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清晰平靜的心對於專注在各類學習上,都是最有利的。你很難用一顆充滿憤怒、焦慮、沮喪或悲傷的心去學習—這代表如果你正與生活中的困境奮戰,要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就會比較困難,你可能要優先考慮處理好這些問題。
像是身處一段有害的關係、對某件你正在拖延的事感到焦慮,或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條錯誤的人生道路上,都可能干擾你的學習動機,因此通常最好別忽略這些問題。
不過,有時你對自己的情緒就是沒輒,感覺也會在沒要求你去處理的狀況下自然出現。解決方法是承認那種感覺,意識到它,然後慢慢改變專注焦點,回到你的工作上,並讓那種感覺過去。
取自《超速學習》
*********************************
各位朋友,晚安:
「不回應湧現的情緒,只是承認它的存在。這麼做之後,就能減低情緒影響你的強度。未來你再遇到類似情境,就更能堅守繼續工作的承諾,事情也會變得更容易。」
這篇文章重點在談心流、刻意學習,以及分心。作者在這篇摘文中寫到的靜心觀念,也越來越清晰了。
學習對我來說,通常很愉快,但那是因為我學的是我有興趣的主題。可是,像不少版面上的主題,對很多人來說,興致缺缺,那就會遇到不少情緒挑戰。
靜心的功夫可以多練習,對我來說,那是「高我」的展現。不回應,只覺察、只觀照,情緒會流轉,只要我們的念頭能歸零。
祝願您,有能力靜觀情緒來去,那可以讓我們有多一點自由!
*********************************
問題二:無法持續專注(即分心)
【文/ 史考特‧楊】
第二個經常遇見的問題就是「無法持續專注」。這可能發生在你好不容易坐下來念書或練習某件事時,電話突然響了,於是你望向他處;一個朋友上門來問候;做了個白日夢,回神發現自己過去十五分鐘都盯著同一段文字。跟啟動專注的挑戰一樣,若你想在學習困難事物上有所進步,持續專注是很重要的。不過,在我談論如何持續專注之前,我想提出一個新問題:最應該持續的是哪一種專注力?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開創了一個全新概念「心流」,經常被用來作為「專注」的理想範本,讓人聯想到「全神貫注」的心理狀態:你不再被惱人的念頭打擾,心思完全被手邊的工作吸引。當一份工作不是太難也不是太簡單時,心流是在無聊與沮喪之間滑行的愉悅狀態。
然而,還是有些人批評這幅美好的畫面。研究刻意練習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心流有些特性與刻意練習是相互矛盾的,這是因為「刻意練習對監測目標與回饋皆有明確的要求,並且提供更正錯誤的機會。熟練的執行者可以享受並找出心流體驗,作為他們擅長領域相關活動的一部分,但那種經驗在刻意練習的過程中,並不會發生」。同樣是專注於成果導向的學習法,超速學習看來也不適合心流,理由跟艾瑞克森最初為刻意練習提出的主張是一樣的。
我自己則認為,心流狀態在超速學習當中並非不可能存在。許多與學習有關且有一定難度的認知活動,仍可能或甚至極有可能讓人進入心流狀態。不過,我也同意艾瑞克森說的,學習經常需要進入一些因為難度頗高,而讓心流不可能產生的狀態。此外,不存在於心流中的自我意識,在超速學習與刻意練習中可能是必須存在的要素,因為你需要有意識地調整原有的方法。努力解決一個快超出你能力範圍的程式設計問題、督促自己用一種不熟悉的風格來嘗試寫作,或是在說一種新語言時,努力改善你的口音,這每一種做法都很困難,違反你先前已累積形成的自動學習模式。這種對自然狀態的抗拒,會令心流更難達成,即使這股抗拒力對完成學習目標有益。
那我的建議是什麼?先別擔心心流。在某些學習任務中,你確實能輕易達到這種境界,像是我在MIT挑戰期間做練習題時、學語言期間做單字練習時,或在畫畫時,經常感覺自己彷彿處在心流狀態。但就算你沒有自動啟動心流,也不要感到愧疚。你的重點應該放在強化學習,這通常需要先努力熬過一些時期,而那些時期帶給你的感受,比有沒有達到心流狀態更讓人受挫。要記得,即使學習是高強度的,以後使用那項技能時,不會永遠都像現在這般難熬。現在為了完成學習而努力做的投資,會讓往後一路上的技巧練習活動變得輕鬆愉快許多。
