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五)我即將要分享1堂五年來我最想講的主題:【當創作者成為爸媽:創作、工作、家庭、小孩全都來的時間管理】!!
我很感謝東默農老師、邀我把這個主題安置在原子編劇這套課程裡,他總是希望能全面相各方位幫助進修的創作者。說來有點害羞,老實說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想聽這堂課,但這堂課曾經是我最想上卻不存在的課。
我是立志終身創作的人,也是決定成為母親的人。「創作」跟「母親」都是困難的終身職,遇到對的人、組織家庭前,我曾對「如何兼任這兩個終身職」充滿徬徨。從找不到答案、試圖找答案、自己創造答案…逐漸建構出答案的多年後,我在家人伴侶的支持下、成為一名身兼母親與漫畫家的全職創作者。奇怪的是,原本擔心的漫畫質量不降反升,產量提高了、質量變好了,竟然也和小夥伴經營起一間工作室。
這樣走過來的心得,如果可以跟同樣需要的那個人分享,那該有多好?我想將我的答案和歷程說出來,希望世界一角的那個創作者、當他想生發承擔的勇氣時,不要再這麼害怕。
人生首次最想講的主題【當創作者成為爸媽:創作、工作、家庭、小孩全都來的時間管理】這週五就會跟大家見面了~!我們把課程安排在原子編劇套課。
除了我之外,套課還包含5堂直播課,東默農老師的《週末熱炒店的編劇課》、謝東霖老師的《故事點子發想流》、以《無間警探》看敘事形式的設計-黃嗣軒老師、音樂劇《熱帶天使》的創作揭密-林孟寰老師,所有課程都可以回放提問。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有相同的煩惱,課後請跟我說,我會盡我所能的回覆你。
這套課程之後,我會再累積更多的答案,希望首次之後、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跟你們分享的機會!祝福大家在愛裡擁有大大的勇敢!!
【原子編劇課6月班 】
https://reurl.cc/pgLZxl
#東默農
#原子編劇
#有橋漫畫
#陳小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動映画製造所 – 動畫聯展 專訪: 野口(策展人)、周予婷(助理策展人) 談論影像與影像共存,面對資訊影像洪流,如何能分辨影像背後所隱藏的含義,冷靜不被吞噬,又該以何樣的態度看待這個我們身處的圖像爆炸時代。 動畫影像的獨特性 近年影像的發展與樣貌隨著科技技術的進...
敘事形式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維多利亞時期文學小說與初始電影的敘事交會 漫遊藝術史
關於電影的另一重要元素──敘事形式,近年已有學術研究指出,在好萊塢古典敘事電影成為主流之前,#文學借鑑初始電影(proto-cinema)視覺效果探測小說敘事能耐的實踐,其實對於20世紀敘事電影發展,有著難以磨滅的重要性。本篇文章的案例分享來自她的研究成果,她以19世紀英國光學玩具的流行盛況為底景,針對幾部後人熟知的 #維多利亞時期小說,深入剖析了文本敘事、修辭用語和當時光學儀器所能產生之視覺效果的關聯性。
敘事形式 在 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漫畫論壇回顧🔥「世界中的多元漫畫」第三回
◾謝至平:「⻑大了,終於可以好好看漫畫。」
在「漫畫大爆炸:從漫畫實務看博物館的多元可能」論壇中,我們盡可能網羅籌備小隊所關心、也想繼續發展的議題之相關領域人士。論壇共有六個精彩場次,每個場次將分成數次陸續分享,敬請期待!
