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故宮很好玩
#ARVR3D通通有
#不用曬太陽就可以逛
大家知道「線上故宮」嗎?前一陣子我去逛了幾次,非常好玩,有AR/VR、3D、Podcast、Google Arts & Culture等各種介面,來跟大家介紹幾個有趣的。
首先是 #720度VR虛擬實境 ,帶你從故宮正門一路往裡走,平常曬太陽走到腳酸的超大場地和樓梯。在線上故宮,點點箭頭,就身歷其境!
也不用擔心不知道從哪裡逛,線上故宮同樣也有設定各種主題精選路線,就像有導覽員帶著你逛各個展間。我最喜歡「皇帝的玩具箱」,可以一覽皇帝過去把玩的珍品、金銀文物!
故宮最有名的 #翠玉白菜 、 #肉形石 、 #龍藏經 等經典收藏。在線上故宮,設計成3D展示,可以左翻右翻、各種角度觀賞,甚至比去現場看的還清楚😍
線上限定和Google Arts & Culture合作的展覽,精挑細選19個主題,也很值得看,未來也期待會有更多的展出。
其他還有開播到第三季Podcast,每一集講述不同文物故事,例如「張大千其實有些叛逆」、「朕知道了!揭露奏摺秘辛」、「古代的移動便利商店」,光是主題就讓人很想一探究竟。
還有 #線上展覽,除了故宮自己策展,也邀請民眾親自參與線上策展,用不同的角度詮釋文物。像是「超想睡特展」,介紹過去各種形態的床以及與床有關的圖畫,我才了解原來床在古代不僅是臥具,更是坐具被當作椅子使用。
Youtube頻道,不僅有文物與展覽精彩的介紹影片,還有一個相當新穎的主題叫作 #古畫動漫 ,讓書畫上的人物動了起來,就像在看動漫一樣。
#線上故宮
#還可以更好
今天正好教文委員會安排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吳密察院長業務報告,我趁機和吳院長討論線上故宮怎樣可以更好。
院長說,故宮自2000年以來便開始投入 #數位 工作,只是過去都統一放在官網裡。隨著數位內容發展越來越多,又因為疫情,便另外成立 #線上故宮 集結所有的數位資源,讓民眾更容易使用。
#實體故宮國外遊客佔快8成
#線上只佔2成
統計顯示,2019年實體故宮遊客共350萬人次,國外遊客276萬人次,佔整體的78.86%。
但線上故宮2020開辦第一年的500多萬瀏覽人次,國外瀏覽量卻僅佔兩成。
還有,實體八成的國外遊客以中國、日本、南韓等國為大宗;線上兩成的國外旅客改變成以美國、日本、香港、新加玻等國為主。
明顯的是 #中國 消失了,院長回應我中國民眾可能是受到網路 #防火牆 的限制而無法瀏覽。
但我也發現,除了中國, #南韓 也不見了。
目前故宮官網的語言設定分別有中文、英文、日文;而線上故宮只有中文與英文。或許是因為語言限制,影響國外遊客瀏覽的便利性,我建議院長可以研究看看增設線上故宮的語言。
故宮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博物館,實體遊客減少,正是 #化危機為轉機 的機會。
實體故宮外國遊客很喜歡,就要想辦法在線上故宮呈現,拉高線上故宮的國外遊客到訪數及比例。尤其是後疫情時代,台灣民眾有實體到訪的機會。外國遊客實體機會減少,必須要把遊客導入線上;更要努力觸及更多國家。
#線上故宮只計算總瀏覽人次
#改變計算項目才能對症下藥
#改善線上瀏覽品質
目前只有計算 #總瀏覽人次 作為成效指標,無法得知遊客平均在網頁的停留時間、不重複瀏覽量、跳出率、瀏覽頁數等資訊。
舉例來說,瀏覽者在網頁停留的時間越高,也就代表內容品質會讓瀏覽者想看完。跳出率越低,也就代表瀏覽者有再次點擊網站內的其他內容。
所以我也建議院長,要增加線上故宮的成效指標,加以分析研究,才能精進使者的線上體驗。
#線上帶動線下
#更好線上故宮可以吸引更多實體遊客
我認為線上故宮除了因應疫情,還要隨著數位科技發展做整體設計。更好的線上體驗,會促進瀏覽者「想要去現場看一看」的動能;就像我們看到超美的景點照片,也會想著有機會要去看看實體。
線上故宮絕對是一個值得再更多投入的方向,期許故宮進一步行銷到國際各國,帶動臺灣觀光。
#來逛線上故宮
https://theme.npm.edu.tw/npmonline/
邀請大家有空逛一逛、看一看。留言分享發現了什麼有趣好玩的內容,或是告訴我還有什麼可以精進的方向。
也請大家一起分享給你的朋友、家人,讓更多人都能參觀這麼棒的線上故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類型當中,最多的一批其實是檔案文獻,尤其宮中檔與軍機檔,幾乎佔故宮文物一半以上,且內容涉及臺灣者頗多。這些撰寫地方十萬火急所匯報的奏摺,除了呈現了民變領導人物的樣貌外,還包含不少本是默默無聞於史著的基層小民。清代臺灣幾個大型抗官行動,如朱一貴、林爽文等事件,為了對抗官府,統率者...
