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是此時我們唯一的禮物 ◎陳克華
肉體是此時我們唯一的禮物,我們深知
我們攜來太久
且之前已拆封多次
但肉體仍是此刻唯一,唯一我們所能給予
像大提琴
僅能給予低音
靈魂則更低
低到聽不見
只感到振動,在肉體層層重負之下
如瀕死鳥微弱的振翅
我們在拆開禮物時,斷 續 聽見
懷疑且猶豫
但我們終於交換了禮物
音樂一般的肉體
在二重奏的和弦裡顫動
我住進了你的肉體
你住進了我的
陌生而溫暖,且輕易
彷彿音樂與共振
在肉體完全消失了的那一瞬
會有更廣大的翅膀成形
廣大的翅膀
終於在靈魂完全的靜默裡
盛大地起飛……
◎作者簡介
陳克華,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市。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治醫師。曾任《現代詩》主編,文學藝術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新詩)大獎,出版近四十本文學創作,包括詩集《騎鯨少年》、《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等,與散文集《愛人》、《無醫村手記》等。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文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年)及「日出」(2017年)。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體。作品挑戰禁忌且風格多元。
(取自陳克華2019散文集《欸》)
◎小編柄富賞析
身體詩的主題來到了本周「身體最誠實」的單元。什麼是誠實呢?誠實似乎總是與「唯一」的概念綁定著,真相只有一個,而誠實正是不經矯飾,吐露唯一的真相。當兩個人拆開了衣物的包裝,顯露出一人僅僅一副,無從更換選替的身體,讓自然的情慾驅動著他們,發聲、反應、共鳴,「唯一」且全然的交換,是純粹也絕對的誠實,然此亦有過程層次的差別,把這首詩讀完就能知道。
「肉體是此時我們唯一的禮物」,詩人重複訴說著「唯一」,即便使用已久、多次交換,在這樣的時刻,肉體是此刻唯一唯一我們所能給予的禮物,又「像大提琴/只能給予低音」,這樣沒有選擇而全心全意。從「禮物」到「大堤琴」,詩人快速地在兩小段之間切換了喻依,以「唯一」作為串連,又巧妙地以大提琴的低音作為繩索盪到了靈魂的低音處。
低到聽不見的靈魂「只感到振動,在層層的肉體重負下」,這裡肉體又由禮物成為了靈魂的負擔,像音樂正要擺脫樂器,做愛的人愛到濃時,身體也成了兩人的阻礙,彷彿還能有更純粹唯一的事物代表著他們。這振動「如瀕死鳥微弱的振翅」,在拆開禮物的過程,兩人透過了身體,隱隱地聽見了靈魂的振動,「懷疑且猶豫」地交換著彼此的禮物。
兩人「音樂一般的肉體/在二重奏的和弦裡顫動」,像衝出了樂器的音樂,又回頭在樂器上響動;靈魂的低音是聽不見的,唯有透過身體……兩架樂器正交換著音樂,他們要住進彼此的身體。最後,這身體也幾乎要在此交換的峰頂消失,「彷彿音樂與共振/在肉體完全消失了的那一瞬/會有更廣大的翅膀成形」;最後的最後,那廣大的翅膀,「終於在靈魂完全的靜默裡/盛大地起飛……」:這樣的起飛,是最終連靈魂也必須停止振動,超越身體也超越靈魂的,難以講清而近乎莊嚴的事物。
禮物、音樂、振動、翅膀,本首詩的結構由好幾條主線互相支撐,然而並不駁雜而相映流暢;迴環地在下一段過程的敘事,變形融入著上一段的譬喻,也使這首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功力真好。詩人就這般層層遞進為我們拆封著禮物,揭示著驚喜背後的驚喜。
美術設計 @13
攝影創作 @pinglee.art
模特 @慈慈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身體詩 #陳克華 #身體最誠實 #王柄富 #身體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19.html
新詩與散文 之 差別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 臺北詩歌節Taipei Poetry Festival】
蝴蝶 ◎#鍾國強
深夜回來
關門
便看見了
你
我背後的
影子
不斷拍
翼
該讓你
進來
麼?