思考過你為何需要專注之後,我們就來想想「持續」這件事。你應該用功多久?雖然這個問題是假定你不應該這麼快就分心並放棄專注,但從學習的觀點來看,探討專注力的相關文獻裡,並未指出較長的專注期是最理想的。研究人員普遍發現,比起把練習集中在同一時間,分散在不同的學習時段更能讓人記住所學。同樣地,交叉學習的結果也顯示,即使處於徹底的專注中,在技能的不同面向或需要記得的知識之間輪流練習,也是比較合理的學習方式。
因此,若你有長達幾小時的時間可以學習,最好涵蓋數個主題,而非只專注在一個。然而這麼做有其利弊:你的學習時間可能變得零碎,會難以學得完整。
我們需要的是適切的平衡。要達到此種平衡,一次學習十五分鐘到一小時,是頗為理想的練習長度。若你的行程表只允許在較集中的一大段時間裡學習,例如一週一次、連續學習幾小時,你可能要記得在每個小時的最後休息幾分鐘,並把你的時間分配到欲學習主題的不同面向。
假設你已經找到一大段對你再理想不過的學習時間,你要如何在那段時間內維持專注力?我發現有三個不同原因會導致專注力失靈,並出現分心現象。若你正為無法專心所苦,請依序來了解以下三種分心來源。
•分心來源一:你的環境
第一個分心的來源是你的環境。有沒有把手機關掉?是不是可以上網、看電視或玩遊戲?有沒有令人分心的噪音與聲響?你準備好開始工作了嗎?還是你可能需要停下來找筆、找書,或一盞燈?這是維持專注的問題根源之一,但也是人們經常忽略的一點,原因跟他們忽略自己正在拖延的事實是一樣的。
比方說,許多人告訴自己,在聽音樂的時候比較容易專心,但事實可能是他們不想做某件工作,因此音樂便提供了一種低度、有趣的分心來源。這不是要責怪所有沒有在完美環境中工作的人(我當然也沒有),而是要請你注意你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工作效率最好,並加以測試。
開著電視當背景音,真的能讓你做完更多工作?還是你只是喜歡聽電視的聲音,覺得那會讓工作比較可以忍受?若是後者,你或許可以訓練自己避免同時做好幾件事,然後享受更高的生產力。
同時做好幾件事或許有趣,但並不適合需要你全神貫注在手邊工作的超速學習。讓自己擺脫以上惡習,而非強化會造成無效學習的壞習慣。
•分心來源二:你的學習任務
第二個來源是你正嘗試學習的事。有些活動因其本質,就是比其他活動要難以讓人專注。比方說,我發現閱讀就比看影片更難專注,即使內容是一樣的。每當你在決定使用不同的工具來學習時,就要考慮哪一種方法比較容易讓你專注。但這個選擇不應取代其他考量,以我為例,我不會為了保持較高的專注力,而選擇一個較不「直截了當」(法則三)或無法取得「意見回饋」(法則六)的學習工具。幸好這些原則通常是一致的,像是那些較低效的方法也不大需要高度認知能力,也因此較難在其上保持專注。
有時,你可以稍稍修改一下正在做的事,讓專注力更強。如果我得讀一篇難懂的文章,通常會隨筆寫下能為我重新解釋困難概念的筆記。我這麼做,主要是因為寫字時,我比較不會陷入閱讀催眠狀態,也就是身體在模仿閱讀的動作,心思卻飄到了別處。
無論是解決問題、製造某樣東西,或勇敢寫出並解釋想法,這些更高強度的策略都比較難不用頭腦去做,因此不知不覺分心的機會也比較少。
•分心來源三:你的心
第三個來源是你的心。負面情緒、焦躁不安與做白日夢,都可能是專注的最大障礙。
這個問題有兩面:首先,很明顯地,一顆清晰平靜的心對於專注在各類學習上,都是最有利的。你很難用一顆充滿憤怒、焦慮、沮喪或悲傷的心去學習—這代表如果你正與生活中的困境奮戰,要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就會比較困難,你可能要優先考慮處理好這些問題。像是身處一段有害的關係、對某件你正在拖延的事感到焦慮,或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條錯誤的人生道路上,都可能干擾你的學習動機,因此通常最好別忽略這些問題。不過,有時你對自己的情緒就是沒輒,感覺也會在沒要求你去處理的狀況下自然出現。比方說,你內心偶然浮現一種對某些未來事件的擔憂,但你知道自己不應該為此而停止手邊正在進行的活動。解決方法是承認那種感覺,意識到它,然後慢慢改變專注焦點,回到你的工作上,並讓那種感覺過去。
