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客問】3-3
Q:遇到身邊家人或朋友,時常情緒憂鬱,甚至出現自殘、自傷的狀況,有向其提供心理相關(醫療)資源,但他/她不想接受外界的介入,我該如何幫助他/她?
。
A:
這一題反過來,如果是你認識的親友陷入長期低潮,甚至是自傷、自殺意念時,我們又可以怎麼幫忙呢?
《主動聽故事,建立好的關係》
社會沒有教導過負面情緒怎麼辦,那是你自己的事,不要麻煩別人,所以多數人在憂鬱時會選擇「壓抑」、「忍耐」。
所以若要幫忙,要「主動表示」想聽聽他的故事,聚焦在此時此刻,他有什麼想法、感覺、行為(發生什麼事),你都會想知道與關心,而且保證只傾聽,不給建議。
《關係夠信任,情緒宣洩才會痛快》
起初當事人的故事都會有所保留,畢竟都是負面的,誰知道聽的人的承受度如何?
因此在前段的傾聽中,其實也在建立信任關係,越是信任,當事人的表達就會越真實,情緒宣洩才會痛快。鼓勵把經歷說出來,就像是類似中毒了要引毒一樣,「敘說」是一種代謝,越說毒它的影響力越低(但是尚未解毒喔!)
如果對方一時無法言語,不急,改成「陪伴」,陪他一起做日常瑣事,像是吃吃飯、散散步、看看電視,偶爾問一下「有想到要說的嗎?」。我不建議放一句「你想說再找我就好」,畢竟大家都很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所以多主動問吧
情緒先抒解,頭腦才有空間討論問題與解決,不然就會「腦霧」,茫茫然,無法發揮作用。
《具體解決問題》
一起討論問題是什麼,怎麼面對。記得「問題是問題,人是人」,找出困難點在哪,一起討論,別又回到質疑人「怎麼這個你也不會?」、「這個這樣做不就好了?」別幫倒忙。
他就是不會才卡住,找出不會的點在哪吧
《專業部分找專家》
有些人可能會害怕「哇!會不會我聽了也被傳染,掉入黑暗深淵裡啊…」
是有可能!當對方的經歷過於創傷時,聽的人也會有替代性創傷(彷彿自己也經歷一次)
所以若發現自己也不能承受時(心中會有抗拒感)就暫停,專業部分就找專家。
「替代性創傷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傑克拔心理師,與您有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Re: [疑問] 什麼人"適合"當諮商心理師? - 看板PSY 的評價
- 關於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現代婦女基金會- #社工工作日常#工作者的自我照顧前陣子在 ... 的評價
- 關於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2022empathic意思-寵物社群,精選在PTT/MOBILE01/Dcard上 ... 的評價
- 關於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2022empathic意思-寵物社群,精選在PTT/MOBILE01/Dcard上 ... 的評價
- 關於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2022empathic意思-寵物社群,精選在PTT/MOBILE01/Dcard上 ... 的評價
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正在前往工作坊的途中,
看著許多相關的報導,
想簡單跟大家分享「替代性創傷」的概念:
意思是雖然我們沒有真正受暴,
卻可能因為林作家的死,喚起生命中曾有的痛,
這幾年每當社會上發生重大事件時,
我觀察到許多人都因為這些事件,
心情產生很大的起伏.………
真心邀請大家有意識的,
停下分享各種挑起情緒的相關報導,
也放下對死者的猜測跟「分析」,
(分析應該是她的醫療人員該做的,
即使我是心理師,也無權用這種方式突顯自身專業)
最後,離開的靈魂或許最需要的是,
我們的祝福與敬重吧~
如果你/妳因為林的死而陷入某些激動的情緒
照顧好自己的身心,
關掉報導,回到自己身上,
透過呼吸、運動、找人聊聊,找回心底的力量,
必要時,心理師、療癒師都會是個好選擇。
深深祝福,無論是已離開的美麗靈魂,
或是還在世界用心活著的人們。
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傑克拔心理師,與您有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媽,今天有飛機掉下來耶--談未成年目睹災禍後的替代性創傷】