手停在
門把上
一
秒
你在
門檻上
徘徊
拍打著
失神的
燈
一秒
便平靜地
把你
寄入門縫
脫下
疲憊的
鞋
停止想念
遠方的人
或是我自己
--
◎作者簡介
鍾國強
香港出生及成長,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曾獲青年文學獎、中文文學創作獎、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文學藝術)等。著有詩集《圈定》、《路上風景》、《門窗風雨》、《城市浮游》、《生長的房子》、《只道尋常》、《開在馬路上的雨傘》,散文集《兩個城市》、《記憶有樹》、《字如初見》,小說集《有時或忘》,詩評集《浮想漫讀》等。
--
攝影:李政曄
美術設計:紙霧設計
--
◎少年阿Ben賞析
對新詩不熟悉的讀者來說,讀香港詩人鍾國強的〈蝴蝶〉,勢必對他的分行方式在第一時間產生好奇與懷疑:「新詩不就是把一個句子拆成好幾行的散文嗎?」好多不學無術、不懂新詩的國文老師這樣教學生,而這些偏見就這樣不斷被複製下去。
每一次你讀到的現代詩(假設你有閱讀詩的習慣),其實都是在反對這種偏見。因為你要把一個句子隨意拆分為好幾行固然簡單,但要做「有意義的拆分」,讓分行能兼顧句子與句子間,以及整首詩結構上的意義,好在分行中呈現出詩意跟自己的設計能力,這種關於「筆法」的討論就很考驗作者了:用比較嚴格的標準來看,若一首詩的句子中增減了一個字,整體的節奏感與意義就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差異,所以更不用說把分行全部拆掉了,用這種方式進行的閱讀本身已經是改寫,那麼閱讀的結果也不能視為對原文的有效考察。
不同的作者使用的筆法通常不盡相同,能不能對筆法有覺察能力,做更多分析,也很考驗閱讀者(包括這些國文老師)的能力。
以〈蝴蝶〉這首詩來說,讀來破碎短小的分行,正好是作者想做的設計。全詩沒有明確寫「蝴蝶」指涉誰,或許可以從整首詩的「每一段都是一段蝴蝶振翅的畫面」來提供想像:在一段振翅的連續動作中有一段時間過去,在一行振翅的頻率裡有一些事件正在發生。從每行間互動的連續動作,到能乘載時間的,由動作結合而成的事件,再從一個又一個事件,結合成整首詩,是一種積木般的寫法。
——如果你認為,因為積木組合而成的「整體」很好看,便因此而忽略了這個整體是由很多最小單位所組成的,甚至否定這些小單位的價值。想一想,這樣的忽略和否定是一件好事嗎?某些詩人之所以厲害,就在於他們可以把不同樣貌、不同形狀、不同意義的小碎片用最適合的方式拼起來,從而成就一個整體。
*
回到這首詩來看,從段落上來說,鍾國強用的技巧是「補充」,以往提到過不少次的新詩寫作技法,簡單而有效。從「行」到「行」可能不是最好的新詩讀法,但在對「補充」手法的理解上是很好用的。
例如這首詩的前四句:「深夜回來/關門/便看見了/你」,「深夜回來」是第一個狀態,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關門」:透過動作來延伸節奏,讓後面的「便」不要出現得太突兀。「便看見」,看見了什麼?這裏提供了一個懸念。然後在下一行裡把坑填完:「你」。透過資訊的補充,這四句的每一句都不說「完」,從第二句開始每一句都是上一句的延伸或補坑,等到第四句看完,已經是一個聚焦的有畫面感的狀態。
「深夜回來/關門/便看見了/你」看起來就是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會發生什麼事情?「你/我」是什麼關係、什麼身份?第一段沒有想講完的意思,只是繼續在前面四句的意義下作延伸,這個狀態也走得更遠:「我背後的/影子/不斷拍/翼」。「我背後的」看起來像是在說「你在我背後」,卻又不見得只能做如此解。下一句「影子」讓前面的句子有了被解讀成:「你=我背後的影子」的可能性,可是後兩句「不斷拍/翼」又讓這樣的解讀帶點不確定。是「看到了你以後,我背後的影子不斷拍翼」嗎?還是「你,我背後的影子」在不斷拍翼?(當然,不斷拍/翼又是一個延伸手法,讓「我背後的影子」變成有翼之物,在這最後一個字點石成金般的寫出來以前,是沒有辦法達成這個效果的)
再回頭看,「你」的用意不確定,「我背後的影子不斷拍翼」,而「你」與「我背後的影子」是怎麼出現的呢?是在「關門」以後。「關門」說的可能是現實生活的動作,卻也可能是關上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繫。在深夜回家,切斷與外界聯繫以後,卻突然浮現出來的「你」(不是自我)與「我背後的影子」(同樣也不是自我,但也不確定是不是「你」)的對立,是不是暗喻著某種魔鬼在深夜獨處時突然浮現出來了?
