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的小說世界爭議性很大。
好與不好,已不是我讀一本書的原因。看香港作家如何用奇幻小說的感知寫2019/20,已是「想讀的理由」。
在生日月,於Patreon,我曾向愛我的讀者們介紹一下我讀什麼。結論都是我讀的書很硬。但我想說,那些已是最不硬的了⋯⋯畢竟,做讀書節目跟讀書真的是兩回事,像拍GV跟做愛都是兩回事⋯⋯丫,說遠了,賣賣廣告:想看我如何剖析泛民,由《司徒華思想萬歲》讀起,去這裡:
Www.patreon.com/eatgoodsite
董啟章,《後人間喜劇》,不日上市。
用靈魂書寫香港未來
——完成《後人間喜劇》的 董啟章
「未曾降臨的未來,只是過去的分枝,死去的分枝。」──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認識「董啟章」這名字,是我到《聯合文學》當菜鳥編輯的第一年,1994 年。那年27歲的董啟章投了兩篇手寫稿(不同人抄寫)<安卓珍妮>和<少年神農>到台灣參加「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評審在過程中曾將這兩篇作品對比優劣,事後卻發現出自同一人,還有評審驚訝於前一篇的作者竟是男性。最後,「差點跌破評審眼鏡」的董拿下當年首獎跟推薦獎,名氣大噪。《聯文》當時的初總編積極爭取這位年輕人,邀他寫專欄,也就是後來集結成冊的「地圖集」,我是當時負責每個月核對該欄文稿的編輯。
真的是「小編」的我,對其印象深刻,不止一次問別人:「地圖集能算小說嗎?」當時我還沒弄懂,董啟章要寫的不(只)是地理上的香港,也是文學虛構與知識符號交織成的另一個香港。
跟當時一般人熟悉的香港小說(倪匡李碧華)不同,董啟章從<安卓珍妮>被台灣文壇認識起,就沒停過在虛構創作中注入各種知識學科,從生物學到地質學到各種科學哲學,彷彿為了對抗肉身所在的創作空間之狹小,他心目中的小說知識格局就是不能小。梁文道曾說董啟章是「當代華人世界中生代作家裡,最有實力、思想內涵最博大、在文學創作形式上野心最強的作家之一。」
董啟章的野心不只表現在不滿足於只有人物情節的小說,還有他對長篇小說的選擇。
網路時代越來越少作家願意投資時間精神在文學長篇(遑論三部曲)創作。沒有穩定收入的董,寫了20多年卻獨鍾長篇。他選的這條創作路,彷彿「不要命」般,卻一點一滴證明他在文學上的地位。他是唯一三度獲得「紅樓夢獎」推薦獎的華文作家。其中《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大獲好評,但因為是「自然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和大獎擦身而過。但這部以收音機、電視、汽車等舊時生活物件演變史,寫出香港歷史的作品,把一個香港普通人家三代生活寫出大時代感,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只長我兩歲的董啟章,面對創作環境的局限,內心滋養出的是堅定的文學觀,他小說不但要言情言志,還要有知識,而想要三個層次都表達出來,小說家得先建造起一個完整的世界----這,其實正是我苦惱多日無法替《後人間喜劇》小說簡單說幾句的原因。
▌小說描寫出未曾降臨的未來
最簡單省事介紹《後人間喜劇》的說法,是董啟章(又)寫了一本帶有科幻元素的寓言小說。但這真的不是最好的「簡介」。
董啟章從去年十月動筆寫到十二月,當時正值香港局勢最混亂之隙,他把故事場景搬到新加坡南洋大學,讓主角胡德浩遠離置身香港的妻女,然後大膽假設政治和科技正聯手打一個後人類世界,未來——各種「控制」改造成的「理想模樣」——正在發生。
看著故事對未來「美麗新世界」的想像,董啟章成功邀請了讀者如我,加入與現實中兩派政治哲學辯論:我希望某一派的未來永遠不要來。
▌ 如果長篇小說要成為過去
1967年,卡爾維諾就明白看出長篇小說的困境「現在,如果還有誰想寫一部像湯瑪斯曼《魔山》或Robert Musil《没有個性的人》這種作品,他們不會選擇小說,而會改去寫一篇思想史或文化社會學雜文。」
董啟章讓我敬畏之處,正是他明明可以和痛苦的同代人一樣,用網路抒發當下,參與時代,卻能耐下性子退到書房,堅定地以長篇小說建立一個哲思對話的世界。他說過「如果長篇小說要成為過去,那我就做長篇創作的最後一人。」長篇小說雖然早已「過時」,但他相信所有藝術形式裡,仍然有只能用長篇小說做的事——《後人間喜劇》證明了他自己。
