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無雷《抓狂演訓班》The Big Hit
.
一個事業不順的劇場演員,來到監獄創辦戲劇工作坊;他突發奇想,想要訓練這些受刑人演出經典劇《等待果陀》並帶著他們走出牢房,登上劇場實際演出。卻在訓練的過程中發現,要指導這些沒有演員基礎的受刑人根本就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
一直都很喜歡《等待果陀》這齣劇:劇情大致上就是兩個人在路邊等著一位名為「果陀」的人,他們乾等、苦等,不斷抱怨現在的遭遇,但直到劇終「果陀」都沒有出現。「果陀」象徵著人們在生命中渴望得到的救贖,被視為是「希望」,又或者是活下去的動力,是漫長等待卻永遠無法等到的代名詞。而《抓狂演訓班》的設定為一群受刑人組成的劇團,想要重新詮釋這齣知名舞臺劇,光是聽到這樣的劇情就讓人覺得有趣,充滿好奇。
.
原因無他,因為《等待果陀》藉由荒謬的劇情,完美詮釋了人類對生命的普世態度,不停在無謂的等待當中蹉跎;套用到那些等待日子過去、等待被關好關滿的受刑人來說,根本就是絕妙!劇中每個角色都期盼一個能夠拯救他們生命的機會,一個扭轉局面的轉機;不論是指導這群受刑人的戲劇家,亦或是這群被關押在監獄裡的受刑人,還是這些在政府體制內期盼矯正制度能夠服務社會的官僚,甚至是在台下看戲的觀眾、家人、朋友;「等待」永遠是我們生命不斷持續在做的事,只是每個人等的東西有所不同罷了。
.
有趣的是,電影在105分鐘不算長的篇幅裡,在五個受刑人和一個導師這六位主要角色間切換,節奏平穩且敘事緊湊,讓人能夠馬上在短時間內理解人物關係,還有他們在《等待果陀》這齣劇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特別是在結局所呈現的演說,以行動說明了再次重新詮釋了《等待果陀》對生命的反諷,無謂的等待只會讓人迷失,讓人忘記了最初的目的是什麼?
.
這位導師是否忘記他當初創辦監獄戲劇工作坊的目的?這位典獄長是否忘記了她為何允許受刑人外出演出?這些受刑人是否忘記了他們進入監獄,甚至為何投入舞臺演出的目的?甚至是整個社會對於矯正制度、官僚們以藝術治療行為偏差的受刑人,這些目的到頭來是否已經不是原本最純粹的樣貌了呢?
.
與其說《抓狂演訓班》是部改編真實事件的電影,倒不如說這是一部用行動、用現代的口吻,完美改編了《等待果陀》的真實事件改編作品;以一個簡單的事件,創造出不論戲裡戲外都精彩絕倫、充滿哲理和反思生命意義的電影作品,非常推薦!
.
.
.
東昊
#抓狂演訓班 #thebighit
#電影 #影評 #filmcritics #movie #review
「敘事治療反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敘事治療反思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敘事治療反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敘事治療反思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敘事治療反思 在 [心得] 故事的療癒力量-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敘事治療反思 在 反思團隊合作取向敘事治療家庭會議親子對話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敘事治療反思 在 陳怡靜諮商心理師 關於要介紹自己這件事 的評價
- 關於敘事治療反思 在 敘事治療隱喻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敘事治療反思 在 敘事治療隱喻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敘事治療反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敘事的原理
要你反思自己的敘事是否阻礙你前進可能感覺有點奇怪。畢竟要是這麼明顯,難道自己不會發現嗎?那可不一定。敘事是無意中被創造出來的,許多在心理學和個人發展領域深具影響力的思想都已經認識到這種敘事的威力。我們來很快地看一下一些與自述故事相關的重要著作⋯⋯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在全世界被廣泛用來治療焦慮和憂鬱症。本質上,這種談話治療把焦點放在思想、信念與態度如何影響感受和行為。負面思維模式可能從小開始形成。舉例而言,如果你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長大後遇到不順心的事,可能會自動認為「我就是不夠好」。但人生一定會有失敗的時候,不管是面對客戶、升遷還是案子。
這種敘事讓你感覺糟到不願意再踏出去,未來只想待在自在的環境。認知行為治療強迫你挑戰自我對各種情況的詮釋。基本上,它幫助你改變敘事,聽到不同的故事。在深具真知灼見的《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中,作者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提出一套理論,把人分為兩類。第一類擁有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他們認定能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
