬庫斯 1995〉的攝影作品,為人與動物及自然環境之間的羈絆,留下素樸而雋永的影像註解,是《大地之子》的封面照。書中另有一小段觀察筆記,與之參照互文:「臉上的灰塵,代表著和大地的親密情感;而心靈的對話,是無需藉助文字、語言的。」
⠀
__
今年,我們有幸邀請到四位 #台灣知名攝影家,慷慨授權的限量經典作品,分別為四本攝影集的封面照,包括了 #攝影家張照堂 的《歲月‧風景》、 #攝影家謝三泰 的《鹹水煙》、 #攝影家張金日 的《大地之子》,以及 #攝影家沈昭良 的《玉蘭》。🥰
⠀⠀
回饋給捐款支持 Lightbox 的您 → https://bit.ly/3j16Dkd
⠀⠀
#因為有你才有lightbox
*由台灣攝影家張金日先生,授權經典作品
*限量製作6個公益版次
*使用德國典藏級專用紙材、藝術微噴及無酸裝裱。�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
「攝影家張金日」的推薦目錄:
- 關於攝影家張金日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攝影家張金日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攝影家張金日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攝影家張金日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攝影家張金日 在 吳青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攝影家張金日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攝影家張金日 在 謝謝張金日老師- Explore 的評價
- 關於攝影家張金日 在 台灣知名攝影家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攝影家張金日 在 台灣知名攝影家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攝影家張金日 在 台灣知名攝影家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攝影家張金日 在 留日牙醫陳鈺勳ft.藝人時尚雜誌MV攝影師張芮 - YouTube 的評價
攝影家張金日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攝影家作品收藏 - Lightbox公益限定版
⠀
「拍照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看到不同角落的故事,不管是喜樂的、傷感的、殘酷的也好,記錄著這些隨時都會發生的事情,讓更多人了解你的想法,同時也藉由照片來關注這個社會。」是 #台灣攝影家謝三泰先生 在今年留給讀者們的一句話。
⠀
攝影工作者謝三泰老師,曾是新聞圈內大家熟悉的資深記者。從台灣戒嚴、解嚴前後,經歷過廢除國大、總統民選,也曾站在六四運動前的天安門廣場,在台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那些年,幾乎無役不與。
⠀
多年的報社攝影記者工作經驗,讓他累積了無數的關鍵影像,也練就一雙銳利的眼。近年將鏡頭焦點關注於庶民生活、勞工朋友、弱勢族群、環保等議題。
⠀
自Lightbox開館至今,謝三泰老師也不遺餘力地以行動參與並支持著我們前行,此次更非常感激老師的慷慨授權珍貴作品《馬公 1984》,一同為跨世代創作對話的平台努力!🙌
⠀
《馬公 1984》攝影家謝三泰
澎湖蒔里海邊的公車站牌,一位小男孩兀自站在岩石上等待著。海風吹動他身上的衣領、腳下的浪花,以及灰濛天空中的雲朵。
⠀
既孤獨又喧囂,是攝影家對故鄉風景的記憶、童年往事的自況,也是內心情感的所在。這幅冷冽而溫暖的影像〈馬公 1984〉,為《鹹水煙》一書之封面照。
.
__
今年,我們有幸邀請到四位 #台灣知名攝影家,慷慨授權的限量經典作品,分別為四本攝影集的封面照,包括了 #攝影家張照堂 的《歲月‧風景》、 #攝影家謝三泰 的《鹹水煙》、 #攝影家張金日 的《大地之子》,以及 #攝影家沈昭良 的《玉蘭》。🥰
⠀⠀
回饋給捐款支持 Lightbox 的您 → https://bit.ly/3zMsq5I
⠀
#因為有你才有lightbox
⠀
⠀
*限量製作6個公益版次
*由台灣攝影家謝三泰先生,授權經典作品
*使用德國典藏級專用紙材、藝術微噴及無酸裝裱。
*作品尺寸詳細資訊請見連結之捐款頁面。
攝影家張金日 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Lightbox 公益限定版・收藏台灣攝影經典之作
「除了爭取您的支持與協助,更希望您親身走一趟,體驗攝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 #台灣攝影家沈昭良老師,在今年想要跟Lightbox讀者說的一段話。
⠀
📚自從Lightbox成立以來,沈老師總是義不容辭地支持著我們。今年,更慷慨的授權經典攝影集《玉蘭》的封面照:〈 屏東 2001 〉。接下來,讓我們來一起了解這件攝影作品吧!
