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行中最天大的笑話
超級無敵蠢無敵活該的故事
兩個人活該沒有做好功課的下場。
旅行到現在,
我們總是走隨性路線,
每次人家問我們
[到達下個國家去哪?]
我們總說:
[不知道欸!我們都到達那個國家才開始做功課找資訊。]
我們喜歡這樣的旅行方式,
因為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這次得到一個非常大的教訓!
超級好笑的教訓
雖然說出來很丟臉!很活該。
愚蠢到太值得分享了
事情是這樣的:
我們在蘇丹要前往埃及前,
完全沒有研究旅遊資訊
一心只研究怎麼走陸路到埃及。
跟之前每個國家一樣
抱著[到了該國家再查景點吧!]的心情。
所以我們一路從蘇丹走陸路入境埃及
一整天從早到晚
搭著渡輪到了阿布辛貝港口
再搭巴士到了亞斯文,此刻已經晚上。
[到開羅嗎?等等凌晨12點有夜巴]
我們開心的買了票,想說:
好欸!不用停在亞斯文小鎮過夜。
可以直達到開羅首都真順利!
就能換錢、辦網路卡、研究景點了!
搭了夜巴直接睡了15個小時
890公里的路程,到達了開羅。
到了開羅,開始研究景點。
我們整個傻、眼、了。
我們超級想去的《阿布辛貝神殿》
它就在我們從蘇丹搭渡輪時
所到達的埃及阿布辛貝港口....
是的,前一天我們下船的地方,
它就在旁邊.....。
然後我們直接經過它北上了......
甚至想去的許多景點,
都是要從亞斯文出發或是順路北上。
是的,就是我們有眼不識泰山,
當天晚上直接搭夜巴離開的那個小鎮
亞斯文......
然後我們直接北上了....
我們就這樣完全直接穿越這些景點
直接到達了首都開羅.....
[太愚蠢了!!!!!!]
我們倆個看著地圖大叫。
我們本來走蘇丹陸路
是最優勢最方便順路慢慢玩上去的!
因為大家都是搭飛機到達開羅,
還要特地奔波南下1000多公里
再花1000多公里返回開羅。
為了到達那些景點。
然後就因為我們活該完全沒先做功課
錯失了超級順路的一切
我們開始崩潰大叫氣自己
但是沒多久又倆個人笑出來
因為真的太愚蠢了⋯⋯
於是很掙扎到底要不要再下去...
畢竟要多花很多錢、很多時間再南下
結束之後再北上...
來回是2000多公里的路程...
加上轉車等等起碼要多花很多時間。
所以我們決定.........
《不管了!再下去一次好了!》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
以後可能不會做了。
埃及神廟這次不去
以後也不一定有機會去。
所以我們決定再下去一次.....。
即使
多花了可能1.2千元...
多坐了2千公里的車...
多浪費了2-4天時間...
還是衝一波!!
以免自己會有遺憾。
這個真的太糗太蠢了
也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旅行可以隨性
但是還是要事先有基本計劃比較好
否則就會像我們這樣
損失慘重
這次我們也覺得學到了一課
經過這次以後必須要認真點才行
雖然當下真的覺得很可惜很懊惱
很後悔很沮喪很可恨
但是以後回想起來
也是一段很有趣的經歷
未來可以講出來讓大家笑一笑...
因為我想
應該不會有哪個人出來旅行
會像我們一樣犯這種誇張的錯誤
我相信大家都很認真規劃自己旅行的
不像我們...
要
檢
討
!