當然,讓負面情緒過去,說起來比做起來容易多了。情緒能劫持你的心,讓你試圖把意識帶回學習本身的過程感覺徒勞。例如,當我對某事感到非常焦慮時,會感覺自己費力把注意力拉回到一件事上,好像只是為了十五秒後可以再從上面跳開,就這樣一再重複回來又跳開長達一個小時,或甚至更久。在你心慌意亂時,該做的不是隨之起舞,費力回應,直到完全放棄工作的程度,而是應該要不回應湧現的情緒,只是承認它的存在。這麼做之後,就能減低情緒影響你的強度。未來你再遇到類似情境,就更能堅守繼續工作的承諾,事情也會變得更容易。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正念覺知研究中心的正念研究者與精神病學家蘇珊.斯莫利(Susan Smalley),以及靜心老師戴安娜.溫斯頓(Diana Winston)主張,我們在從事一項行為時,典型的反應是試圖壓抑分心的念頭,但如果你只是「讓它升起,注意它,然後釋放它,或讓它走」,而非強逼自己壓抑情緒,這反而能減少你想避免的分心行為。
若你曾受負面情緒干擾而無法專心工作,感覺繼續做下去毫無意義,請記得,多練習以上方法,長期下來,對於強化你堅持繼續工作的能力會很管用。即使你在某次學習計畫期間沒有達到明顯成就,也不會是浪費時間。
.
以上文字取自
超速學習:我這樣做,一個月學會素描,一年學會四種語言,完成MIT四年課程
博客來 https://bit.ly/02900180-B
誠 品 https://bit.ly/02900180-E
金石堂 https://bit.ly/02900180-K
momo https://pse.is/02900180m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fe99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文獻探討寫多久」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請益] 論文"文獻探討"部分就是拼湊別人的文章嗎? 的評價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文獻探討來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文獻探討來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問卦] 文獻探討要寫幾頁? - 八卦 的評價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一個月寫完碩士論文有可能嗎??鄉民感慨留言 的評價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論文寫不出來ptt [問卦] - Craigder 的評價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問卦] 一個月寫完碩士論文有可能嗎? 的評價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問卦] 一個月寫完碩士論文有可能嗎? 的評價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論文到底要怎麼寫 - 研究所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宏兒職能治療所- 孩子在學校生活或學業學習上遇到困難時 的評價
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個三段式的意見回饋法,就像一個「三明治」,用兩片「讚美」的麵包,夾著一片「批評」的內餡,讓對方心悅誠服的接受他人的批評指教。
盡可能想想對方的優點,先以同理視角出發,說出認同、讚美的話;接著提出批評與建議;最後,再傳達鼓勵與欣賞的訊息。相信三明治法則不僅可以讓你更順利溝通,而且能結交更多貴人,也減少不必要的敵人。
取自《青春正效應》
----------------------------------------------
這篇算是提醒了,自我寫文章以來,反反覆覆說了多次。
為什麼對不熟的人,在關係不穩固的時候,要先恭維?因為安全!
