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漲跌互見,就業數據報喜,第二季與上半年結束,三大指數均連續第五季收紅,標普季漲幅達 8.2%,那指季漲幅為 9.5%,道瓊季漲幅為 4.6%。
美國各大指數,那斯達克、費城半導體等指數創高後小幅回檔,輪到標普五百指數表現,道瓊也尚穩定,正在調整結構中。
強勢股 : 能源股走揚,COG.US是一家獨立的石油及天然氣公司,從事石油及天然氣資產的開發、開採和勘探;科技股中,AMD.US超微半導體仍強勁,公司設計、開發與銷售微處理器,例如中央處理器(CPU)與加速處理器(APU),
台股持續走高,上半年台灣加權指數漲了20.52%,下半年可能面臨修正或原地踏步的情況,是必須謹記在心的。目前維持高水位持股。
強勢股 : 航運股、鋼鐵股是盤面重心,比較特殊的是世界各國的這兩族群固然強勁,但台灣的航運、鋼鐵超出其他各國表現許多,特別是這1~2個月差異猶大,例如全球最大的鋼鐵企業阿賽洛米塔爾、美國最大的鋼鐵公司鈕可,日本的JFE、神戶製鋼、韓國的浦項鋼鐵近一個月都是負報酬,中國的寶鋼、鞍鋼小漲1.34~3.8%,台灣的中鋼漲6%不算太多,惟有些鋼鐵股有些漲20~30%,這似乎有點”超前部署”,不可能同樣產業,全世界只有台灣的公司受惠。
固然每家企業的股本大小、產品、競爭力不盡相同,但海內外同樣族群表現不應相差太遠,原因可能是台灣先前太著重在電子股,使得傳產股壓抑已久,股價低估,因此,遇到前所未見的產業變革,公司派、業內逮到機會發動攻勢,報復性上漲所致。
惟仍應注意,從歷史經驗觀察,台灣與國際連動密切,應不至於持續脫離全球連動太久,畢竟產品類似,國際市場反應未來的基本面,台灣打籌碼戰,當主力撤退,風險難免升高。
美股道瓊指數上漲 210.22 點,或 0.61%,收 34,502.51 點。
標普 500 指數上漲 5.7 點,或 0.13%,收 4,297.50 點。
那斯達克指數下跌 24.4 點,或 0.17%,收 14,504.0 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3.6 點,或 0.11%,收 3,345.3 點。
標普 11 大板塊中僅 6 大板塊收紅,能源、工業和必需消費品板塊領漲,房地產、非必需消費品和公用事業板塊領跌。
科技五大天王僅蘋果獨強。蘋果 (AAPL-US) 漲 0.46%;臉書 (FB-US) 下跌 1.19%;Alphabet (GOOGL-US) 跌 0.15%;亞馬遜 (AMZN-US) 跌 0.23%;微軟 (MSFT-US) 跌 0.18%。
道瓊成分股多收高。沃爾瑪 (WMT-US) 上漲 2.75%;波音 (BA-US) 上漲 1.60%;高盛 (GS-US) 上漲 1.86%;摩根大通 (JPM-US) 上漲 0.93%;波音 (BA-US) 上漲 1.60%;雪佛龍 (CVX-US) 上漲 0.96%;Salesforce (CRM-US) 下跌 0.59%。
費半成分股多收黑。博通 (AVGO-US) 下跌 0.065%;英特爾 (INTC-US) 下跌 1.07%;應用材料 (AMAT-US) 上漲 0.34%;美光 (MU-US) 上漲 2.47%;AMD (AMD-US) 上漲 4.93%;NVIDIA (NVDA-US) 下跌 0.12%;高通 (QCOM-US) 上漲 0.22%。
台股 ADR 跌跌不休。台積電 ADR (TSM-US) 跌 0.06%;日月光 ADR (ASX-US) 下跌 2.31%;聯電 ADR (UMC-US) 下跌 1.36%;中華電信 ADR (CHT-US) 跌 0.10%。
(本文係個人看法與紀錄,非為投資建議,讀者請自行獨立思考,作出投資決定,盈虧自負,與本人無關)
#歡迎按讚並分享
日本 製鋼 所 技 報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使用任何煤炭,瑞典發展利用再生能源發電製氫煉鋼的綠色氫能鋼鐵廠今年開始建廠,預計 2024 年開業生產零碳排鋼鐵(03/03/2020 TechNews科技新報)