▌作家——注定被鬼魂圍繞的書寫機器
董啟章在小説中巧妙地安排了一個小説家「黑」,也透過「黑」帶出了卡爾維諾的《The Literature Machine》一書。曾經對「後設小說」從著迷到不耐煩的我,這一次因為董重新發現小説技巧果然是看誰用——幾次讀到我拍桌叫好的段落,真的會有種「卡爾維諾會拍董啟章肩大笑點頭吧」的心情。
卡爾維諾宣稱過,「作家就是一台文學機器」——董啓章是優秀的機器,這在文壇學界早就是公認之事。但身為出版者,我更感動於他如卡爾維諾在文章後半強調的——文學不可能只靠機器化產生,它之所以是獨特無法化約的,正是因為作家的意識潛意識,都在和時代互動。
複製人會夢見複製羊,如果他的生命包括了真正的意識。
_____
特別感謝
書封設計 朱疋
推薦人 #王德威 #郭強生 馬家輝 Tang Siu Wa鄧小樺 #林奕華
Mingwei Lien連明偉 韓麗珠 廖偉棠 #陳國偉 #陳智德 陳栢青
日月當空三部曲 在 范揚景 Fan YangJ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紀豐華」音樂會-感謝文
演出完後,我獨自在停車場,安靜了30分鐘,回想這一切過程,沈澱與感動這一切。
大日子,謝謝有來的朋友們
「一直持續往更高的巔峰邁進」
去年11月接到了NCO的邀約,開啟了這段旅程
以為是一段山間小路,結果走到了極地山海般的階段
在前面第一段時的「天啓交響詩」三部曲時
採用交響詩「symphonic poem」與奏鳴曲式「Sonata」及輪旋曲式「Rondo」交織,打破傳統形式,進而讓聲響能在形式破口之間衝出突破
大概2019/11-2020/3,花了兩個月蒐集素材
因為日治時期一位黑澤隆潮史集家在台灣採錄了台灣稀有的原住民部落民謠及原始聲音及無伴奏吟唱
將其錄製成黑膠,而此次演出核心策展人吳榮順老師希望穿越時空的保留黑膠原始聲音、但融合現場交響樂團的層次,形成時空堆疊的樣貌
所以執行上存在非常大的挑戰,一方面需要將黑膠原住民每一段聲線都調整成樂團標準調音442hz, 也要在預置錄音的樂團音色是440上,全曲做極細微的同步,讓每個音符的timing 可以在click上使樂團能跟著耳機裡的節拍器,卻又需要盡量讓指揮跟樂手的耳機裡面不要太多干擾的預設cue點跟click, 在這階段的執行方式需要考量的有幾個面向綜合試驗才能達到平衡,實驗大概處理了125種以上的存檔版本、總譜在時間有限情況下調整了9次,最後跟program再於7次彩排時反覆調整各分軌為團員與指揮習慣的平衡下、才產出這次最終演出的音樂。
樂曲解說
——————————————
《戰宴.飛》 范揚景 曲
「戰火繚繞,生生不息,生命輪盤,天啓而生」
本曲為原創組曲系列《天啓交響詩》第一樂章,取材自原住民古調邵族《快樂的聚會》以及阿美族《巫女的祈禱》。
1895-1945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產生許多文化與人文上的衝擊,其中亦包含音樂。雖有歷史上的眼淚,但日本音樂文化也對臺灣有相當的正面影響。
此組曲以原創全新為出發點,揉合日治時期黑澤隆朝在臺錄製的原住民聲音,在保留其錄音原始狀態下,適度融入國樂團的聲音,勾勒出此三部曲延展性最高的狀態。以各聲部間的獨奏與齊奏,建立臺灣音樂特有的宇宙結構,讓聽眾自由探索每一個段落間、有如電影配樂般的畫面、音響與想像。
樂章以吟唱和戰鬥場景般的小快板開場,每個樂段以交響詩藍圖的自由情緒,描繪出速度感、情感,帶出強烈而深刻的震撼。
《逆空.雨葬》 范揚景 曲
「祖靈聖火,日式民生,都市聚落,雨火留聲」
本曲為《天啓交響詩》三部曲的第二樂章。
從戰火中生存下來的原住民們,經過歲月洗滌、融合了社會裡雨火煙花的留聲,帶著祖靈的庇護,以他們詩歌般的朗誦與腳步,進入繁華世界。部落的天空下,巫女使用古老語言的祝禱中,族人們讚頌先人足跡,相互擁抱,交織成大自然裡最美的模樣
全樂章以浪漫的散板出發,色彩鮮明而空間自由,演奏者與聽眾聽覺上的互動留存在樂段某處,待各位品嘗。
《天.地》 范揚景 曲
「天地之間,萬物歸宗,彼岸之花,戰火燎原」
本曲在調式設計上採用直覺跟流行兼容的寫作方式,利用預置錄音跟傳統樂團的聲響融合帶出速度感,打擊樂器猶如勇士們的呼喊跟堅定腳步,弦樂、管樂交織與衝擊,是人們最糾結又釋放的象徵:我們可以失去家園,但不能失去意志!
