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幸福花蓮國際慢食論壇 慢食旅遊揚名國際
「 2019幸福花蓮-國際慢食論壇」今(12)日上午在美侖飯店隆重舉行,由花蓮縣長徐榛蔚親自主持,並表揚20位花蓮部落農事達人,來自義大利、日本、菲律賓等國際慢食總會代表人物齊聚一堂,探討慢食文化的推廣與發展。徐榛蔚表示,花蓮從太平洋出發成為連結南島語族的基地,結合國際慢食運動推展原民產業,透過部落旅遊、農特產品及藝術家的串連,發展花蓮在地特色-慢食旅遊。
今日與會貴賓有義大利慢食組織總會亞太地區總監Carlotta Baitone、全球專案開發與組織關係專案經理人Federico Mattei、慢食日本琉球組織會長北林大、工作坊講師滿名匠吾、慢食菲律賓帕西爾組織會長Lam-en•Gonay、慢食菲律賓廚師聯盟創辦人Michael Vincent•Dy、工作坊講師Reden•Molina、原住民族委員會族群委員吉洛‧哈簍克委員、花蓮縣議員笛布斯•顗賚、李正文、簡智隆、哈尼•噶照、周駿宥、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及各界社會賢達共襄盛舉。
縣長徐榛蔚首先歡迎來自義大利、日本及菲律賓慢食組織及關心友善飲食的貴賓蒞臨,花蓮是農業及觀光大縣,擁有好山好水、物產豐饒以及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縣府與國際接軌共同推廣慢食文化,以及「吃在地、玩在地」的理念,在今年九月辦理「2019有機會幸福-花蓮有機農業論壇」,鼓勵鄉親使用在地食材,減少食物碳足跡,共同疼惜鄉土,讓花蓮的好山好水永續長存。
徐榛蔚指出,臺灣原住民族擁有淵遠流長的傳統與智慧,師法自然就地取材的野菜飲食,以「醫食同源」的方式呵護家人健康。幸福花蓮國際慢食論壇透過民視直播,將慢食原味、慢食運動及原住民食農教育分享給全國的好朋友。
縣府透過結合義大利慢食組織一同推廣慢食理念,讓花蓮國際能見度提升,未來也將透過慢食總會,開始推動認證慢食理念的遊程及農特產品。目前全球有160個國家設置2400個慢食協會、4930個「美食方舟計畫」 ,吸引超過10萬名會員加入,打造花蓮成為台灣擁有慢食特色之城市。如同本次義大利慢食總會亞太地區總監Carlotta(卡羅塔)所說,慢食運動的宗旨,以緩和的步調去植種、去烹煮和品嚐食材。從吃去感受生活品質的昇華,而最終想傳達的理念與價值觀,並不侷限在餐桌上,而是對大自然尊重的生活方式。
原民處長陳建村表示,慢食是一種生活態度,屬於「花蓮」的態度。義大利講的慢食,迥異於法國「米其林」精神,是一種對飲食的生活態度,重視不同土地種植出來的食物原味,透過食物了解當地文化,絕對不是從字面解釋,一頓飯得吃好幾個鐘頭的意思。
縣府舉辦慢食論壇,重新建構「花蓮」對於食材保存、運用及觀光結合的可能性,作整體性的論述與探討。本次活動同步發表花蓮第一本「原農百工」-花蓮部落農事達人群像I,內容涵蓋傳統作物(紫米、有機蔬菜、紅糯米、葛鬱金、苦茶油、洛神花)、水稻產業(瓦拉米、海稻米)、人文生態(馬太鞍溼地、吉拉米代部落)、咖啡產業(泥妲咖啡、萬馬咖啡、古林咖啡、海岸咖啡)、通路平台(農企產品、土鳳梨酥)、集結20位原農達人,都是花蓮推展優質農特產品的代表性人物。
本次論壇由縣府原民處、農業處及衛生局協力辦理,講者有來自義大利慢食組織執行(亞太地區總監)及政策執行重要人士、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醫師及慢食日本琉球、花蓮及菲律賓慢食協會會長們、花蓮農改場專家、台東慢食推手、airbnb政策總監及國內外主廚交流食材、烹飪及觀光旅遊等議題交換意見。
原民處長陳建村指出,花蓮原民產業的發展必須與世界接軌,透過網路的力量、傳達花蓮山海之美,讓每位造訪的客人賓至如歸,就像是回家一樣,而且越在地越國際,也越能慢慢品味專屬於花蓮「 靜、淨、勁、境、靚」的慢食生活觀。
日本九重葛種植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微冷 #冷專欄【讓你滑倒的「青苔」不是苔】
就像周董唱的:雨下整夜我的愛溢出就像雨水~~八月最末的這一周,雨暴彈襲擊南台灣,造成大規模的災害損失。史稱823水患。
而即使幸運的沒被捲入災害,小編科宅也都快要覺得自己住的是南「苔」灣了。
真的,水泥或磚造的牆面、地面都因為長期浸在水中而變得綠綠的。這些青苔真是有夠滑——這些蘚苔植物,很煩很危險耶......耶?
