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of the John Stott Memorial Lectures message summary by the newspaper concerning the poor in Chinese.
John Stott Memorial Lectures at the legendary Grace Baptist Church in Taipei, Taiwan, 2018. Photo credit Campus Publishing, Taiwan.
【耶穌的筵席給教會的功課】曾思瀚:教會有無走近貧窮者 還是在會堂等人來?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教會在地上,就是延續耶穌所做的,領人經歷耶穌、得著救恩!」校園書房出版社舉辦2018斯托得紀念講座,大會講員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特約教授曾思瀚博士於七月28日查考《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進行研經培靈,帶領眾人探索教會及信徒如何在生活中體現耶穌,以及現代教會可以從兩卷經文中學習何種功課。
如果是耶穌,祂會怎麼做呢?
曾博士引用路加福音十四章7-24節赴筵席的比喻,以及使徒行傳三章彼得在聖殿奉耶穌的名為生來瘸腿者禱告的故事勉勵大家:「看到需要就採取行動關懷」,也提醒眾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如果是耶穌,祂會怎麼做呢?」曾博士說,這是很多基督徒在面臨考驗及抉擇時常問自己的。路加福音十四章7-24節記載著耶穌對「地上的筵席」及「神國的筵席」的教導,而這兩種筵席都提到邀請「貧窮、殘廢、瘸腿及瞎眼的赴筵」,這是耶穌藉著擺設筵席提醒每個人:「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好處,只跟有能力回報自己的人來往,而要伸手幫忙那些沒有甚麼可以報答你的人。」也就是說要定睛在將來天國的獎賞,而非今生就得到回報。
他表示,路加福音十四章16-20節中描寫有一個人擺設大筵席請客,但原先鎖定的賓客「一口同音地推辭」(18節),後來主人要僕人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邀人進來。這則是提醒現代教會:「對於那些貧窮、殘疾及流離失所的百姓,我們有沒有走近他們?邀請他們赴神國的筵席,還是我們只是在會堂裏等人進來?」
「教會是愛的群體,要領人經歷耶穌基督的救恩,將所領受到的信息傳遞出去,就像初代教會的保羅和巴拿巴,將福音傳給外邦人。」曾博士表示,當初路加撰寫《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受書人是提阿非羅,提阿非羅是羅馬政府的高級軍官,路加希望他能學習知道關於耶穌的事,帶領他歸主。
找到談福音的切入點
曾博士提醒,基督徒不僅要看重靈修,經營自己和上帝的親密關係,也要努力經營自己跟別人的關係,也就是人際關係。一個真正愛上帝,將聖經的教導在生活中行出來的基督徒,一定可以從這人跟他人的人際互動看出端倪。
基督徒週間在生活及職場中,一定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未信者,他們有的可能有一些形於外的壞習慣(如講髒話、抽菸)或是不俊美的外型,我們要試著找到跟他們「談福音」的切入點,讓他們知道「耶穌愛你」,願意更深一步認識基督信仰。而這也就是耶穌藉著地上的筵席及神國的筵席的故事,要教導我們的天國價值觀。
曾博士進一步引用使徒行傳二章1-4節說,初代教會在五旬節誕生,宣教的行動就此開展。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證明耶穌是上帝的僕人,「可以勝過魔鬼的試探」;聖靈也降臨在每個信耶穌的人身上,無論是使徒還是平信徒、社會地位高或低,聖靈都會在他身上有工作。就像初代教會的信徒不只把福音傳給猶太人,神也讓他們可以講各國的方言,可以遍傳天國的福音。
他指出,使徒行傳二章17節及約珥書二章28節都提到「末後的日子,我(指神)的靈要澆灌凡有血氣的。」這也提醒教會裡的每個人都要宣揚上帝的信息,不僅要看見需要,更要為著人的需要付上行動。
進到那些跟我們不同的人當中
28日聚會最後,曾博士和現場聽眾進行Q&A,針對「基督徒如何看待現在以色列人呢?」及「如何以耶穌的心,去分辨神眼中為惡以及祂所不喜悅的人事物?」等問題提出見解。
曾博士說,據他觀察,目前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是「教會已經代替了以色列,不必理會以色列」,另外一種則是認為以色列「做什麼都是對的」,比較像是錫安主義。他建議教會及基督徒,可以從舊約的先知書所傳遞的內容,從比較公義的眼光及角度來看以色列。
他也回應,耶穌是和罪人走在一起,從路加福音的教導中,神沒有要我們始終與「跟我們相似的人做朋友」,而是要進到那些跟我們不同的人當中,把福音傳給他們。我們基督徒要傳福音,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只跟我們喜歡的人傳;基督徒也都是蒙恩的罪人,神也藉著路加福音三章8節提醒我們:「你們應當結出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27664#ixzz5RkTJWjB9
方言禱告的好處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John Stott Memorial Lectures at the legendary Grace Baptist Church in Taipei, Taiwan, 2018. Photo credit Campus Publishing, Taiwan.
