頹廢禪 ◎陳顥仁
把生活過得越來越修行
吃飯時候就吃
飯以外的事情不想
如果不小心想得太多
怕深陷
窩在文學裡像打坐
聽憑
孤單和魔鬼交纏
他們說越是靜定幻象越嘈雜
你果然好吵
你跳著舞
你裸身
你在我途經的句子裡仰躺
你看我如同
你不曾吃我
把六識慢慢放掉
我暫時不愛你了我不愛你了薩婆訶
剝去你遺留的什物像剝掉
蓮花瓣
乾燥後適合焚燒
使我香氣
使我想你的嗅覺變得具體
夏日是道場
你是我的金剛經
容許我作一隻半脫的宅蟬
保持褪去直到度不完的假日紛紛墜樹
讓慾望出竅
我與水泥牆對坐
等蒸蒸的鳴嘶淡去
再吻我
再用你的唇急報我
愛情已然收復了末法時期
翻飛的紅旗已沿街
如我遲遲
張開的眼瞬
虔誠的擁我並
輕輕喘息
我可以是你失落但是復又
古銅於日光下
溫熱的高棉
如是我聞
三條街以外的工程使我失卻數日電力
早課是被烈日盥洗
我依舊敲你像
敲響木魚
早午齋也許共進麥當勞?
還在嗎? (菩馱夜)
在幹嘛? (菩馱夜)
可以想我嗎?
菩提葉 菩提葉
假使你在路上隨意掐斷一莖
都如此
乳白而黏稠
--
◎作者簡介:
陳顥仁,1996年生於台中,現就讀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創作組。剛剛從建築工地回來,專心過活、不想太多。得過一些文學獎,並且在剩下的日子裡緩慢地前進。
--
◎小編洪銓岑賞析:
頹廢禪這首詩像是一種情感上的苦修,一種盡力節制和壓抑,但這些節制壓抑卻是無用和徒勞的。
詩的一開始就用了一個很節制的開頭,吃飯只能夠是吃飯,因為要是有了其他的思考就會深陷其中。而整首詩都是在用這樣一個極為規律的形式來要求自己的形體,試圖要透過這樣的「儀式」來規束、抹滅掉自己內心躁動的思緒,但越是如此,心理的躁動就越到大。第二段的文字非常濃郁,像是一幅敦煌飛天壁畫,只是滿天飛舞的天人以一種魅惑的,精怪般的姿態,干擾著詩人的修行。越是想要靜心就越無法達到目的,滿目的是那個人的身影,是極為情慾的挑逗。
我想就像第四段所說的,這首詩的節奏像是一隻正在脫殼的蟬,慢慢的把自己所立下的限制給掙脫,從一開始的不能多想,到見到了那個人誘惑的身影,再到第三段,說的是要把六識放掉,但是「我暫時不愛你了我不愛你了薩婆訶」呢喃一樣的告誡著自己,薩婆訶,要圓寂滅災,但是越是如此,本該放掉的六識好像更敏感了,通過那些遺留的東西更能夠具體的去想念對方。「夏日是道場/你是我的金剛經」對方像是金剛經一樣,在這個修道的場合一遍遍的被誦著。
第四段的色彩不像前面一樣的濃郁,它們是太陽的顏色,是蒸氣,白亮得刺眼的光在情慾的空氣裡蒸烤著詩人的修行。「愛情已然收復了末法時期」這句話非常的巧妙,讓修行破功的好像正是愛情,但愛情也是這場修行的開始,所以使自己的情慾放縱並不是使修行結束而是一種收復。高棉及紅色高棉,在這裡可以看得出詩人的強烈期盼,期盼再度被擁著,被在陽光下曬得古銅。
第五段依舊是陽光的色彩但是畫面非常的靜止,好像一切又回復成原本的規律,失卻電力的頹廢,一切都帶著希望卻也都不帶著希望。此時修行已經和念想、期盼結合在一起了,規律地敲木魚似的希望對方能夠想他。菩馱夜菩馱夜,眾生平等,所以在路上隨意掐斷一莖都是乳白而黏稠。到了這裡,可以感受到絕望死寂的充斥在整個空間之中,沉重得使人頹廢。
這首詩的字詞用得非常精準,它們很好的被放到了該在的位置上面。愛情,或者說是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時常就是這樣的讓人頭暈目眩無法控制。而詩人透過打禪修行來深刻地將那種意亂情迷到絕望的樣態呈現了出來,兩者打架一樣的,透過和彼此的相互對照讓節制以及放縱的力道都非常的強烈。
頹廢禪,他不是一個成功的打禪,可以說一切的規束都是無用的。但我想這樣的頹廢也是一種力量,讓自己不用那麼快的去面對較為絕望的事實的力量,終究會將一切看透,但是在那之前,還能夠在無數的回味之中品嘗每個瞬間的快感。
--
美術設計:沛容/FB: River713/IG: yangron7
圖片來源:沛容/FB: River713/IG: yangron7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頹廢禪 #陳顥仁 #洪銓岑 #菩馱夜 #菩提葉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9/20190905.html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火焰、蓮花、忍冬及雲氣紋等組成的華麗藻井;四處環視,壁上有姿態曼妙的飛天、清秀飄逸的菩薩及一幅幅生動活潑的佛經故事。張大千與學生拿起了工具,一筆一畫地勾勒下這些精彩絕倫的藝術瑰寶。1943年,張大千將臨摹壁畫及撰寫的《敦煌石室記》帶回世人面前,令敦煌藝術再次發光發熱。 西魏、北周以前,敦煌石窟多用醇...