那時的善意會特別被誇張化,甚至要有些做作。因為有些人在碰到新的人、新的環境,會特別不安,需要很快藉由他人的善意來安撫自己的情緒。像我是一個在私底下特別安靜的人(要看碰到誰,在少數人面前可以一直很嗨),在社交場合不太說話,那種被認為是心情不好(或不喜歡誰)的可能性就會提升。
然後,進一步來說,即便我們講話是對事不對人,可是各位也知道,有些事說出來了,不管口氣怎麼委婉,對方也會認為是針對他個人。所以先把善意做出來,那是先拉近關係,讓對方願意敞開,有利於對方在解讀的時候,比較接近我們想表達的原意。
不過,這樣的溝通方式,很多「家人」並不想使用。嫌麻煩,或者內在能量不夠,所以合理化,說家人不用這樣,然後等著吵架,又說不想要發生衝突。
唉…,地球人實在是很有趣的生物。自作孽,卻又常說是別人的錯,這種遊戲是要玩多久?
關於親子之間的互動,我常覺得客氣與尊重也相當重要,這是一個人的修養展現。願意表達善意,所以會接受到善意,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就因為是家人,所以才會願意跟你講真心話!」
就讓喜歡說難聽話的人,繼續玩合理化的遊戲吧!畢竟自己把眼睛遮起來,然後說自己看不到的扮家家酒,看久了,也有一種「可愛」!
----------------------------------------------
【文/蔡淇華】
三明治法則:用兩片讚美,夾一片批評
………………………………………………………………
一句讚美的話,
讓我充實的活上兩個月。
—馬克.吐溫
「老師,我覺得你這期校刊標題定得不好。」一大早,校刊社學生小萍臭著一張臉,提出「指正」。
「哦—」我心裡一把火,但還是要假裝很有氣度,「那你覺得怎麼改比較好?」
小萍發表「高見」後,我直覺沒有比較好,三言兩語糊弄她,「我會和更多社員討論後,再決定是否修改。」
隔天另一名學生小貝笑嘻嘻跳進辦公室。「老師,這次你定的校刊標題超炫的。」
「呵呵。」我腳下飄來幾片雲,全身輕飄飄的。「沒什麼啦,就是對時代的敏銳度,以及經驗的累積。」
「老師,我可不可以沾你的光,在你的標題的高度上,加上一點不是很成熟的想法?」
我的創意有「高度」,這個讚美又讓我飄上另一朵雲。「什麼想法?說說看,不要先否定自己。」
小貝提出她的意見,我覺得不僅可行,而且優化了我原來的提案。
「太棒了!可行!」我欣然允諾,「就這樣修改。」
「哇!老師真的和學長姊講的一樣,是最會傾聽學生的老師。」
小貝離開後,我終於步下雲端,恢復了思考能力。這才驚訝的發現,小貝的建議跟小萍的意見竟然大同小異。我不禁納悶,為什麼我的反應如此截然不同?
幾週後,我突然明白了,小貝是應用了管理學常見的「三明治法則」(Feedback Sandwich)這個三段式的意見回饋法,就像一個「三明治」,用兩片「讚美」的麵包,夾著一片「批評」的內餡,讓對方心悅誠服的接受他人的批評指教。
歷史上有個知名的「三明治法則」應用實例,就是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柯立芝(Calvin Coolidge)。柯立芝有一位漂亮的女祕書,雖然她長得美,工作卻漫不經心常出錯。有一天,柯立芝看見祕書走進辦公室,福至心靈的讚美她:「你今天穿得真美麗,和美麗的你超搭(第一片麵包)。」當女祕書雀躍驚喜時,柯立芝接著說:「我相信你也能把公文處理得很漂亮(內餡),就像漂亮的你一樣(第二片麵包)!」那天起,女祕書處理公文的品質,真的大幅改進。
然而,二○一九年二月,英國一個探討職涯發展的平臺「The Balance Careers」登出一篇報導,直指「三明治法則」落伍了,對職場上對下的管理無效,並建議應該以「直接、清楚」的方式,對下屬提出指正。事實上,對「三明治法則」的負面批評,自二○一七年就不時出現在西方媒體上,但若仔細閱讀這些文章,會發現根本缺乏研究及文獻支持,也和我碩士論文的結論大相逕庭。
在學術上,有大量研究實證顯示:長期而言,以「激勵、支持」為核心的「轉型領導」,比「權威式領導」對組織更有利。我自己當了十幾年中級主管,也覺得最能提升我工作效能的,一直是在讚美中給指令的長官。
