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事物,不管是人類整體、我們個人還是正在學習語言的幼童,都會需要透過「命名」來稱呼。而正因為「名字」對於我們理解事物的影響如此之大,「命名」的方式與過程也往往成為討論與爭議的焦點。
這篇來自【CUP】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人類過往對於新物種的命名方式如何反應了種族主義或是文化歧視等觀念。這也帶我們進一步思考近來在考古學上「龍人」的命名爭議是從何而來?
————————————
創造「吉卜賽螞蟻」一名的昆蟲學家 Terry McGlynn 教授,就認為自己犯了「以族裔貶稱(ethnic slur)描述螞蟻」的錯誤,申請撤銷該俗名。至於活躍於北美森林的害蟲「吉卜賽蛾」,雖然俗稱至少可追溯至 1908 年,亦成為 ESA 改名的對象。
Shute 提醒,改名戰不僅發生在昆蟲界,鳥類及觀鳥社群亦受衝擊。即使大量雀鳥名稱已有數百年歷史,但因為名稱背後的殖民聯繫,今後或將要消失。例如去年美國出現一份請願書,要求除去名字 McCown’s longspur 和 oldsquaw,它們分別是一種鐵爪鵐及鴨的俗名。前者以美國內戰期間為南方邦聯而戰的軍官 John P. McCown 命名,後者意思為印第安女人,涉及冒犯土著群體。結果,厚喙鐵爪鵐(thick-billed longspur)、長尾鴨(long-tailed duck)在當地取代了上述兩個俗名。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引用網址:https://www.cup.com.hk/2021/07/16/renamed-species-culture-war/
更好俗名計劃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們發現 #物種 後會加以 #命名。命名可能是根據物種特徵,又或任何命名者聯想到的事物,例如「吉卜賽蛾」和「吉卜賽蟻」。近期美國昆蟲學會的「#更好俗名計劃」(Better Common Names Project)便指,部分物種的名稱可能冒犯特定種族及文化群體,或會掀起一場重新命名的風潮。英國「每日電訊報」資深撰稿人 Joe Shute 就擔心,物種會被捲入 #自然文化戰爭。
詳細全文:
https://bit.ly/3xMUDc4
延伸專題:
【以流行歌手命名新發現物種的潮流】
https://goo.gl/wTxSFc
【諸神與科學家之爭:誰主星宿之名?】
http://bit.ly/3cMjJOr
【菲律賓「植症大流行」中】
https://bit.ly/2H5W8wH
==========================
*CUP 出版去年無法拿著新鮮熱辣的《從前,有個香港》親身與讀者見面,只能在今年達成去年的願望,並一併帶來今年的新出版《美麗新世界》(附加兩本書的新周邊產品),與大家一同走進美麗新香港。在還有空間自由閱讀時,但願我們好好把握每個見面的機會,今年就在 HALL 1B-A37 攤位碰面。
更好俗名計劃 在 加入台積共創奇蹟- 2022 TSMC春季校園徵才| 預備備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真好…) ⠀⠀⠀⠀⠀⠀⠀⠀⠀ 台積電2022年春季校園徵才,即將開始啦! ... 好好利用年假準備履歷,開學後再參加活動了解更多 (我們俗稱計劃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