⠀
📸〈 屏東 2001 〉📸
⠀
頭頂著烈日與風雨的街賣者,在廟前、車陣、路邊販賣一串串氣味清雅玉蘭花的勞動身影,是你我熟悉的台灣日常風景。然而,一朵玉蘭花背後的產製過程、連結的人事物,則可能很少有人真正接觸或曾親眼見過。
⠀
2001年,攝影家沈昭良應《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之邀,拍攝玉蘭花專題,自此開啟了他長達六年的玉蘭花拍攝計畫。他在彰化、屏東、台北等產銷點之間往返,持續地觀察、紀錄、思考,並於2008年將多年累積的成果編輯成冊,出版攝影集《玉蘭》。
⠀
《玉蘭》一書深入探索玉蘭花從植栽、採收、批發至販售的過程,再現花農、批發商、街賣者的工作甘苦;並且為歷史悠久、生長於台灣民間、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玉蘭花,及其獨特的產業文化景觀,留下了鮮活而生動的影像印記。 ⠀
⠀
在《 屏東 2001 》這幅攝影作品中,你我依稀可見一群在夜間採收玉蘭花的勞動者,帶著頭燈、竹簍、雨鞋,穿梭在漆黑的花田中,共同為生計努力打拼。
⠀
看似抽象的照片裡,彷彿飄散著滿園的馨香與泥土的氣味,更乘載了花農不足為外人道的辛勞;而在攝影家冷靜專注的凝視之外,一股深切的共感與敬意,也隱然浮現。
.
__
今年,我們有幸邀請到四位 #台灣知名攝影家,慷慨授權的限量經典作品,分別為四本攝影集的封面照,包括了 #攝影家張照堂 的《歲月‧風景》、 #攝影家謝三泰 的《鹹水煙》、 #攝影家張金日 的《大地之子》,以及 #攝影家沈昭良 的《玉蘭》。🥰
⠀⠀
回饋給捐款支持 Lightbox 的您 → https://bit.ly/3kKBUKv
⠀⠀
#因為有你才有lightbox
⠀
*限量製作6個公益版次
*使用德國典藏級專用紙材、藝術微噴及無酸裝裱。
*作品尺寸詳細資訊請見連結之捐款頁面。
攝影家張金日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是由英國策展人、知名影像研究學者大衛.卡帕尼(David Campany)所策劃,展覽從一張曼.雷(Man Ray)所拍攝的神祕灰塵照片出發,探索過去一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從人類文明發展與「小至居所、大至宇宙」的空間尺度,思考「塵」的各種隱喻,以及這些隱喻如何在攝影及視覺藝術的表現之中被探討及呈現。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展出的66組作品,以曼.雷這張神祕灰塵照片的一生(或說它的身分之謎)為主軸,廣納二十世紀前半段的航空偵測照、新聞照、明信片、前衛藝文刊物,以及二戰後至1960、70年代西方觀念藝術的影像呈現、繪畫與攝影交互辯證的作品,還有現代戰爭與災後的影像。展覽當中較為近期的作品,則多以當代藝術的觀點與創作方法,詮釋如今更為迫切的人類命題,或直指攝影行為與影像技術的重大轉變。
除了曼.雷和杜象(Marcel Duchamp)兩位藝術史上的大師外,《塵與時》展出多位攝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與其代表作品,如渥克.艾凡斯(Walker Evans)於美國黑色風暴時期拍攝的中西部乾旱地景、東松照明拍攝核彈爆發後的日本景觀。愛德華.盧歇(Edward Ruscha)和約翰.迪佛拉(John Divola)則是把攝影帶入藝術行為的範疇。蘇菲.希斯黛雨貝(Sophie Ristelhueber)向「灰塵照」致敬的科威特沙漠空照圖,揭示了1990年代後戰爭影像由「現場」轉為其「後果」與「殘跡」的開端。錄像藝術家柯克.帕爾默(Kirk Palmer)與法國名導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分別以詩意影像呈現戰後創傷絮語。展覽也不乏年輕攝影家的近期作品,如哈維爾.里巴斯(Xavier Ribas)、露易絲.奧茲(Louise Oates)探索政治經濟影響下自然與人文地景的變化,或是伊娃.史坦隆(Eva Stenram)模擬灰塵滋生過程所改造的火星地表照片,將微觀與巨觀視角交錯並置之作。
