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分享關於英國疫情的消息,但今晚是人生很戲劇化兩個月內歷經了確診COVID-19然後高燒不退接著送醫進加護病房然後痊癒出院立刻當爸之英國首相強生發表演說的日子(一口氣說完)
今天強生的演說很重要,因為攸關著英國人民接下來幾個月的防疫生活,包括如何重返工作崗位(通勤)、學校何時開放、商店何時重新營業、還有人民的外出自由等等。所以晚上7點一到,我們全家人立刻坐在電腦前準時收看轉播。
不過....短短幾分鐘的演講,又是英式鬼打牆,好像說了很重要的資訊但又好像沒有解答。 反正基本上,接下來的解封計畫會依照疫情走向來隨時做決策,理想的情況是分三階段慢慢解封、三個月慢慢回歸正常生活。
幾個重要的關鍵日期如下:
👉 從今起,可以在家工作的繼續在家工作;不能在家工作者請重返工作崗位,但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所以是當大家都有車或是有辦法走路騎腳踏車上班就是哩 。 然後這邊請大家跟著強生一起繞口令:Work from home if you can, but you should go to work if you can’t work from home .....
👉5/13開始,將開放更多時間和更多公園或戶外空間供民眾運動,但記得保持社交距離2公尺。人民一天可以出門無限次運動 #誰會? 外出曬太陽日光浴也是允許的 #以英國人的習性接下來的日子草地上將躺著滿滿的人
👉6/1開始,部分商店將可以陸續營業。學校可能會階段性開放,第一批重返學校的學生將是學前班、一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但必須在疫情穩定控制且說數據持續下降的情況下)#許多英國家長開始反彈覺得怎麼可以這麼快送小孩回學校是把孩子當白老鼠嗎
👉7/1:開始,部分餐廳、咖啡廳、酒吧等可能逐步開放
大致上的關鍵日期就是這樣。雖然英國看似慢慢解封,但是短期內我們的生活並不會改變,DDC依舊在家工作、Q姐仍然遠距上學、我們也不會出門增加感染風險。畢竟,英國現在檯面上確診人數將近22萬人、死亡接近3萬2千人,每天的確診/死亡人數都是幾千/幾百在跳。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已經成為全歐洲死亡人數最高、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嘆)
所以老實說,我真的不知道英國政府是哪來的勇氣解封(但是再封下去可能經濟先垮)。尤其身為父母,跟我們最相關的莫過於學校重新開放,然而媽媽的內心總是如此矛盾,一直期待著可以趕快把孩子送回學校,可是如今真的可以返回校園了,卻又忐忑不安,在要送與不送之間躊躇不定,畢竟學校就是個病毒群聚場所啊!
但,這就是身在疫情重災區的無奈心情。想要自由,卻又害怕自由。
如果今天是妳,6/1開放學校,妳會送孩子去嗎? #Q姐倒是迫不及待想回學校了
放學後的咖啡廳作者 在 1803.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啞巴的心臟》
_可以的話,我想安靜一下 ep.3_日.4
⠀
我一直很喜歡,安靜的生活
喜歡咖啡,在咖啡廳坐一個下午,
看著窗外的車 小鳥 ,
老爺爺扶著老奶奶過馬路,
籃球場的籃球被虎視眈眈,
幼兒園放學,外面都是家長在等待。
⠀
咖啡廳裡播著 「葉子」,
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也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
手沖咖啡真的不苦,
只是看你喜歡什麼咖啡豆,
就好像你喜歡的人一樣。
⠀
我在想啊,很細節地在想
我和他分開後,我們的生活沒了對方,
是不是真的 平靜又各自安好?
⠀
從相識 相愛 再離開對方,
爭吵後 懷疑對方對自己的感情,
質疑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
不喜歡爭吵
對爭吵 有著一層層的壓力
吵架後 總會啞巴一個晚上
不說話 不回信 疲憊
⠀
「是我習慣了一個人生活嗎?
還是我根本不適合談戀愛?」
⠀
每當吵架後,都會一個人看著窗外
從黑夜到藍色的天空亮起 ,
橙色的太陽光線,很暖,很平靜
是的 又一次失眠。
⠀
手機裡有著許多美好的聊天紀錄,
兩個人的對話,兩個人的情感,
那個時候的我對愛情,
只希望 能細水長流。
⠀
或許是我投入了太多感情,
但也沒讓他感受到我的愛,
很快的,
兩個人 無疾而終
⠀
回到了一個人的生活,
手機 太安靜,
不習慣 ,感覺少了一些東西
說不出來 ,就是好像丟了一些東西
⠀
「是不是我內心在作怪?」
⠀
既期待自己能好好平靜,
又想要兩個人的溫暖,
上癮了嗎?