昨天(2/4)發生令人遺憾的墜機事件,截至目前為止,傷亡和失蹤的數字總是讓閱者感到無限遺憾。
拜現今科技的發達和媒體的強大傳輸能力,電視電腦、手機、平板24小時不斷放送最新資訊與包羅萬象的相關訊息,而手中有3C產品、生活圈有同儕的兒童青少年,實在難以避免熱門新聞的接收。當相關資訊接收久了,便容易產生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的意思從字面上即可大致瞭解,簡單來說,我們並非親身經歷災害的受難者,但長時間和深度的接觸,使得自己的情緒、行為、思考的展現方式越來越接近受難者的狀態。早期替代性創傷定義於助人工作者投注受助者的創傷經驗後,一種深度情感交流後的同理痛楚(empathic pain);而深度接觸空難資訊的大眾,也容易感同身受受難當事人或家屬的情緒和經驗。
多數父母的直覺反應:「很簡單呀,這段期間不准看新聞,不聽話就沒收!」多麼清楚的因果指令呀!可惜的是,絕對不如父母想得那麼輕而易舉!人的行為就是這麼奧妙,當一件吸引人的事物被刻意中斷後,忍耐下所醞釀的渴望,隨之而來的補償,反而更讓父母感到困擾。
既然孩子們必然會接收到震撼心靈的資訊,那父母倒不如一起來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健康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談到未成年面對重大災害與分離的創傷,不得不借用兒童心理學家Maria Nagy的兒童死亡概念發展論,藉此引申父母面對孩子接收到「永久分離」的訊息時,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且我們該怎麼做。
第一階段約3~5歲,大約是皮亞傑(Piaget)的前運思期,能瞭解人或物的消失,但無法將死亡和「永久分離」對等連結。此年齡孩子的繪畫或玩偶呈現死亡角色時,可能還會表達情緒(『他死掉,他哭哭了』)、語言(『嗚嗚,他說我不要死掉啦』),但沒多久就「活過來」了。
然而,此年紀的幼兒雖然對深奧談論的理解有限,但他們很容易也很快會觀察到父母(重要他人)的悲傷、憂愁、擔心等負向情緒,搭配視線所能涉及的螢幕畫面,不用幾天,馬上便會將「空難報導-負面情緒」兩者緊緊連結在一起。這階段的父母,減少自己和孩子重複暴露在災難報導中,是絕對必要的;若孩子在繪畫、角色扮演遊戲中出現較頻繁的死亡與破壞,那可能只是單純的學習模仿,或是他們藉由這種方法釋放焦慮,爸爸媽媽先別著急,觀察個3-5天,安穩地陪伴他們遊戲,相信在控制好環境刺激後,死亡話題將只會是生活中的一小部份,而不是生活重心。
第二階段約5~9歲,約銜接在皮亞傑的前操作期和具體運思期之間,對死亡概念越來越具體,逐漸瞭解死亡便會永遠離開,甚至賦予死亡一個完整的形體形象(例如,天使)。此年齡的孩子有時會操縱或躲避這個具體形象,來避免心中的重要人物消失,像是「天使找不到阿喵,阿喵就不會死掉了」。
此年齡的孩童多半已接觸早期教育或體制內的教育系統,禁止訊息的接受變得加倍困難且非首要,當然,提醒孩童無須時時刻刻更新救災或傷害進度,邀請孩童表達出聽到、看到的,在釋放焦慮後,把重點擺在「遇到危險時,該怎麼辦」,和孩子一起練習及學習遭遇災害時的危機應變。當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教得方法,可以讓自己避免受傷,他們不僅對學習和練習防災認真熱衷,更是降低焦慮的最好辦法。
第三階段約9歲以上,約站穩具體運思期的基礎,邁向形式運思期,也就是說,兒童對死亡的理解已和成人差距不遠,那些擬人和自我中心的想法逐漸減弱。兒童會開始和同儕、老師、父母談論近期最熱門的話題,更難預防重複暴露於災難報導的後果。
父母面臨此階段的兒童,討論可以更加具體,父母提供指導行為時,需要搭配因果邏輯和思考脈絡,讓孩子較能心悅誠服的合作。首先,同樣得邀請兒童減少此類訊息的接收,甚至規範時段,但爸爸媽媽需要和顏悅色的讓孩子知道降低收看的必要性,當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則。第二,孩子和父母討論近期新聞和死亡,切勿拒絕或抗拒談論此話題,迴避談論只會讓這個議題在孩子心中不斷發酵。爸爸媽媽只要陪著他們,表達出他們的所見所聞,其實就在釋放壓力,接著更具體的一同思考面對災難時,可以保護自己的方法,讓孩子之後偶爾反芻這些擔憂時,有個好方法可以解決自己的擔心。
