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生角色 6/2(30歲到50歲)
人生角色在人類圖世界一共有12種,在我的世界裡最常遇見的是6/2
我全家都是6/2,頭腦思考為六,身體呈現為二!
只是類型不同,顯示者,生產者,反映者都在,只差投射者!
在學習人類圖中人生角色時,我知道六的人生角色在30歲以前會呈現三爻的狀態,
有嘗試,衝撞,試錯,內心可能悲觀又超然,入世又出世,各種嘗試體驗,在30歲以前累積,再在30歲之後咀嚼消化,退隱又觀察,與其說樂觀還不如說六爻體內有一種信念,這世界有更美好的境界只是我還沒看見!
我很幸運,家裡有著三十歲前的6/2,也有30-50歲的6/2
還有超過五十歲的6/2
能讓我彷彿眼前就像一個6/2心境學習,成熟體驗,感受回憶的時間線演示在我面前!
——————————🌱
🌱———————-
人生角色的6/2 在三十歲之後 到五十歲之間 ,其實並不會停止嘗試,而是給我有一種不像年輕時那種燃燒自己的嘗試了!
在30歲到50歲的6/2會更多的觀察,會更多的思考,會收集一下資料再多收集一些,會期待自己在這個階段更穩定成熟,但是卻不是停下來,並非真正的身體的退隱,而是意識上的更多的思考和將過去和更新的資訊做更多的結合!
嘗試在時間上和金錢上的比起三十歲之前更有效的運用,會在這時候更多的退一步去觀察他人的想法和作法!然後也會分享給周邊的人,所經歷過的挫折,曾去嘗試後的可能行不通,但是對於發覺新的嘗試做法也會非常有興趣,會有一種想躍躍欲試的感覺!
六的頭腦說話在三十歲以後多了更多的不確定,那種三十歲前的無畏或者唯我獨行,會開始做不一樣的修正!與其說存在樂觀與悲觀之間游移還不如說是多了更多沈澱下來的智慧,和更多時間的抽離出來看好每一個面向!
『我不知道,我不確定,我想想看,我做做看...』
在這段時間的6/2有蠻明顯的情況更多的保留說話的方式,替自己拉出更多的空間,他的嘗試和觀察有更多的保留!
在這時期的6/2多了些了笑而不語和不再有三十歲前的他人不懂我的冷傲和距離!
是的!更多成熟的優雅與展現,更多的觀望與思考,更多的沈澱和著墨,更多的聆聽和沉潛!
慢慢的經歷跟得上六的腦袋,那些做得到的與做不到的,在30歲到五十歲之間隨著時間而修圓,那些過去的傷口模糊了也漸漸淡忘,像是原本的生硬筆觸轉化成翩翩彩蝶!
面對著30歲到50歲之間的6/2,多給他們一些空間,多聆聽他們咀嚼出來的智慧,少去探究30歲前的他們,那些天真爛漫的想法偶而在他們身上還是看得見展現,那是一種偶而想抽離人世間的美好想望!
6/2 對我來說,真是一種美而隨時帶著觀察著人世間的的人生角色,從碰撞嘗試到嘗試抽離又碰撞中,歷練著他的人生!
30歲前的6/2文:
https://www.facebook.com/118006312929301/posts/644332680296659/?d=n
-----------------------------------------------------------------
我是Jessica
粉絲頁:人類圖守燈人
投射者 ,2/4,二分人,直覺權威,人類圖一階引導師
🌈Jessica #人類圖小學堂line@☎️☎️🌈
https://lin.ee/AameG6m
加我請說嗨,人類圖問題均可問喔🌈🌈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
收集衝撞者的角 在 蘇飛雅 Sophi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告別(十二之十二)-獻給日月處於傳統六分相的你]
月光將要隱沒,現在是準備休息、療癒和放鬆的時刻。進入靈命道途的最後,人生中遇到的失去與混亂,往往也是為了放出新的空間,準備讓新的開始注入生命力。
你是這個族群生的朋友嗎?歡迎和我們分享你對生活與生命的體悟和觀察,當然,所有留言的朋友都有可能是大家靈性上的兄弟姊妹,因為我們的靈魂乘陽光而來,被月光接往地球的。
----------------------------
生命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呢?