我曾用便利貼寫下讚美與感謝的話,給同處室的組長。幾年後,我發現她將這張紙條貼在抽屜內最顯眼的位置,問她為何還留著,她笑著說:「每天上班打開抽屜看到這張紙條,就充滿了信心。」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一句讚美的話,讓我充實的活上兩個月。」真的一點都沒錯。
事實上,教書二十幾年後,我發覺自己最樂意幫忙的學生,都是善於用讚美來溝通和激勵他人的學生。
下次想發表意見或批評時,你千萬要記得,先把對方損一遍,真的不是上策。盡可能想想對方的優點,先以同理視角出發,說出認同、讚美的話;接著提出批評與建議;最後,再傳達鼓勵與欣賞的訊息。相信三明治法則不僅可以讓你更順利溝通,而且能結交更多貴人,也減少不必要的敵人。
美國哲學及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說過:「真正的文化,源於同情和讚美;而非憎厭和輕蔑。」想當個能溝通的人,千萬不要「理直氣壯」視他人如無物;記得要做一份受歡迎的「三明治」,當個「理直氣和」的文化人!
.
以上文字取自
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探索自我、友誼、學習、愛情、人生的50個夢想核爆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832
蔡淇華:把孩子的缺點化為優點,讓教育幫助孩子「原力覺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zWCIoxjCk
.
免費桃園工作坊_做一個有自我價值的媽媽(8/13、20、27早上9點到12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8454632399957/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個三段式的意見回饋法,就像一個「三明治」,用兩片「讚美」的麵包,夾著一片「批評」的內餡,讓對方心悅誠服的接受他人的批評指教。
盡可能想想對方的優點,先以同理視角出發,說出認同、讚美的話;接著提出批評與建議;最後,再傳達鼓勵與欣賞的訊息。相信三明治法則不僅可以讓你更順利溝通,而且能結交更多貴人,也減少不必要的敵人。
取自《青春正效應》
-\-\-\-\-\-\-\-\-\-\-\-\-\-\-\-\-\-\-\-\-\-\-\-\-\-\-\-\-\-\-\-\-\-\-\-\-\-\-\-\-\-\-\-\-\-\
這篇算是提醒了,自我寫文章以來,反反覆覆說了多次。
為什麼對不熟的人,在關係不穩固的時候,要先恭維?因為安全!
那時的善意會特別被誇張化,甚至要有些做作。因為有些人在碰到新的人、新的環境,會特別不安,需要很快藉由他人的善意來安撫自己的情緒。像我是一個在私底下特別安靜的人(要看碰到誰,在少數人面前可以一直很嗨),在社交場合不太說話,那種被認為是心情不好(或不喜歡誰)的可能性就會提升。
然後,進一步來說,即便我們講話是對事不對人,可是各位也知道,有些事說出來了,不管口氣怎麼委婉,對方也會認為是針對他個人。所以先把善意做出來,那是先拉近關係,讓對方願意敞開,有利於對方在解讀的時候,比較接近我們想表達的原意。
不過,這樣的溝通方式,很多「家人」並不想使用。嫌麻煩,或者內在能量不夠,所以合理化,說家人不用這樣,然後等著吵架,又說不想要發生衝突。
唉…,地球人實在是很有趣的生物。自作孽,卻又常說是別人的錯,這種遊戲是要玩多久?
關於親子之間的互動,我常覺得客氣與尊重也相當重要,這是一個人的修養展現。願意表達善意,所以會接受到善意,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就因為是家人,所以才會願意跟你講真心話!」
就讓喜歡說難聽話的人,繼續玩合理化的遊戲吧!畢竟自己把眼睛遮起來,然後說自己看不到的扮家家酒,看久了,也有一種「可愛」!