果然
《阿布辛貝神廟》
真的沒讓我們失望
更慶幸我們有為了這裡再特地下來
它榮登埃及我們的最愛遺跡
最遠、交通麻煩、門票又貴,
卻有許多人仍然來這朝聖,
它的魅力真的值得。
勞頓奔波
到阿布辛貝已經晚上10點,
阿布辛貝神廟是早上5點開門,
能入場看日出。
阿布辛貝的住宿都不便宜,
加上我們怕住宿太舒服爬不起來
所以直接睡在一個理事館外面,
非常安靜又安全,
只是晚上被冷醒
清晨鬧鐘響,
我們成了第一個走到大雕像面前的人,
無法形容現場的感動,
天空漸漸亮起,
許多團客在導遊帶領下觀看日出,
我們就這樣獨享了整個神廟,
太陽升起,神像也被照亮,
只能不斷讚嘆這3千年前的藝術....
我們好好享受時光後,
開始大量遊客湧進,
我們心滿意足要離開前,
遇到一團中國團客,馬上跟著他們走,
聽了一整段的中文導覽!
了解整個文化歷史故事之後,
神廟更有魅力了,真的是非常幸運。
現在的阿布辛貝神廟內部
也能手機免費拍照,
但相機一台要收費300埃鎊。
門口有個管理員他負責掌管
[生命之鑰],
鑰匙長這樣[♀]
古埃及文字代表-生命的鑰匙,
上面圓圈代表太陽、十字代表尼羅河
這一切則代表永生。
管理員在的時候會插在門孔,
離開時會帶走他怕被偷。
據說它重達2公斤,
但你一旦拿了他拍照,
你就準備掏錢了
我們眼睜睜看著很多外國客傻傻不知道
就被他推薦下拿了拍照,
然後就開始上演討錢價格談不攏的戲碼
我們沒有拍鑰匙,
不想跟他引起討錢戲碼
可以自己上網搜尋生命之鑰照片。
離開神廟之後,
我們到了解說中心
看了百年前的黑白記錄片,
紀錄發現神廟以及如何切割搬運的過程,
看了真的只能讚嘆。
如果你說,埃及哪裡必去?
我會說,
如果你有時間的話,
一定要來到阿布辛貝神廟。
——————————————————————
關於阿布辛貝:
據說有位小男孩
指引一位探險家而發現了這個神廟,
而當時這個廟並沒有名字,
於是就以小男孩的名字
命名為Abu simbel 阿布辛貝神廟。
這個神廟一直長期的被沙漠淹沒,
來來去去有許多探險家考古家
挖掘開拓之後,沒多久又被沙塵埋藏。
直到後來因為怕這個神廟
會因為要興建水壩,
尼羅河水位上升而被淹沒,
為了保護古蹟,發動各地捐款,
將它全部挖出來,
用人工方式鋸成一塊塊大岩石,
往上搬移後重新組合。
阿布辛貝是拉美西斯二世的作品,
他統治了古埃及67年,活到94歲。
會選擇尼羅河崖邊建造
是因為不論運輸、軍隊船隻
都會經過這裡,
因此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
就像看著他們,宣示國威。
這個神廟就是拉美西斯二世為主題,
而古埃及深信,
只有國王懂得跟神溝通,
平民只能敬拜國王回報國王,
再由國王當媒介敬拜神明。
所以神廟內部主題
題,分成三個部分:人、媒介、神。
☀️神廟外的人像雕像☀️
代表他身為國王的樣子坐在王位。
☀️中間廳的媒介雕像☀️
代表他是人與神的結合化身。
☀️最深的神化雕像☀️
代表他就是神,與其他神平起平坐。
神廟裡的壁畫
都描述著打仗跟敬拜神的圖像。
而其中右手邊打仗壁畫
是真的有這場古代戰爭的紀錄。
左手邊的打仗壁畫
則只是一個想像出來的樣子,
代表法老王打擊宇宙萬惡的意思。
最最最最猛的來了....
神廟最深處的四個雕像。
左到右分別是
冥界神、阿蒙神、拉美西斯二世、太陽神。
3300多年前的他們,
竟然精確的計算出日照角度,
在每年的
2/21(拉美西斯的生日)
10/21(拉美西斯的登基日)
這兩天,
陽光會從神廟的門口
直照到最深處的神像,
而最左邊的冥界之神代表黑暗,
所以不會被照到。
幾千年前竟然能如此精算...