等等~~等等,雖然自然課本裡講到蘚苔類植物,永遠只提到土馬鬃和地錢,但我看到長在潮濕人行道上,常讓人滑倒的那一坨墨色爛爛的東西,顯然和課本上或Google上找到的苔蘚植物長得不一樣。什麼葉狀體啊,雄雌配子體,連一點長得依稀像植物的部分都沒有。
縱使蘚苔只是高等植物裡略為低等、原始的一群(沒有微管束、沒有種子),但他們畢竟還是高等植物,有組織有分化構造,顏色鮮綠而有立體感,才不會是平舖地面、軟爛的史萊姆。
難道我們一直叫做「青苔」的東西,其實不是青「苔」?這些偽物到底是什麼?
在網路上搜尋沒有幫助,打「青苔」只會看到怎麼去除青苔的101種方法——對人們來說,兩個字在腦中直接連接到「清除」而不是「好奇」。
※有時候或連結到「水熊蟲」(緩步動物)或「小黑蚊」(台灣鋏蠓),因為這兩種生物會採食「青苔」。
科宅編立刻與友人G君與友人S君求助,立馬得到重要情報:
「我們口語說是青苔的東西,通常都不是苔蘚啦(我=😱),而是以藻類為多數。」
「不過要是你在人跡罕至的深山滑倒,倒是有可能是踩到苔蘚。最近從日本開始流行起來種植苔蘚,有社團你看看。」
「以我自己養殖水族箱的經驗,那一坨東西其實是藍綠菌喔。游泳池要一直加『抗藻劑』,抗的其實大多是【藍綠菌】,少部分是【綠藻】。」
恍然大悟。原來它們是藍綠菌啊。
藍綠菌(一種細菌)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強悍的生物,沒有之一。它們生存的38億年中,都持續在用一種非常致命的毒素汙染著地球,這種毒素造成了地球上的第一次生物大滅絕,還讓整個海洋、以及大氣層的化學元素組成都改觀。最誇張的是,藍綠菌它們還曾經獨力造成覆蓋了整顆地球的超級冰河時期(雪球地球)。
#這段好長暫停一下我要呼吸 #啊我吸到毒素了
其實這種毒素就是氧氣,藍綠菌是首先發明【光合作用】的始祖。在將原始地球大氣層大量的二氧化碳(由火山釋放),轉成氧氣的過程中,原始地球的大海從缺氧變成充氧,原本溶解於海水裡的鐵離子,全部被氧化而沉澱,形成目前遍布全世界的主要的赤色鐵礦地層。
製造大量的氧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於是整個地球的氣溫終於降到了冰點之下。於是大約在七點五~六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微)生物遭到了氧氣的襲擊、然後是嚴寒的考驗,不能忍耐氧氣的就躲到海床土壤的深處、或者滅絕了。
但罪魁禍首藍綠菌存活了下來直到今日。
希臘神話說,普羅米修斯從奧林帕斯山偷火到凡間......這是世界上有火的原因。但神話只是神話,世界上有火的真正原因——正是因為藍綠菌(和它們的藻類、植物後代)不斷進行著光合作用,把地球大氣的氧濃度維持在21%。
整個太陽系裡,只有地球的大氣的氧氣多到滿出來,而且能讓火點著之後就一直燃燒。人們通常都不會注意到「有火」是一件特奇怪的事。
藍綠菌原本生活在水中,但經過了三十幾億年,區區的一點乾旱已經阻擋不住他們了。秘訣就是「史萊姆」,藍綠菌會分泌史萊姆(黏液),成分是一種多醣類。這些多醣類非常吸水、超級保濕。身為簡單單細胞生物的藍綠菌,靠著共同製造出的巨大史萊姆保護膜,共同居住、分工(例如異形細胞固氮),像一種多細胞生物似的。
生長在內蒙古荒漠地帶土壤中的【髮菜】,就是無數藍綠菌(史萊姆)的集合體,你知道嗎?髮菜它根本不是一種「菜」,連植物都不是,更連細胞核或胞器都沒有,但卻輕易地活在一些地球上最惡劣的環境。#藍綠菌好棒 #學學藍綠菌
這種吸水的多糖類,填滿了岩石、水泥、人行道、柏油路上的微小坑洞,因而成為【超強的潤滑劑】,就像打到關節裡的玻尿酸一樣滑,阿冷的腳踩到這些「青苔」(但其實是藍綠菌),就這樣沒有懸念的~
咕咚~
滑倒了。
雨後,不只人行道上會長藍綠菌,土壤中的藍綠菌也可能大量繁殖。恆春的特產「雨來菇」——膠膠黏黏股溜股溜的一團墨綠色的東西......嘿,它也是藍綠菌,一般稱為【葛仙米藻】,它的真身是一大團包在膠質裡的藍綠菌。最怪異的是,葛仙米藻和髮菜根本是同一種生物 = = 都是念珠藻屬的 Nostoc commune,但擁有很不一樣的生活史。
藍綠菌無所不在,包括水質【優養化】的藻華,也是它。肆虐海洋生物的【赤潮】,經常也有它參一腳(但一般認為赤潮是由原生動物中的渦鞭毛藻/蟲: Dinoflagellate 為元凶)。
曾經由李昌鈺博士代言,後來被發現廣告誇大不實而在台灣銷聲匿跡,只由更加可疑又不可靠的直銷通路販售的【引藻】,也是藍綠菌......