傳承,是三部曲最後傳達的意念—唯有意志,才能永存。
只要我們在哪,家,就在哪。等待破曉之時,海平面會升起希望之焰。
《遙想頭目的叮嚀》 范揚景 曲
本組曲是為布農族合音與國樂團、或管弦樂團所作。
全曲分為兩樂章,以「自由」為銘,運用最原始的原住民人聲、單純、直白,描繪臺灣動人的歷史痕跡,期許我們都能從音樂中得到生命救贖的啟示。
樂段留有自由空間,讓原住民演唱者可自由吟唱、合唱疊加於樂團之上。從本曲長音部分來看,原住民「有譜」合唱與「無譜」自由吟唱的兩種層次,分別代表太極兩極之地。
夜光裡頭目的淚光,含有祖靈的寄託及意志傳承。守夜者看著頭目的燭火,繫著母親給的頭帶,對勇士之刃輕嘆一口氣。上路前,抓一把小米放回搖籃裡的枕下,祈禱家鄉能安然無恙,遠處的號角跟愛人的呼喊,正如歌唱與樂團,是最動容的對位。
《快樂的聚會》 范揚景 曲
本曲與前一首的「月」之意向相對,以太陽為銘,期許原住民的祭典之聲有如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撼動世界。
日立之時,春暖花開,甘泉淋漓,陽光穿透破曉後的霧氣,照耀千秋萬世,引領思鄉之人帶著戰果回家。
布農族12人大合唱的古調在樂聲中穿梭,節奏代表心跳,旋律代表故事,聲響代表記憶。我們從未忘記歷史、從未忘記根源,至於何去何從,就由音樂帶領我們,在太陽指引下,找尋到落葉落下前一刻,我們該回去的神聖之地—家。
—————————
在第四段的島國新世界中「日、月」組曲二部曲裡面
「遙想頭目的叮嚀」是「月」
「快樂的聚會」是「日」
「快樂的聚會」原名是我在自己交響曲作品集裡
「眾神紀元之詩」九大篇章裡的
「太陽神Apollo 」與「月神「Luna 」兩詩篇元素延伸篇章處理成現在的「外傳篇章」
因應節目的故事性,而採用了目前的命名,讓整體節目更完整
大概到了2020/3-2020/5 ,在錄音室裡無限反覆的實驗跟處理,每天都超過16小時的執行,已經分不清日夜下,呈現一個「集中」的靈魂狀態,在寫作逆空與遙想頭目時幾乎是自己先要求自己寫出「平凡卻深刻」的旋律,而在幾度瀕臨身心極限狀態下,是在自己也流眼淚邊製譜的情況下,完成了今天大家聽到的成品
所以今天很多朋友跟演出者對我說這五首音樂他們聽到流淚與哽咽的感動時
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有你們這樣的一句話就夠了,不累了。」
時常想,我還能再為台灣音樂多做些什麼,我還能為古典跨界流行的音樂多做些什麼,可能是我逞強倔強好勝的心態,所以每次都在極限中,找到一個出口讓自己的理想能為聽眾與自己的音樂中都找到一個能無限循環聆聽的平衡。
最感謝的,是我最大的恩師、也是我父親范光治教授,當年寒暑假你不辭辛勞的每天指導我和聲學、對位,樂理,配器學、還有做人道理,讓我能在音樂這塊畫布上、能有更多的畫筆為流行音樂或古典音樂上自由的揮灑,我翱翔在這片音樂的天空,深刻的用這份愛、飛翔的自由而努力
也最感謝我的恩師母親鄭佳英,樂觀而進取的態度,帶我在執行面上,理性感性能盡量平衡,這份最強大的精神後盾,讓我在每天不分日夜創作下,學習了什麼是愛,而為你們給我的愛而在每次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咬緊牙根為你們奮鬥,是我最大最大的精神支柱,我永遠愛你們。
最後要謝謝台灣國樂團,每一位辛苦的團員還有張佳韻運指揮,謝謝你們願意跟著我突破國樂的某些框架,其實過程中雖然花了不少時間的磨合以及練習,但我一直秉持著「我們一定會更好」的信念,最終我們完成了這場漂亮的演出