英國知名現代詩人艾略特(T.S. Eliot)在灰塵照曝光的同一年發表其著名的詩作《荒原》,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人的普遍心境,其中一行詩句即為展覽名稱的來源:「我要在一掬塵土裡讓你看見恐懼」(“I will show you fear in a handful of dust.”)。從拍攝的角度來看,曼.雷的照片貌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航空偵測照,最初刊登時的圖說就是「從飛機望出去的視野」,望下去是未知、遙遠,卻暴露在視線之內的一片大地。策展人卡帕尼發現了這之中的關鍵:二十世紀漸趨普及的攝影術不僅記錄,也同時預言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毀滅。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這張許久之前拍攝的奇怪照片,是否能憑藉它所涉及的一切複雜面向,標示著『現代』的開端?我們又是否能從灰塵的角度拼湊出一段歷史?」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攝影家張金日 在 吳青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天是318(太陽花)學運的7週年紀念日,謝謝那一天願意站出來對抗黑箱政權的學生、社運人士,那次的大規模抗爭,讓好多年輕人開始意識到公民參與政治的重要性,雖然台灣的民主之路還很漫長,但能夠和大家一起攜手同行,見證民主史上重要的每一刻,真的備感光榮。
如果你也喜歡這首歌,把它分享給身邊一同見證台灣民主成長的夥伴吧!
/青原近期的演出
3/27 (六) 19:00 ~ 19:40
台北 河岸留言音樂祭 (西門站旁)
備註 : 青原演出的舞台為免費舞台,但這次的卡司絕對值得你買票進來聽其他付費舞台的演出,沒去大港的朋友,一起來河岸留言音樂祭玩耍吧!
演出夥伴 : 彭珮慈(Bass)、史丹(鼓)、阿鵬(電吉他)
4/11(日) 20:00~20:40
嘉義 諸羅祭
備註:售票請點上面FB連結,當天青原療癒所會擺攤!
/買張專輯支持青原繼續創作好聽的歌曲吧
https://reurl.cc/xgEMY4
(請點首頁連結)
/青原周邊全台寄售商店地圖
https://reurl.cc/9Z5Ndx
#做一個勇敢的人
特別感謝:
鼓手: #史丹
鋼琴: #彭珮慈
攝影:家馨
錄音:家馨
主辦:金音獎快閃活動 | Gima練團室
攝影家張金日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攝影家張金日 在 留日牙醫陳鈺勳ft.藝人時尚雜誌MV攝影師張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邊境oblivion白棚素棚feat.藝人時尚雜誌MV 攝影 師張芮|留日牙醫陳鈺勳請開啟CC字幕_. 你知道那些偶像明星都是在甚麼樣子的環境下拍攝出美美的照面嗎 ... ... <看更多>
攝影家張金日 在 謝謝張金日老師-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今年,有幸獲得四位台灣知名攝影家支持,提供限量授權的經典作品,回饋給捐款支持Lightbox 的您。 這四件攝影作品,分別為四本攝影集的封面照,包括了攝影家張照堂的《歲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