※更正/補查證:所謂的「引藻」是小球藻(Chlorella,是一種綠藻。如衛署健食字第 A00066號),此外有人說自己賣的是螺旋藻(Spirulina,一種藍綠菌。衛署健食字第A00206號)。不管何者,廣告上的神奇療效通通沒有通過主管機關核可。順帶一提,兩類藻類除了是常見的神奇直銷仙丹,另一個共同身分,就是常見的動物飼料添加養料。
打到這,小編有點怕。因為藍綠菌不只會產生氧氣而已,視品種而定,一旦條件適當,也可能產生毒素。前述的藻華和赤潮,之所以會讓水體中的生物死光光,就是因為藍綠菌懂得合成一大狗票的毒素。
包括會損害肝臟,致癌程度與黃麴毒素相當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會損害神經系統,造成運動神經元死亡,產生類似帕金森氏症的退化疾病的「BMAA」。因此當讀者在吃標榜有神效的「藻類」營養補充品,或據~說~能帶來福氣的髮菜時,請抱著必死的決心......這些微生物可能並不好惹,而儘管宣傳經費充裕,但廠商不見得有適當的食品加工技術為你的健康把關。
對於游泳池與魚塭的管理人而言,藍綠菌增生最明顯的壞處是——唷,超臭。因為比起製造氧氣,過多藍綠菌的生長與死亡會耗盡水中的氧氣,開始分解的菌屍,會釋放出臭雞蛋味的硫化氫氣體。
小編開始理解大家看到綠綠的它們,直覺就是「怎麼去掉」的心情。不能說不正確。
總而言之,今天的冷知識是這樣:
我們口語上說長青苔的 #青苔,經常並不是 #苔蘚植物。通常是 #藻類,但我們口語上常說的 #藻類,經常它根本是無所不在、超級古老而且強悍的單細胞生物(雖然它們很擅長打團體戰,簡直比多細胞生物還猛):#藍綠菌 ,嚴格來說是一種細菌唷。
我們下次見。
等九月結束了,或天什麼時候放晴,請再叫醒我吧~
(↑今天的粉專唱歌)
日本九重葛種植 在 阿榮自然農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由林義隆上傳
6/23 今天整天, 我太太連絡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的黎醫師來台東!
分享今年五月與我太太等人, 在日本參觀幾個秀明自然農法農家的經驗, 重點是在 [旱田育苗]的農家參觀心得.
今天來了30多個人, 認同無肥料無農藥栽培的花東農友愈來愈多了!
早上與下午都有室內分享課, 中午在我和王龍的鳳梨田大樹蔭車道下用餐. 最後還有稻田邊的討論.
我今天邊聽邊作記錄如下, 很多喔!
分享給大家, 也會轉寄給秀明自然農法協會轉載!
*******************************************
秀明自然農法 日本參觀心得與水稻育苗方法
(記錄者: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林義隆)
主講者: 黎旭瀛醫師 (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
參加者: 共 31人
** 台東 –
秀明自然農法農友 : 日卡地自然農莊(王龍&大嫂), 轉角.上自然農場(Vivian), 浪人米(陳仁傑&明明, 永安, 一公頃水田), 黃素珍(龍田), 感恩米許壬佶(三公頃水田), 鴻泉小鋪(銘孝),夏耘自然生活農莊(曉萍&義隆),九叔公(有三分地), 詠情民宿-夢田農場(芳誼), 大雄(日卡地部落, 幫王龍)
無肥料無農藥栽培農友: 默默米(林柏宏), 芳瑜&趙笠(龍田新移民, 要耕作),
朱光亞(龍田新移民),黃建峪(100坪菜園), 小菇(龍田新移民) ,小鳥(種三分水梨) ,許淑玲(想在都蘭種一分稻田),小葛(龍田雜貨店店長, 阿榮自然農園小幫手),日卡地部落族人(種南瓜), 退輔會台東農場莊主任家庭2人
** 花蓮 –
秀明自然農法農友 : 四季耕讀農園(慧芸&慶豪), 豐裡自然田(高麗貞&杜芳群)
無肥料無農藥栽培農友: 二馬&雅玲 (壽豐種水稻)
地點: 日卡地自然農莊 (台東鹿野永安村日卡地部落)
日期: 2014年 6月23日(週一)
09:30 to 10:3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1, 2 , 3 點
10:40 to 12:1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4, 5 , 6 點
14:00 to 15:3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4, 5 , 6 點
15:30 to 16:30 – 田間討論 , 沒作記錄
1. 秀明自然農法簡單介紹
(1) 1935年岡田茂吉先生提倡
當時在日本是從舊的農法轉成化學農法的時代, 有很多人聽到這個方法覺得很奇怪, 但有上萬人開始遵循耕作. 當時有些農夫的水稻產量比傳統多了1.5倍, 草也變少(因為沒有肥料). 當時日本的主管農業單位認同此方法 (雖然在科學上不可能, 但實務上卻是可以), 正要開始推動時, 日本戰敗受到美國託管的壓力, 開始引進化學肥料.
