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
其實柯陣營的邏輯還挺奇怪的,好比找了個反同的入黨擔任要職,被批判,就開始狂扯民進黨也有反同的人,例如柯建銘.
.
但柯建銘雖然自承有反同的意識,卻不斷的幫助同婚法案通過,他實地承受了反同的代價,被發動罷免,到法案三讀前夕,守議場大夜班,他斬釘截鐵的表示,「這個法絕對要通過 沒通過絕對是台灣的災難」.
.
如果他是代表反同的人,那麼,他就是代表願意改變,包容的那一種;「我雖然反對你,但我誓死捍衛你的權利」,如果他屬於廣義上的挺同,那絕對是支持同志之中最難能可貴的那一種,我為了挺同不惜違背我自身的原則,克服自己保守的思維,在最後關頭選擇了大義.
.
至於柯文哲所引入的反同人士,其實是台民黨的創黨黨員,在台民黨期間,除了一路上都在反同志、反性平教育,甚至還想推翻同婚專法,再推反同婚公投.
.
這兩者明明做的是不一樣的事,卻還要其他人用同一個標準視之,接受同樣的懲罰,這顯然是個弔詭,不管再怎麼舉民進黨內的反同者,台民黨和反同勢力站在一起的事實,都不會改變,都應該被批判,更何況,一個傷害同志權益至深,至今仍在反對,一個卻在保護同志的權益,孰優孰劣,一目了然,這是小學生都能辨識的道理.
.
而若以「公平」的角度視之,既然民進黨內人士反同的言論被譴責,沒道理台民黨內反同的行為就不能被罵,在柯陣營的邏輯,遇到民進黨就應該破口大罵,一分的錯誤要講成十分,台民黨人犯更嚴重的錯誤,還是民進黨要負責,一切都是民進黨的錯誤,台民黨犯十分,繼續罵民進黨二十分,看不出「公平」在哪,彷彿只要民進黨存在的一天,柯文哲一黨就算作奸犯科,也都沒有錯誤.
.
如果認為對方是錯誤,那麼自己就不應該犯下.若自身犯錯,講對方一百個錯誤,都不會將自己的犯行合理化成對的,錯誤始終還是錯誤,而自己犯了錯還要對方承受代價,只能說是近乎於流氓的行徑.
.
換作是酬庸這件事,柯陣營仍然是用同樣的邏輯,柯文哲稱為網軍頭子的愛將,突然成為民脂民膏堆成的悠遊卡公司總經理,八卦版的柯糞大將,則不斷跳針民進黨酬庸,民進黨養網軍,然後開始說這是董事會通過的,和柯文哲一點關係也沒有,然後把質疑者都打成智障,結論是垃圾不分藍綠,結束.
.
都看不出誰比較像智障了.
.
不論如何列舉民進黨酬庸,柯文哲酬庸的舉動都不會變成是對的,你如果討厭其他人酬庸,更應該加以譴責.而酬庸的明明是柯文哲,卻是教訓民進黨,除了柯糞內心的渴望,是沒有常識可言的,無法說服任何人的.
.
更何況,柯文哲酬庸的悠遊卡公司總經理,居然酬庸到連連勝文都顯得比他適才適任,可以說是酬庸之中酬庸之上的酬庸,酬庸到連負面的例子都顯得正面起來,更顯得這個案例是極為負面的了.
.
30來歲小編,沒隔幾年直上官股總經理,全靠一股對阿北的忠誠,這讓市政府內腳踏實地做事的公務員,情何以堪?這難道是年輕人所希望的嗎?一個人靠著服從權威與裙帶關係,就可以每一個默默努力的自己,台北市民也啞然了,原來自己付出的稅金與信任,不是用來服務自己,而是滿足一個國王的政治前途與他分配權力的私慾.
.
這就是為什麼「酬庸」會令人可鄙的原因,而這樣的酬庸,藍綠都望塵莫及,可以說是真正的超越藍綠.
.
如果一個人說別人闖紅燈不對,自己卻在馬路上滾動,不只滾來滾去,還去拆紅綠燈,把紅燈的一面朝著其他人照射,說你們都闖紅燈,如此這般,把經過的路人都痛扁了一頓,這已經不是小孩子在胡鬧了,可以用無法無天來形容.
.
柯陣營的邏輯,可以用兩個概念來形容,「去語境」和「性格敗壞」,在他們的思考裡,蔡英文和柯文哲都一樣,會吃飯,睡覺,拉屎,所以柯文哲有錯,蔡英文也有錯,都要一一羅列蔡英文的罪狀,找蔡英文羞辱一頓才行.
.
亞里斯多德說,「不會後悔的犯罪者,基本上顯示了性格的敗壞.」
.