【耶穌的筵席給教會的功課】曾思瀚:教會有無走近貧窮者 還是在會堂等人來?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教會在地上,就是延續耶穌所做的,領人經歷耶穌、得著救恩!」校園書房出版社舉辦2018斯托得紀念講座,大會講員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特約教授曾思瀚博士於七月28日查考《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進行研經培靈,帶領眾人探索教會及信徒如何在生活中體現耶穌,以及現代教會可以從兩卷經文中學習何種功課。
如果是耶穌,祂會怎麼做呢?
曾博士引用路加福音十四章7-24節赴筵席的比喻,以及使徒行傳三章彼得在聖殿奉耶穌的名為生來瘸腿者禱告的故事勉勵大家:「看到需要就採取行動關懷」,也提醒眾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如果是耶穌,祂會怎麼做呢?」曾博士說,這是很多基督徒在面臨考驗及抉擇時常問自己的。路加福音十四章7-24節記載著耶穌對「地上的筵席」及「神國的筵席」的教導,而這兩種筵席都提到邀請「貧窮、殘廢、瘸腿及瞎眼的赴筵」,這是耶穌藉著擺設筵席提醒每個人:「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好處,只跟有能力回報自己的人來往,而要伸手幫忙那些沒有甚麼可以報答你的人。」也就是說要定睛在將來天國的獎賞,而非今生就得到回報。
他表示,路加福音十四章16-20節中描寫有一個人擺設大筵席請客,但原先鎖定的賓客「一口同音地推辭」(18節),後來主人要僕人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邀人進來。這則是提醒現代教會:「對於那些貧窮、殘疾及流離失所的百姓,我們有沒有走近他們?邀請他們赴神國的筵席,還是我們只是在會堂裏等人進來?」
「教會是愛的群體,要領人經歷耶穌基督的救恩,將所領受到的信息傳遞出去,就像初代教會的保羅和巴拿巴,將福音傳給外邦人。」曾博士表示,當初路加撰寫《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受書人是提阿非羅,提阿非羅是羅馬政府的高級軍官,路加希望他能學習知道關於耶穌的事,帶領他歸主。
找到談福音的切入點
曾博士提醒,基督徒不僅要看重靈修,經營自己和上帝的親密關係,也要努力經營自己跟別人的關係,也就是人際關係。一個真正愛上帝,將聖經的教導在生活中行出來的基督徒,一定可以從這人跟他人的人際互動看出端倪。
基督徒週間在生活及職場中,一定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未信者,他們有的可能有一些形於外的壞習慣(如講髒話、抽菸)或是不俊美的外型,我們要試著找到跟他們「談福音」的切入點,讓他們知道「耶穌愛你」,願意更深一步認識基督信仰。而這也就是耶穌藉著地上的筵席及神國的筵席的故事,要教導我們的天國價值觀。
曾博士進一步引用使徒行傳二章1-4節說,初代教會在五旬節誕生,宣教的行動就此開展。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證明耶穌是上帝的僕人,「可以勝過魔鬼的試探」;聖靈也降臨在每個信耶穌的人身上,無論是使徒還是平信徒、社會地位高或低,聖靈都會在他身上有工作。就像初代教會的信徒不只把福音傳給猶太人,神也讓他們可以講各國的方言,可以遍傳天國的福音。
他指出,使徒行傳二章17節及約珥書二章28節都提到「末後的日子,我(指神)的靈要澆灌凡有血氣的。」這也提醒教會裡的每個人都要宣揚上帝的信息,不僅要看見需要,更要為著人的需要付上行動。
進到那些跟我們不同的人當中
28日聚會最後,曾博士和現場聽眾進行Q&A,針對「基督徒如何看待現在以色列人呢?」及「如何以耶穌的心,去分辨神眼中為惡以及祂所不喜悅的人事物?」等問題提出見解。
曾博士說,據他觀察,目前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是「教會已經代替了以色列,不必理會以色列」,另外一種則是認為以色列「做什麼都是對的」,比較像是錫安主義。他建議教會及基督徒,可以從舊約的先知書所傳遞的內容,從比較公義的眼光及角度來看以色列。