這種人可能會說:「我就是對數字不擅長」或「我沒辦法上臺演講」。他們討厭也極力避免失敗。如果不得不從事某個自認為不擅長的活動,就會用這種眼光看待。萬一演講時不小心說了一句支支吾吾的話,就會變成上不了講臺的證據。下一次不再做同樣的事,緊抓著確認偏誤不放。
第二類的人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他們相信任何時刻都可以得到新技能。越挫越勇,把失敗經驗當成寶貴的學習機會;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一切都有可能。結果是擁有成長心態的人能開放地改變敘事。他們抱持著開放心胸,認為自己可以獲得必要技能,成為明日的領袖、創新者和專家。我們知道任何人只要下定決心都可以得到新技能,因此我們應該提醒自己這一點,試著培養成長心態。
另一個影響深遠的心理學理論是制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也就是一個人認為自己可以控制重大人生事件或職涯路徑到什麼程度。一個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未來發生什麼事的人稱為「內控者」;反之則為「外控者」。對外控者而言,不管發生什麼事都無關個人過失,也不會學到任何教訓。生意失敗歸咎於經濟;流失客戶是因為對方無理;著作被拒絕也不必修改。
相比之下,內控者勇於負責、尋求機會。無論結果好壞,敘事總是「我負責!」內控者不把「命運」當一回事,他們只相信天分和努力,認為「運氣由自己創造」。舉例來說,想像一個人在職涯上遭遇一連串意想不到的挫敗,這個人可能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這個人是外控者,那麼他會歸咎一切源自大環境,只是因為經濟萎縮才會丟了飯碗,人才難免也會被波及。然而,如果這個被裁員的人是內控者,那麼他就會把厄運強加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不幸,才導致這樣的結果,反而對自己的幸福造成危害。
保羅‧多蘭(Paul Dolan)在《敘事改變人生》(Happy Ever After : Escaping the Myth of the Perfect Life)一書中凸顯敘事的力量,並記載我們跟自己說的敘事與暗示,會如何對人生各個面向像是婚姻、快樂和收入造成巨大傷害。他主張我們會沉迷於去做別人期待我們做的事,並內化這些期待,形成一個人生「應該做什麼」的規範。不管適不適合,這些敘事通通被我們內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但儘管我們照單全收也不見得會為自己帶來快樂。
這些心理學架構都強調個人敘事的重要性。你可能在某一方面擁有正面敘事、另一方面卻是負面敘述。「我不值得」的敘事可能讓你陷在一段不健康的感情中動彈不得;「我永遠比不上別人」的敘事可能會讓你寧願不分晝夜狂看《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也不敢嘗試一直想學的以色列格鬥術。
#某些敘事對你有害— #但你通常難以察覺,
#因為它們是你自我描述的一部分。
所幸的是,你隨時都可以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
《#大局思維》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教你如何放大格局、掌握關鍵,達成最有利的職涯擴張目標
Think Big: Take Small Steps and Build the Career You Want
.
作者:葛蕾絲‧洛登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6)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承襲我們昨天直播所說,我相當欣賞金智英不斷尋求個人改變的努力。雖然屢遭挫折,但不放棄嘗試,這不是容易的事。
她身邊的某些家人,以及前職場同事,也不斷給予支持,當然這樣的資源,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所以我們選擇跟什麼樣的人相處,或者選擇跟什麼樣的人靠近,對我們的人生影響重大。
辨認出什麼對我們重要,並且找出操之在己的部分,一直是我自我對話的內容。這是一種內控的思維,也能持續帶著我們成長,顯然金智英也掌握了這樣的自我對話方式。
祝願您,當我們把目標看得很難,能記得化整為零,別輕易放棄,有多少力就走多遠的路!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敘事治療反思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下午看書隨記 #2021年上半年被書名耽誤第一名
Lori Gottlieb I love your book so much!!!
