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設計」是設計人類學之中重要的方法論,其運從人類學民族誌田野調查的精神出發,並且邀請設計成果未來的使用者,一起參與討論,以實現設計權力的解放,也讓設計成果本身能更貼近在地人的需要。
這篇來自於【眼底城事】上殷寶寧老師的文章,帶我們看到阿里山的達邦國小是如何透過設計人類學參與式設計來進行設計規劃的,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在設計中更好地運用人類學的精神與方法。
-----------------------------------
參與式設計過程與設計轉化
所謂的「參與式設計」通常指涉為邀請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每個住民具有同等的發言與表達意見的機會。鄒族有明確的酋長制度,參與討論過程中,酋長等社區頭人的意見有其主導性。其意見領袖持續積極表達,應將鄒族文化納入學校的設計中。然而,對於應該使用何種方式再現,或可以採取何種元素,族人多以「說故事」的方式來表達,亦即,藉由口述歷史/神話/傳說的途徑,以期建築團隊除現有的基本文字文獻資料外,能對鄒族/達邦有第一手的認識,作為轉化為設計方案與文化形式表現的具體材料。為了有助於設計溝通過程的討論,運用模型來討論與說故事,是與居民、使用者溝通時的有利工具。
從設計團隊與社區居民進行參與式設計過程討論中,針對彼此如何相互理解與詮釋,出現了三個層次的理解與轉化:首先,從鄒族酋長訴說其族群古老的傳說與地方歷史為第一層的詮釋,亦即,鄒族文化社群針對其文化母體及其價值內涵,以其自身的詮釋與理解,提出自身的文化詮釋。
其次,建築團隊從這些神話、傳說、歷史或故事所體會或認知的知識,透過空間設計與建築符號的詮釋,再現於學校建築的表徵,構成了第二層次的符號系統,這也是建築與環境設計工作者主要牽涉的層次,以其專業體制所架構的知識,透過現代營建體系所打造出來的實質環境與空間。
然而,校園環境的設計及其環境意義的理解與詮釋,並不是在學校完工那一刻結束,反而正是開始。實質空間的建構乃是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使用而生,人們也透過日常生活的使用互動,和環境產生對話與聯繫,也在這個過程中傳遞其理解與情感:學校建築的每日生活使用者,包含學童、教職員工、社區居民,以及外來的訪客,則是在第三層次來理解、體會和認識這些建築與空間,當然也就是藉這個機會來認識鄒族的文化。換言之,這個校園設計是否反映、再現與表達出鄒族文化,要到第三個層次來檢視,使用者的每日生活經驗及其感受,支撐對於這個校園設計環境的理解和評價。
臺灣許多原住民地區的校園或是公共建築的設計,經常是以挪用原住民族群文化中的圖騰或符號,作為設計的元素。圖騰符號與色彩的大量使用,有時候甚至成為一種刻板印象,或是造成不同原住民族群文化之間的混淆,不僅難以確保其文化的自明性,反而更容易造成僵化的設計產出,以及錯誤的認識。
換言之,運用鄒族的神話傳說,或複製神聖物件的外在形式,乃是經常被採用的建築設計手法,但在與族人溝通的過程中,族人強調「庫巴」神聖空間的不可複製與唯一性。除此之外,其他的神話傳說、聖樹、聖花等在部落裡自然存在的物件,則相對較沒有嚴格的限制。
設計團隊將庫巴神聖空間表徵的抽象轉化,以及將這些以往在部落日常生活可見的物件,有機地融入校園生活中,構成其主要設計手法。此外,放回到以鄒族/達邦既有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來說,其族群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和漢人的課本紙筆學習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換言之,如何沿襲其祖先所留下來的山林智慧,且延續至其部族生命和環境的永續,整個學習過程乃是和部落周邊生活環境密不可分。故設計團隊認為,必須以地景環境設計為主體,取代大多數校園以建築硬體設計優先之導向。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eyesonplace.net/2020/05/08/14136/?fbclid=IwAR1HmbuwgAEGjJMgM4_UTnSX38YPuLhiLJfayZlB1vaLyMwu4v2WtY78uz4
政策研究 方法論 在 吳焜裕教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謝方儉的這篇文章,也感謝許多長期耕耘空污議題的專家提出意見及看法。
目前空污議題對於台灣社會是慢性病,沒有特效藥,只能找出各個汙染源,盡最大的力量加以改善。在督促行政單位改善空污的腳步上,我們不曾停止,過去幾個會期也強力督促政府改善空污。
昨天下午,中研院前來說明空氣盒子的研究過程,他們提出空氣盒子的準確度確實還有待改善、也正在努力當中,並早已在網站說明空氣品質還是要根據環保署監測站的數據。我非常感謝他們在繁忙學術研究與發表論文之餘,願意額外從事社會關切議題的研究。
中研院身為台灣最高學術界機構,必須在學術研究的專業上達到更高標準。也基於此,政府才願意投資大筆預算給中研院執行PM2.5相關計劃。但是目前有人認為中研院執行PM2.5的適切性仍不夠完備,社會正反雙方意見分歧。當社會非常關切PM2.5議題的時侯,中研院應站穩學術腳步、有更宏觀的目標。
而空氣盒子正好是最好的例子,在未完成對簡易版PM2.5採樣器的準確度、精準度校正前,與不了解影響PM2.5讀值的因素,甚至不清楚空氣盒子讀值意義之前,就廣為佈建,進行公民科技的研究。結果將原本是生活環境即時監測的空氣盒子的讀值,當作學術專業上的空氣品質指標,不僅違反中研院的初衷,也讓學術界有所質疑,影響中研院的聲譽與地位。