「故宮有名文物」的推薦目錄:
故宮有名文物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古物揭密—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展覽系列演講(直播網址請參閱8月24日貼文)
配合《古物揭密—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展覽,主辦單位安排系列演講,除了介紹展覽相關的主題與文物故事外,也邀請國內從事文物科學分析相關的專家分享經驗,讓大家對文物/藝術品的科學分析有更多認識。
講座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9樓科普資源中心大學堂
※本系列講座因防疫考量,採報名制,人數以40人為上限;若活動因疫情調整,將另行公告。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Zzmv3
8/25(三)14:00-16:00
講題:《古物揭密— 文物科學鑑識在故宮》展覽介紹
講者:陳東和,國立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演講內容主要介紹本展覽的策展緣由、展出內容與相關主題,並分享文物科學鑑識的經驗和背後的故事。
9/3 (五) 14:00-15:00
講題:您所不知道的文物故事—重新認識國立故宮博物院
講者:余佩瑾,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9/10 (五) 14:00-15:30
講題:透視青銅器
講者:張莅,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
內容簡介:
博物館裡的古代文物,在和我們相遇之前,曾經有什麼樣的經歷和故事呢?除了一開始的製作和使用,不同時代的人是如何理解並且運用古物?什麼樣的社會環境會使得古物面臨被改作的命運?以商周時期製作的青銅器為例,主要是用來當作祭祀的禮器。經過約兩千多年後,來到我們眼前的青銅器,有些被鏽層掩蓋,失去研究的線索;有些外表造型與眾不同,無法判斷和歸類。幸而現今的科學技術發展,以及考古材料的比對,使得我們有機會探索這些謎題。關於文物的過去,原來故事不僅止於做好的那一刻。
9/17 (五) 14:00-15:00
講題:用科學檢測探查古交趾陶匠師的秘密
講者:曾永寬,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
內容簡介:
在兩三百年前很多大陸移民遷移至臺灣,同時也把生活文化和工藝技術帶來臺灣,像是建築及建築裝飾等,其中用於建築裝飾的交趾陶就是從那時候延續到現在很精緻的技藝。葉王就是清朝末年臺灣很有名的匠師,有人讚譽他是臺灣交趾第一人。很可惜的,葉王他的技藝傳承失落了,臺灣後來又經歷日本治理,與對岸的往來曾經中斷一陣子,在那時期,臺灣的交趾陶匠師在缺乏材料的情況下,只好自己摸索嘗試各種原料和配方,也因此發展出臺灣特色的交趾陶。而我們嘗試回溯葉王的技藝,我們借助科學分析去瞭解他的釉彩配方以及用儀器透視交趾陶的內部結構。
9/17 (五) 15:20-16:20
講題:剝開油畫的洋蔥-奇美博物館的畫作檢測與應用
講者:李文元,奇美博物館修復師
內容簡介:
當我們在觀賞文物時,通常只會看到表面的樣貌,不過文物通常是透過工序繁複的技藝所打造,在研究或修復以前都需對其材料組成或歷史脈絡有廣泛的了解。而文物經過長時間的老化或後人修復干預,往往也藏有目視難以分辨的資訊,因此利用各種現代科技的檢測技術便成為當代文物保存至關重要的一環。本次講座將從修復師的角度說明西洋古典油畫的物質結構,並介紹奇美博物館「技術性藝術史」整合型研究的案例,期望為聽眾開拓更多觀看文物的面相。
故宮有名文物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夏日沙龍線上講座提醒
8/7(六) 10:00-12:00
講題:文物的故事
講師:余念一
簡介:除了文物的品相與神韻之外,掌握與文物相關的史料,還原文物背後的人與事,常能夠幫助我們深入欣賞文物。此次演講介紹的文物,固然有名品,亦有較不為人注目的珍品,而一件件文物的串連,或能勾勒出一個時代的各個面向。
#免報名
#鎖定故宮臉書粉絲頁
故宮有名文物 在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類型當中,最多的一批其實是檔案文獻,尤其宮中檔與軍機檔,幾乎佔故宮文物一半以上,且內容涉及臺灣者頗多。這些撰寫地方十萬火急所匯報的奏摺,除了呈現了民變領導人物的樣貌外,還包含不少本是默默無聞於史著的基層小民。清代臺灣幾個大型抗官行動,如朱一貴、林爽文等事件,為了對抗官府,統率者並各自啟用了不少元帥、都督、護國將軍、保駕將軍、軍師等人員。這些「小的」雖不及起事者有名氣,卻扮演著各式樞紐及衝鋒角色。想更深入了解其歷史洪流中小人物嗎? 歡迎聽聽策展人述說清代台灣軍師傳奇故事。
故宮有名文物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National Palace Museum - 首頁|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聽我說文物》明唐寅溪山漁隱通俗文學中的唐伯虎,實際上也是明代有名的畫家。今天就由書畫文獻處策展人浦莉安,為您介紹一幅唐伯虎所繪的書畫長卷,看看名聞天下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