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訪談輯3 #黃建亮
我們可以透過幾個角度理解黃建亮的作品。在黃建亮的作品之中,街道宛如各種力量夾雜的場域,充滿了矛盾、衝突與不確定。但是相較於新紀實攝影家,黃建亮的作品更特殊之處,是他具有一種 #當代攝影 之中的全球視野,街道成為他觀察世界(文化)運作的痕跡的地方。在這個意義上,黃建亮與當代攝影家如馬丁.帕爾(Martin Parr)等人更接近,處理後期資本主義社會與文化(及其衝突)在日常世界的展露。黃建亮作品的第三個面向是他處理圖像世界,此圖像不僅包含媒體、廣告中的影像,也包括各種人造之景觀。黃建亮作品由是從地誌攝影更深入所謂的「 #景觀社會」。透過這些外部的、宏大的觀察,黃建亮最終凝視的是台灣。但相對於同代攝影家進行一種內面式的挖掘與台灣主題的建構,黃建亮的 #台灣文化地景 更為複雜。這種複雜性一方面來自於黃建亮全球性的視野,另一方面則來自於一種照片的本質,黃建亮掌握照片的破碎性格,邀請觀眾投入更多的聯想,這讓黃建亮的作品始終處於一個運動的過程,就像是台灣一樣。
閱讀全文>> https://bit.ly/3ru9l5p
📌本文摘自 #姚瑞中 主編《 攝影訪談輯3》,田園城市文化出版。
🔸攝影訪談輯3傳送門>> https://bit.ly/3y0VWo6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堪稱台灣當代藝術最重要指標之一的姚瑞中,近來主編《攝影訪談輯》,透過專訪眾多攝影師,為台灣藝術留存文字、圖像記錄,以之與國際藝術接軌。其個人最新作品為《巨神連線》,自陳是夢中受神祕力量召喚,數度環島台灣,車馳20000公里,拍下三百多尊中大型神像。這段過程於他而言,是對庶民宮廟文化的學習之旅,是重新...
攝影訪談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略有涉獵攝影者皆知,1979年保羅.希爾(Paul Hill)和湯瑪士.庫伯(Thomas Cooper)合作協同訪問21位當代攝影家,出版了影響深遠的訪談體攝影書,透過第一手資料可以更接近拍攝者心路歷程之外,也能得知許多不為評論者理解的背後故事。故此,攝影訪談輯延續此精神,希望透過獨立出版,收錄並累積重要攝影家與影像研究者的對話,讓缺乏攝影教育系統的台灣攝影工作者、研究者、創作者、收藏家,透過口述歷史,回溯重要作品發展的時光環境與觀念啟蒙,勾勒出台灣攝影朦朧輪廓,補充在地攝影斷裂脈絡。台灣攝影輯前二集各收錄21位攝影創作者,便是向這二位前輩致敬。
但因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球一億五千多萬人確診,三百多萬無辜民眾感染過世,造成世界經濟衰退、國境關閉、物流短缺、各國藝文活動幾乎全面停擺,出版業遭受嚴重打擊。原本預計出版第三集的計畫也因故順延,出版社考量整體成本比昔日嚴峻,在開本不變、品質不變、頁數縮減等原則下,暫時調整改為收錄十位長期創作的台灣攝影家,風格別有千秋、面貌各擅勝場、題材多元豐富、手法皆有獨到之處,日後將陸續推出更多訪談以饗大眾。
從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美國「美國農業安全局」(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FSA)委託著名攝影家下鄉進行普查、1940年代起「馬格蘭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派駐全球攝影家於各地戰爭災難現場的第一手紀實見證圖片、1960年代末期日本「Provoke」(挑釁)雜誌所展開反思攝影本質與社會鬥爭的運動,乃至於1970年代末德國杜賽爾道夫「貝歇爾攝影學派」(Becher School)開創冷靜客觀「類型學」(Typologies)及其學生們的巨幅攝影作品,可以得到一個共同結論,唯有面對歷史才有可能創造歷史,攝影不僅僅是娛樂式圖片或俱樂部式嗜好,經過將近二百年發展、五花八門器材演變與多元傳播途徑,審美觀念與美學品味也不斷進化打破成規,逐漸成為一門專業而高深的藝術型態,近年來國際攝影市場能見度約來越高,但為何時至今日台灣仍缺乏高等攝影教育科系?
每次逛書店內攝影類別書架上盡是歐美日琳瑯滿目的精美攝影集,相較之下,本土攝影集的匱乏令人心酸,但事實上並不代表台灣缺少秀異攝影家,相反地,在資源相對貧瘠之島上已開出了許多奇花異果,攝影家們奮力在艱困創作環境中開拓出生存之道,在台灣出版攝影集雖仍辛苦困難,貼錢獨立出版者不在少數,私人收藏台灣攝影作品尚未步上國際後塵,雖然美術館等公立機構相關研究、推廣與典藏仍待努力,但只要作品夠精彩、夠深刻、令人耳目一新,就不怕沒有鼓勵與掌聲。願這條小徑終能在有心者前仆後繼投入資源之下蔚為康莊大道。
姚瑞中2021年立夏寫於幻影堂
攝影訪談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略講攝影訪談輯出版緣由 感恩十方大德
攝影訪談輯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堪稱台灣當代藝術最重要指標之一的姚瑞中,近來主編《攝影訪談輯》,透過專訪眾多攝影師,為台灣藝術留存文字、圖像記錄,以之與國際藝術接軌。其個人最新作品為《巨神連線》,自陳是夢中受神祕力量召喚,數度環島台灣,車馳20000公里,拍下三百多尊中大型神像。這段過程於他而言,是對庶民宮廟文化的學習之旅,是重新對人與神關係的再發現、再思維,同時也是他一路以來荒謬美學的具象體現。
姚瑞中,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橫濱三年展、亞太三年展、台北雙年展聯動計劃、上海雙年展等。工作資歷計有天打那實驗體團長、楊德昌電影美術指導、非常廟藝文空間執行長、台北市立美術館與國美館典藏委員、文建會駐村計劃、國家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及新北市文化局藝文補助、台北獎、高雄獎、台北數位藝術獎、台北公共藝術、台北攝影新人獎、亞洲文化協會台灣獎助計劃、澳門藝術館等評審委員。曾赴舊金山海得嵐藝術中心、倫敦蓋斯沃克藝術家工作室、紐約ISCP及蘇格蘭Glenfiddich駐村。作品被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澳洲昆士蘭美術館、美國康乃爾大學美術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單位典藏。
新聞連結
https://tw.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realtime/20180212/129698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L3g_YPXm1I/hqdefault.jpg)
攝影訪談輯 在 攝影訪談輯三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略有涉獵 攝影 者皆知,1979年保羅.希爾(Paul Hill)和湯瑪士.庫伯(Thomas Cooper)合作協同訪問21位當代 攝影 家,出版了影響深遠的 訪談 體 攝影 書, ... ... <看更多>
攝影訪談輯 在 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 New Publishing || 攝影訪談輯2 ... 的推薦與評價
New Publishing || 攝影訪談輯2 PHOTO-LOGUES Ⅱ 主編姚瑞中、章芷珩編輯採訪群王咏琳、王聖閎、朱貽安、汪正翔、沈伯丞、沈柏逸、吳牧青、林怡秀、林倩如、周安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