神父實在很驚訝,居然會為了這麼理所當然地常識,打了一篇,來教育柯陣營,闡釋這個人們出生以來都知曉的道理,實在是滿佩服自己的.
.
不過,在民主社會的進程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這種不可思議的思維退化,與驚人的無知,一切只為了證明自己「我沒有錯」而已.
.
這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本能,被當成一種專業,藉以獲得地位、權勢、利益,在合理的政治攻防之中,變成一種不合理的常態,在特定的時候,一瞬間蒙蔽了人們的感知,然後產生效用,被信以為真的人們歌頌、模仿,然後一同帶著社會向下墜落,這就是「柯文哲現象」的本質,一種現代人回到過去的蠻荒,一種典型的返祖現象.
.
當人們清醒過來,當初那個多麼有影響力的巨大黑影,如今卻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可憐,而且可笑,就像讓白龍吐血的詛咒,原來是一踩就碎的寄生蟲,「啪」的一聲,現出真身,剩下一地的煤灰渣.
.
要遏止這種現象,預防它重演,最好的方式是,不厭其煩地對他們說,「你錯了」,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鶴 TOMOYO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救救柯布林】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服從權威 原因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張老師月刊2020.11.【心理學實驗】專欄
執行電擊實驗:你順從的,其實是他人眼光
。
假設你受邀來參加「極限地帶」試錄,你只有車馬費,遊戲方式是問答實境秀,節目將收集參加者回饋以改善實際製播內容。試錄時兩人一組,和你搭檔的另一人林先生,在聽完解說後抽中壞籤擔任受電擊者,你則是助理主持,他答題,若答錯你就執行電擊處罰。
錄影開始,現場有100名職業觀眾,主持人向鏡頭說明規則:答對沒事,答錯受電擊處罰,越後面電壓越高也越痛,最高達460V,但無論對錯,只要堅持到最後就會贏得大獎,有100萬獎金。遊戲開始,林先生進入另一個房間,雙手雙腳被固定在椅子上,電流從椅後連結輸出,你看不見他,但可以聽到他答題。
遊戲起初進展順利,但隨著伏特升高,林先生答錯機率也變高,你每次按下電擊鈕後,他都痛得哀嚎。林先生說:「讓我出去!我不玩了!」、「我後悔了,救救我!」你猶豫了,不想再玩,你眼神示意主持人是否該暫停了?
「別受影響,你要繼續!」主持人面無表情對你說。
「可是……他好像很痛苦……」你說。
「那麼,觀眾怎麼說?」,那100人同時吶喊「100萬、100萬」、「贏大獎、贏大獎」,如雷貫耳,要你繼續玩。你知道這是排練,自己也拿不到真的獎金,卻仍敵不過觀眾鼓譟,你繼續電擊林先生,忽略他痛不欲生的慘叫。就這樣來到倒數前三題,林先生不再求饒,毫無動靜,你不敢知道他怎麼了。
「你要繼續,我們會負責。」主持人堅定地說,觀眾繼續激動吶喊:「贏大獎!贏大獎!」
你好掙扎,不知到底要怎麼辦?明明沒有人想要傷害他人,事態卻演變得越來越誇張,但事已至此,你心一橫,想著「我只是遵從主持人和觀眾的意見」而已,執行完最後三次的電擊,舉手跟著觀眾歡呼完成遊戲…
。
你順從的是誰?是順從權威和他人眼光
上述改寫自2009年法國紀錄片《電椅大風吹》(The Game of Death),節目是研究團隊設計的大型情境實驗,試錄結束後,受試者會被告知一切都是實驗,被電擊者是演員,本人也平安無事,然後訪問受試者當時的心路歷程,怎麼選擇繼續還是暫停?
電擊實驗的原型是由60年代心理學者米爾格蘭(Milgram)所設計的,當時場景在實驗室,受試者同樣看不見被電擊的另一個演員,但聽得到他遭受痛苦時的哀嚎聲,即使最終對方再也沒出聲,那麼受試者還會依照指令繼續執行嗎?實驗結果有65%的人執行到底。這比例看起來很高,然試錄的現代節目更高,全部共80位受試者,結果卻有80%繼續電擊到遊戲結束,只有20%的人中途喊停。
為何人們會無視他人痛苦而順從做出「非我本願」的行為?