生命的意義不等於功成名就。每個人一生的道途未必都是以世俗成就為主,一切的經歷只是為了考驗並活出內在最深刻的渴望。有些人的日月和上升形成吉相,容易自在地活出自己。有些人日月與上升無相位或形成壓力相位,於是要在現世的角色裡,慢慢修出屬於原始意識的初衷。
如果說,太陽所在的星座象徵我們精神意識的道途(可能要修好幾世),那麼月亮所在星座就顯示我們這生所在的階段。今天分享的這個階段正年輕~
-----------------------
《理論》
參考占星家丹魯迪海爾(Dane Rudhyar)的八種月相分析,並且進一步參照日月所在星座,做為靈魂狀態的參考:
☆下弦月期(Last Quarter Moon Type) -日月相位為90度至45度前
概念:果實收成後
通常是農曆二十二或二十三起三天半內的日月相位(詳細仍要參考實際的命盤)。
像是採收後的植物,必須改變原來的生長方式,將仍留在枝葉上的花果分解,重新取回自己的力量。因此他們可能仍然按照舊有的方式生存,但是要為未來的新目標慢慢轉向,重新定位。
例: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太陽在獅子,月亮在金牛。雖然曾和佛洛伊德(生於新月期)合作,推廣心理分析學說,但最終理念不合,分道揚鑣,最後發展出自己的學說,其中像是「個體化」、「人格」、「集體潛意識」…都富有創新和啟發。他在專業訓練和文化藝術宗教的學習(月亮金牛)過程中,逐漸取得自己的力量,實現整合意識與潛意識後個體化的最高目標(太陽在獅子)
☆殘月期(Balsamic Moon Type) -日月相位為45度至0度前
概念:種子落至土地上
通常是農曆二十六至二十七起至新月前(詳細仍要參考實際的命盤)。
處於舊循環結束前至新循環的階段,既有舊的事務和問題要結束,也要為新生做準備。舊有的經驗對他們來說不敷使用,可能需要為更大的目標和理想犧牲奉獻。命運推動著他們向前,他們也要學會超越現狀。
例:第十六任美國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的太陽在水瓶,月亮在魔羯。身為平民總統,他最大的貢獻是在美國內戰中領導北方軍隊擊敗南方勢力,並且頒佈解放黑奴的宣言。他從務實的政治生涯(月亮魔羯)中努力推動聯邦的完整,並且實現自由民主(太陽水瓶)。
---------------------------
《內容》
★月亮在牡羊座,太陽在金牛座 –以物質保障為出發的戰士
這個族群約出生在下弦月期至殘月期,擁有身經百戰般的老靈魂。太陽和月亮在彼此躍升的星座,意識與潛意識、過去和未來巧妙地連結,他們必須解決舊有的衝突,或是克服最後的敵人和關卡,為得到所要、保護所愛而戰。隨著年紀的成長,他們懂得不打沒有把握的仗;面對人際關係時,也盡可能不讓自己受傷。
雖然他們是太陽金牛座中較為衝動善戰或懂得社交的一群,但是他們終極的目標是回歸平靜的生活,擁抱過去累積的財富、人脈和經驗。
★月亮在金牛座,太陽在雙子座-以傳播分享為出發的園丁
這個族群約生於下弦月期至殘月期,擁有懂得學以致用的老靈魂,很多事情都看在眼裡。他們容易有不錯的學習力和多元興趣,渴望將知識和資訊轉化為有價值的成果,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們擁有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但是也可能礙於安穩的慣性,只肯做少許的創新和變化。事實上這個月相出生的人,是被鼓勵解決既有問題,告別過往,迎接新的可能的。
這個族群懂得享受生活,他們和人聊八卦,也能與人聊股市投資;他們和人討論專業,也能討論現在到那裡買東西最划算,要小心嘗鮮的態度可能會有過度的購物慾。他們需要的就是能陪伴他們一起開心過生活的人。
★月亮在雙子座,太陽在巨蟹座-以感情安定為出發的記者
這個族群約生於下弦月期至殘月期,擁有敏感多變的老靈魂。渴望得到親友的愛與支持,也懂得率先付出。然而,為了取悅或了解他人,他們不斷地在收集各種資訊與情報。這樣固然能達到知己知彼的效果,但也容易讓情緒充滿波動。他們懂得察言觀色、旁敲側擊和自我解讀來保護自己。這個族群需要參與家人好友的生活,從聊天交流當中得到滿足感。