若沒有辦法確認詩句明確的句讀,我們也無從判斷這些句子組合起來的明確意義為何,只能用推測去試著理解。實際上這正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筆法。短短八句裡面每個句子不過幾個字,組合後看起來也沒什麼,可若你細細讀來,其中的迂迴曲折與延伸技術,構成了很好的張力。
看看通常拿來鋪陳的第一段就可以想這麼多,讀一首詩有時很燒腦。重新歸納一下:以作者寫作的筆法來說,這個段落的每一行都是在「補充」上一行(沒說完的話),但在「補充」之餘,行與行的互動讓詩的意思可以被「聚焦」在某一個特定的場景或狀態,並且隨著詩句的進行,一邊「補充」一邊又要「聚焦」——想想如果你是寫作者,是不是每一行要能兼顧這兩點都很困難?
何況,當前兩三行出現,為了詩句整體閱讀的整齊性,你很難再突然塞進更長的句子,也就是你的選擇變少了,無法自由的塞進更多的資訊,只能使用更精簡準確的狀態或字詞,來持續拉扯一首詩的曖昧性。
在這樣的限制下而鍾國強仍堅持推進到了第八行,讓這首詩呈現了一種特別的閱讀感受:在每一行寫完以前,你無法確定這一行是要做什麼,也無法確定他要走到什麼樣的地方去。由於這首詩很像是跟著鍾國強的筆在進行一場不確定盡頭在哪裡的探險,以至於線性(直線進行)的讀完以後是一種感受,回過頭來看又會發現例如「深夜回家」、「關門」這樣的資訊有其意義在。
當作者一行一行寫下了這首詩,我們一行一行的讀著,就會發現一件一件的小事件、動作或狀態,竟完全影響了這首詩的未來——並且直到未來「完成了」,你回首從前,才發現原本的小事件似乎也有了意義。這是不是很像一個名詞——對,就是你想的那個——蝴蝶效應?
*
如果你能消化上面那一段的話,或許能夠容許我不再那麼詳細的拆解其他段落的可能性。讀這首詩的鑰匙已經給你了,剩下的閱讀(與燒腦)樂趣就留給你自己。
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談吧,這首詩的設計呈現了什麼。前面有提到,這首詩並不很明確的說「蝴蝶」是什麼,但這首詩的分行方式既有「蝴蝶振翅」的可能性,整首詩以細讀的方式去閱讀,又有著「蝴蝶效應」的解讀空間。這是「蝴蝶」在字面上可能的詮釋。
不過,這首詩到底在講什麼?
以我個人整首詩讀完後的看法,我們勢必要把焦點放在「門」跟「家」上面。「家」作為一個人得以私密、安定生存的空間,與外界的通道正是「門」。
如果作為情詩來解釋,可以當成一首寫實的詩,想像所有的畫面感都是回到家後真實想念一個人,好像遠方的「你」就在家門前的畫面感,但這首詩對於為什麼兩者的關係如此糾結並沒有明說,只是以畫面的浮現跟分行的層次來呈現「進不進門」的迂迴。而在這過程中,「一/秒」跟「一秒」的差別不僅代表思考時間的快慢,也暗示了下定決心的程度。
不過,這是一首不說死的詩,情詩並不是唯一解。誠如「一秒」可以是第三段以「你」為主詞的一連串動作的時間,卻也可以視為第五段以(沒寫出的)「我」為主詞的決定的思考時間,這種曖昧到了這首詩的最後,家仍是家,門關上了,但不確定「你」有沒有進來,「停止思念/遠方的人」固然有情詩的美好結局的理解可能,「或是我自己」卻投下了一份不確定感。「我自己」可能是「自己獨處」的意思,自己獨處亦能成家。我自己又可能是「停止思念」的受詞,能跟遠方的人畫上等號的那個。如果「你」就是「我」,整首詩就變成在深夜關上門後,突然面對某個時間段的自己,糾結於那些曾經的理想與生活方式與現在的生活之間該如何取捨的衡量問題了。這首詩寫作手法簡潔,卻有著不小的留白空間,決定了他在解讀上有更多的可能性。即使話不說完,詩的可能性卻能走得更長遠。
*
「新詩是分行的藝術」,如果你不是這句話的信徒,那麼至少可以重新評估這句話的意思,這能讓你在讀鍾國強的〈蝴蝶〉時不要提出例如「結合起來不就是一篇散文」這麼沒有sense的問題。
--
X臺北詩歌節─活動資訊X