目睹災禍後對未成年來說,常隱含著破壞、傷害、死亡和分離等議題,由於不同年齡階段對死亡智識的差異,父母親得做好認識和準備,面對不同的挑戰。在大人觀察、陪伴和溫和調控環境刺激下,大多數孩子在幾週內便會一如往常,若不尋常的作息時間、情緒行為超過一個月,且頻率、強度都令人擔憂,還是建議就醫尋求身心醫療專業的協助。
同步分享於:http://babyjack.pixnet.net/blog/post/33181852
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現代婦女基金會- #社工工作日常#工作者的自我照顧前陣子在 ... 的推薦與評價
這段話的意思是什麼其實我還沒完全讀懂,但引起我注意的是#vicarious 這個 ... 因為在工作中運用#同情共感,所以工作者會經驗#替代性創傷,這是我讀 ... ... <看更多>
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2022empathic意思-寵物社群,精選在PTT/MOBILE01/Dcard上 ... 的推薦與評價
早期替代性創傷定義於助人工作者投注受助者的創傷經驗後,一種深度情感交流後的同理痛楚(empathic pain);而深度接觸空難資訊的大眾,也容易感同身受受難 ... ... <看更多>
替代性創傷意思 在 Re: [疑問] 什麼人"適合"當諮商心理師? - 看板PSY 的推薦與評價
我喜歡C大說權力觀點,
因為定義者的確位居於比較有POWER的一方,
這可能也是證照化經常會招來攻擊的原因吧~
前面幾位伙伴說過的觀點我就不贅述了,
直接分享一個大家比較少切入的角度:承諾,
就我自己聽到的部分,包括我自己,
在諮商所就讀的人,幾乎有一半以上都曾經懷疑過自己到底是否適合當心理師,
(若被個案們知道不知是否會被嚇壞?啊哈哈)
而且這種懷疑經常都持續好一陣子,我自己三不五時就會來懷疑一下。
不過我始終沒有離開這塊領域,
首先是我對人,或該說人性很有興趣,
人性中幽微難解的那一塊,始終呼喚著我去把他弄清楚,
所以我喜歡跟不同的人互動,
嘗試透過更多的經驗來理解「人」,
所以我想是否適合,有個最重要的條件,
首先是他至少要對人、人性,或者人的行為思想之類的有興趣,
另外還有一點是對自己的探索感興趣,
這兩部分若都不成立,我想大概很難渡過漫長的養成訓練,
所以若說真的有所謂適合與否,
我覺得這個「動機性因素」應該是關鍵,
其他同理拉技術拉我覺得都還是其次。
其次我認為是承諾,
這部分就牽涉到一個人的執行與毅力,
就像是婚姻中需要雙方不斷投入努力去經營,
諮商這門XX(有人說是藝術,有人說是科學,所以我用XX來代替XD),
也需要心理師高度的投入心力與時間,
其實我覺得每個心理師都有自己的罩門,
並沒有誰特別適合,
特別容易同理他人的心理師,可能在界線與雙重關係上是很吃力的,
情緒起伏比較大的心理師,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消緩接案後的替代性情緒,
善於分析的心理師,也許需要花很多時間在溫暖與療效中取得平衡,
很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師,需要學習如何面對缺乏動機或思考性弱的當事人,
諮商技術優秀的心理師,可能需要避免自己變成一個工匠.....
所以,願意不斷為了諮商而自我探索與學習的承諾度,
我想會比特質跟能力更重要。
至於I大提到的心理師自身狀態穩定度的部分,
我個人是這麼看的:
心理師某方面來說,在初期投入實務時,
穩定度其實可能都還比某些當事人低XD
尤其是還在實習的學生,
(我只說有可能,不是全部,請給這些新手一個機會,
老手畢竟都需要通過新手的艱困階段的)
這也是為何督導制度很重要,
因為透過督導,可以讓實習心理師維持一個最基本的穩定跟功能。
心理師自己都不穩了可以接案嗎?
我想這個問題需要回到諮商過程中,
心理功能不穩,與諮商品質有相關,但不見得有因果關係,
意思就是狀態不穩不見得會讓當事人察覺,
我們都以為心理狀態是一個持續穩定的狀態,
其實就像是憂鬱症病人也不會哭二十四小時一樣,
就算狀態不穩,只要在接案過程中能調整過來,
我倒覺得未必會損害當事人的權益,
否則心理師可能真的要當完人了....XD
關於創傷指數的部分,
我同意ly的想法,
人的狀態其實不該拿數字來評估,
(雖然為了方便篩選,還是有很多量表是可以使用的,
但那畢竟是參考,而非絕對的判斷標準)
在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並存」,
意思是完整的我們有正面的特質也有負面的,
創傷跟療癒是可以並存的,
而這種並存的狀態,很難像是統計學一樣跑出一個數值來,
創傷比較重的人無法替創傷比較輕的人諮商嗎?