(2) 現在看, 以科學方法解釋此農法有點行不通.
(3) 岡田茂吉自然農法論文集: 土壤為何? 土壤是造物主所作, 是為了養活生物, 就像個肥料堆. 當時沒有人相信, 因為剛開始種都種不好. 但現在的微生物學者認為自然農法的無肥料是沒問題的.
(4) 但為何大家現在還是有人仍種不好?
因為從微生物的角度看, 我們的土壤微生物不夠豐富. 以植物來看, 它只能吸收附近的肥料, 但土壤到處是肥料, 植物卻抓不到, 那是因為少了搬運肥料的微生物. 因此, 只要土地回到以前的健康狀態就會有這些搬運的微生物.
(5) 自然農法還有靈性的部份, 比如BD農法也有比重不輕的靈學方面而不是只有農業技術部份.
(6) 岡田茂吉先生的自然農法是無肥料, 但後來其它提倡自然農法的人卻說可以加肥料.
(7) 自然力 – 火水土
火: 太陽或X. 太陽也有光和熱, 每年都會發現太陽有新的粒子過來, 光就是氮素.
靈就是X。
水: 受月球與X的影響. 靈就是X。
土: 地球的中心是個火團, 是地熱的發生源頭, 地熱也有靈體兩面, 體就是氮素. 打雷的時候會有許多氮素 (雷就是雨和田拼成的字, 日本人說雷是水稻的太太, 當年閃電多就會生長的好). 靈就是X.
(8) 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是基本原則.
2. 木村秋則的蘋果園科學分析
(1) 土壤裡的氮素有 51.1 mg/Kg (但它已經實施了無肥料栽培 30多年), 而附近的慣行農法田卻是只有 46.6 mg/Kg.
(2) 弘前大學農學博士 – 出了一本書介紹無肥料栽培的自然農法. 這學者分析慣行農法農田的微生物含量是766mg/kg, 但木村秋則的田裡竟然是 1千多mg/Kg!
3. 微生物研究 -- 神慈秀明會與美國Rodale有機協會的合作
(1) 研究學者的土壤調查 (包括黎醫師家的土壤) –
不是要刻意去引進微生物菌, 而是要瞭解其運作. 人類無法瞭解整體的微生物運作, 因為有太多種了, 比如我們瞭解的EM菌只是土壤中細菌的99.99%之外的一種. 我們無法拿一種土壤去培養微生物, 因為在實驗室裡也不知道它會吃什麼東西? 我們瞭解它在實驗室裡的作用, 但無法瞭解它在自然界裡與其它微生物的互動關係.
現在新的研究方式是作出好多個洞, 放入不同的材料, 再於這些洞裡放入土壤樣品, 讓土壤樣品裡的微生物去吃這些不同的材料, 能吃愈多種的微生物就代表這土壤裡的微生物多樣性愈高. 微生物多樣性高, 作物生長的好, 也比較不會生病.
(2) 目前發現秀明自然農法的田裡微生物種類多, 昆蟲也多 (比如日本SNN古民家的秀明自然農法示範區域裡有80多種昆蟲, 但附近農田只有30多種).
(3) 日本研究學生霸凌現象發現: 易發生霸凌的班級多半是班級裡有一個特別強的學生並有其它追隨者. 而較不容易發生罷凌的, 則是一班裡的學生有很多不一樣的意見, 沒有人會聽誰的. 因此以土壤來看, 刻意放EM菌就是讓土壤裡有強者而產生霸凌.
(4) 土壤裡的氮素作用也需要有酵素才能吸收. 氮是如何來的? 有機質是植物枯死形成的, 但要有微生物分解才能形成氮. 而這個氮又會養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會抓空氣中的氮, 有些會讓氮讓植物吸收, 有些會讓氮汽化. 若是這些作用很均衡, 這就是自然界的循環.