但之後神廟搬家時,
大家運用最先進的測算方式,
仍然不敵古人
計算失誤,最後則往後推一天,
變成每年的2/22及10/22會照射進去。
而阿布辛貝其實是一對夫妻廟,
在旁邊的小神廟是娜芙塔莉神殿,
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
他深愛著他的妻子,
小神廟裡面的皇后藉由壁畫及雕像
被朔造成老鷹太陽神的妻子樣子
(而拉美西斯則自己稱為太陽神)。
從壁畫中也能感受到在他心中
妻子是非常美麗崇高的。
兩個廟都非常的壯觀非常迷人。
尤其裡面的壁畫風格
更比之前看得神廟更為霸氣。
2019/9/18 埃及
有眼不識泰山的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5.2 最美的影響》
上完四階的第一個周末之後,像是高速的攪拌棒伸進了原本稀糊隆咚的麵團裡,生活轟轟運轉起來,原本提不起勁、癱軟了好久的事,迅速地打成軟硬適中,準備送進烤模的樣子;一直逃避面對的人生題目,最終還是來了,只得削好鉛筆慢慢攤開試卷。
這樣的日子,無論寫爻辭還是解RAM,於我都是一種遊戲,在家待得太久,燒腦的神劇早被我生吞活剝完畢。殊不知最費解的謎題藏在自己這裡。
我覺得,寫爻辭的好玩之處,如同拆解俄羅斯娃娃,一共有六層,每一層的娃娃樣貌反映了不同的命題,最美的發現,就是讀懂了自己所處的那一層,而且,是暗黑的一層。
當能夠對自己誠實,彷彿才取得了這門學問的第一把進階鑰匙,有些怎麼都讀不通的沉重鐵門,睡了一覺起來,發現門開了一條小縫,走進去是白話文的桃花源。
如同,我一直不理解,15號閘門的「謙遜」是甚麼? 15.2又會帶來甚麼「影響」,我承認我不是自負的人,多數時候也會堅守待人以禮的原則,但,看我寫出來的15.2,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假面感。
真正的我,並不是那麼有禮的人,我也許不是自大狂,但絕對是自命清高或自詡不凡的。那,我跟「謙遜」之間的關係到底是甚麼呢?
某天,開會時我遇到了一個怪咖,思考很跳躍不說,連態度也很倨傲。團隊的人有點受不了,氣氛僵持著。一般我會很氣惱會議膠著,但單只是因為一個人而搞得烏煙瘴氣,倒是十分罕見。我心裡出奇的平靜,大概知道他的堅持和理念,我重新整理了一下他的論述,反問對方,你想要說的,是這個意思嗎?