這個月相人容易活在複雜繁多的資訊與情緒當中,必須學習結清業力,一方面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思考如何轉化現狀,迎接新的未來。最好的防禦是主動的出擊。他們習慣在持續的互動中,建立信任和安全感,慢慢把對方當成自己人。雖然能欣賞不同的觀點,但是會對沉悶、死板、不給他面子的人敬而遠之。
★月亮在巨蟹座,太陽在獅子座-以熱情自由為出發的母親
這個族群出生於下弦月期至殘月期,擁有溫暖有力的老靈魂。日月都在自身掌管的星座,展現絕對的優勢。他們渴望受人崇拜和景仰,也非常了解如何照顧和取悅自己人,激發對方的安全感和信心,引領對方向前行。事實上,他們非常需要他人對自己的愛,以及無條件的包容,並有選擇從嚴的傾向。
這個月相屬於業力的總結與新開始的準備,因此或多或少得面臨過去、現在、未來的課題。也許太愛自己,無法對現狀滿足;也可能付出太多,沒有意識到內在的力量。不論他們在外面多麼光鮮亮麗,家永遠是避風遮雨的地方,強烈的愛與溫暖是家的基石,若能優先處理好實際的家庭關係或內在的安定感,他們才能將力量傳承給下一代或其他的人。
★月亮在獅子座,太陽在處女座–以物質保障為出發的超級巨星
這個族群約生於下弦月期至殘月期,具有高標準、愛挑剔的老靈魂。他們渴望自己是品質保證和完美的焦點,非常需要別人的讚美和注意,否則容易沮喪。他們習慣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也可能藉由對他人有過多的要求和批評,以確保自己的優越性。他們必須接受現實,盡力解決問題。但是終結過去,看向未來會讓生命更有意義。
他們需要掌控並監督自己的生活,從吃穿和用品開始,都不願意馬虎。他們關心親友,但也會確保一切事情都在他要求的標準當中。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絕對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所以容易透過刪除法的方式過生活。如果不能得到物質生活的保障,他們寧願不做選擇。
★月亮在處女座,太陽在天秤座–以傳播分享為出發的工藝大師
這個族群生於下弦月期至殘月期,擁有成熟溫柔又敏感的老靈魂,習慣支持他人,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他們也非常注意小細節,內心不時在為自己與他人打分數,實際上很害怕自己不夠好或做錯決定。事實上,他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只是會為了關係而妥協,或想跳下去幫忙解決問題。他們可能活在某種業力當中,被人際的困擾束縛。事實上這個月相鼓勵他們展望未來,在告別過去的同時,也要把個人的成長轉換成新的發展目標,並且與人分享。
需要在人際關係或伴侶關係中得到自信的他們,容易倚賴或被倚賴。儘管時有紛擾,但是若能積極主動地承擔責任,或明確知道自己所要追求的,會讓他們變得更吸引人,也更能與對的人攜手向前。
★月亮在天秤座,太陽在天蠍座-以感情安定為出發的外交官
這個族群生於下弦月期至殘月期,擁有愛美又認真的老靈魂。他們渴望深刻地投入一段關係裡,深深地被愛與被需要,也許是婚姻,也許是合作合夥,他們能因此變得更強壯,並且向上提升。然而,過度需要陪伴與和諧的需要,可能會讓他們選擇表面和平,偽裝成沒事一樣,看似是一種取悅與操控,但是有可能讓自己進入更長期的失衡。這個月相生人注定要來終結舊的模式與業力,將所學到的經驗,轉向新的人生方向,甚至扮演教導與傳承的角色。
這個族群雖然也是外貌協會,但是他們更喜歡結交有資源、有地位、有背景,能提升自己的朋友,他們知道借力使力的重要,但是生命經驗往往會讓他們在有新的體驗。他們喜歡把家裡弄得舒舒服服的,但多少帶有私密的色彩,只有家人和特別好的朋友才能到家中做客。
★月亮在天蠍座,太陽在射手座–以熱情自由為出發的特務