但人類加入化肥到土壤裡補充氮, 植物吃了很高興, 但若加了太多氮, 那些消耗型的微生物 (會讓它汽化的那些)就會變多, 久了之後, 化學肥料就會效果變差!
(5) 這樣的狀況在非洲出現, 非洲有些地方一開始加肥料長得不錯, 之後愈來愈長的不好 (所以使用化肥與農藥的綠色革命在非洲就不容易成功). 化肥讓作物依賴肥料, 土壤壞掉, 也會變成更需要水.
(6) 有機農法的堆肥與自然農法的草葉堆肥之意義不同
比如秀明自然農法要求水稻堆肥不用在旱田的作物, 旱田堆肥不用在水田的作物.
有機農法的肥料與慣行農法不同, 但仍是在計算肥料的氮磷鉀. 而自然農法的草葉肥料不去管其氮磷鉀比率, 而是在乎其提供的保溼性與保溫性.
(7) 保溫包溼對土壤來說, 形成團粒結構, 也是提供微生物更好的生存空間. 不同的細菌, 黴菌與線蟲等在這團粒構造的通道裡移動.
4. 秀明自然農法種水稻的方式簡介
(1) 稻子與蘋果不同, 稻子會用氮更多.
(2) 水稻產量推算
(a) 日本農學的一般常識:
調查水稻一分地要有500公斤(已脫殼, 碾成糙米狀態時)產量, 要有 10.7公斤氮. 這就形成慣行農法添加肥料的依據.
無肥料稻田的氮來源:有機質4.3公斤, 微生物固定或身體裡的 2公斤, 來自雨水與灌溉水的是 3公斤, 因此總量是 9.3公斤. 一般植物可吸收到一半氮素, 因此可吸收 4.75公斤. 照這個推算是不太夠, 因此無肥料栽培的水田, 照農學教授推算是應該只有 250公斤(已脫殼, 碾成糙米狀態時)產量
250公斤只有500公斤一半, 這是目前農學教授的推算.
(b) 木村秋則的學徒種出來的水稻是 325 公斤, 已到慣行農法的60%多.
日本有些地方作無肥料栽培的自然農法其產量又更高, 可以到達 500公斤.
這些狀況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農學教授也無法確定!
5.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日本木戶將之先生 (奈良縣櫻井市)
(1) 背景
-- 種了25年. 日本產量最高的水稻農家之一.
-- 原來是日本上班族, 先從通車開始假日到附近去種稻.
-- 神戶大地震之後公司倒閉且人被活埋被救出, 之後就開始作秀明自然農法
-- 剛開始以自然農法種稻的產量很少, 因此開始研究古代的農法, 但不是只學技術, 而是學習古人對待稻子的細膩之心.
-- 偶然間學會[旱田育苗]的方式, 這方式的水稻苗根系長得非常壯.
(註: 黎醫師試過一次旱田育苗但失敗, 但稻穀不是學他只灑七公克, 而是灑了較多的50公克)
(2) 產量至少 10包 (當地慣行農法水田的產量也大約在10包) – 而全日本自然農法的平均在 5包. 所以這個農場的水稻產量很驚人.
(3) 採種經驗
他們盡量採收走道邊的水稻種子, 因為這部份的水稻被風搖過會較強壯, 陽光較多也長得比較好.
(4) 這裡種的是晚生種 – 6月到 11月.
(註: 越光米在日本北邊寒冷的新潟縣是晚生種, 但到了南邊較熱的九州就變早生種且味道不一樣, 到了更南邊的台灣就變超早生種且可能無法採種).
(5) 這農場的育苗的方法很不同, 它是用 [乾式育苗法].
(a) 照片裡是40坪的苗田 –
先作表面粗耕 (轉速慢, 走速慢, 淺土) – 再將溝裡的土一大塊一大塊打上田畦 再用人力加鋤頭將翻上的土打細 準備好了! 播種直接播在苗床上 (稻種沒有溫湯處理, 只有水選; 因為採種的稻穀種已很強壯飽滿) 灑播不均勻的稻粒再以人力拿長夾子夾開, 讓它分佈很均勻
(一個60x 30公分苗盤只有 7公克穀種, 但台灣慣行農法是放 250公克穀種),
因此一分地只需要 450公克穀種 苗田再蓋上水田冬天長出的草, 蓋的很厚, 但灑種後沒有先覆土) 沒有澆水, 只有靠下雨, 溝裡也不放水 (土壤應該是正常的壤土) 剛播好種會在上方放上黑色透氣網子防鳥 (白網也可以), 苗剛長出會被網子壓住, 但稻子生命力強, 愈壓長愈好 大約2至3葉時, 稻穀已沒有養份, 鳥也不再來吃, 就可以將黑色網子拿走 大約5月長出苗, 此時本田已長出雜草 育苗2個月 苗田上也會有野草, 先用人力除草 六月取秧苗, 秧苗此時大約20多公分高且已分糱幾株, 並且其株莖都很粗 (手插秧只插當初的一個種子長出的這一整株) 取苗時會再選一次較好的苗 鏟苗之後, 苗的根上的土會先抖掉一些回苗田
(b) 手插秧 – 七分地
行距40公分, 株距 30公分 (比一般寬很多), 一穴只差一株 (一個種子),
(6) 插秧後
這個田有福壽螺, 但不多.