也要謝謝PGM 嚴嘉慶老師、李之一老師,你說這是你做過P G M裡面生涯最大的挑戰,真的謝謝你的耐心,這次沒有你,就沒有這次融合預置錄音的完美呈現
謝謝在台灣國樂團裡面演出的每位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
謝謝藝術經理Wang I-Yu,跟助理指揮陳奕全,這次很多的任務與協調,有你的協助讓整個演出終於順利完成
也要謝謝台灣國樂團的團長、科長,舞監,執行長,音響單位,行政團隊
謝謝服裝Zih Chen 妝髮造型Laurance Kuo張皓淳
其他作曲家你們超棒
全體的大家,謝謝,你們辛苦了。
最後謝謝所有有來的朋友們,我都記得你們
中秋節快樂
我們下次見。
#orchestra #music #composer #fantasy #fanyangjing #symphony #poem #rhapsody #symphonicpoem #范揚景 #交響樂 #作曲家 #音樂家
日月當空三部曲 在 我爱我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学时期开始爱上科幻和武侠小说,看了好多小说,唯金庸的小说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后来在报章上看到大师黄易的小说连载,从那刻开始,我喜欢上大师的小说,记得当时连载的是大师的玄幻小说《迷失的永恒》。
《凌渡宇系列》、《星际浪子》伴我走过中学岁月;《寻秦记》、《覆雨翻云》、《大唐双龙传》、《边荒传说》是我在大学时期重看率比看课本还多的小说;《云梦城之谜》、《封神记》、《日月当空》、《龙战在野》、《天地明环》,出来社会工作后,依然锲而不舍的追看着大师的小说。
喜欢大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对于生命的探索与体悟,还有在作品中流露出对于历史、地理、易经、艺术、科学等广泛的学识。如今大师潇洒的破碎虚空,留待多少的唏嘘与感慨?
今天有点 down,但还是感谢大师给予我们武侠世界的全新视野,祝您一路好走,愿您的作品流芳百世!
屬於我們時代的武俠神話
跨世代的集體回憶
武俠大師黃易,瀟灑破碎虛空。
昨天晚上,我們接到了來自香港的電話,大師黃易走了。
這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消息。大師身體一向健康,規律的生活、廣泛的興趣、依然保持每天動筆寫作,固定每月一本新書的高產量,永遠都在快速運作的腦袋,似乎永遠有著說不完的下一集下一集下一集……
但事實上就如媒體所載,大師因病住院,並在隔日離世,御風而去,一如他破碎虛空的瀟灑。
在網路上搜索,「武俠小說的最後高峰」、「獨領風騷的當代武俠第一人」、「開創玄幻、穿越、異俠三大流派」、「影響網路大神們的大神」,黃易大師在武俠小說史上的地位無可置疑。
但同時他也是我們的老朋友,真正的老朋友。從1995年《覆雨翻雲》在台灣首次出版以來,《尋秦記》、《大唐雙龍傳》、《邊荒傳說》乃至目前連載中的盛唐三部曲,每個月一本,像個固定會找你談心說故事的老友,陪伴著無數懷抱武俠夢的心靈,給予無數快樂和美好記憶。那是不只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只是,這一切都將隨著大師的離去而消逝。豐富的學養,想像力,幽默感,對生命的好奇與體悟,再不可能有這樣子的武俠小說了。明還日月,暗還虛空,滿心的不捨,終歸要說再會,感謝大師留給我們如此開闊的筆下世界。
感謝黃易大師。
日月當空三部曲 在 竟是醜神醫⋯⋯ 《盛唐三部曲》橫跨武則天、中宗 的推薦與評價