🔥場次簡介:
「世界中的多元漫畫」討論一個漫畫迷可以走多遠,主持人黃健和與與談者們帶著聽眾們一起看到一個漫畫迷會變成一個漫畫作者、一個出版社的編輯,一個漫畫迷會從臺灣同人場次走出去,走到日本、走到了法國安古蘭漫畫節、走到了義大利波隆那、走到了墨西哥書展、走到了美國的聖地牙哥。本場次展現了不同的創作者在各個地方獲得滋潤,而臺灣的漫畫也跟著如此的情形往下去前進。
------------------------------------
🔥論壇內容:
◾關於臉譜出版及謝至平
臉譜 PaperFilm 視覺文學書系為臉譜出版社下屬的書系之一,從2014年1月一直經營至今。其主要的出版方向為海外漫畫及圖像小說作品的譯介。該書系的目標讀者為成人,其中又可以分為從小看漫畫長大的人及過去不曾接觸過漫畫的人。前者可能長大之後還想看漫畫,但是不知道可以看什麼漫畫,這個時候該書系希望可以彌補這樣的缺憾。而後者雖然沒有在接觸漫畫,但他們可能本來就有閱讀小說、文學或非虛構書寫的習慣,因此PaperFilm書系也希望用漫畫這樣的載體向這些讀者介紹相關的內容。
該書系至今──包含套書及單書──總共出版了57冊的書籍,平均一年大概可以出到6至7本書。起初這個書系只有謝至平一位責任編輯,當時為了測試臺灣讀者的接受度,因此嘗試性的推出了各種類型的書籍。直到2017、2018年書系穩定後,又加入另外一個編輯,目前該書系主要的業務都是由上述兩位執行。但是由於他們倆同時也是非文學系的編輯,因此大概有三至四分之一的心力澆灌在PaperFilm書系上。
.
◾PaperFilm書系引進的世界中的漫畫
以下為大家介紹幾個PaperFilm書系中特色的出版品:於2017年隨好萊塢推出電影版,臉譜也順勢推出《攻殼機動隊》的漫畫套裝。另外也有出版過今敏成為動畫家前的最後一部長篇漫畫作品──《OPUS》,為臺灣讀者帶來不同於《千年女優》、《盜夢偵探》的今敏。
另一方面,謝至平也藉由該書系向臺灣讀者介紹日本「情色怪誕(エログロ)」風格的漫畫,這類型的漫畫藝術性強烈,故事內容多色情墮落的元素。書系中相關的作品包含《荔枝光俱樂部》、《喜劇站前虐殺》、《少女椿》、《芋蟲》及《發笑吸血鬼》。也有以單一創作者為目標的出版策略,例如五十嵐大介就是PaperFilm關注的作者之一,因此推出了《小森時光》、《Designs》、《凌空之魂》、《環世界》、《南瓜與我的野放生活》等。
2018年謝至平等人開始嘗試出版長篇系列作,第一部作品就是《寶石之國》,目前於日本已經出版至11集,預計12集完結,PaperFilm也計畫在今年中推出臺灣版11集。除了以上提到的作品外,PaperFilm書系還有許多早期出版、現已絕版的作品,包括《巴士四點見》、《我很好》等。另外歐美漫畫也是謝至平等人關心的對象,因此也在書系中介紹了第一本入圍英國曼布克獎的漫畫作品《薩賓娜之死》及第一本獲普立茲獎的漫畫作品《鼠族》。其中有趣的是,在出版《鼠族》的過程中,作者要求全書的文字需手寫,並提供一張手寫注意事項請臉譜遵守。另外,為因應日益興盛的性別議題討論,臉譜也較介紹了《弟之夫》、《正常的人》、《歡樂之家》等漫畫。
.
◾視覺文學是什麼呢?
由上述的回顧,謝至平歸類出PaperFilm書系以下幾個選書方向:經典、具議題性、具強烈風格,但是他還是強調,「好看」仍舊是最核心的考量。為了定位書系,謝至平便討論起漫畫、圖像小說(譯自graphic novel)及視覺文學(也是譯自graphic novel)之間的差別,他指出因為擔心「圖像小說」中的「小說」一詞彙限制書系內容為虛構的文類,所以最後決定以「視覺文學」表現書系所包含的文類。
他又更進一步分析,雖然「漫畫」與「視覺文學」的敘事形式相近,但它們的主題與讀者群十分不同,因此Paperfilm書系也有不同於一般漫畫的製作規格、包裝及行銷方式。雖然如此,謝至平仍舊指出隨時間推進,「漫畫」與「視覺文學」間的邊界亦趨模糊。他結論道,名稱其實不重要,重點是「視覺文學」現階段的任務是把大人召喚回漫畫的文類裡,期待創造一個不必再提「大人也能看漫畫」的未來。
.