插秧後有放淺水, 大約一個月可以分糱到30株(註: 非常多). 最後變成 60多株 (且莖很粗)
收割時下方有矮矮的野草 (因水稻很高會遮住下方的草之陽光), 草相看來很單純 感覺很早就停水.
(7) 收割
成株收割機, 11/8日收割, 在田間倒掛曬稻約一週就好了.
(8) 倒掉曬稻
會追熟 (稻桿的養份會回流, 讓米粒變更飽滿).
不怕下雨, 但怕颱風帶來的雨.
要作防鳥的透明線
曬到剩下水份 14%.
(四季耕讀農園的慶豪補充說明: 台灣的糯米要悶, 低溫烘乾到水份剩一半先停火, 再加火; 但用倒吊的方式就很好, 會讓它白化變比較均勻)
(9) 分糱
一個分支後又繼續分支 (且後長的穗可以在同樣的時間成熟).
岡田茂吉先生的1952年論文: 一枝莖繼續長出其它莖 (穗又長穗), 因此產量變多.
(10) 2013年這方法在日本公布, 之後日本其它秀明自然農法追隨採用這樣的方法 (旱田育苗法) ,一旦採用之後就產量變多.
(11) 水稻長得好不好的七成是靠育苗.
(12) 台灣是否適合此方式? 要靠大家去研究!
(13) 在日本能吃到這農場的米的人不多, 是很好吃的米.
☆黎醫師補充說: 若是一般育苗, 作苗到一葉或2葉要放水, 放水會洗掉細菌, 要不然會生病.)
6.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小林老師 (兵庫縣姬路市)
(1) 背景
很會作加工 – 米的粉 (古法石磨), 黑豆 (想出口到台灣)….
31歲, 12年日本的神慈秀明會老師, 長髮的太太會開收割機
(2) 用苗盤育苗 (穴盤) +稻桿堆肥試驗
(他是日本秀明自然農法高產量研究的稻農鈿先生的徒弟)
(3) 以前是採用山土來育苗, 因為穴盤的苗磐只有2公分的深度, 用真土時苗的根部長得不夠多, 無法用機器插秧. 因此才會與當地的農改場合作試驗 [稻桿堆肥] 試驗.
(a) 沒有打碎的稻梗捲成一圓桶, 放在田間兩年, 自然變成堆肥.
今年要試先將稻梗切碎再放置 (要試曳引機快速切碎).
堆肥的土就夠用了(是一般的育苗方法)
(b) 比例試驗:
100% 山土(日本叫真土)
30% 堆肥+真土
50% 堆肥+真土 這比例是三者之間地上部長的最漂亮, 地下部也長得較粗.
(c) 改善
– 實施50%堆肥+真土來育苗之後, 產量雖沒有提升 (但色彩選別機挑出留下來的變多), 但食味值可提高到85點 (這是最高的數值, 真的很好吃)
##默默米的柏宏補充:
2012年曾試過將稻桿切碎灑到苗床上, 但那次育苗失敗無法用機器插秧, 後來手插秧後之後, 此區的稻子卻長得很漂亮 (但以前育苗區的稻子都長不好).
重點 -- 是要成為好氧性的堆肥. 若變成厭氧性的堆肥, 微生物就容易攻擊作物.
(4) 低溫育苗 / 低溫催苗
(a) 用10度以下的水催芽20天, 就可以洗掉水溶性的抑制發芽物質 (很冷的泉水) 再放入正常的水中就會發芽
(b) 但日本慣行農法卻是在苗的塑膠棚裡加溫, 等於苗是從棚裡的高溫再到插秧後的田間低溫. 但這是違背日本的自然狀況.
☆ 黎醫師補充:
(a) 以前的人採種不採最高的位置, 而是採中間位置, 若是這樣的話, 可以不作鹽選處理.
(b) 溫湯處理是要去除抑制發芽的效果, 但搭配鹽水選要在一小時內一起作! 但小林老師沒足夠設備就不作鹽水選與溫湯處理. 但是必須其選出的穀種很飽滿, 只要夠飽滿也沒作鹽水選與溫湯處理.
(c) 鈿先生會在苗長到一到高度時先用割草機切斷, 讓苗見到光.
(5) 堆肥迷信
農場主人小林老師提醒不要變成堆肥試驗, 因為若大家都去割野外的草, 這樣野外的草就不夠了, 而且違反生態.