2013年,全國圖書館借閱率最高的作家武俠大師黃易最新作品規模超越《尋秦記》《大唐雙龍傳》 延續《日月當空》 重塑盛唐風華! 台勒虛雲刺殺端木菱之舉,令武曌大為 ... ... <看更多>
日月當空三部曲 在 Re: [閒聊] 日月當空龍戰在野天地明環- 看板HwangYih 的推薦與評價
版上對於 這套三部曲的討論文真的很少,雖然之前發了一篇,但是也沒有太多回應,
黃易大師的逝去,對武俠界來說也是真的一位偉大宗師的離開。
如同之前所說的,大唐雙龍傳 與 覆雨翻雲 是個人最喜歡的黃大師的小說,
沒有想到日月當空的盛唐三部曲的內容竟比大唐還要豐富。
原本以為 三部曲 能各用18本完結,三部54本,這樣看來也只能成為遺憾了。
對於盛唐三部曲,我也只看了日月當空/龍戰在野,
天地明環還沒追上。
不過大唐雙龍VS 盛唐三部,個人覺得還是大唐的設定比較好。
大唐的設定從 三大宗師/邪王石之軒/魔門八大高手/四大門闕
對於高手的設定大部分不會讓你覺得太突兀 太多免洗角色,
而高手的強弱還是能從劇情中分出來。
但盛世三部曲,龍鷹一出來就是絕世高手。隨著劇情等級不斷提升,
卻又總是與對手苦戰,讓人想到隔壁金庸版的苦戰教主張無忌
而往往隨著劇情推演,跑出的強者,個個不下 萬仞雨或風過庭的感覺
甚至過之,而這兩位主角剛開始的夥伴,從劇情來看並沒有實力升級太多 。
龍鷹則是還不斷在升級,不像大唐雙龍 不管是 跋鋒寒 還是 侯希白
也隨著雙龍有進步。
因此在劇情上,雖然盛世三部曲劇情更長,卻沒有太多時候讓人有精彩的感覺,
而龍戰在野的龍鷹在幾乎也是不斷靠靈覺跟些許好運
在塞外百戰百勝,總覺得比起雙龍成長過程到處被追打的劇情對比
龍鷹的勝利來的輕鬆多了。
雖然個人心中認為盛唐三部曲 比不上大唐的精彩,但是不論劇情 還是 文字
仍是當代少有的武俠佳作,很可惜沒有機會看到完結篇了,
或許也為龍鷹是否破碎虛空 留給大家一個想像的空間
祝福 黃大師 在天上 也能繼續他的武俠人生
※ 引述《skybird0414 (天鳥)》之銘言:
: 幾年前 日月當空 出的時候就一直期待, 因為一直覺得 大唐雙龍傳 與 覆雨翻雲
: 是黃易大師 最精采的兩套武俠小說
: 其中大唐的格局場面 又更大, 個人更加喜歡大唐雙龍
: 拖著拖著 日月當空 也寫到第三部了,
: 即使已經做好心理準備 看到很多人都評價不佳
: 但是真的翻開後 還是 幹聲連連...
: 想當初 寇徐兩人,練長生功之後,除了諸多奇遇及血戰以外,還加了和氏璧與邪帝舍利
: 的外掛,方才有成為一代宗師的本錢,而書中每個配角,侯希白,跋鋒寒
: 每個都是精彩絕倫的人物,到了日月當空,龍鷹一出來,
: 一下子就拉拔到極其高手的高度,想當初種馬韓柏也苦幹實幹才慢慢變強,
: 然後塑造的其他腳色也毫無血肉可言,
: 橫空牧野 想塑造成類似突利的定位嗎?
: 萬仞雨 風過庭 似乎是想塑造一個如寇徐跋或是韓風戚三人小隊出來,
: 但對於高手的描寫上,都不覺得這兩位有高手到哪裡去,或是有什麼特別的性格
: 雖然才剛開始,看到侯希白被法明殺死後,寇仲把井中月送人 就有點毒發了,
: 希望後面會更好....
: 有沒有人可以閒聊一下 後面二部曲或三部曲的啊,
: 看到文字雷又有個醜神醫,就一直想到寇仲的神醫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3.80.99.14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wangYih/M.1495535762.A.FC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