對方嗯了一聲。雪藏的冰峰有一點點鬆動。
我說,我能夠懂,但我們這裡接收的邏輯是另一種,因為我們和你來自不同的產業結構,所以,會習慣先看效益度,多過於啟發性。請你了解。這樣好了,你試著把這個故事說完,然後我複述一次。有不對的請你糾正我,然後我們就大概知道,對方各自在意甚麼。接下來,我希望我們能夠產生共識。這就是今天的目的。
說完了,連我自己也大吃一驚,喔,原來我的黑太陽15.2是這樣子運作的。當我越能向內接受自己的極端,我便越能夠向外包容各種極端;當我終於放棄融入社會主流,站立在邊緣,反而使我真正明白,自己的孤僻、難搞、執拗、機歪,有其道理,因為這就是造物原則的兼容平衡,讓我去同理那些跟我一樣,孤僻、難搞、執拗、機歪的個體。
我的「影響」就是,告訴他們,沒有關係啊,你就繼續講你的好了,我理解,也可以協助翻譯。你安心把自己做好,就好。
如此,若能與這些人圓滿成事,也毋須自以為了不起,宇宙只是借用我的極端,往另一端搭起橋樑罷了。獨立於個體之上,永遠有更高遠的安排,這樣的認知,就是Humble。
於是重寫了一篇如以下,做為真心的註解。也跟大家分享,所謂的極端,所謂的謙遜,所謂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 影響]
15號閘門象徵了「極端」,對內,不只來自於受、想、行、識「個人化的極端意念或行為」,對外,更展現了「廣納百川、察納雅言的肚量和氣量」。
對應易經,15號閘門是「謙卦」,地山謙,形容平地之下隱藏了一座崇高山巔,由此凸顯君子胸懷若谷的謙沖自牧。但若光用「謙虛」這兩個字,反而容易窄化15號閘門的詮釋。我會選用「包容(Tolerance)」這個字眼來形容,對於任何光怪離奇、三教九流、五花八門的人與事,往往能夠展現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的淡定和中立,因而很容易讓人對15號閘門產生「不與人爭、十分具有君子風度,舉止得宜」的價值評論。
然而,這份有禮自持,對擁有15號閘門的人而言,其實只是見怪不怪而已,我們多半也具備某些極端的行為模式,對此頗有自覺,甚至已經達成和解,因此特別能夠同理對方的極端,這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悲憫。
15號閘門座落在二爻的位置,沒有藍傘線,像磁石一樣吸附來自光譜兩端的族群聚集,繼而產生影響,彷彿是天生的印記。只是,甚麼是「影響」?又要「影響」甚麼?
這會回到根本的設計侷限,我的15號閘門位於有定義的G中心,具備固定的運作模式,卻沒有接往薦骨的5號閘門,這使15.2的影響,較難形成既定的節奏,在所謂「展現正確的行動」方面,也缺乏統一的模式,順應自己的極端之餘,有時會讓人有不按牌理出牌、動向難以捉摸的感受,對於大環境呈現的極端,我也偶有抓不到韻律或對不上頻次的狼狽感。
15.2的「影響」,位於我的黑太陽,在欠缺薦骨賦能的前提之下,趨近於「覺知的影響」,因為看到我不畏懼坦承、繼而接納自己的極端,所以啟蒙更多人與自己的極端和平共存。但缺乏5號閘門的韻律能量,精神上的覺知啟迪也許能夠感召很多人,然而,我們關注的事物也會相對多元龐雜,無法專注在固定的模式上太久,只有三分鐘熱度,較難以達成需要時間才會累積而成的成就。
15號閘門屬於社會迴路,儘管我時常覺得自己處於社會的邊緣狀態,也為了要符合社會對於正常的規範與水準,做了許多隱藏偽裝,直到我學會接納自己的極端、然後包容其他極端:這正是我的黑太陽15.2,想向我彰顯的所謂行為準則吧,沒有固定的頻率、隨時可能改變自己的節奏,讓人無法追隨或遵循,也不見容於社會常態,那又如何?這就是我,這樣的存在,鼓勵了那些或邊陲或居中的人,不需要雷同、從眾,接受自己的極端,便會發光。