omg,一個下午看書、吃晚餐、洗個澡竟然就到了現在!!!真的是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如同白駒過隙(真的是夠了,但我國小都這麼寫)
下午看的一本書(還沒看完),叫做《#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原文: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欸等等,我懂我懂,你看的這個書名,是不是就覺得「come on,又是心靈雞湯,要我正向面對自己心裡的感受之類的,我才不要......」。
蛤,你沒有這麼想喔,好吧,那是我這麼想。
畢竟有段時間看太多心靈雞湯文了,我好怕啊XDDD
但是,今天推薦這本書的人是 葉揚,是葉揚啊,你們知道葉揚嗎?那你們知道他的兒子羅比嗎?不知道的話,我認真覺得可以追蹤,因爲,#葉揚每個禮拜發在臉書的週記是我的心靈糧食,有多心靈糧食?就是那種如果沒有看到的話,我還會直接搜尋她的粉絲團確認是不是我被演算法給蒙蔽了(就是這麼狂熱)
#如果說再狂熱一點就是去年葉揚出書我買了兩本因為我想要兩個紀念品都有
#如果葉揚你有看到的話
#我不是變態
言歸正傳,因為葉揚推薦,我想,是不是我錯失了一本好書,而且因為最近看得書都......嗚嗚嗚,不符合我的口味,因此我急需一本書啊(你們懂那種感覺嗎?不懂的話沒關係,我會自己保存這樣的感覺XDDD)
於是,我馬上下單Kobo電子書,我保持著那種 #如果被葉揚騙我也可以接受的心情 看了這本書,結果我一看就是三個小時(而且還沒看完,只看了1/3),喜歡到,晚餐直接叫uber eats,而且還要搞一個段落才吃飯。
簡單來說,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心理師,這本書是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描述,書本裡面是兩條故事線,一條是本書的作者看心理師(是的,#心理師也是需要看心理師),另外一個條線則是圍繞她的病人與作者的故事。
上次看這樣兩條線並進而且好看的書是《#小腳與西服》,講的是徐志摩第一任妻子張幼儀的故事,同時以敘事者張幼儀的姪孫女張邦梅的故事來輔佐,我只能說,好看到爆炸,至今我覺得推薦的他傳第一名。(自傳第一名是《#富蘭克林》,好了,但我們不要再無限蔓延了,會說不完)
再度回來《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本書,這本書超級 #黑色幽默,我就是喜歡那種用很冷的口吻帶點嘲諷的口吻說很嚴肅的事情,(最近看的另外一本也是黑色幽默的書是《#疫後大未來》,同樣大推),我舉幾個例子給你聽聽看:
① (心理師敘述男友與她分手時)我的心理師朋友聽到這部分時,馬上將他診斷為「#逃避型人格」;我的非心理師朋友聽到這部分時,則馬上將他診斷為「#混蛋」。
#你們懂我的笑點嗎
② 病人要時一再沈溺於這種精打細算(這裡說的是人們會有一種「要不是xxx,我就xxx了」的心態),我有時會對他們說:「如果王后有蛋蛋,就能當國王了。」
#這句話我喜歡到我還去找到了原文
“If the queen had balls, she’d be the king.”
③ 心理治療有時會帶出奇怪反應,因為它某種層面像色情刊物。心理治療跟色情刊物都有「赤裸」的面向,都有刺激的潛質,也都有數百萬名使用者,而其中大多數是秘密使用。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其他的以段落難以說明,但是通篇讀起來真的是滿滿黑色幽默)
同時,裡面沒有說教,這本書與我最喜歡的《#魅力學》以及《#七週遇見對的人》、《#從負債兩千萬到心想事成的每一天》有很多可以相呼應的地方,我各舉一個例子給大家看看:
① #關於失去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改變和失去息息相關。人不可能既要改變又不失去,這說明為什麼經常有人口口聲聲說要改變,到頭來卻始終原地踏步。
我看到句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七週遇見對的人》的練習中,我們花了一整週的是時間(也就是7個lesson)來說明 #接納損失。
例如,《七週遇見對的人》說:
☑ 生活中的每一個收穫,代表了其他方面的損失,沒有失去某些東西,我們的生活根本不會向前發展。
☑ 我們在人生中獲得最重要的技能,可能就是 #好好回應損失和失望的能力。
☑ 你的「#舊我」必須死亡,「#新我」才能誕生,創造的第一步總是破壞。
② #關於他人是你的鏡子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心理師像為病人捧著一面鏡子,但仔細想想,病人何嘗不也為心理師捧著一面鏡子呢?每一天,病人都為我們開啟我們必須為自己思考的問題。如果他們能透過我們的回饋更認識自己,我們當然也能藉由他們的想法更看清自己。
我馬上想到的是《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的每一天,有一段它說:
#那些酸言酸語其實代表你內心的恐懼。
說的其實就是,他人往往是你的鏡子,你會在意的,會思考的,會有反應的,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給你的。這也是在經營自媒體的時候,一個很好的反思點,我後來就一直在思考過去的反應跟我自己自身的關係。