這個族群約生於下弦月期和殘月期,擁有深刻奔放的情感。他們習慣隱藏自己,暗中努力,展現自己最陽光快樂的一面,然而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不為人知的情緒課題。看似樂觀的他們,其實很難敞開心胸,也或者必須在時機成熟下,才能釋放悲傷與壓力。生於這個月相,他們必須在此生和心中的陰影和解,和外在複雜的關係告別,重新活出自由的人生,甚至朝向導師的方向,以自身的行動鼓勵他人。
他們的居家環境比較隨興些,而且很容易放滿自己興趣的收藏。他們不一定愛打掃,只想住起來輕鬆。他們不喜歡被束縛,否則時間一久,他們很容易想要破壞現狀,玩起全民大脫逃的遊戲。事實上,他們的靈魂常處於作繭自縛的狀態中,需要在混沌當中,不斷衝撞,不斷蛻變。
★月亮在射手座,太陽在魔羯座–以物質保障為出發的獵人
這個族群生於下弦月期至殘月期,擁有深謀遠慮的老靈魂。他們渴望找到生命和宇宙的律法,活出認定的價值。他們會藉由旅行、學習、進修和接觸外國的人事物尋找屬於自己的理念,隨著年紀成長,和世俗成就的提升,克服困難能幫助他們更有自信。他們不只想要生存,而且想要生存地好,是天生的導師和教練。
他們有抓大放小的習慣,對於在意的東西,會努力追求最好的,例如:喜歡球具,喜歡車,就會不斷努力晉級,甚至成為行家。對於不在意的事情,只要滿足最低條件就好。他們看似很包容,卻在堅持的理念上不退讓,像是一定要獵到獵物才敢回家的獵人一樣。
★月亮在魔羯座,太陽在水瓶座–以傳播分享為出發的父親
這個族群生於下弦月期至殘月期,擁有冷靜務實的老靈魂。他們渴望推動現狀的改革,分享個人理念,並且得到認同和支持。然而,他們仍能夠順應現實,一步一步做起,等待時機成熟才會展現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常面臨眾多的困難阻礙,因此他們可能要花更多時間說服他人,證明自己的理念與價值,扮演吹哨者的角色。
由於日月都在土星掌管的星座,他們容易有較強的公民意識,想要參與群體事務,改善不公不義的事情。他們欣賞聰明理性的對象,特別是擁有共同理念,且能勇敢發聲的人。和他們在一起過生活,是一種平淡的幸福,必須能並肩齊行,往山的那頭走去。
★月亮在水瓶座,太陽在雙魚座-以感情安定為出發的科學家
這個族群約生於下弦月期至殘月期,有著同理心又冷靜的老靈魂。他們是天生的人道主義者,也可能是動物保護人士、環境保護人士,因為他們關心的議題可以下至地球核心,上至宇宙中其他星系,所以能與無所不聊,成為組織、朋友群中的重要一份子。他們渴望活出一體性的特質,我如此對你,你也如此對我的平衡生態。然而,他們要在解決人際問題和為人服務的挑戰中,感受到生命的敬意。
他們重視心智與理念的契合,能欣賞不同類型的朋友。他們也可能因為突然的感覺與感動,就落入了愛情。但是時間一久,又可能變成像朋友的情人。這個群組容易在參與社會活動、學習講座,甚至上網學習、玩遊戲時。但是他們很需要自己的空間,才能更有安全感。
★月亮在雙魚座,太陽在牡羊座–以熱情自由為出發的靈媒
這個族群約生於下弦月期至殘月期,擁有敏感溫暖的老靈魂。他們渴望活出獨立自主的精神,卻很容易為身邊的人事物忙碌,想要幫助人解決問題,也需要處理自身的問題,最後反而受到限制。也由於他們很容易察覺新的事物,直覺力強,但注意力難以專注,但也能因此享有多采多姿的生活。這個月相生人必須清楚了解到自己的優勢,才能在參與他人活動時,成功扮演導師的角度。
他們喜歡隨興生活,很容易想要幫助弱勢或迷失的靈魂,因此也很容易意外發展浪漫的戀情或奇妙的友情。然而,若他人太過依賴這個族群,變成不可承受之重時,他們也可能想要逃避或離開。
收集衝撞者的角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西藏為什麼有矛盾? 喇嘛為什麼搞獨立?
前幾天在San Diego 和親友夜談,談及西藏及疆獨台獨等問題,招待我們一行入住resort 的表妹夫對藏獨,疆獨意見談來相當透澈,他曾入藏旅遊兩次,關於西藏部份他的意見,我覺得和我幾年前轉貼在FB的文章如出一轍,特翻出來重貼於此─── 西藏為什麼有矛盾? 喇嘛為什麼搞獨立?