而更廣泛地來思考「謙虛」,身為極端份子,有時難免會矛盾地沾沾自喜,傲嬌自己如此獨特,很多怪奇的念頭只有自己才想得出來。這只不過是造物主透過我,向世人展現的造物原則而已,有高便有低,有冷即有熱,同質之內必有極端,當感知到巨大的安排凌駕於我之上,就完全明白極端存在於我的意義,除了接納自身的極端、也在適當的時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居功、不膨脹,這,就是更廣義的「謙虛」。
有眼不識泰山的意思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白浪的瞥見】
身為一名白浪(漢人),有一段時間我總是極度羨慕著原住民可以信手捻來就講出自己的故事,部落的故事、家族的故事、遷徙的故事、獵人的故事,那些舊事在口齒唇舌之間被反覆練習,聽起來一切如新。
最近因為布農獵人王光祿釋憲案和特赦案,讓我想念起多年前和一群布農人一起入山的尋根之旅。男人們帶上了女人、小孩以及少數漢人,進入八通關古道一處溪谷。儘管那條路我已經走過幾次,但總是一五一十地走在路徑清晰的步道上,從沒想過要上攀或下切、沒想過要踏入獸徑、更沒想過要走上一條布農的回返之路。
隊伍在早晨入山,部落族人沿途拍照,其中最具備遊客資格的我,反倒成為那個拿著相機為他們留念的人(其實很喜歡他們喊我一聲「欸那個拍照的」)有的男人揹著鐵架,有的男人頂著頭帶(tinaqis)[1];女人和小孩一身輕裝,有時隨地撿起一根樹枝,親與子就牽在一起了。
同行之中,有一位安靜又敏銳的布農族長輩,布農名為Nas Qaisul Istasipal,漢文名字是「林淵源」[2]。路途中,林大哥曾多次回答我對植物名的提問、以及布農人都怎麼叫它,他多次下切到地勢較低的地方撿拾乾柴,不經易地流露出獵人的機敏和警覺眼神,除了這些少數又短暫的時刻,大多時間他都是質樸寡言的模樣——靜靜地卸下鋁製背架、靜靜地劈柴、靜靜地走著。到達營地後,我和朋友Y發現林大哥一直默默坐在一顆大石旁為大家煮水,我們忍不住笑著說:「大哥也太可愛了,到底要煮幾鍋熱水才會停手啊?」
這一支尋根隊伍主要是為了帶部落的孩子回到祖居的山林,傳承布農的生活經驗和傳統歌謠(多出我們這幾個漢人大概僅只是個意外吧?)大夥入山,穿的是平常穿的衣服、平常穿的布鞋和拖鞋,蓋的是平常蓋的棉被,用的平常用的鍋子、平常拿的菜刀。部落族人領路,我們偏離步道,上攀,進入一段植物高度及膝、沒有既成的路徑、最好手腳並用的典型中級山環境。越過了一條窄狹的稜線,便聽見溪水的聲音,很快地,一大片藍白相間的帆布棚就等在前方。
到了溪畔的營地之後,男人開始處理乾柴、起了爐灶、洗菜切菜的,準備餵飽這嗷嗷待哺、小孩與青少年占一半以上的大家。無事的孩子們很快就跳進溪水中納涼嬉戲,幾個大人坐在溪邊的大石上釣魚,孩子在溪裡也抓到了魚,全被煮進隔天早餐的鮮魚蔬菜湯裡。(個性總是小心謹慎的Y卻在此刻連人帶相機地意外落水,成為歷久不衰的笑柄。)
夜裡,在布棚底下,老人家說起瓦拉米的故事,林大哥一反日間的寡言,解釋「瓦拉米」在布農族語是「跟我去」的意思,日本話的意思「蕨類」,然後要哥哥林水源教孩子唱母語歌,先是一首充滿Uninang 的布農之歌,再來是一首和日本兵作戰後回家唱的歌,然後是「黑熊的歌」。一位大姐也說起家族抗日的故事,而這些舊事的紀念碑和駁坎,至今仍駐足在瓦拉米古道上。
更深更深的夜裡,漢人、女人、小人都入睡了。山裡傳來零星槍響,是男人外出打獵的聲音。清晨六點醒來,一隻紅棕毛色的飛鼠和一隻山羌已經被安放在營地一側的石頭上。「喔!原來飛鼠長這樣!」部落的朋友扯了扯牠的背膀。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飛鼠。因為太心驚打獵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當場還極其愚蠢地用上「啊,我吃素啦!」推託,以免被招待野味(完全是多慮了,動物都是帶下山才處理)。
吃過早餐,收拾好營地之後,我們下山。本來以為是一路直下,但其實不然——半夜打到的獵物還暫存在四處,男人們得要沿途找到牠們,然後揹下山。山林經驗貧乏的我,在山裡早就搞不清楚東南西北,對於他們竟然不做任何標記就能找到獵物深深感到不可思議。