他也回應,耶穌是和罪人走在一起,從路加福音的教導中,神沒有要我們始終與「跟我們相似的人做朋友」,而是要進到那些跟我們不同的人當中,把福音傳給他們。我們基督徒要傳福音,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只跟我們喜歡的人傳;基督徒也都是蒙恩的罪人,神也藉著路加福音三章8節提醒我們:「你們應當結出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27664#ixzz5RkTJWjB9
方言禱告的好處 在 親近主- 真耶穌教會談方言與悟性禱告 撰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使徒保羅曾說:「我要用靈禱告(方言禱告),也要用悟性禱告。」(林前十四15)。 在保羅看來,方言禱告與悟性禱告各有好處,並沒有輕重的差別;但本會卻較偏重方言禱告, ... ... <看更多>
方言禱告的好處 在 Re: [問題] 為不熟悉的人禱告有什麼好處- 看板Christianit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silentgiant (而今而後)》之銘言:
: 在教會經有一段時間了,禱告是必備的技能之一,
: 當心不安的時候-禱告 當不平靜的時候-禱告 當有所冀求的時候-禱告
: 不過,說真的我大部分的禱告是為了自己。
: 頂多在小組團契時候替組員禱告。
: 可是不會很奇怪嗎,有時候教會說要幫某某人禱告因為他怎樣了,
: 可是我又不認識這個人,這樣真有些奇怪
: ps.我還有第二個問題,到底什麼是方言,隨便呼隆過去就算方言,
: 方言到底是做什麼的,方言需要學嗎
近一年來因為生病 祈禱太專注會頭痛 所以我減少了祈禱 最近又恢復了祈禱
我祈禱對象首先是已亡者 天主教的教義 諸聖相通功 在天堂裡的靈魂會為我們祈禱
我們也為煉獄中的靈魂祈禱 希望他們能早日洗清自己的罪 早日得升天國
這些已亡者都是來自與我比較密切的兩個堂區 還有一些已過世的神長們
除了有一兩位以外 其他我都不認識
為每個已亡者祈禱時 我都採取置入式行銷 把我的父母也加入祈禱
希望我的父母能夠早入得升天堂
其次是生病的教友 在彌撒時聽到有教友生病 我就記下來 排入祈禱名單 為他們祈禱
裏面有一些認識 大多數都不認識
我的親人親戚 我也為他們祈禱 請求天主賜給他們恩寵 引導他們過聖善的生活
召叫他們信奉天國福音 讓他們獲得永生的福樂
最後為著我這一生的仇人祈禱 他們曾迫害過我 欺負過我 我為他們祈禱
希望他們能過痛悔他們所犯的罪 讓他們過聖善生活 信奉天國福音 將來得獲永生
以前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為自己祈禱 但是感覺天主的回應很少
這幾年我改變了 我從來不為自己祈求某些東西 除了請天主更強化我的信德
在決定不為自己祈禱後 就感覺到天主的回答 讓兩個醫生宣布無救的病人恢復健康
就是因為天主顯示的奇蹟 我就更努力為他人祈禱
祈禱不能為自己祈求 把自己交付天主手中 完全信任天主的安排
我們為了他人祈禱 有時候是為了不認識的人祈禱 天主一定會回應妳
但是我們祈求天主 不一定每件事情都如我所意 天主有他自己的安排
但是天主看到妳無私的為他人祈禱 祂一定會賜給妳豐厚的賞報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15.6
我PO文的重點是說明要為他人祈禱 不要為自己祈禱
fisherke所說的 為了"有私"的豐厚賞報 就是指永生的福樂
只有 "無私"為他人祈禱 才能取悅天主
我為他人祈禱 但是我的身體仍然病痛纏身
我祈禱 我會努力維持我身體的健康 我會用我的餘生做天主所喜悅之事
我也祈禱 如果天主許可 請接我到天主的身邊
但是只要我活著 我會繼續的為他人祈禱
根據我的經驗 天主真的會關注於妳
我常常在路上 在捷運上 在公車上為他人祈禱
可能太專注於向天主祈禱 已經發生五六次我將悠遊卡夾 助聽器 身分證遺失
但是都有人將我的東西 但是都有人將我的東西送往車站 或交給司機
聖徒相通 對於天主教與基督教教義的歧點 我無意根大家辯論
我只是按照教會的教導 在生活中踏實的實踐
以前我都為自己祈禱 在工作中請天主如何 在家庭中請天主如何 天主很少回應
只有無私的為他人祈禱 才發現天主會回應你的祈禱
※ 編輯: coldstar 來自: 1.34.15.6 (07/16 09: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