-\-\-\-\-\-\-\-\-\-\-\-\-\-\-\-\-\-\-\-\-\-\-\-\-\-\-\-\-\-\-\-\-\-\-\-\-\-\-\-\-\-\-\-\-\-\
【文/蔡淇華】
三明治法則:用兩片讚美,夾一片批評
………………………………………………………………
一句讚美的話,
讓我充實的活上兩個月。
—馬克.吐溫
「老師,我覺得你這期校刊標題定得不好。」一大早,校刊社學生小萍臭著一張臉,提出「指正」。
「哦—」我心裡一把火,但還是要假裝很有氣度,「那你覺得怎麼改比較好?」
小萍發表「高見」後,我直覺沒有比較好,三言兩語糊弄她,「我會和更多社員討論後,再決定是否修改。」
隔天另一名學生小貝笑嘻嘻跳進辦公室。「老師,這次你定的校刊標題超炫的。」
「呵呵。」我腳下飄來幾片雲,全身輕飄飄的。「沒什麼啦,就是對時代的敏銳度,以及經驗的累積。」
「老師,我可不可以沾你的光,在你的標題的高度上,加上一點不是很成熟的想法?」
我的創意有「高度」,這個讚美又讓我飄上另一朵雲。「什麼想法?說說看,不要先否定自己。」
小貝提出她的意見,我覺得不僅可行,而且優化了我原來的提案。
「太棒了!可行!」我欣然允諾,「就這樣修改。」
「哇!老師真的和學長姊講的一樣,是最會傾聽學生的老師。」
小貝離開後,我終於步下雲端,恢復了思考能力。這才驚訝的發現,小貝的建議跟小萍的意見竟然大同小異。我不禁納悶,為什麼我的反應如此截然不同?
幾週後,我突然明白了,小貝是應用了管理學常見的「三明治法則」(Feedback Sandwich)這個三段式的意見回饋法,就像一個「三明治」,用兩片「讚美」的麵包,夾著一片「批評」的內餡,讓對方心悅誠服的接受他人的批評指教。
歷史上有個知名的「三明治法則」應用實例,就是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柯立芝(Calvin Coolidge)。柯立芝有一位漂亮的女祕書,雖然她長得美,工作卻漫不經心常出錯。有一天,柯立芝看見祕書走進辦公室,福至心靈的讚美她:「你今天穿得真美麗,和美麗的你超搭(第一片麵包)。」當女祕書雀躍驚喜時,柯立芝接著說:「我相信你也能把公文處理得很漂亮(內餡),就像漂亮的你一樣(第二片麵包)!」那天起,女祕書處理公文的品質,真的大幅改進。
然而,二○一九年二月,英國一個探討職涯發展的平臺「The Balance Careers」登出一篇報導,直指「三明治法則」落伍了,對職場上對下的管理無效,並建議應該以「直接、清楚」的方式,對下屬提出指正。事實上,對「三明治法則」的負面批評,自二○一七年就不時出現在西方媒體上,但若仔細閱讀這些文章,會發現根本缺乏研究及文獻支持,也和我碩士論文的結論大相逕庭。
在學術上,有大量研究實證顯示:長期而言,以「激勵、支持」為核心的「轉型領導」,比「權威式領導」對組織更有利。我自己當了十幾年中級主管,也覺得最能提升我工作效能的,一直是在讚美中給指令的長官。
我曾用便利貼寫下讚美與感謝的話,給同處室的組長。幾年後,我發現她將這張紙條貼在抽屜內最顯眼的位置,問她為何還留著,她笑著說:「每天上班打開抽屜看到這張紙條,就充滿了信心。」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一句讚美的話,讓我充實的活上兩個月。」真的一點都沒錯。
事實上,教書二十幾年後,我發覺自己最樂意幫忙的學生,都是善於用讚美來溝通和激勵他人的學生。
下次想發表意見或批評時,你千萬要記得,先把對方損一遍,真的不是上策。盡可能想想對方的優點,先以同理視角出發,說出認同、讚美的話;接著提出批評與建議;最後,再傳達鼓勵與欣賞的訊息。相信三明治法則不僅可以讓你更順利溝通,而且能結交更多貴人,也減少不必要的敵人。
美國哲學及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說過:「真正的文化,源於同情和讚美;而非憎厭和輕蔑。」想當個能溝通的人,千萬不要「理直氣壯」視他人如無物;記得要做一份受歡迎的「三明治」,當個「理直氣和」的文化人!