③ #慈悲之心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白痴慈悲」用心呵護別人的感受,甚至在對方需要當頭棒喝時,也不給他一棒。這種慈悲比坦承指出問題有害得多,但我們長對自己這樣做。與「白痴慈悲」相反的是「智慧慈悲」,這種慈悲在付出關心的同時,也不吝於在必要時扔下一顆愛的真相炸彈。
《魅力學》花了很多篇幅談論慈悲之心(compassion),包含了 #感恩與欣賞、#善意與慈悲、#自我慈悲,尤其是在最後一個,講得是「我們是否可以關心且善待自己,尤其是最艱苦的時刻」。
而對照《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你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可以把慈悲分成 #對自己 與 #對別人,如果是對自己我們用的是《魅力學》的方式,如果是對他人,我們可以用的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的部分。
讀書最快樂的部分是讓不同的書,在同一個相關的概念中互相引用,並且,擴種你對於一個概念的了解。
好啦,這篇文章寫太長了(?),這只是下午看完了之後,我心中澎湃的想法(我還只看了1/3),但是我不得不寫(上一次看這心理類型的書籍有同樣的感覺是看《#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也是好看到我馬上寫心得,又扯遠了)。
anyway,我必須說,不要被這本書的名字產生了偏見,哈哈哈,這是我最近看過最好看的書了。
大家去買吧!
謝謝行路出版了這本書
謝謝Kobo電子書讓我可以秒看這本書
▍相關連結
☑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博客來購買連結:https://ibestfun.net/2qBlc?uid1=facebook
☑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kobo購買連結:
https://www.kobo.com/tw/zh/ebook/y9kyqaa7xzazngbppkwjuq
#其他文章提到的書籍博客來購買連結
☑ 《小腳與西服》:https://greenmall.info/2qBnd?uid1=facebook
☑ 《富蘭克林》:
https://whitehippo.net/2qBns?uid1=facebook
☑ 《疫後大未來》:
https://easyfun.biz/2qBoO?uid1=facebook
☑ 《從負債2000萬到心想事成的每一天》:https://dreamstore.info/2qBqX?uid1=facebook
☑ 《魅力學》:
https://shopsquare.co/2qBrZ?uid1=facebook
☑ 《七週遇見對的人》:
https://ibanana.biz/2qBrj?uid1=facebook
☑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
https://ibanana.biz/2qBul?uid1=facebook
#小金魚的讀書心得 #欸等等我是不是很多都忘記寫讀書心得 #阿賀
☑ 《小腳與西服》:
https://goldfishblog.tw/reflection-bound-feet-and-western-dress/
☑《富蘭克林》:
https://goldfishblog.tw/the-autobiography-of-benjamin-franklin/
☑ 《七週遇見對人》:
https://goldfishblog.tw/7-weeks-to-attracting-the-love-of-your-life/
敘事治療反思 在 反思團隊合作取向敘事治療家庭會議親子對話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透過後現代心理學取向『合作取向』、『 反思 團隊(歷程)』的架構來設置家庭會議,促成親子對話的可能性。傳統家庭會議討論孩子問題時,常將孩子置放 ... ... <看更多>
敘事治療反思 在 陳怡靜諮商心理師 關於要介紹自己這件事 的推薦與評價
等,這些反思性的問題讓我重新思考我想要活出的心理師模樣,我希望自己 ... 是個很愛學習的心理師),學習最久的是敘事治療(從96年起至今),但不可否認 ... ... <看更多>
敘事治療反思 在 [心得] 故事的療癒力量-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網誌版:https://bit.ly/3pkqb5e
要寫這篇讀後感,其實讓我有點戰戰兢兢,因為這是一本影響我很深的書。作者周志建老師是有名的敘事治療工作者,當初我是在心情低落時遇見了這本書,本來只是希望能夠找到方法調整自己的心情,卻讓我意外開始學習心理諮商,並成為一名心理助人工作者。我期待能好好敘述這本書豐富我生命的部分,但如同作者所說,敘事治療是一門很重視實踐及體驗的學派,在書中的所見所感,我不太有把握能否清楚地傳達,只能盡力一試,希望能把這本好書推薦給大家。
什麼是「敘事治療」?