想想看,如果你自己在那個大型節目下,孤身無援,即使覺察事情不太對勁,但敢不敢「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說「不」呢?「社會影響效果」指的便是環境如何影響人,包括團體的決定(觀眾都在期待)、資訊封閉(不斷被指示「跟著做」,沒有拒絕的選項)、角色權威(主持人說他會負責)。情境引導人們選擇「順從」,即使心裡不一定同意,但你依然做出服從權威、順從大眾的行為。若你事後發現這行為是錯的,你可能會辯解:「我只是奉命行事,其實心裡千百個不願意…」以掩蓋當時的認知失調,不過對他人傷害已造成,自己會懊悔一輩子。
。
順從收視率——高風險的娛樂節目
法國實驗所探討的不只是人為何會奉命行事,也觸及當今社會的一大隱憂:娛樂傳媒產業為何常「順從大眾的意見與喜好」,讓收視率變為某種權威,為追求效果而越做越極端,此「社會影響」導致從業人員在娛樂之名下同意高風險的活動,即便中途出現異樣,也沒人敢喊暫停。2019年11月,藝人高以翔錄製大陸電視真人實境節目《追我吧》,他於錄影過程突然昏倒,在倒下前高喊「我不行了」,送醫急救不治,過世時才35歲。探其原因,是製作單位從早上八點半到凌晨一點多都在錄影,工做長達17小時,加上錄製內容為高強度運動,導致高以翔心因性猝死。事發之前大概沒人想到,我們竟會為了娛樂效果,從上到下、從製作人員、表演者到觀眾,都順從了他人偏差的眼光。
要保持警醒不被社會影響,就要堅持自己的信念與態度,詢問那些中途願意喊停的人,他們都清楚心裡那條絕對不能越過的底線;另外若能「先知道情境是什麼」、「有人示範過抵抗的方法」,也都能增加喊停的把握。能穩定自己的界線,就能減少盲目的順從權威。
。
#2020年張老師月刊
服從權威 原因 在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酒徒之書》自序:飲酒作樂的思辨之旅
多年前閱讀哈佛大學Michael Sandel教授所著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我的思想猶如被醍醐灌頂,憬然發現過去許多憑直覺所作的判斷,如果能再進一步的思考,常常是站在選擇分水嶺上。判斷可能出錯的原因很多,純粹根據經驗或是感情用事都有,但大多時候是過於依循慣性以及服從權威,以致失去思辨能力。自此讓我瞭解,當面對人生中各種問題時,想藉由直覺判斷來尋求解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工作就簡單多了。我是一名資深工程師,主要從事公共工程的規劃設計,各種不同的法規、規範給了我們遵循的準則,不需要太多思考。不過規劃設計只是工作的一環,在進入實質設計前,我還得執行行銷業務,通常是藉由編撰厚厚一大本全彩精印的「服務建議書」,以及短短10∼20分鐘的簡報,去努力爭取標案。為了達到每年的業績要求,我們必須設法將硬梆梆的工程數字包裝成軟性語言,字不如表、表不如圖的訴求老嫗能解,加上具有故事性的文青辭彙和色彩暗示,以及分秒不差的簡報練習,來攫取評審們關愛的眼神。
這一套行銷方式每年總要搬演好幾回,我自信扮演得極為熟練,也發展出成熟的SOP。只不過近年來環境態勢丕變,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種行銷花招層出不窮,讓我越來越覺得心虛。由於爭取標案時的承諾多少都有些誇大,一旦落入契約去執行,就必須倚靠硬橋硬馬的真功夫,將當初思慮不周的想法化作實踐的可能。所以我們業界流行的說法是:得標時頂多高興一分鐘,接下來就是痛苦的開始。
當我從務實至上的工程顧問業跨入酒界之後,就如同進入大觀園的劉姥姥,東張西望的不斷訝嘆,我原以為的行銷花招,放在酒界根本不值一哂,因為工程界再怎麼樣誇大都有不可逾越的天花板,酒界雖然也有,但一般消費者不會想花時間去理解,所以很容易全盤接受行銷的講法,反正酒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以上說明,無非在解釋在某種程度上我也是行銷人員,不過骨子裡依舊是實事求是工程師,憑著一股好奇心翻找事物背後的原理。2018年寫就的《威士忌學》,便是整理了我十多年來在威士忌的好奇和疑惑,所以盡可能的蒐集數據資料,希望與我一樣具有相同疑惑的酒友能在這本書裡找到解答。不過好友怡蘭告訴我,當她閱讀書稿時,看不到太多的「我」,這句話我謹記在心,埋下了一顆「再寫一本書」的種籽。確實,《威士忌學》是一本工具書,本來就不應該存有太多個人觀點,但是我依然將部分觀點偷偷藏在數據資料堆裡,只是藏得很深,讀者不太容易找到。
但這本書最有力的推手來自一位我十分敬重的行銷朋友。酒友間流傳著我在各類活動中,因為最愛舉手發問,所以是個相當麻煩的問題人物,也所以一定是行銷人員的眼中釘、肉中刺。我必須告訴各位:你們錯了,我有許多行銷朋友,而且十分尊重他們在推廣威士忌所做的努力,沒有行銷業務,我們嗜酒之徒早已口渴而亡。這位行銷朋友時常指點我於酒類市場上的盲點,分析資料、透露八卦,早在幾年前就諄諄教誨,如果我想在「威界」揚名立萬,不應該寫那撈什子的磚頭書,而是,他建議,一起合寫一本大爆行銷內幕的爆卦書。
