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利波特:魔法覺醒來聊聊IP沉浸感】
近期《哈利波特:魔法覺醒》這款遊戲,不管在聲勢上與營收上的表現都非常不錯。在中國,號稱是網易近幾年成績最好的遊戲之一;在台灣,雖然Google暢銷榜沒更新,但看一些第三方統計網站,應該至少是前三名成績,月收入要破個三億應該很容易。
不過這個遊戲也被些玩家吐槽與原著某些設定相去甚遠,譬如夜闖禁忌森林明明會被扣分,結果遊戲設定當後院在闖,或是麥教授的挑戰任務中可以使用酷刑咒等;但總體來說玩家的評論都是蠻正面的-遊戲還原了玩家對於原著,或是說對於"霍格華茲魔法學院"的想像。
其實我自己剛開始玩的時候也很意外,原本以為會做成MMO或是開放世界,透過大型的場景與動畫描繪出魔法世界的特色。但後來想想研發方的選擇也對,整個哈利波特最能夠吸引人的,應該是進入魔法學院中所體驗的人事物,就像是現實中的所有書迷,第一步踏入霍格華茲的感動......會講話的畫像,行走的幽靈,飛天的掃把,各種魔咒與看起來高深莫測的魔法老師。尤其我認為,對很多人來說,校園時光通常也是一生最值得懷念的時刻,而本遊戲正好讓很多麻瓜重新進行回味。
《哈利波特:魔法覺醒》並沒有強調再走一次原著劇情,其實許多成功IP遊戲,對於主線劇情還原的要求,似乎也不是這麼要求。一方面如果打著貼近原著為賣點進行改編,那完全照搬很難做出差異留住玩家,但若大膽針對劇情做任何調整,都不容易討好劇情黨。要在原著劇情上做出好的沉浸感,反而是看似簡單但風險較大的選項。
以台灣最常看到的金庸古龍相關改編遊戲來看,其所著重的幾乎都不是劇情,而是在角色個性武功的還原上,是否能滿足武俠迷的想像。玩家不太會想要看令狐沖重新走一次他被小師妹拋棄的人生,但會想要感受其在面對各種挑戰中的灑脫、精神與武學。
對每個IP對忠實粉絲而言,各種沉浸感的需求權重應該都不太相同。有的更強調場景氛圍的塑造(哈利波特),有的強調角色人物的刻畫(金庸古龍IP),有的則是遊戲機制的表現上(天堂RO遊戲IP)。做為發行,有時也會看到一些中小型遊戲廠商的IP開發提案,但很多對於玩家的喜好情感研究得不夠深入,造成IP改編看起來只是照搬,但找不到能觸動用戶內心的要點,也是比較可惜之處。
撇開IP單從遊戲本身來看,「沉浸感」很難被描繪且看出成效。如果是增加新卡、新人物或是新的玩法機制,都可以用數據來預測參與度,進而推估對留存或營收的幫助。沉浸感是一個無法被量化的指標,但即使是以輕薄短小以快速玩法機制為主的手機遊戲,強調沉浸感的遊戲也日漸增加。
像另一款近期上線《小小蟻國》,透過還原螞蟻在地底築巢堆積糧食抵禦外敵的生態狀況,帶入戰略遊戲的玩法(據說是黑道風雲的機制),8月份全球收入據說也已達到1300萬美元以上,也是以沉浸感打造出獨特市場區隔的案例。
對許多人來說,沉浸感的表現優劣見仁見智,但好的表現通常要脫離一般玩法機制的俗套,做出些符合IP精神的差異化,就像《哈利波特:魔法覺醒》在每張卡牌的動態呈現方式,完全脫離了一般手機卡牌遊戲的套路,但又契合魔法元素,才能讓玩家新奇且沉浸其中。
除此之外,遊戲的行銷或營運也能協助加深遊戲本身的沉浸感。廣告素材也能完整玩家對於遊戲世界的理解。當年《皇室戰爭》的野豬騎士,以及官場類遊戲的各種劇情廣告,都讓新玩家加入遊戲前就產生一定的想像空間。我們自己投廣告時,也發現有劇情沉浸感的素材效果也比較好,後續的回收也較高。
當玩家心中認可了遊戲公司所描繪的世界,除了願意留下來,也會更願意為這個世界付出金錢。
最高成效廣告素材 在 貝殼放大 Backer-Found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目目非營利 助身障孩童重新連結世界】
集資回顧 👉🏻 https://backme.tw/ref/yARaQ/
用科技翻轉病童的命運,有一群人持續努力、在台灣各地點亮希望。
目目非營利 MUVE NPO 成立短短兩年,就已利用 #眼動科技 輔具與專業眼動師資,前進全台鄉鎮、助 200+ 病童不再受疾所苦、重新建立起連結世界的窗戶。然而,僅有 10 人的目目團隊,能量遠遠不及服務全台約 10 萬名的重症患者...