在14世代的傳承中,有好幾任達賴喇嘛都是英年早逝,原因很簡單,利益鬥爭,下毒暗殺,這就是為什麼清朝朝廷最後給他們定下一個金瓶制度的原因,乾隆實在受不了這幫喇嘛們明爭暗鬥的暗殺了。
這裡可以看出這些神權統治者的虛偽,自稱"活佛"的人們為自己利益勾心鬥角,下毒暗殺,使盡卑鄙的手段。我住台灣曾經去過西藏旅遊,接觸過喇嘛,以及平民。你想知道西藏為什麼會有矛盾嗎?我告訴你我看到的原因。
在中共進入前的西藏,西藏人口中有95%的農奴,以及剩下的土司(奴隸主)和僧侶階層。
那時候,每座寺廟,都擁有大片的土地,和成堆的農奴。農奴們世代為奴,在祭祀的時候,奴隸主會砍下奴隸的手臂,拔下它們的皮,作為貢品。在達賴過生日的時候,他都會命下密院的僧侶扒下兩個小孩的皮作為犧牲,如果你現在去西藏的歷史博物館,你還能看到十四世達賴離開西藏前親手寫的扒皮命令。
然而西藏的那些文盲農奴們虔誠的信仰者活佛。你大概不知道在藏藥中,活佛的糞便是一種藥物,藏民們爭相收集活佛們的糞便用於治病。奴隸主在招待客人的時候,待客的方法就是和客人一起輪奸自己的女奴隸,這很容易理解,他們認為這是熱情好客的體現,因為這是在"分享女人"。
中共在西藏搞了"土地改革",不過老共的手段是很狠的,那些奴隸主甭管是否願意,都必須交出土地,釋放奴隸,免除債務。土地改革是在1957年開始搞的,接著西藏就爆發了武裝暴動,奴隸主們反抗了,然後就是中共的鎮壓,接著是達賴的出逃,但是,班禪沒有逃,他選擇留了下來,因為他贊成土地改革。
這也造成了西藏的一種特殊的"族群分裂":平民與僧侶階層的割裂。那些底層的老百姓藏民們,如果你去西藏玩的時候,可以留意一下,西藏一般的農牧民家中,都是把毛澤東的肖像和菩薩掛在一起供奉的,因為他們的祖輩都是農奴,是毛給了他們土地和自由。老共現在的民族政策,藏族的教育醫療住房全部都有政府的補助,這也是一般的平民藏族百姓對獨立不積極的原因。
但是僧侶以及以前的土司後代可不這麼想,在他們眼中,毛澤東和中共是剝奪他們土地和財產得罪人,不僅如此,在歷次的中共鎮壓中,這些人的上輩或者親屬,或有被關押或有被槍決,可謂苦大仇深。所以你如果走在拉薩街頭,你會發現宣傳獨立最積極的人,不是喇嘛就是以前的貴族後代。
這些人一直在鬧,中共拿他們沒辦法,因為在西藏這個地方,教育太落後了,藏族的文化太落後了,這也是他們為什麼如此虔誠的信仰神靈的原因,你能想像一個拿到物理學碩士的人去寺廟向菩薩磕上十萬的頭麼?但是藏民會,藏民會把家中最聰明的孩子送去作喇嘛,因為在他們的傳統中,社會是分等級的,喇嘛是最高貴的,這就是神權社會的典型特點。
因為有著這種神權社會的特點,所以中共對喇嘛是很頭疼的。你大概不知道,西藏的每座寺廟的活佛,都享受中國國務院的特殊補助的,換句話說,是中共在養寺廟,養喇嘛,你看每座寺廟都金碧輝煌,這些金子錢都是內地的政府出的。但是喇嘛們還是會鬧事的。很簡單,你再怎麼給他們補助,他們以前的土地沒了,努力也沒了,風光得社會地位也削弱了,他們不滿。
西藏人如果想要一個幸福的未來,喇嘛階層是最大的拌腳石。你知道現在最想發展西藏文化的是誰嗎?是中共。因為最聽從喇嘛的話,最容易被操縱的,就是那些文化水準很低的藏民了。所以中共在西藏使勁的蓋學校,內地的大學畢業生如果志願去西藏教幾年書,回來後就可以免費讀碩士博士,內地的大學對西藏的學生向來是超低分錄取。不過,在一個平均海拔5000米的地區,特別是半年都是積雪的地區,辦學校和醫院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西藏有30多個臺灣大,但是人口不及臺北的一半。怎麼才能讓居住如此分散的遊牧人都能接受教育?這需要高昂的投資。
中共的想法就是,藏族的文化水準能夠高起來,不再那麼愚昧,當所有的藏民生病的時候能去醫院作個檢查,而不是去寺廟吃活佛的糞便的時候,喇嘛們也就沒那麼容易煽動藏民了,西藏也就好管理多了,當然這樣的話喇嘛也沒市場和地位了,這就是喇嘛們目前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所以中共在西藏蓋的學校和醫院,是這次西藏動亂中的首選攻擊目標。喇嘛們是容不得藏民學習文化的,一個學過生物學的人,他生病的時候會去找喇嘛們吃糞便嗎?