這本書裡的「故事」,主要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讀的小說、電影、戲劇裡的那種,而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一段真實「生命經驗」。所謂的故事治療或敘事治療,是心理諮商裡的一個學派,透過讓案主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以達到治療的效果。書中一開始對敘事治療的敘述是這樣的:
這個後現代心理治療學派,一改傳統心理治療的世界觀與治療方式,既不分析也不診斷,就是讓個案敘說自己的故事罷了。個案從敘說故事中理解自己,並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進而重新改寫生命故事,生命的改變就在其中,十分神奇。
作者給這本書的定位是簡單易讀的大眾心理書,雖然提到了許多敘事治療的概念與技術,但透過故事的引導,卻讓人很容易理解,當中穿插了作者自身和許多案主精彩的生命故事,也透過這些不同的故事,帶領讀者從不同的面向看待「敘事」這個概念。
為什麼要說自己的故事?
把故事說出來之後,生命就真的能有所轉變嗎?對我來說,當我開始講一個故事,那就代表我必須回到那個當下去重新體驗自己的存在,這便是重新理解自己的開始。說了故事,就能夠再次看見自己在當時的脈絡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而這樣的看見,便能夠成為我們生命中繼續成長的養分。
書中提到一個敘事治療中常使用的問句:「你是怎麼辦到的?」在諮商中,案主可能敘說的是一段艱難或痛苦的過去,但看著此刻仍然安坐在眼前的這個人,我們會驚訝於他的「韌性」或「生命力」。這個人是怎麼堅持到今天的?他是如何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生存下來的?當我們面對曾讓自己遭受重大打擊的過去,也許也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是怎麼從那段過去中堅持到現在的?
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以及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往往較重視以「批判式思考」為主的理智分析,但在我的理解裡,說故事其實是一種「不帶有批判的理解」,與我們習慣的問題解決導向思維有很大的差異。就好像一個人手上拿著一個未知的正方體,以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我們可能會問「這是什麼?」、「它能幹嘛?」、「好用嗎?我能怎麼使用?值得我用嗎?」、「它有什麼問題?我該如何解決?」
但若是以「純粹看見」的體驗模式的話,我們可能會說「它好像有點沈沈的」、「它是什麼顏色的呢?」、「拿在手上的感覺是什麼,是溫暖的嗎?還是冰冷的?」、「是木頭的感覺嗎?」、「嗯,上面好像有點灰塵,把它擦一擦好了」、「欸,原來這是一個魔術方塊啊!那麼把它轉一轉會如何…」
有稍微感覺到差異了嗎?這邊再引述一段書中作者回答學員的話:
說故事,是為了要讓我們確認自己的存在。「我說,我是,故我在」。說,是一種發聲,更是一個人主體性的展現。
說故事,幫助我們去「確認」過去某個經驗跟自己的關係,同時也幫助我們辨識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進而看見自己內在隱藏的期待、感受及渴望。
說故事,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也讓我們把自己「認回來」,於是自己就更完整。
當我們開始說故事,便有機會重新理解過往經驗(老掉牙的故事),不讓它繼續待在我們心裡的地窖裡,躲躲藏藏,甚至變成厲鬼一般每天跟我們糾纏不清。
說完故事,生命就會產生新的方向與動力,於是,生命故事就有機會「重寫」了。
故事為什麼有力量?