#顧問式服務協助團隊自力打造集資頁面
貝殼放大透過 #顧問式服務 形式,提供目目團隊行銷策略、頁面優化、廣告操作、影片策劃、媒體公關等服務內容,迅速在既有的素材與文案中提萃,幫助團隊自力打造架構清晰且情感動人的群眾集資專案。
我們沿用團隊自有的官網與金流系統,並為目目設定滿足未來三年營運所需的方案目標,更在回饋品設計中加入過往服務個案所設計的圖畫,引導贊助者以定期定額的形式長期支持專案,不讓美意曇花即逝。
#臺灣史上贊助人次最高的公益型群眾集資專案
貝殼放大也透過精細操作的廣告策略,在影像文案與投放受眾間找到黃金組合,不僅讓這個議題被更多台灣人看見,也讓團隊觸及過往不曾互動的全新客群,更有高達八成的集資金額來自這些廣告的投放成效。
最終在兩個月的期程內,目目非營利「 #全台重症孩童教育認養計畫 」集資專案,透過單次捐款或定期定額,累積近 15,000 位贊助者,也代表這次集資成為臺灣史上贊助人次最高的公益型群眾集資專案。
透過 #群眾集資 為團隊補足缺乏的師資人力,不只為孩童找回表達能力,也幫助成人獲得職業培訓、經濟自立,以及老人的醫病溝通、身後遺囑等。更重要的是,貝殼透過顧問式服務提升團隊的行銷知能,未來也能運用在其他募款活動。
貝殼放大的群眾集資顧問團隊亦親自體驗眼動科技、透過眼球操控滑鼠,深刻體會到:當前全台只有 3 位眼動老師,卻要辛苦奔波指導全台重症孩童的辛苦,讓這次協助目目非營利打造群眾集資專案過程,教學相長、更具意義!
集資頁面 👉🏻 https://backme.tw/ref/yARaQ/
▬▬▬▬▬▬▬▬▬▬▬▬▬▬▬▬▬▬▬▬▬
🙌🏻 關注 #貝殼放大,告訴你更多集資新知!🐚
我們也有 YouTube:https://backme.tw/ref/bfyt/
Instagram 追起來:https://backme.tw/ref/bfig/
最高成效廣告素材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思故我在】
記錄一下最近思考的事,無關對錯,說不定過幾天再看,又是完全不同的想法。
.
●棘手問題之所以棘手,是因為問題已經不是單一部門能夠處理。
.
例如:某款遊戲想要擴大營收規模,需要往海外拓展,也不是營運單位說了算,這過程需要技術的配合、行銷的規畫、客服支援、在地化營運、預算的確認等等。
.
●當產品已經7、8分時(滿分10分),每提高1分所需要投入的資源和人力相對提升,但可試錯的空間卻變小、能驗證成效的難度也更高。
.
●呈上,各部門工作也是如此,組織運作成熟後,優化其實就是7分到10分的過程,中間會嘗試許多創新或突破,但不見得能立即看出成效。
.
舉例來說好了:
行銷部門打廣告,FB、YT、Google聯播網,這些如果都有買量,基本上就做到7分,但要再往上做到10分,那就要細分到行銷預算多寡、素材內容、分眾測試、找尋其他渠道等,一樣能有許多嘗試,但投入的資源與最後成效不見得成正比。
.
●工作總是有甘苦,前一天還在為了提案痛苦萬分,可能隔天事情解決獲得讚賞,心情又好了。
.
有人視其為「變動」,不斷想逃避這樣的起伏變化。但或許視為「過程」會更好,人生如此、職場如此,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