動物的血液還是溫的,獵人將牠們收進袋裡,我則交出了登山包的雨套,將動物覆蓋起來。身為一名連肉鋪都不太敢去、連豬頭羊頭都不敢正眼對視、連塊生肉都不敢碰的白浪,布農人能夠親手獵下動物、親手放血、親手將「動物」轉換成「肉品」的過程,都一一鮮明了我對狩獵的想像,一一抹除了我對狩獵的無知。
最近幾年我開始接受登山訓練,總覺得在山裡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或理所當然的。要能夠認得山頭、能夠在山裡存活、辨識植物、解讀動物留下的線索、判斷危險的地形能否安全通過,都需要反覆入山,並且經歷一些磨難才會慢慢懂得。而布農人過去活動在中央山脈的深處,如今,曾經豐厚的山野經驗也在當代靜默地流失、斷裂,必須一再地透過「復興」、「重返」才能勉力傳承。
2016年,林淵源大哥因鼻咽癌過世。我只見過林大哥這麼一次,他的樣子在我心中卻是莫名的雋永。他不但是布農族裡有名的獵人,所乘載的深厚傳統文化和山林經驗,使他成為一位出色的巡山員、布農文化的傳承者、生態與文化研究者的領路人,其中最為人知的,是他在1998年開始便協助屏科大黃美秀老師進行台灣黑熊的野外調查。在爭執不休的狩獵議題上,林大哥早已切切實實地揭示了傳統獵人與生態保育者兩種身分並存的可能。
後來再回到部落,和布農朋友W一起來到部落的高處,途中經過了月桃、颱風草、野生百香果。我們面著玉里鎮坐下,俯瞰著遠遠的市區,聽著剛剛忙完農事的Dama(布農語,對男性長輩的尊稱)說起布農傳統和部落故事。臨行前,Dama送了我一塊石板當禮物,還說收下會心想事成之類的話⋯⋯(當下非常震驚,因為石板真的有夠重,很苦惱要怎麼帶它回台北。)
如今,這座布農部落背倚著海岸山脈和秀姑巒溪,遙望著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身為一名白浪,我仍深深羨慕著。
註解:
[1] 頭帶是布農族人重要的背負工具。與頭帶搭配的負重方式稱為「頭額頂載法」:將一條頭帶頂載於前額,以頭部力量撐住,將背簍等背負工具靠額頭搬運。用額頭頂重物這個動作為patinbunguan。東西較重、背負的行程也比較遠的狀況下,頭帶可以讓族人在背負重物時走得比較久。(資料來源:《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2] 林淵源在玉山國家公園擔任巡山員長達25年,在占地10萬3千公頃的國家公園內,每月定期用雙腳巡邏著將近百分之40的山林範圍。林淵源具有豐厚的山林經驗,對園區所轄地與日治時代古道極為熟悉,孩童時期就被傳授狩獵技巧,年輕時的山野能力過人,縱橫東部山林,擁有「小泰山」稱號。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民國74年成立,81年設置南安管理站,林淵源於80年6月由臨時人員改聘為正式工友,負責第一線的生態研究、登山救難及古道修復等工作,玉管處於85年成立「黑熊專案保育小組」以來,致力於臺灣黑熊保育及生態研究,林淵源成為主力成員之一,受到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教授倚重。此外,玉山國家公園許多人文、生態的研究案中,林淵源都是研究人員重要的搭檔,包括執行新康區動物相調查研究的周蓮香教授、研究布農族舊社建築及分佈的林一宏教授、古道研究學者楊南郡教授研究八通關古道,林淵源都參與其中。(資料來源:台灣國家公園)
(文:吳宜靜;繪圖:thejane)
★ 線上閱讀全文:https://e-info.org.tw/node/231523
★ 每週環境副刊: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89/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