.
以上文字取自
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探索自我、友誼、學習、愛情、人生的50個夢想核爆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832
蔡淇華:把孩子的缺點化為優點,讓教育幫助孩子「原力覺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zWCIoxjCk
.
免費桃園工作坊_做一個有自我價值的媽媽(8/13、20、27早上9點到12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48454632399957/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文獻探討來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消費性談話節目商品置入之焦點團體訪談設計. 直接性傷害高低. 商品舉例. 影片來源.【背包客最愛】文獻探討寫多久- 紐西蘭自助旅行最佳解答-202102082021年2月8日· ... 的 ... ... <看更多>
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文獻探討來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推薦與評價
消費性談話節目商品置入之焦點團體訪談設計. 直接性傷害高低. 商品舉例. 影片來源.【背包客最愛】文獻探討寫多久- 紐西蘭自助旅行最佳解答-202102082021年2月8日· ... 的 ... ... <看更多>
文獻探討寫多久 在 [請益] 論文"文獻探討"部分就是拼湊別人的文章嗎? 的推薦與評價
文獻探討的部分
可以全部都是用抄的嗎?
東寫一點 西抄一點 有的甚至整個主題抄了一大段 不過都有附上出處
拼湊出來的東西這樣是ok的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5.148.34
> -------------------------------------------------------------------------- <
作者: Mtakako (唸書倦怠期) 看板: Master_D
標題: Re: [請益] 論文"文獻探討"部分就是拼湊別人的文章嗎?
時間: Fri Oct 28 00:05:18 2005
這點其實之前在課堂上跟老師有討論過。老師說這的確是介於一個非常模糊的地帶。
你的確是放了出處沒錯,但是放了一大段原作的文章還是難免有抄襲或灌水的嫌疑。
有時候引述原文可能是因為那一段很經典,或是原作的文句比較模糊擅自解釋可能會
曲解原意。我想都已經是研究生了,要summarize一段想要引述的話也不應該是什麼
超出能力範圍的事。另外我想引述一大堆拉哩拉雜的也不會讓論文變得更有價值,
所以我是覺得引述"一大段"原作的文句並沒有實質的必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215.162
> -------------------------------------------------------------------------- <
作者: vsfranky (自以為是足球先鋒 笨蛋) 看板: Master_D
標題: Re: [請益] 論文"文獻探討"部分就是拼湊別人的文章嗎?
時間: Fri Oct 28 01:09:03 2005
※ 引述《Mtakako (唸書倦怠期)》之銘言:
: 推 laisharon:M大我也一直感到困惑,我在這部份也都會看到"誰誰誰說.." 10/27 23:51
: → laisharon:幾乎這部份都是這樣,但是整篇論文都寫自己意見好像也很 10/27 23:52
: → laisharon:怪? 10/27 23:54
: 這點其實之前在課堂上跟老師有討論過。老師說這的確是介於一個非常模糊的地帶。
: 你的確是放了出處沒錯,但是放了一大段原作的文章還是難免有抄襲或灌水的嫌疑。
: 有時候引述原文可能是因為那一段很經典,或是原作的文句比較模糊擅自解釋可能會
: 曲解原意。我想都已經是研究生了,要summarize一段想要引述的話也不應該是什麼
: 超出能力範圍的事。另外我想引述一大堆拉哩拉雜的也不會讓論文變得更有價值,
: 所以我是覺得引述"一大段"原作的文句並沒有實質的必要。
文獻探討簡單說就是整本論文主題大方向的相關理論或論述,也就是說,有用的文獻
才寫,沒用到的就不要寫進去。
寫法很多種,我自己是先寫完我的推論與看法,之後再用文獻來證明,跟板主講的是一樣
的方法。
舉例來說,你也許看了某一本碩士論文,裡面有你要用的某個理論,你應該在看完後,
簡單的把這些理論用你的方式解讀出來,或許會擔心曲解原論文的意思,不過還是有
辦法彌補這個缺點的,就是去找出國外文獻的原文來對照,自己看完原文就知道有沒有
問題了,有時或許還是別人寫錯。
這樣講或許有點模糊,更簡單的方法就是您去找貴系畢業研究生的碩士論文來看吧,
應該會有幫助才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76.115
> -------------------------------------------------------------------------- <
作者: coyot (coyot+e) 看板: Master_D
標題: Re: [請益] 論文"文獻探討"部分就是拼湊別人的文章嗎?