就在我百無聊賴的2019年下半年想起這個點子,與他喝咖啡閒聊了一陣後,馬上列舉了10多個題目寄給他,他也立即增添5、6條題目,成為這本書第一篇最初的原型。在後續的討論中,他提到大鳴大放之後,應該話鋒一轉的來個反高潮,提出正面建議,這也就是本書第二篇寫作的動機。由於歷年來勤於寫作,手中存留的文字著實不少,既然有了方向,所以援筆立就的完成前幾篇寄給他,並催促他也必須完成他所建議的篇章。此時工程師與行銷人訓練上的差距顯現了,我持續以好奇心耙梳每一條項目背後的成因和邏輯,他秉持市場派認為我又太過認真而疏離消費者,筆風不同、文采各異下,硬是要送作堆,可能會互相扞格,所以到最後,所有的篇章都由我獨立完成,內容和資料也是由我自行挖掘(意思是沒有各位想像的黑暗內幕可爆)。
在半年多的寫作期中,我不斷修改原先的條目和構想,增添了不少原本不在規劃中的題材如:<我們使用來自湧泉的硬水>是某次酒款發表會激發的點子;<艾雷島的迷人海風味>根據好友尤愛月的上課教材;<甜味在舌尖、苦味在舌根>中部分內容是一次難忘的受騙上當經驗;而<小酒廠會不會泡沫化>原本只是為《威士忌雜誌》所寫的專欄。我終結在<達不達,沒關係>,反映的是目前威界的行銷境況和社群媒體的反思,這一篇有關行銷策略的學理與實踐,正是那位行銷大師的精心指導。很遺憾的是,原先構想的「威士忌拍賣場的闇黑拱價術」、「威士忌酒精度回魂術」、「來包桶吧」,題目上非常吸引人,但無力深究,最終只能悵然捨棄。
從構思這本書的內容開始,我的對象便不是初入門者,而是已經參加過幾場品酒活動、多少聽過一些行銷語言的酒友,所以我不再贅述某些基本定義,如產國、產區、單一麥芽威士忌和威士忌的製作方式等等,這些名詞很容易找到解釋,另一本拙作《威士忌學》也提供精確的說明。就目的而言,當然不是打擊行銷,而是協助消費者與行銷一起成長。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冠冕堂皇、自我吹噓,不過,我想像某個遠景,當某些迷惑消費者的語言被拿掉之後,行銷人員是不是能更坦然的面對消費者,而不必搪塞些「消費者不需要知道那麼多」的胡言亂語?而且,當行銷人員瞭解所有故事背後的真相,是不是更有能力帶領消費者去深入認識自己的品牌?
《文心雕龍》<神思篇>云:「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講的就是古人做學問的方法。百千年前的讀書人缺乏滑滑手機便可查到的資料,也沒有萬事皆可問的臉書,於追求知識的道途上,唯一可用的就是這套窮理致知的笨方法。現代人不同,網路上的知識流量既快且雜,甚至多到讓人應接不暇,但就是因為這種便利性,現代人不需強記,也沒時間思辨接收到的大量資訊是否真實可靠,尤其是飲酒一事,享受口舌之樂擺第一,行銷愛說什麼就說什麼,談論思辨根本煞風景。
但或許,我以為身為工程師的我之所以投入威界,不是為了享受下班後一杯在手的放鬆,也難以成為酒類行銷需要的「達人」,所負的使命──近年來越發的清晰──便是利用一支筆(其實是鍵盤)來掀起思辨的波瀾。這就是我自以為是的「正義」,也回歸到《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給我的啟發。如果酒友們仔細閱讀本書的每一則篇章,應該會發現我並沒有提供太多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思考方向。我當然有自己的觀點,但各位酒友大可不同意,不過就算不同意也已達到我的目的,因為當我們拒絕接受不夠精確的說辭,就已經出發往挖掘成因的路途前進,這種挑剔,毋寧也是某種「正義」的實踐。
服從權威 原因 在 泯滅人性米爾格倫實驗!服從權威讓你變成人魔...《VS MEDIA》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原創授權✓萱萱Time https://reurl.cc/7yMgnN #真的好恐怖啊#米爾格倫實驗 創作者全面徵稿中▷https://goo.gl/ISUxJs 按讚VS MEDIA臉書▷ ... ... <看更多>
服從權威 原因 在 科學人- #科學史上的今天【「服從權威」實驗的完成】 1962年 ... 的推薦與評價
「服從權威」實驗又稱為#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 (5/27),由米爾格蘭主持的「#服從權威」實驗終於測 ... 一場獵巫迫害可能因交結糾纏的多個原因而起,包括崇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