☆ 黎醫師總結:
(a) 日本黃島曾經發生過案例
曾經擴大面積種植, 因此砍了很多野草, 之後發現有鳥跑出來吃作物, 海水水質變差, 水草也長的變差. 於是之後就改變: 開始種樹! 開始種樹之後有些地方少砍草了, 海水變乾了, 海裡生物來了.
(b) 因此無農料無肥料只是基本, 但不只是只作這件事, 而是思考如何作才是更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c) 黎醫師第一年種稻
是作草葉堆肥 (用台灣苗盤), 產量有到 8包! 但後來幾年都不成功, 於是思考改變, 先從作苗的炒土開始, 但後來又發現這樣炒育苗土, 也會殺死炒過土壤裡的細菌. 再之後的改變, 就是用日本有許多孔的苗盤就較順利了.
(d) 蘋果農夫木村秋則先生種8年後不成功, 想去自殺, 但發現野外的樹長得很漂亮, 發現原來這株樹下的土壤很棒. 才回來思考作改變. 因此並不是作無肥料無農藥就夠了, 必須思考!
(e) 想像有一個遊戲: 讓蘋果成長是最終的遊戲終點!
慣行農法是參賽者一定會贏. 有機農法也是一個參賽者, 另一種是大自然農法也是參賽者, 但對勝負就隨緣. 自然農法卻不是參賽者, 而是監督者, 因為要讓土壤變好, 會去思考如何協助環境變好!
(f) 所以木村秋則先生總說 : 自己不是蘋果種植者, 而是蘋果樹要他作事!
☆ 對黎醫師的 Q & A:
(1) 肥毒影響產量?
(a) 黎醫師的經驗
第一年種稻經驗 – 種稻 5分地, 地主在中央種西瓜但有放肥料. 第二年地主不種了, 全部交給黎醫師種. 發現種過西瓜的部份卻連續三年長得比較黃 (但一般卻認為放過很多肥料的西瓜區應該是長得更好)!
種長豆的經驗 – 從外面買長豆種子, 到某個高度就停頓生長約三週, 之後下雨又開始長的很快.
(2) 肥毒如何去除?
(a) 土壤表層約20公分是肥毒層, 若挖了一個洞有 50公分. 用溫度計量洞裡的土溫, 會發現在某個深度有一層土壤溫度較低 (也許是有化學物質或被壓硬),
(b) 岡田茂吉先生說一開始可以用機械翻耕讓肥毒變風化. 或種植深根作物, 或種吸肥毒的作物 – 玉米或麥子.
7.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橋本先生 (兵庫縣姬路市)
(1) 背景: 種 5公顷土地, 以蔬菜為主, 水稻只有一些.
(2) 他有特別之經驗 – 人與自然的連結
甜豌豆生吃很甜, 已採種很久. 去年想到要種一般的豌豆, 然後田間就自動出現這種了! 好像植物聽得懂他的想法.
**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曉萍的經驗補充: 曾經想種瓜, 結果在水田入口就長出一根瓜苗, 就取出去菜園種, 最後是長出哈蜜瓜, 就留下了哈蜜瓜的種子.
(3) 約20公分是肥毒層, 若挖了一個洞 50公分. 用溫度計量土溫, 會發現在某個深度有一層土壤溫度較低 (也許是有化學物質或被壓硬)
(4) 日本另外一個年輕農家, 現在這麼成功, 但以前有何契機造成這件事? 他想是:
先有一個念頭要作好一件事, 也許因為是態度改變了, 慢慢就會有發現田間很多現象, 然後就技術就來了.
☆ 對黎醫師的 Q & A:
(1) 養菌的問題
(a) 對一般農法的人如何溝通 (如 EM菌, KKF) – 農沒有說好壞, 只想到 EM菌是從自然界中找出四五種分解能力很好的, 可以很快分解有機質變成無機質, 作物就可以很快地吸收養份. 若把很強的微生物放入田裡, 田裡的有機質很快分解被用完, 之後這塊土地是否會愈來愈瘦? 當初發明日本EM菌的農學教授也有提到這個可能的危險. 造成土壤更需要不斷投入有機質.
(b) 1980年代以來持續再作的很有名的試驗
– 16個9x9公尺範為的土壤, 種下種類樣數不同的草, 從一種草到16種草.
-- 結果發現, 土壤養份隨
(C) KKF 也有類似EM菌的問題, 但是有可能有類似的問題 (秀明自然農法不能作)
KKF (取上游的土或山土, 用糖蜜養, 再放入田間) 是比較偏向好氧菌的環境, 應該也是分解能力強的菌種, 是否也是分解力過高造成循環.
(2) 防紫外線的保養
防氧化 (會消化掉自身的酵素, 所以要早睡, 少大魚大肉, 不抽煙)
盡量戴墨鏡, 戴帽子, 以防紫外線造成黃斑病變.
自然農法的水果蔬菜表面都有酵素.