就像我對咖啡一樣
只喜歡黑咖啡 對你的感情也是,
可是我偶爾也喜歡甜點啊。
⠀
「還是我太矛盾了?」
⠀
地球離月球有多遠? 他問過我
他說 「我也好想活在你的世界裡,
像月球一樣 安安靜靜的守護著地球。」
⠀
是啊 我們都想活著對方的世界裡
無可奈何的是,
都太愛對方了吧,
所以都得不到心裡要的平靜。
⠀
只有分開後,各自祝福 各自生活
願對方找到對的時間 對的人,
才能讓 內心深處感到最真的平靜吧。
⠀
「後來時間久了,我又想了想,
我一個人愛著你,也挺好的,
失眠的夜晚,不孤獨,有日出,
內心很平靜。」
⠀
⠀
作者:phy
photo by @leonnoel44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可以的話,我想安靜一下」故事徵文
倒數三小時!
⚠️「可以的話,我想安靜一下」棉帆布_單面印刷_休閒提袋
蝦皮賣場販售中
⠀
#可以的話我想安靜一下
#壹捌零參
#入內後請安靜
#提袋 #側背包 #極簡
放學後的咖啡廳作者 在 許含光 Lum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他們都說你走了,我只好也假裝你走了。」
上星期寫作時寫下了這句話,心想:「不對!」我一定在哪看過這句話。「處文字情節」又犯了,在搞清楚一切前只好擱筆不繼續下去。
過了兩天,看到Facebook上好多朋友轉貼一段:
「他們都說你走了,你也沒有告訴我你去了哪裡。所以我覺得,那一定是我們都知道的地方。
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後想做什麼嗎?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
我想,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說不定,有一天,我會發現你到底去了哪裡。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也覺得…我也老了。」
才想起來,原來上星期五是楊德昌導演的冥誕,而我腦子跑出來既視感如此強烈的句子其源正是《ㄧㄧ》裡的這段臺詞。
《ㄧㄧ》與我結緣甚早也甚晚。在讀高中的時後,我是一個以電影、咖啡、小說維生的男孩子。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坐208路公車到羅斯福浦城街口下,走到水準書局買書,路上在一之軒隨便拿了個麵包,再走到泰順街旁,現已收店改名另移他處的多鬆咖啡,讀到門禁時間再心滿意足的搭捷運回家。
而另半的時間,我會抱著筆記型電腦,點杯不太好喝的拿鐵在那看一個晚上的電影。(尤其高三二月學測考上大學到畢業前更猖狂,常睡到中午再到校,兩點多等咖啡廳開了便翻牆或請假出去。)
那是一個無知、索求無度,虛華但又充實的時間,所有的所有都是未知且陌生,看的都是翻閱各影評所推薦的偉大電影。想讓自己更加成熟,更預先體會這世間我未到時候了解的。更把得到的一切視為珍寶,在心裏彩排多次後希望能和誰聊上兩句。當然,楊德昌先生的名字總不斷的被提及。可就我科技之白痴(對任何電供應的產品都是史前人般的存在),我就遍尋不到網路上任何能夠欣賞的楊德昌的電影(身為一個創作者竟是看盜版的電影長大十分羞赧),大多是來自中國翻拍畫質奇差的版本,看了幾分鐘實在看不下去。因此,我直到上了大學才在台大圖書館看過《一一》和楊德昌導演的其他作品。
大一過去了,大二也要過去了,我搬來現在的住處。搬來幾天,經過辛亥泰順街口,想說我一定看過這個地方,那時馬上想起《一一》,隔天跑到圖書館再次確認。那棟是羅曼羅蘭大廈,旁邊是龍安國小,沒錯,我就住在這部電影旁邊。說意外也不是,說偶然也不是,說命中註定也不行。緣份可能是一個比較恰當的字眼。
這座城市豢養著我長大,很多美好的事也都發生在這裡,她賦予我模糊的眼光不斷模糊的確認著這模糊的世界。世界對我依然是模糊、不確定且歪斜的,可現在我已經不常活在他人炫目的故事,已經經歷了一些能讓我不斷呵護著的溫暖,小心地抱著他們在夢裡醒來又睡去,直到日出。很長的時間我曾經想過,我要在青田街買一棟有庭院的日式房屋,在那裡陪我的孩子長大,陪她或他一起騎腳踏車去吃冰,告訴她或他這城市所有我在成爲父親前的美好種種。但最近突然不這麼想了,或許我會離開編織我人生的台北,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直到這城市所有我經歷過的都像偶然的似曾相識一樣。
可我多麼的捨不得啊。
我能記得我騎單車經過溫州街、和平東路、敦化南路,再沿著信義路到通化街的日子,也還記得從成功高中經過林森南路轉羅斯福路,上浦城街再到泰順街的日子。
我的人生就在這小小的城市繞啊繞,繞過那些燦爛的日子,繞啊繞,繞到我已經認不出我自己。
可我多麼的捨不得。
繞啊繞,繞啊繞。
我真的捨不得,卻又如此的貪得。
好多事情他們都說你走了,我只好假裝你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