“..... 瑞典新興綠色鋼鐵企業 H2 Green Steel(H2GS)也將撥出 30 億美元,利用布登-呂勒奧地區(Boden-Luleå)的再生能源設備所製造的氫氣來煉鋼,更計劃在 2024 年開始生產,預計到 2030 年,H2GS 每年可至造 500 萬噸零排碳鋼。
H2GS 表示,這會是第一家無採用化石燃料的鋼鐵廠,未來生產的熱軋、冷軋和鍍鋅鋼捲也將銷往汽車、運輸、建築、管線和家電市場。董事會主席 Carl-Erik Lagercrantz 表示,我們希望加速歐洲鋼鐵業轉型,首先第一步是運輸業電氣化,下一步則是用無化石燃料鋼製造汽車。....."
作者 Daisy Chuang
鋼鐵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金屬材料,使用量有多高呢?2020 年全球鋼產量約為 18.64 億噸,在各種建築、基礎設施、船隻、汽車、機械、電器及武器中,鋼材都是一種主要成份,不過我們的生活基石,也是個高排碳、高耗能的產業,煉鋼能源有 75% 都來自煤炭,每噸鋼鐵排碳量達 1.9 噸。
鋼鐵每年佔全球碳排放量 7-8%,在減碳行動中,如何降低鋼廠的排碳量也是各國重要課題,為此科學家也提出一項解決方案,用氫氣來代替煤炭的可行性。
鋼鐵煉製分為高爐與電爐兩種,前者是鐵礦砂開採,將鐵礦石、焦炭和溶劑等融煉而成的生鐵,再以轉爐大量吹氧將鐵水脫碳成為鋼液的煉鋼製程;另一種則是利用高壓供電系統,將電流通過人造石墨電極與廢鋼,利用此高溫電弧將廢鋼熔解,最後冶煉鋼鐵。
學者認為,高爐中的焦炭還原劑可以用氫取代,過程中也只會排放水,不會有任何有害汙染。氫也可以為電爐提供電力,有機會打造一條較為乾淨的煉鋼產業。那麼可行性如何呢?日本三菱重工將在歐洲建設以氫氣替代煤炭的製鋼設備,正與奧地利大型鋼鐵企業聯合開發驗證設備,最快會在 2021 年投運。
瑞典新興綠色鋼鐵企業 H2 Green Steel(H2GS)也將撥出 30 億美元,利用布登-呂勒奧地區(Boden-Luleå)的再生能源設備所製造的氫氣來煉鋼,更計劃在 2024 年開始生產,預計到 2030 年,H2GS 每年可至造 500 萬噸零排碳鋼。
H2GS 表示,這會是第一家無採用化石燃料的鋼鐵廠,未來生產的熱軋、冷軋和鍍鋅鋼捲也將銷往汽車、運輸、建築、管線和家電市場。董事會主席 Carl-Erik Lagercrantz 表示,我們希望加速歐洲鋼鐵業轉型,首先第一步是運輸業電氣化,下一步則是用無化石燃料鋼製造汽車。
但是像所有綠色氫能計劃一樣,H2GS 能否成功,還要考量到製氫價格。現階段的氫氣多來自於利用燃煤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製程,這類褐色氫氣雖然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但遠比再生能源產製的綠色氫氣便宜。
PS. 編按:自從2020年歐盟以及世界其他主要先進國家開始宣示積極推展氫能經濟之後,大量的資金與科研資源投入綠色氫氣產應鍊以及應用的相關領域,雖然目前可以滿足製程零碳排的綠色氫能的成本仍高於傳統採用化石能源原料製程的褐色(採用煤炭等高污染製程)或者藍色(採用污染相對較低的天然氣製程)氫氣,但各界普遍認為在未來10~15年內的期間中,綠色氫能的成本可望複製近年來太陽能光電以及風力發電的成本明顯快速滑落的發展趨勢。
IRENA 認為綠能成本下降的主因為技術成熟與規模擴大,研究指出,自 2010 年以來,太陽能成本已下降 82%,聚光式太陽能降 47%,陸上風電與離岸風電成本則降了 39% 與 29%。IRENA 指出,電廠競標結果也顯示,綠能成本下降趨勢勢不可擋,離完全淘汰燃煤發電愈來愈近。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echnews.tw/2020/06/03/irena-solar-wind/