喇嘛們不是地球上唯一阻礙科學傳播的人。還記得黑暗的歐洲中世紀嗎?還記得宗教法庭嗎?當科學和知識傳播的時候,神權統治者們就會發抖,當藏民們知道地球是圓的,繞著太陽轉的時候,他們就再也不會相信喇嘛們說的大地邊緣的十八層地獄。西藏,正處於一個現代文明和神權文化階層劇烈衝突的時代。
正如宗教法庭絕對不會饒過哥白尼和伽利略,他們不會自覺地退出歷史舞臺,喇嘛們也是。所以這個文明衝撞的過程中,你必然會看到鬥爭,明的,暗的,和平的,暴力的,決不會戛然而止。撕開"人權""自由"的外 衣,這是一場神權奴隸制與現代文明的衝突。
中共如果真的想把西藏經營好,讓西藏人們都過上富裕現代化的生活,就應該多蓋學校和監獄,學校送給藏民,監獄送給喇嘛。我建議各位網路上的朋友們去西藏玩一玩,也不要只去寺廟,去鄉村,去草原,去看看西藏的原生態,去那些農牧民的家中,看看他們對中共和毛澤東的觀點,看看他們辛勤的勞作,看看他們作過奴隸的祖父祖母那殘缺的手臂,和沒有文化的樸實,再去看看喇嘛們悠閒舒適的的生活,聽聽他們對政府的不滿。
PS: 我對喇嘛的雙修, 認為是淫邪, 這篇文章讓我更暸解了。
收集衝撞者的角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水墨#梁震眀#水墨畫家
鄰近靳珩公園,位於立霧溪與魯丹溪交會處的印第安酋長石,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相當著名的地質景觀,因視角的錯覺,組構出有如人臉造型的奇石群,矗立在溪畔上,讓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好見識這巧奪天工般的自然奇觀。
如何將所畫題材營造出有如太魯閣峽谷那般的視覺強度?藉由台灣各地搜羅的奇石圖像,以小觀大,用貼近藝術的手法,假像虛構的方式,將其搬到近雲山巔處,當想像的連結空間變大,方寸之間的畫面也就有更為大器的可能。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收集衝撞者的角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art #inkart #painting
龍洞岬灣是台灣北部規模最大的岩場,因為整個海岸地形如蟠龍捲曲纏繞,從龍頭到龍尾就像一道弧形,形成洞穴般的港灣,故稱「龍洞」,而此作正是描寫該處最引人入勝景觀的代表作品之一,現為私人收藏。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收集衝撞者的角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art #inkart #龜山島
在三張金色畫仙板所組構的畫面上,描寫的對象正是宜蘭外海的龜山島,這個宜蘭人的精神象徵,也是我心中的桃花源世界,在海島文化中尋找個人水墨創作的靈感,是我對這片土地深深的情感流露。
【實景‧虛境‧真山水 梁震明的墨色台灣】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梁震明的細筆山水,是戰後台灣水墨現代化運動中,從材料學與物象學一路切入而獲得具體成果的代表性藝術家。
1971年次的梁震明,並未經歷台灣1960年代的抽象水墨風潮,也未能得見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在他稍稍懂事的年代,台灣已經進入1980年代的美術館時代,而在裝置、數位,乃至行動多元蹦發的90年代,他卻獨獨選擇了以看似最為傳統的毛筆水墨,作為創作的工具和媒材;這似乎和他作為「外省第二代」、且出生成長於被視為具有濃厚「眷村」特質的高雄岡山,有著一定的關聯,而在學校擔任工友、獨身撫養三個小孩的父親,更是引導、支撐他孤獨奮鬥、精勵上進的重要支柱與力量。
國小畢業,在韓永、李春祈等老師的啟蒙下學習水墨畫,一路從國中美術班、高中美術班,在1991年考入校區仍在蘆州的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師事李義弘(1941-)與林章湖(1955-),也正式展開了他水墨繪畫的探研之旅。
1993年,他以碎筆萬點的手法,表現台北草山、九份地方的芒草,呈顯一種荒蕪與孤獨的美感,開始了他「水墨台灣」的系列創作,也引起了眾人的注目。1994年,他除了獲得該系系展水墨組第一名的成績,同時也獲得了馬壽華獎學金,及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隔年(1995),再獲張穀年獎學金第一名,及劉延濤獎學金第一名,這些傳統水墨畫家的獎學金頒給,在在肯定了梁震明在傳統水墨方面的用心與成果。不過,如果更深入地考察梁震明在這段學習過程的面向,便可以發現他自我要求的廣度與深度,包括在中國美術史、佛教史、器物史,及日本膠彩畫的多方學習;1996年,更獲得慈濟藝術類美術理論組的獎學金。