因此為了讓計畫更好,焜裕將不會刪減或凍結計畫預算,但將提出主決議。一、要求中研院應結合國內空污學專家學者盡快完成空氣盒子的基礎科學研究。二、在三個月內,邀請國內空氣污染與空氣品質等領域專家學者與NGO,研討空氣盒子讀值代表的意義,包含對健康影響的關係等,將研討結果寫成簡易版的報告對外公佈與發行,同時對外說明空氣盒子讀值代表的意義。
專業建置需要仰賴政府、民間有志者共同合作推廣,一起找到專業之間的平衡點。建議中研院以這件事當作參考,未來不論從事公民科技、應用科學、或是政策研究,首要條件應該完備學術專業與科學性,如此研究成果才能對國家社會有正面的貢獻,造福台灣民眾,塑立中研院崇高的學術地位,並符合國人與國家的期待。
#應確實做好檢測數據的品保與品管的工作
#說明讀值所代表的意義 #才是真正負責的做法
給吳焜裕委員的一封公開信
這則新聞,不論是否您刪了「空氣盒子」的預算,或是原始的動機如何,這樣的發言在聯合報上刊登,在空污來襲,以及下週即將九合一選舉,對民進黨都將來來負面的衝擊。特別的是,您是民進黨不分區第一名的公共衛生、食安專家,動見觀瞻,影響貴黨之形象甚鉅。
我身為環保公民團體,本來就藉由此次選舉推動環保理念、行動,環保,特別是空污問題,成為今年選舉重要的議題,其中民怨最深的,莫過於之前的「下午公家機關關冷氣」、「滅香、減香」,「禁止中秋節烤肉」,「淘汰十年老車」…等。
這些政策、施政,都沒有經過科學證據,沒有論證,缺乏社會經濟影響評估,更沒有環保的「源頭治理」,只是抓小老百姓,而政府官員的不作為,如果依原有空污法行政,不可能有今天的空污局面,其中最大的,還是財團、黑心廠商的問題。(如果有時間,我可以一一述明「失效樹」是如何形成的。
我去年1月3日、今年4月24日都隨您和陳曼麗委員參訪核研所,我們發現核研所在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檢測方面的缺失,您也依立法委員的權責予以監督、指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關於民間的「空氣盒子」是否準確、可信,環保署日前也做過相關的研究(https://taqm.epa.gov.tw/taqm/tw/b0905.aspx),雖然其數值與環保署的偵測儀器比對,有較高的現象,但是在污染程度趨勢上是一致的。
而從環保署公布的比對實驗報告,其實並不符合真正的實驗室品保程序ISO 17025,如果政府要公布報告,更應該依照國際標準程序進行,相關方法論都應該有所論證。
畢竟,我從「測量系統分析」的5種特性:重複性、再現性、偏倚(準確度)、線性、穩定性等方面來看,空氣盒子除了與「真值」的偏倚外,其他在一般民生使用,都應合適。
我最近也利用電子式的偵測儀器到處測量空氣品質,也發現測值高於環保署、環保局的測站公布數據。因為這些測站位置是「高高在上」10-15公尺左右,不是一般人民活動的位置(1-2米),公布的數據使用的是移動平均值,而且移動檢測,環境條件完全不可測。我們不能拿兩種不同功能、目的的測量系統去比較誰準、誰不準,誰可用、誰不可用。
更重要的是「實驗設計」和「抽樣方式」。民眾的「空氣盒子」24小時在自己家中(室內或室外)監測其活動環境,我使用的行動空氣品質檢測儀器目的是追踪污染可能的來源。
環保單位是要了解更多、更科學的環境空品數據,但據我所了解,他們監測站的設置,並無科學抽樣方法學的依據,雖分有工業、交通、一般等特性,但是並沒有全面的國土地理資訊和環境污染因素的分析。
「空氣盒子」的功能是讓民眾有所警覺,不是恐慌,當然可能引發民怨,但是感受空氣污染是事實,政府應苦民所苦,更要「有感」。
如果您有更進一步的探討,我隨時與討論。
政策研究 方法論 在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決策未來產業分析學程】
活動內容轉知:
1.課程時間:2019/1/21~1/23、1/28
2.課程地點:台大霖澤館
3.課程對象:大專院校學生及研究生,大三以上優先錄取
4.課程人數:140名。
5.課程費用:免費
6.報名日期:即日起~2018/12/17
7.報名網址:https://mic.iii.org.tw/micact/default.aspx
8.課程內容:
(1) 第一階段:研習課程(產業分析方法論、產業趨勢講座)及成果發表
(2) 第二階段:企業實習(需通過甄選)
9.講師陣容:MIC產業顧問群與紡織綜合所等法人產業專家。
10.實習單位(陸續邀約中):台灣微軟、盈嘉文創、新嘉文創、嘉客文旅飯店、精英電腦、臺灣證券交易所、德州儀器、大同世界科技、永豐創業投資、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中華經濟研究院、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車輛研究測試中心、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商業發展研究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等企業與法人單位。
11.粉絲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mic.webschool
12.聯繫窗口:柯小姐 (02)2739-6469,電子郵件:camp@micmail.ii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