(3) 台灣一年二期甚至三期的水稻栽培, 但日本卻是一年一期?
(a) 岡田茂吉說土地會記得稻子, 會產生適合的狀態, 微生物也會適合.
(b) 水旱田不輪作 (日本通常是這樣).
(c) 黎醫師的作法
土地只租半年, 另外半年是地主領休耕補助 (不加綠肥仍有補助, 但會少一點).
因此春作收完之後就立刻翻耕. 但地主不作任何事, 只是放著.
翻耕目的是不讓它長野草, 但到了春天就會長出野草到約小腿高, 若因人力不夠而直接將野草打入土裡, 但可能會造成厭氧菌增加影響生產. 水田的影響或許較少, 但旱田的影響更大.
(d) 在岡田茂吉論文之中, 較熱的地方不用作稻梗翻入田中的動作, 較冷的地方ok.
(e) 若有在水田中放入稻桿, 怕來不及腐爛, 可以再切斷.
(f) 日本也沒有人力將收割後的稻桿搬走, 因此收割時先留稻桿, 再淺耕! 淺耕之後因為稻桿腐坏造成厭氧的機會變低.
(g) 淺耕在日本是找有多一個履帶或類似鐵牛輪的曳引機.
(h) 日本九州有一個人種10公顷, 有所有機器, 在冬天就作好水田整平的事.
(i) 淺耕好處對日本前輩鈿先生來說:表面的土是農夫的事, 更深的土是 “自然” 的事.
(j) 對一期種稻, 一年種綠肥 (田菁與太陽麻) 的想法–
## 日卡地部落阿美族大雄的意見:
沒有施肥的土地一樣長出很漂亮的草, 代表不用肥料是 ok的.
但從土地永續利用的角度看, 一期不種稻而種油菜花等, 是不浪費土地!
## 黎醫師的意見:
(a)改造山坡地變梯田 (日本的里山 Satoyama) 是人類可以永續的生活方式.
里山觀念是自然經過一點人的改變, 對自然好也對人好, 這是雙贏的觀念.
以自家農場旁的茂盛竹林為例, 竹林在夏天會砍掉一些, 讓剩下的竹子長得更粗壯; 若除草也是一樣, 不需要一次除太多.
(b) 一般的綠肥作物是: 種下比較多氮的作物,但可能會補充過多的氮到土壤裡; 秀明自然農法規範是不能用綠肥.
(c) 貧瘠的土地要改善, 可以用的方式是落葉.
(d) 可以少翻耕的地方就不翻耕. 翻耕機的刀子取掉幾片, 讓它翻耕時只能翻成比較大的土塊, 這樣比較不會失去團粒構造.
(e) 草連根拔起與要用割的?? – 這是平衡的問題 (也許也可以將割下來草先搬回去).
(4) 從稻子去想: 稻子到底是否想要被一年種兩次?
日本秀明自然農法以前希望是在 5/5 插秧 (因為這時候是黃金週, 有較多農村人), 現在則改到六月, 因為古代的農法是約六月才插秧.
## 四季耕讀農園慶豪的補充:
現在只種一期, 都會晚點育苗, 因此苗的出穗是較好.
當地有經驗的老人家說: 驚蟄是三月底到四月, 這時候才有虫出來, 剛好吃到高度剛好的苗! 若晚一點插秧, 虫來還長不夠高, 因此晚一點插秧反而較好.
(5) 對福岡正信實施 [稻麥輪作] 的看法
這個方法在哲學性部份很強, 從無的禪學中去發展, 放在農業上較不容易進行. 目前在日本成功複製的經驗也很少.
(6) 在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成功的經驗
目前農家若務農都是以秀明自然農法, 有少數是兼作慣行自然農法.
有一些很成功的農家都是只作秀明自然農法, 經濟上很成功的也愈來愈多, 但大多數的日本農家是沒有經驗的半路務農人. 日本約500多個農家. 愈來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在
(7) 從科學的角度去研究秀明自然農法, 這幾年才開始在神慈秀明會進行.
但有機農法的科學研究比較早就有人進行, 因此研究成果可以拿來參考.
----- The End ----- — 與王龍。
日本九重葛種植 在 台北市農會- 九重葛為紫茉莉科常綠蔓性灌木,又名三角梅 的推薦與評價
九重葛 喜歡高溫環境,需在陽光充足且排水良好的地方,花才可以開得茂盛,如果種植於陰暗潮濕環境或施肥時氮肥比例過高,將容易造成枝條徒長且不易開花。九重葛擁有 ... ... <看更多>
日本九重葛種植 在 九重葛該何時澆水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我知道九重葛喜好乾燥,越乾越開花,我放在西曬的陽台,現在的天氣,大約4-5天就垂葉子了,葉子一垂,我就澆水,從5月起它一直長新嫩葉,就是不開花,請問高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