這一切的努力與成績,反映了這位年輕的水墨研習者,顯然不願拘限於傳統水墨的窠臼,意圖尋找出另一條更為寬廣而深入的路徑。他曾說:「倘若我們將水墨視為單純的一種材質,那麼其屬性是否該被深入的探討。因為我們對這些材質的認知,經常來自傳統的規範,而較少本我的分析、推理與判斷。當我們對眼前的任何事都視為理所當然的時候,缺乏進一步的思辨,就會矇蔽自我的智慧,如果僅是相信前人的體略,卻沒有去思索其背後所隱藏的道理,蕭規曹隨般的跟隨其步伐,必然無法超越他們的成就,提出更有開創性的見解。」
在大學時期全方位的學習,以及短暫的中學教職後,1999年,梁震明重回母校,進入美術創作研究所進修,並在李義弘老師的指導下,展開「墨與黑」的材料研究,完成〈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碩士論文。
這個階段的研究,從材料學的角度出發,梁震明徹底地分析了中國水墨的墨色與西方繪畫顏料中的黑色,兩者間的不同。除了材料屬性上,墨所含的碳粒較細,色調固定,黑則較粗,亦會因成分不同而有不同的色調變化;更指出:在前人的使用觀念上,墨是重寫,黑則是畫,因此,在東方的藝術發展中,才發展出「書畫同源」的概念。(註1)
這種看似純粹材料學的研究角度,其實正是梁震明徹底掌握創作材料,同時也為自我畫類定位的一種深沈反省;因此,他說:「墨屬於廣義的黑色顏料,無論作品中是否用墨,現今的情況下依然會被視為水墨畫,如果創作者未曾提示的話,況且『近墨者黑』,所以也無所謂畫類定位的問題;而畫類的定位,只是方便溝通的一種狹隘界定,而這種界定不盡然等於創作者認知的界定,唯有模糊或是衝撞這種材料界定,才能獲得無限的可能。」(註2)
又說:「水墨的傳統是一種時空背景下逐漸發展而成的,但如何讓充滿西式視覺經驗的當下觀眾,重新認識水墨的當代價值,這樣的採用,正是覺醒下的選擇。」(註3)
2002年,他就以「墨與黑的創作思辨」為題,推出研究所畢業展於台北羲之堂。那些綿密素樸的墨
點,烘染出層次豐富、形式多變的台灣山脈、岩石,擺脫中國古老的山水意象,直接從台灣的自然切入,那是親眼所見、心中有感,沈澱為生命情緒的一部份。而畫面豐富的層次,正是他研究所時期媒材研究的具體成果,為了對各種知名古墨的掌握,他曾走訪中國蘇州姜思序堂、周庄、上海、 _杭州、安徽歙縣胡開文墨廠及黃山等地,更自製各種不同材料的墨條,包括:石榴、檳榔心、杜仲皮、燈草、桐油……等,逐一試用,甚至製成色票,相互比對。
研究所的畢業展,也引發了藝評界的注目,以「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註4)來形容他。
梁震明,畫如其人,人如其畫,那種樸實、綿密的風格,也展現在他為學求藝的生活態度上。研究所畢業後,在原有論文的基礎上,全力深入、持續探研。2003年,他又完成並發表〈日製液態墨的材質特性及使用方法之研究〉一文(註5),這是將當時台灣市售的33種日製液態墨進行試用及比較,得出多點特性,並發現指出:日本廠商所製的液態墨,主要是適合日本書畫界的創作觀點而生產的;因此,使用者的認知與選擇,才是主導這些墨品材質特性的關鍵因素。
歷經五年的研究、整理與擴展,終於完成《墨色的真相》一書,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其中涵蓋的主題,包括: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及相關材料之種類說明、墨與黑之相關著作介紹、固態墨、液態墨及黑色顏料的製作工序及流程比較、中國歷代製作固態墨的流程分析與介紹、歷代文獻關於墨與黑之製作流程及概念的探討、歷代畫家使用墨與黑之方式及邏輯的比較、材質特性與使用方法及概念之關係研究等。《墨色的真相》可說是當代畫壇在材料研究上最具典範性的成果。
梁震明是以學術研究的態度面對創作,一如民初畫家黃賓虹的耗費巨大精力整理歷代畫論,彙編成《歷代畫論叢書》,也增美自我的創作。
梁震明的研究精神也展現在他獲得國藝會補助、與廣興紙寮合作撰成的〈中性紙材開發與成效研究〉(2005),及走訪全台三百多座廟宇,拍攝近萬張照片的「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2006-2010);後者於2010年,由國立編譯館補助出版。
回到創作本身,2002年北藝研究所畢業後的這段時間,顯然是一個重整、深入整備的階段。2004年任教台中僑光技術學院,往返途中,經常前往苗栗後龍外埔拍攝海邊石滬;而在一個偶然機緣下,更接下了全台茶山之旅的拍攝工作,走遍了梅山龍眼林、鹿谷大崙山、大禹嶺、梨山,和嘉義石桌等地,對台灣的山林有了更深入的觀察、感受與瞭解。
事實上,2001年春天,梁震明就有機會首登大陸黃山,這是多少水墨畫家歌詠描繪的聖山,古松、奇峰、雲霧……,自然也給予梁震明極大的震撼,但他說:「雖有千景可選、奇石可畫,但無法長居,總有著霧裡看花難以動筆的感覺。」