敦煌飛天壁畫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火焰、蓮花、忍冬及雲氣紋等組成的華麗藻井;四處環視,壁上有姿態曼妙的飛天、清秀飄逸的菩薩及一幅幅生動活潑的佛經故事。張大千與學生拿起了工具,一筆一畫地勾勒下這些精彩絕倫的藝術瑰寶。1943年,張大千將臨摹壁畫及撰寫的《敦煌石室記》帶回世人面前,令敦煌藝術再次發光發熱。
西魏、北周以前,敦煌石窟多用醇厚的紅色系畫壁面及窟頂藻井。至初唐時期,始逐漸改用青、綠、白色搭配,形成明快澹雅的效果。本幅摹自敦煌研究院編329號窟。方形藻井中央畫大蓮花,周圍改用漢式線描,畫雲中環迴翱翔的飛天,給人仰視天體運轉之感。井內四角畫對稱花瓣,井外環以卷草、聯珠紋等,精美再現初唐的時代特點。
所謂「藻井」,即屋頂內部用木材套疊出的井字形結構與彩繪花紋,故稱「交木為井,繪以藻紋」。敦煌石窟沒有木造結構,僅以彩繪圖案裝飾窟頂。時至盛唐,井心方形縮小,並多改用粉紅、淡朱為底色。外框增加到四或五層,內框多畫青、綠色卷草,外框多畫牡丹、寶相花紋。此幅表現盛唐藻井結構的線描非常清晰,又注有配色,可見作畫的程序。
敦煌飛天壁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敦煌石窟是佛教藝術的寶庫,更被譽為「中世紀的百科全書」。2014年香港文化博物館首次與敦煌研究院合辦「敦煌 — 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廣受歡迎。這次我們很榮幸可以與敦煌研究院再度合作,透過數碼化保護技術的成果,結合敦煌出土文物、石窟藝術和嶄新的多媒體節目體驗,帶領觀眾深入認識敦煌文化的內容,細味佛國世界和平凡眾生的故事。科技在文物保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敦煌研究院在數碼影像紀錄、三維信息提取、虛擬現實重現,以至透過互聯網和多媒體節目作推廣方面,都是內地博物館界的先驅,而且取得了顯著成績。是次展覽有超過100組展品,透過西魏時期極具代表性的285窟、以數碼技術展現的虛擬洞窟和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壁畫、文物文獻、多媒體互動裝置及影音節目等,全方位介紹敦煌的歷史和藝術內容。展覽期間,本館將於一樓聚賢廳展出敦煌音樂文化相關的展品。
莫高窟第285窟位於九層樓以北,西魏開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內北壁有西魏的大統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發願文題記,說明此窟建於此時。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內容最豐富的洞窟。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頂,西壁開3個圓券龕,南北壁各開4禪窟。前室西壁門上為第286窟、門北為第287窟,甬道和前室壁畫為五代重繪。西壁主龕內塑坐佛一身,脅侍菩薩兩身,兩側龕塑結跏坐禪僧像。北壁四禪窟內畫有禪僧像;窟頂四披繪飛天、雷神、飛廉、朱雀、烏獲、開明、伏羲、女媧等,邊沿畫山居禪僧像35身;西壁龕外畫供養菩薩、諸天、神將、力士;南北壁壁畫上下分段,各段分組,各自內容獨立,但又有總體佈局:上部畫伎樂飛天12身,奏樂或散花,飄逸多姿,氣韻生動;下方一橫幅故事畫《五百強盜成佛》,畫有戰爭、受審施刑、剃度等場面,為我們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築、服飾等形象資料;中部畫佛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下部畫藥叉。北壁上部畫說法圖八鋪,每鋪下方有願文和供養人,中部畫佛和菩薩。東壁門兩側畫觀無量壽佛,下畫供養人,並有願文榜題。所繪人物身體修長,俊秀,眉目疏朗傳神。繪畫技法上是西域藝術風格與中原藝術風格相結合,題材上包含了中國與印度的傳統神靈。因此窟開鑿於東陽王元榮任瓜州刺史之時,史載元榮曾在莫高窟造一大窟,故有專家認為此窟為東陽王窟。整個洞窟畫面紛繁複雜,但卻統一在“禪修”這一主題當中。