故事,其實就是一種語言的表現形式。有歷史學家認為,人類之所以與其他物種不同,就在於語言的出現,讓人們能夠超越單純的主觀或客觀,建立起所謂「互為主體性」的世界。語言的強大力量,不言可喻,我們身上有多少的個性和特質,是因為從小父母、師長、朋友的言語所造就的呢?一個事業有成的高階主管,可能因為從小不被母親認同,而一輩子覺得自己沒有成就;一個瀕臨退學、快要自我放棄的學生,可能因為老師的一句話,而改變自己的態度。類似的例子你我可能都聽過,我們也都曾經因為他人的無心之言而有情緒起伏,語言雖然是無形的,但卻總能實實在在
地在我們身上留下痕跡。
如同書中提到,真理,就藏在故事中。這讓我想到我很喜歡的一個故事:
以前在北邊的邊塞地方有一個人很會養馬,大家都叫他塞翁。有一天,塞翁的馬從馬廄裡逃走了,越過邊境一路跑進了胡人居住的地方,鄰居們知道這個消息都趕來安慰塞翁不要太難過。不料塞翁一點都不難過,反而笑笑說:「我的馬雖然走失了,但這說不定是件好事呢?」
過了幾個月,這匹馬自己跑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了一匹胡地的駿馬。鄰居們聽說這個事情之後,又紛紛跑到塞翁家來道賀。塞翁這回反而皺起眉頭對大家說:「白白得來這匹駿馬恐怕不是什麼好事啊!」
塞翁有個兒子很喜歡騎馬,他有一天就騎著這匹胡地來的駿馬出外遊玩,結果一不小心從馬背上摔下來跌斷了腿。鄰居們知道後,又趕來塞翁家,勸塞翁不要太傷心,沒想到塞翁淡淡的對大家說:「我的兒子雖然摔斷了腿,但是說不定是件好事呢!」鄰居每個人都莫名其妙,他們認為塞翁肯定是傷心過頭,糊塗了。
過了不久,胡人大舉入侵,所有的青年男子都被徵調去當兵,因為胡人非常的剽悍,大部分的年輕男子都戰死沙場,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用當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這個時候鄰居們才體悟到,當初塞翁所說的那些話裡頭所隱含的智慧。
所以才有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想想看,如果少了這個故事,當我們說「禍福相倚」、「樂極生悲」、「挫折是偽裝的祝福」,小孩聽不懂,大人不想聽,即使聽進去了,也可能只是頭腦懂了,心卻沒有體會。藉著故事,雖然一個人不一定能說出背後的道理,卻能夠更實在的去理解和體驗。故事,真的很有力量吧!
想說故事,試試看自由書寫吧
看到這邊,想說說故事了嗎?如果你沒有一個諮商師可以聽你的故事,那也沒關係,書裡也提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自由書寫」。
自由書寫很簡單,其實就是拿起紙和筆,如實地把你此刻想到的任何東西都寫下!不管是想法、感受、某個人說過的話、突然想起的回憶,都可以。透過書寫,除了可以整理自我外,心裡的想法也會有了機會「被看見」,而非只是停留在腦中出不來。
想不到要寫什麼嗎?作者也提供了兩招很好用的小技巧。第一個是就從「我不知道要寫什麼」開始寫,讓自己慢慢進入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狀態。第二個是在寫完之後,最後再寫下一句「其實我想說的是 」,把真正想說的話繼續寫下。詳細的說明和自由書寫的方式,可以再參考書中的內容,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切由自己開始
最後是一些我個人讀完這本書後,在生活中實踐與反思的內容。書中其實一開始就提到「只有生命,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一個人不能給別人他身上沒有的東西」,身為一名治療者,對自我生命的理解和覺察是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作者選擇在第一部分就先揭露自己生命故事的原因。
開始從事心理助人相關工作後,我才慢慢體會到「從自己開始做起」的重要性。任何的療癒,都必須從自己開始,不管學會了再多技巧,若是不能先運用在自己的身上,先好好覺察自己的狀態,那麼再有心想要助人,效果都是打折扣的。我相信不管在什麼樣的行業中,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自己所想帶給別人的東西,必定要是自己先願意使用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一有(自認的)好東西,就急著推銷給別人,自己卻沒有真正的用心體會過。
講了這麼多「說」故事的重要,那麼「聽」呢?其實在本書中,有一篇「存在性的相隨」,也是很美的一段故事。很多時候,因為我們的生命經驗有限,我們不一定能理解他人的處境,也沒有辦法做些什麼來讓他們停止受苦。這時候,就聽吧!仔細地聆聽,盡量用心理解他們的感受,這樣,其實也就是一種療癒了。人活在世上,錢沒有了可以再賺,但時間過了就永不回來,當你願意花時間陪伴一個人,就是最珍貴的付出了,不是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62.43.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29238806.A.C8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