時間: Fri Oct 28 01:35:56 2005
※ 引述《duduyoo ()》之銘言:
: 文獻探討的部分
: 可以全部都是用抄的嗎?
: 東寫一點 西抄一點 有的甚至整個主題抄了一大段 不過都有附上出處
: 拼湊出來的東西這樣是ok的嗎?
如果這樣能拼湊出一篇好論文 當然也ok
問題是能嗎?
別人有他自己的理論架構 你有你自己的 如何整個主題抄了一大段而無廢話?
我不曉得你的"文獻探討"是指前言還是討論
前言部份是依你的論文理論來架構的 別人的相關研究是當你架構中的填充物
當然是要去蕪存菁只留對你論文理論有幫助的部份
而若是討論部份則要拿別人的相關研究來對照你的結果
結果沒有寫的 討論就不能出現!
因此也是要去蕪存菁只留對你論文理論有幫助的部份
把握這些原則 應該不會有需要個主題抄了一大段 或所謂東寫一點 西抄一點的問題
不管東還是西都是你的論文在當主幹 他們是支葉
要寫成榕樹而非像茶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34.104
※ 編輯: coyot 來自: 61.228.134.104 (10/28 01:37)
> -------------------------------------------------------------------------- <
作者: intefan (不好玩) 看板: Master_D
標題: Re: [請益] 論文"文獻探討"部分就是拼湊別人的文章嗎?
時間: Fri Oct 28 03:29:33 2005
真的很遺憾看到這樣的問法.
機械撿拾性的拼湊他人的文章怎麼可能是一個學術論文的要求呢?
會問這樣的問題, 我很不客氣的說, 恐怕連研究是什麼都還搞不清楚.
文獻回顧的目的是在於針對"自己論文主題"跟過去"已經有的研究成果"做一番檢視,
用論文撰寫者的眼光跟角度(論文的主題與脈絡),
來針對文獻做個人性解釋基本上是無可避免的, 而且也是學術原創的重要根源之一.
達爾文演化論的研究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配合許許多多的研究成果統合成一套理論.
那些研究成果早就在那邊躺很久了, 但是他用他的方式來建構理論.
例如說: 假如我做的主題是用"人類普同性的角度"來檢視過去的文化理論,
跟我是用"文化相對論的角度"來解釋過去的文化理論, 雖然都回顧文化理論的文獻,
但是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用自己所站的理論高度或角度來回顧過去的成果.
因為正確處理一個研究主題的過程, 通常是對過去的文獻已經有相當程度的掌握,
才能夠從已知的研究成果中找出不足的, 找出不合理的, 找出不能令人滿足的解釋.
而非先把自己要做的做完, 然後再來找一些相關的文獻來填充, 合理化自己的結論.
我並不是說這個過程一定都得先唸了一百本書再來建構自己的研究主題,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先有想法在前面, 後來才開始收集相關的資料.
但重點是: 如果回顧完文獻後跟沒回顧文獻前的想法都沒改變,
那你不是神, 就是根本不具批判力的去唸那些相關的資料.
學術研究強調過去,現在,未來的連結. 連結的品質, 連結的水準, 就各憑本事.
至於剽竊與抄襲別人的想法, 這根本是另外一回事, 是道德的問題.
什麼是剽竊與抄襲, 恐怕已經有太多資源讓你去找他們的定義與認定方式.
--
"老婆的一聲吼遠遠超過了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每次看到我夜讀三國,
她就杏眼圓睜, 把我一腳從床上踹下......."
俞敏洪 2005/05/1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58.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