第61窟又名“文殊堂”。建於五代947~951年間,元重修,窟主曹元忠。覆斗形頂下方四角龕內,畫四大天王像,為五代洞窟的特征。東壁以及南北壁東側下方分別繪回鶻公 主、於闐公主、曹氏女供養人像。主室中心佛壇為背屏式馬蹄形佛壇,背屏上僅殘存主尊文殊所騎獅子像尾。此窟最有代表性的壁畫是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圖,這是敦 煌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圖,也是最大的全景式歷史地圖。此圖長13米,高3.6米,畫中詳細描繪了東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圓五百裡的山川地形 及社會風情。圖中所繪城郭、寺廟、樓台、亭閣、佛塔、草廬、橋梁等各類建築一百七十多處,是十分珍貴的古代建築史料。
博物館為參觀人士提供免費的導賞服務。除特別註明外,導賞服務毋須預約,歡迎到指定的集合地點即場參加。每團人數約20人,先到先得。有關惡劣天氣的緊急安排,請按此參閱詳情。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致電2180 8180。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及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每日,博物館休館日除外)
下午12時45分至1時45分、下午3時15分至4時15分及下午4時30分至5時30分(逢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敦煌飛天壁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彩結攀緣「中國繩結藝術古今談」專題演講
2015/05/12-07/12,北投文物館佳山廊道特別展出「彩結攀緣─陳夏生結藝創作邀請展」,陳夏生老師從傳統出發,善用戰國銅器的楚式雲紋、漢代畫像鳥紋、玉器上的裝飾、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隨心所欲創造出無與倫比的絕妙作品。晚近自創融合「結藝」與「漆藝」的技法,將粗麻線以生漆薄刷或浸染,跳脫慣有的平面編結思維,創作出彷如立體雕塑效果的結藝珍品。
針對這次的創作展陳夏生老師,於2015/06/21在北投文物館的一場專家演講,講題為「中國繩結藝術古今談」,在演講前主持人也專訪了陳夏生老師,談她當年是如何接觸繩結藝術,並且投入研究至成。
陳夏生老師簡歷:
知名結藝家陳夏生女士自1976年開始接觸繩結藝術,投入鑽研中國結飾的編製技法及源流演變已40年,現今民間習稱中華繩結藝術的「中國結」一詞,即源自陳女士1981年《中國結》著作而來。
陳老師從傳統編結出發,善用戰國銅器的楚式雲紋、漢代畫像鳥紋、玉器上的裝飾、敦煌壁畫中的飛天,隨心所欲創造出無與倫比的絕妙作品;晚近更自創融合「結藝」與「漆藝」的技法,跳脫慣有的平面編結思維,創作出彷如立體雕塑效果的結藝珍品
敦煌飛天壁畫 在 敦煌壁畫中"飛天"到底是何方神圣? | Painting, Art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Oct 2, 2021 - 敦煌北涼壁畫飛天“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云表。”——《洛陽伽藍記》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 ... ... <看更多>
敦煌飛天壁畫 在 繪動敦煌飛天壁畫展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民國101年的現在,其實敦煌文化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消逝而被淡忘,結合了跨國製作團隊的「繪動敦煌大展─石窟壁畫˙飛天仙女˙古樂再現」,運用各種數位動畫工具及3D特效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