這讓我想到存在主義取向的前輩們,
我想法蘭克並不見得比他的個案們創傷程度低,
他只是透過存在主義的思維,
嘗試跟他在集中營的創傷經驗共處,
也許有時候仍免不了被這些痛苦所淹沒,
只是他不見得會告訴我們。
從我自己的經驗為例子,
這輩子我在許多事情上都存在著近乎創傷的經驗,
一直到現在,我也無法很肯定的說自己都已經處理完這些了,
我也無法百分百保證說,自己的狀態都很穩定,
因為在許多時候我也是頗不穩的,
就像是前面有位心理師伙伴分享自己容易有情緒起伏一樣,
我也有自己需要去面對的課題,
而在這些課題上,搞不好當事人的功能都還比我好,
但我還是會在接案前一定的時間內把自己維持到某個水平上,
也正因為我自己經歷過這些起起伏伏的狀態,
所以更能體會當事人的狀態,
加深同理的程度。
對我來說,諮商的過程不見得都是一種「學習」或「治療」,
比較像是透過一個聽得懂自己說話的人,
重新回顧跟整理自己,
能讓人「改變」的是「被理解」這個因素,
所以說,什麼樣的人比較適合當心理師呢?
我想,只要對人抱持著高度興趣,
又願意為此投注自己的生命,
是否能成為心理師,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吧:)
--
我只能說我的故事,
讓你透過我的故事了解自己的故事,
但我們可以透過彼此訴說和傾聽的過程,
進行言靈的交換,
如此一來,我們不僅懂了自己,也懂了彼此。
---YUK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45.65.133
因為這些在基本養成訓練中都是會不斷被提醒的,
跟「是否適合」可能比較無關,
這是我個人想法拉~
在比較不極端的例子中,
則仰賴心理師個人的自我覺察,
而我個人會覺得,自我覺察程度,還是跟承諾有關
因為自我覺察頗辛苦的,缺乏承諾的心理師通常不會持續進行這件事。
※ 編輯: ktcs 來自: 60.245.65.133 (10/29 12:45)
時間軸的意思是,不管我們擁有多適合或多不適合的特質,
這些都有可能在訓練與學習的過程中改變,
一個原本很能同理當事人的諮商師,
有可能因為生命中發生了某些事件,例如喪失親人或被個案傷害,
而變成「不適合」,例如變得冷酷無情或歇斯底里,
反過來說,也有人原本處於不斷逃避的狀態,
直到因為某堂課的學習或某天與朋友的談話,
因而改變了想法,開始認真面對自己的不足,
加入時間軸來思考,是因為到目前大家的討論似乎都停留在因果關係中,
也就是運用某種狀態來推論一個人是否適合,
但人都會改變的阿....無論是哪一個職業都一樣,
就像是許多行業中也存在著剛入社會時很熱情,十年後變成混吃等死的老鳥,
諮商界....我想也不乏這種情況發生,
在這樣的過程中,真的存在著判斷標準嗎?
(順帶一提,這樣的思維模式我覺得也跟諮商訓練有關,
我會傾向於做出某些判斷,但仍保留調整的空間,
這也是諮商師有時說話讓人覺得很煩躁的原因,
因為好像凡事都不太有定論XDD)
另外一個角色分配的狀況則是,
諮商師與所有人一樣都擁有其他社會角色,
當他走出諮商室,卸下諮商師這個工作身份時,
可能會因為其他的原因,而有不同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就我自己看得到的部分,
有少部分的人,在諮商師這個角色上運作得很好,
能夠同理當事人心情,也很能給予陪伴或分析,
但~~在其他部分就.....恩,
我以前曾經因為這種矛盾而困惑,
不知道該怎麼看待眼前這個人,
後來我學會從情境脈絡的眼光來理解眼前這個人,
於是乎,我很少拿這個人如何如何就評論這個人是否適合成為諮商師,
當然,如果這位諮商師總是在設計他的當事人那就另當別論了XDD
講到這裡,我想我的原則還是回到諮商情境本身,
一個人的個性阿什麼的,的確可能會影響到他接案的狀況,
但人在不同的情境與時空背景下,
本來就會有不同的性格呈現與反應模式,
所以我個人覺得,用非諮商中的狀態去推論適合與否,
的確會有一定程度以上的可靠性,
但我傾向於保留彈性~
※ 編輯: ktcs 來自: 60.245.65.133 (10/29 14:3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