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讀一點書 📙 慈濟救災系統開箱!究竟怎樣才會開始救災? ft. 呂學正師兄
點開連結直接聽👉️ https://pse.is/3n3nc9
國內外大小災變發生時,我們很常看見慈濟基金會的身影,動員迅速、後勤的補給與配置也很到位,但究竟慈濟在什麼情況下會按下「啟動」的按鈕?而按下按鈕之後又如何進行評估、動員與組織呢?
今天依然邀請慈濟基金會慈善志業發展處、災防組組長呂學正師兄來協助開箱,同時搭配組圖說明,讓我們一探慈濟基金會的啟動模式吧!
*圖片來源:慈濟數位典藏網,以2021/04/02台鐵太魯閣事故為例,慈濟的救災系統如何在各方面協助救災。
#每天為你讀一點書
由謝金魚主持、慈濟基金會獨家贊助
不論你在哪裡,我們都在這裡為你朗讀。
Sound On:
https://pse.is/3n3nc9
Spotify:
https://pse.is/3jre63
KKBOX:
https://pse.is/3lxb47
apple:
https://pse.is/3m5nm2
Google:
https://pse.is/3lvsaj
同時也有3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數位典藏網 在 中醫四物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針灸漫談-肚腹三里留]
今天聽到令人很惋惜的消息,扮演黑豹的演員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在今天因為大腸癌病逝,想到前陣子覺得黑豹這個角色很適合當保衛我們身體提升免疫力表現的穴位代表,所以才畫了這些圖就覺得好傷心啊QQ
大腸癌初期真的不太容易察覺,大家真的平時要多注意自己排便的狀況有沒有異常,有不舒服也要趕快就醫檢查,不要因為害怕就錯過治療黃金期喔!!
----那我們就來介紹今天的穴位囉----
足三里。當我們消化不良、肚子感覺不太舒服的時候,就可以自己按摩左右小腿的足三里穴,幫自己舒緩一下唷~
🙋🏻♂️足三里(ST 36)是胃經的穴位之一,胃經從我們的鼻子開始,經過我們的額角、走過我們的胸口、腹部,一直循著腿的外側往下走,最後走到我們腳趾,它主要和我們的消化有關,而足三里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穴位。
又因為足三里穴位在犢鼻下三寸,所以稱作足三里。(犢鼻是什麼就之後再分享啦~)(一直挖坑給自己呢ㄎㄎ)
足三里怎麼找:
首先以坐姿,找到你的脛骨,用手指沿著你的脛骨由下往上摸,你會感覺到有一個地方會遇到阻礙(骨頭會微微地凸起)(在接近膝蓋的地方),這時候停止前進,接著手指橫向往外側移動約一個指幅寬,你會找到一個略為凹陷處,按下去痠痠的,這位置就是足三里囉~
也可以從我們膝蓋外側的犢鼻穴(在膝蓋外側,伸直時會有澎起的,摸起來軟軟的地方)作為起始點,然後將手掌併起來,往下約4指幅寬,脛骨往外約一指幅,這個位置就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的性質:
按壓足三里,能夠有調理脾胃的效果。十總穴:「肚腹三里留」,對於跟腸胃有關的症狀都可以考慮用足三里來緩解不舒服的感覺,像是消化不良、脹氣、水腫、嘔吐、拉肚子、便秘等等,使用範圍非常廣泛。
足三里也能夠使我們身體強壯💪,提升我們的免疫力:
古人說:「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足三里是養生保健很常提到的穴位,古人說在這個穴位用艾灸,可以使身體強壯,當我們的腸胃顧好了,其他臟腑就能正常運作,讓我們的免疫力提升,跟病痛說掰掰。
📖足三里也能藉由電針控制體重(scientific report):
研究內容提到,在小鼠身上運用電針足三里,能夠減少腹部白色脂肪的累積。超酷!
免疫力的維持我們平常就要多多注意唷,這段時間真的要謝謝醫護人員、警察、海關、口罩製造廠商等等相關人員的辛勞,使得臺灣頭好壯壯,住在臺灣真的很安心
資料來源:
1. Targeting TRPV1 for Body Weight Control using TRPV1−/− Mice and Electroacupunc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17366
2. 再探針灸大成數位典藏網站
#黑豹 #足三里 #中醫調理 #針灸 #針灸治療 #中醫 #養生 #免疫力 #減肥 #減重 #肚子痛 #脹氣 #嘔吐 #腸胃保健 #tcm #chinesemedicine #acupunture #wakandaforever #taiwancanhelp #足三里canhelp #中醫四物所
數位典藏網 在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研院數位典藏網全新改版、正式上線
128萬件藏品、164個網站資料庫,好多神秘有趣的資料阿!
例如:很早就開始用錄音機作會議記錄了!
民國41年3月13日【臺灣省臨時省議會電請中央信託局代洽購錄音機二套】
說明:本會為求會議時便利紀錄起見,亟需購置錄音機兩套。
#錄音機 #看起來真的很急 #塗改很多 #公文不會被退嗎 #錄音檔要收好
🎙🎙🎙🎙🎙🎙🎙
在「研究」與「保存」的前提下,我們以數位化技術針對院內年代久遠、具史料典藏價值、中外學者利用率最高的研究資產進行典藏,內容橫跨人文社會科學、生命科學、數理科學三大學門,共建置 #超過150個 網站與資料庫,典藏約 #100多萬筆 藏品。
㊙https://sinica.digitalarchives.tw㊙
為方便網路使用者了解和使用,特設置入口網站: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
提供的內容包括:多樣性的科普內容與服務,讓專業知識也能夠有親和的面貌。便利的跨資料庫檢索服務,完整提供院內專業之研究資源。
服務對象為 #社會大眾 與 #專業需求使用者。為前者提供各類科普性內容與服務,主動吸引使用者進入數位典藏之領域。針對後者則發展跨資料庫檢索等服務,完整提供院內專業之研究資源,使專業需求者也能夠透過本站獲得所需資源。
(圖片來源/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
數位典藏網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數位典藏網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數位典藏網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數位典藏網 在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最夯的數位舊報紙—國資圖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為共享珍貴數位典藏資源,自100年起,與檔管局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臺(ACROSS)合作,提供該平臺本館數位典藏服務網(http://das.nlpi.edu.tw/)之日文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