更多相關報導:
綠能建設成本暴跌,IRENA:2021 年大型太陽能電廠就會比燃煤電廠還便宜(06/03/2020 TechNews)
https://technews.tw/2020/06/03/irena-solar-wind/
H2GreenSteel Launch Presentation:
https://www.h2greensteel.com/s/H2GreenSteel-Launchpresentation.pdf
H2 Green Steel to build large-scale fossil-free steel plant in northern Sweden (02/26/2021)
https://www.h2greensteel.com/newsroom/h2greensteel
World's largest hydrogen "green steel" plant to open in Sweden by 2024(02/26/2021 New Altas)
https://newatlas.com/energy/h2gs-green-hydrogen-steel/
♡
日本 製鋼 所 技 報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零碳排放新經濟系列】歐洲倚靠綠色氫氣走向零碳目標! (09/11/2020 STANDNEWS立場新聞)
倚靠綠色氫氣走向 2050 零碳排於目標,最近兩三年間迅速成為世界主流。
今年 7 月 8 日歐盟在以「氣候中和」為目標的框架下,通過了標誌性文件《氫氣策略》(註 1),在歐盟內大力推動「乾淨氫氣」的生產及應用,一則取代化石燃料,二則用作運輸和儲存能量的媒介,是歐盟 2050 年達到零碳排放的重要支柱。值得注意的是歐盟今年 5 月發表了回應新冠肺炎影響的復元計劃(註 2),新增投資將注入綠色復元 “green recovery” 概念,包含發展可再生能源和乾淨氫氣,過程中將創造新產業和就業機會,因此《氫氣策略》不是經濟負擔而是經濟動力。
基本概念
「氣候中和」指人類不再為大氣層增添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乾淨氫氣」指由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氫氣,生產過程不牽涉溫室氣體排放,也稱為「綠色氫氣」,此外氫氣燃燒後變成水,不製造二氧化碳,所以是「零碳燃料」。
達到「氣候中和」要求停止燃燒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關鍵一環是以可再生能源如風力和陽光發電,用在日常生活、工業生產和運輸之中,不過風力或太陽能發電不是天天穩定,產電太多時需要想辦法儲存,產電不足時把儲存的能量釋放變回電,《氫氣策略》視綠色氫氣為儲存和釋放能量的媒介,即是風力或太陽能發電多時製造氫氣,不足時燃燒發電,解決可再生能源不穩定的基本問題。
由於歐洲內部以至世界各地,都有地方(如日本、香港)無法以本地可再生能源發電满足社會需求,必須從有能力出口可再生能源的地方輸入,最放便是用電纜傳電,如果實在太遠怎麼辦?以前講過澳洲和日本的例子(註 3),在風力和陽光多的地方製造氫氣,運去能源缺乏的地方燃燒發電,綠色氫氣成為「儲存和運輸能量的媒介」就是這個意思。
某些工業程序或長途運輸難以電氣化,始終需要實物燃料,歐盟《氫氣策略》確認了綠色氫氣為停燒化石燃料後的替代燃料。
策略路線圖
《氫氣策略》明確宣示:「歐盟的優先選擇是發展主要由風力和太陽能製造的可再生氫氣」 “The priority for the EU is to develop renewable hydrogen, produced using mainly wind and solar energy.”