《城市、家園與詩歌》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2F多功能空間(臺北市同安街107號)
主持:陳美桂
與談者:鍾國強、李進文、陳家帶
網址:goo.gl/EgpgiZ
《我與時代不同調》
時間:9/30(六)14:30
地點:詩生活(臺北市承德路二段75巷37號)
主持:陸穎魚
與談者:鍾國強、羅任玲
網址:goo.gl/zeewRw
《詩人制憲大會》
時間:10/01(日)14:30
地點:集思臺大會議中心 B1柏拉圖廳(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
主持:鴻鴻
決選評審:鍾國強、江文瑜、林達陽、楊小濱、羅毓嘉
新詩與散文 之 差別 在 海獅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記得我以前國中時,最擅長的科目就是國文
但最討厭的科目剛好也是國文;
究其原因,我覺得問題根本不在於古不古文,而是整個教法的問題
.
首先先說古文,好麻我知道古文hen美hen棒,
但浪費那麼多寶貴青春把古文背到一字不漏,到底為的是哪樁呢??
蛤?!整個偉大教育體制是不是擔心我以後會被關到一個既沒有書本又沒有辜狗的荒島上
然後偏偏又很想讀一下〈師說〉的時候可以用?不然這到底有何意義??
.
你說原文很美,背下來可能有點好處那也就算了;
但把注釋背到一字不漏又是哪招??尤其是注釋後面那該死的
「......的樣子。」
「......的意思。」
「......的感覺。」
.
.....把這背到一字不差到底是要幹嘛啦?!!!
我當年沒背下來,如今總算是知道我跟那些努力背下來的好學生差別在哪了----省不少時間。
.
古文也許很爛,但坦白說,我當年甚至更恨白話文的課
為什麼?因為要背的文章更多、更雜、更沒規則可循
新詩被打散,然後問我們哪個重組起來的選項是對的
媽的我哪知道哪個選項是對的,古詩詞你還可以靠文法規則猜一下
新詩重組起來之後根本只會讓你滿頭黑人問號,你看了看自己的答案
然後再看看正確答案
再看看自己的答案
再看看正確答案。
.....媽的咧明明就是自己的答案比較順好嗎??
.
然後散文更嗨,我們現在還得揣測作者在那邊描寫張藍色窗簾是什麼意思
作者搞不好就真的只是想講一下那裡有一張該死的藍色窗簾。但是不~~~
.
怎麼能讓學生這麼輕鬆過關呢?然後我們就得開始背某個國文老師
搞不好是坐馬桶突然想到的賞析:「作者描述藍色窗簾是因為想抒發無處可逃的憂鬱.....」
.
搞了半天我都不知道我是在背作者自己還是某個課綱委員或教科書工讀生的文章。總之
我自己深深認為,古文也好白話文也好
請把這種死背的教法改掉。不然你把什麼東西放進教科書
也只是讓學生痛恨那東西罷了
#怨氣有夠重
#國中累積的怨念一次爆炸
#至今仍忘不了小考交換改那專找注釋錯誤同學的嘴臉
【兩岸對古文教育的不同方針,背後有何意義?我們的讀者這樣說:http://bit.ly/2wz5Wsf 】
台灣擬下調高中國文 #文言文 比例,中國大陸在新學年則會大幅增加中小學文言文課數。有人批評,減少文言文比例是「把文化的根拔掉」,亦有人相信,過大比例或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學生不應成為古人思想的奴隸。
學習古文究竟有何意義?除了死記爛背,古文應該如何教授?在這場「文白之爭」,兩岸政府的不同取態又會不會與政治相關?來看看桌友們的想法:http://bit.ly/2wz5Wsf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
加入會員 ➤ http://bit.ly/2lG8JeA
#端傳媒 #兩岸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