◾世界的漫畫在臺灣
謝至平近年觀察到投入漫畫、視覺文學的臺灣一般出版社變多了,且和國外出版社互動的可能性增加,相關書籍的通路支持、能見度提昇,視覺文學相關活動更是增加不少。回顧PaperFilm書系一路走來,謝至平歸納出幾點可以繼續加油的方向:他指出在臺灣日本漫畫與歐美漫畫的讀者數量落差滿大的,因此也開始思考如何讓臺灣讀者接受歐美漫畫。
另外,海外電子書授權的授權十分困難,但是因應現實閱讀習慣的轉變,因此仍在尋求解決方案。他也提出臺灣不同出版社之間的串聯,可能會讓這些漫畫出版品獲得更多曝光的機會,例如臉譜跟大塊在2020年串聯出版今敏的作品,有許多後續效應。
謝至平反思PaperFilm書系的下一步,他首先期許接下來可以接觸更多海外新生代作者,並引介除了日本、歐美以外國籍的作品,例如韓國、泰國的作品。此外也期待出版臺灣原創作品,又或促成漫畫家與劇作家的合作,欲藉此打開漫畫創作的可能性。他更提出跨國合作的野心,希望在未來都可以一一實現。
最後,謝至平希望可以送給所有的讀者:「⻑大了,終於可以好好看漫畫。」
------------------------------------
🎉🎉謝謝謝至平及臉譜出版社,出版社發展一個嶄新的書系,並將國外的漫畫引進臺灣絕非易事,謝謝他們拓展大家的漫畫視野。世界中的漫畫還有一回,最後一回將由陳怡靜為我們帶來她對漫畫的觀察,敬請期待!
#漫畫論壇 #世界中的漫畫
敘事形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動映画製造所 – 動畫聯展
專訪: 野口(策展人)、周予婷(助理策展人)
談論影像與影像共存,面對資訊影像洪流,如何能分辨影像背後所隱藏的含義,冷靜不被吞噬,又該以何樣的態度看待這個我們身處的圖像爆炸時代。
動畫影像的獨特性
近年影像的發展與樣貌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變化了許多,同時不單只是創作的手法或是技術的提升,也間接影響著觀著的閱讀模式與習性。
影像比起過去更為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周圍,過去能夠接收影像的媒體從電視到現在人手一支的智慧型手機,觀者(現在的我們)更習慣動態影像傳遞與訊息的接收,再加上網路的普及,每分每秒都以倍速產生文字、聲音或是圖像訊息,所追求的視覺刺激強度已與以往不同,這些龐大的資訊不論是直接或是間接都在無形中的傳遞給我們,影像對於人們來說已經不再陌生,不單單是熟悉反而過度充斥,隨著我們對於這些影像的麻痺,加上畫素的提升已看不慣低畫質的品質,觀看習慣的改變使得創作者在創作時在速度、節奏上以及內容複雜度為觀者放入更多考量。
視覺習慣並非以單向線性的方式面對給觀眾或是創作者,而是雙向互動的形式,彼此交錯影響。創作者本身置身於環境之中,兼具觀看與被觀看的身分生活著,差異只在創作者觀看影像時會有著更多的敏感度。因此創作者選擇動畫作為一種用來表達自己的敘事形式,不單是因為動畫的特性能建構出高自由度的動態畫面,劇情也能隨心所與的發展,其特別之處在於,作品的呈現與創作者的經歷環環扣者,綜合過去的體驗、生活喜好及細節觀察,作品會伴隨著創作者經歷的不同而有著幾乎無法複製的面貌,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動畫不像是攝影或是電影能給我們真實又直接的感受,卻依然能夠勾起我們的生活經驗而引起共鳴,動畫利用氛圍的處理,營造出實際拍攝無法達到的效果,讓作品在視覺上有著更強烈的震撼力與刺激感。
這樣層層的關係,動畫可視為一個綜合不同美學的集合體來討論,平面的角度會導出繪畫或是攝影來做比較,若是接成連續影像並組合配音,則會和電影、錄像作品來討論,其高度的實驗特質使得動畫可以被觀看的面相很多,很自由卻也因為可以操作的太多,是一門很考驗創作者的美學及敘事能力的創作方式。
簡單來說動畫就好比夢境,創作者即為做夢者也是操夢者,透過獨特的手法和敘事方式,觀者似乎面對著作品就能窺看作者內心的故事與經歷,然而,人人都能作夢也能動畫,一件好的作品又該如何去定義。