第一階段 2020-2024:策略目標是安裝最少 6 GW 可再生能源水解製氫裝備,每年生產一百萬噸綠色氫氣,把產生二氧化碳的氫氣生產機器退役,促進使用氫氣的新產業,包括工業和重型運輸。
第二階段 2025-2030:策略目標是達到最少 40 GW 可再生能源水解製氫裝備,每年生產一千萬噸綠色氫氣,預期綠色氫氣價格逐漸有競爭力,氫氣將成為整體能源系統的組成部份,支援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電力系統,政府政策將促進更廣泛使用,如製鋼、貨車、鐵路及海運等,個別地區可建成以綠色氫氣為主流能源的示範區,以及開始規劃境內長途運輸。
第三階段 2030-2050:預計綠色氫氣技術成熟並大規模應用,包括難以用其他方法減碳的行業。
為了讓策略得到執行,歐盟同時規劃了配套的投資計劃,項目包括大型水解製氫廠及相連的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場、運輸、分配和儲存設施、氫氣加氣站等,又採取措施促成各國合作建立氫氣供應鏈,這方面跟日本和澳洲合作預計 2030 年建成商業化國際液態氫供應鏈(註 3)異曲同工,5 月宣布的歐洲復元計劃增加了額外撥款推進乾淨氫氣發展。
在擴充綠色氫氣應用方面,歐盟預見首先把現時使用氫氣的工業轉用綠色氫氣,立即產生減碳作用,其次是公共交通、鐵路、重型汽車、內陸水道交通,後三者預料將採用氫氣燃料電池技術,有關交通運輸的具體策略歐盟將於今年年底公布。
展望
過去不少人認為綠色氫氣價錢太貴,沒有前途,其實由 2005 至今,綠色氫氣成本已經跌了一半,如今歐盟公布了《氫氣策略》,產生規模效應,預料到 2025 將再跌三成,行內人士更指出,歐盟與中國之間的技術競爭,將令綠色氫氣價格更快速下降(註 4),最新評估報告指:2040 綠色氫氣價格將比現在下降64%,在德國同樣跌幅甚至可提早到 2030 出現,達到有競爭力的價格水平(註 5)。
2050 達到零碳排放是把人類從氣候危機解救出來的希望,經過多年醞釀和深思熟慮,世界各國一致選擇綠色氫氣為停燒化石燃料後的替代品,歐盟《氫氣策略》一出,確定了大規模量產和連帶價格下降的趨勢,有了這個新的世界大局,加上鄰近地區的中、日、韓、新加坡都起動了走向氫氣經濟,香港政府必須立即下定決心,訂定綠色氫氣經濟策略,走向 2050 零碳排放目摽,否則我們將被時代邊緣化,失去國際大都會的地位。
註 1:European Commission, 8 July 2020: A hydrogen strategy for a climate-neutral Europe.
https://ec.europa.eu/energy/sites/ener/files/hydrogen_strategy.pdf
註 2:European Commission, 27 May 2020: Europe’s moment: Repair and Prepare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HTML/?uri=CELEX:52020DC0456&from=EN
註 3:《草雲居》,2020 年 7 月 20 日:零碳排放新經濟系列:氫氣燃料時代來臨
https://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20.html
註 4:energypost.eu, 31 August 2020: Who will be the Hydrogen superpower? The EU or China.
https://energypost.eu/who-will-be-the-hydrogen-superpower-the-eu-or-china/
註 5:Wood Mackenzie, 25 August 2020: Green hydrogen costs to fall by up to 64% by 2040.
https://www.woodmac.com/press-releases/green-hydrogen-costs-to-fall-by-up-to-64-by-2040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thestandnews.com/nature/零碳排放新經濟系列-歐洲倚靠綠色氫氣走向零碳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