2007年,梁震明轉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教職,也將生活重心轉回創作本身。2009年的「黑色的覺醒」個展,正是這個階段創作的一次總結。〈綠草黑世界〉(1995-2009)、〈黑葉下的台南孔廟〉(2008)、〈黃昏下的黑山〉(2009)、〈聳立在一片山巒的黑岩〉(2009),都是這次展出的幾件重要作品;在較為逼近的構圖取景中,呈顯樹葉、草叢、山岩、雲氣的豐美質感。這是梁震明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捕捉現場的感受,以格物致情的方式所逼視出來的一種幽情,純粹畫景,空無一人,帶著一份深沈的孤寂與寧靜。
2010年,長期以來的精神支柱,父親病逝於高雄榮總,讓梁震明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經歷一段「無名虛相」的抽象水墨山水創作,撫平了失怙的心靈創傷;2012年的「海景」系列,重新回到細筆寫實水墨的路向,但畫面大為開朗,甚至加入了較多的色彩運用。
原來自2008年以來,梁震明便被澎湖特殊的自然景緻所吸引,節理分明的玄武岩,加上海天一色的開闊氣象、孤立海隅的小島、白色的沙灘…….;此後,他多次前往澎湖探訪,走遍七美、望安、桶盤,及目斗嶼、姑婆嶼……這些南北列島,也重訪宜蘭頭城、龜山島、屏東墾丁、旭海,及貢寮龍洞、南澳粉鳥林,和台中梧棲高美溼地,更不必提及自學生時代就經常和師長前往的北海岸淡水、石門麟山鼻、老梅等地。此外,也前往日本沖繩座間味島、古宇利島、瀨底島及石垣等地,比較不同文化下的自然景觀。
梁震明的創作取景,完全是以一種幾近物象學研究的科學手法,現場寫生不是他的創作形態,部份的速寫只在記錄某些必要的重點。遍遊這些景點,甚至重複多次的前往,主要是在收集相關的圖像和豐富自我的體驗,景色的記錄則以攝影取代,每次的前往,都經事先周詳的規劃,即使是相同的地點,也會有不同的路線和時段,因此景緻總是不同,或是晴、陰、冬、夏,或是晨起、夕歸,或是徒步、搭船,甚至動用空拍機等。梁震明的創作,帶著高度學術研究的心情,雖寫實景,但回到畫室,則是進行周密的草稿模擬及意象推演,反覆推敲,不斷思辨,務求達於虛凌、超越的意境。
2011年及12年的「海景意象」展,梁震明在以往以墨色為主體的畫面中,加入大片的色彩,這些色彩帶著稍顯誇張、鮮艷的高彩度,反而呈現了某種夢幻的意境;某些作品甚至直接以金色表出,或是紙張的金,或是顏料的金,但當轉化成物象的金,反而虛幻成視覺情感的金,那是一種純粹心象的金,實景、虛境,才是梁震明心中追求的真山水。
2014年展開的「千岩萬語」系列,回到山岩海石的細部描繪,積細成多,氣象浩瀚,以千岩寄寓萬語,是藝術家應物抒懷的本心,部份畫面加入細線的方格分割,益增非實境的畫面效果。
2015、16年的近作,在尺幅上更為開闊,他辭 _教職,專職創作,畫面的細筆寫石(寫實),幾如僧人的抄經,一筆一念、一劃一覺,梁震明的作品,也因此呈顯接近宗教般的凝定與寧靜。
中國近千年的水墨繪事,在近代而有「學」「藝」分途的隱憂,但在梁震明的身上,我們喜見高度學術研究的精神,如何貫穿、滲透在他的創作之中。戰後1960年代啟動「現代水墨」運動,曾以「革中鋒的命」的自動性技法,翻轉民初或日治以來,以寫實「改革」寫意的路徑,開展出一片暢意淋漓的抽象風潮,中經幾近照相寫實的鄉土水墨,落入寫景不寫情的機械操作。1970年代出生的梁震明,從台灣制式的學院體制中,一路走來,在深沈、穩健的學術操作中,重建了古典水墨的結構與質地,卻同時展現了現代宏觀與微觀兼具、客觀寫實與主觀虛境並呈的絕妙視野,堅實、蒼茫中,透露著一股孤獨、傲然的真氣。那是梁震明特有的墨色台灣、現代山水,隱隱承續著自余承堯(1898-1993 )、夏一夫(1925-2016)一路以降的密實水墨傳統,也是李義弘開創的材料學與物象學研究最耀眼的傳人。
註釋:
1 梁震明〈黑色的覺醒――梁震明創作自述〉,《藝術收藏+設計》25期,頁132,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9。10。
2 同上註,頁133。
3 同上註。
4 參見黃寶萍〈梁震明:層層染點.古墨新研的樸實路線〉,《藝術家》326期,頁236-239,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7。
5 收入《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2003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72-183。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