媒介普及,展示放映形式的改變
生活中同時身兼創作者與觀者的多重身份並不稀有,作為本次策展人的我也不一例外,過去對於影像、動畫、電影關注著,同時也思考著這些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性或是影響力。以我為例,小的時候,當時並非智慧型手機盛行的時代,對於觸碰到螢幕的想法是連想都沒有想過,綠色螢幕的翻蓋是按鍵手機是那時最前端的流行,電視稍有價位但也已經算是很普及,而家裡的人也熱愛電影,那時的我最期待的時刻就是做完作業用卡帶看卡通,也會在課本書角化手翻動畫,這些就是我最初理解對動畫的樣貌,很貼近生活並且很容易接觸,所以對於動起來的圖像並不覺得稀奇。
大家或多或少有類似的經驗及回憶,動畫以各種姿態出現在身邊,尤其是近幾年也更為顯著,路上也隨處可見動態大螢幕,智慧型手機、平板的出現,擁有這些產品的年齡層逐漸年輕化。簡而言之,對影像熟悉度提升的原因是因為放映媒介的普及,而這樣生活化的放映特性拉近了我們和影像的距離,進階影響到展示的放映形式,單純播映的方式也成了最底線的呈現裝置條件之一,而伴隨著科技技術改變VR、AR、MR的出現,觀看時身體不再再是靜止,除了思考是不是在未來裡動畫的面貌也會有所不同? 動畫展覽本身的是否也有形式上的再挑戰?值得思考的除了再現的手法或是文件事的展覽是否也有其他可能,不單影片的放映,其製作過程的手稿、分鏡,動畫在創作時的能量是否在展覽裡也能呈現更直覺的被帶出。
最後要談談,扣著創作者和觀眾的角色——展覽,前面提到過去和現在的科技變化到視覺習慣上的改變,並影響到創作的作品表現,由此了解展覽可以談論的動畫主題面向廣泛。以美學為出發做討論,動畫的繪畫性討論、作為實驗的性質存在討論,或是動畫還有哪些不單就畫面可能,延伸到其外部裝置放映、到整個展出展覽的發展性;又或者通過展覽,使得觀眾有更進步的對動畫的認識,並且讓創作者獲得更多交流,甚至促進各個不同學校的動畫系所能有更密切的交集。
由此理解展覽在觀眾及創作者間作為橋樑亦可觸發到的影響有多少,不過將前面所提及的都放進主題討論方向會過於龐大,況且展覽本身每一個環節都該被仔細安排過,為了使其夠完整,需要花上一段或是好幾次分批的抽絲剝繭才能逐一去探討。也因此,今年的展覽不局限於單一方向的主題,透過展出多元類型的作品,以及展出珍貴的手稿,展場另外安排一區可以讓觀眾互動的區域,讓大家可以動手畫,能更貼近作者製作時的歷程。
此外本展直接取用主辦單位「動映画製造所」作為展覽名稱,「動映画製造所」本身即為產出影像場所的意思,很純粹不迂迴,「動」是取用「動畫」一詞,「映画」則是日本漢字為「電影」的意思,將動畫與電影兩個詞彙組合在一起,創造一個並非絕對的詞,也是因為動畫在近年來的改變,沿用原有最早的連續影像切片定義下,依然能將動畫、電影、動態影像、錄像藝術等等區隔開,然而現今的分界已不再清晰,「動映画」也是伴著這些分項微妙的模糊關係而誕生,並且與展覽的主題也存在著相互呼應的關係。
此次動畫聯展作為往後展覽的序幕!希望大家能帶著好奇與期待的心情來參觀這次的展覽,我們也在未來裡繼續討論動畫各方面像的可能!(文:野口)
策展單位: 動映画製造所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7/08-2017/09/03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敘事形式 在 《再遇.瑪麗皇后》訪張飛帆- 敘事形式(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專訪《再遇.瑪麗皇后》編劇張飛帆導賞團隊:Anthony So、Dick Cheng、Yan Ho———————————————————————閱讀更多➜導賞文章:https://bit.ly/3iRXJam➜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