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島讀——穿越古今的山海之路 ░
❝ 以雙腳、以書本走讀台灣山海,便是讀懂台灣歷史的開端。 ❞
台灣島嶼有70%由山組成,而在四面環海的情況下,海與山的距離僅不到100公里,當深入山中,便能感受島嶼的壯碩,當探入海洋,便能看見豐沛的生命,而用雙腳行走、用閱讀走覽的方式認識台灣的山海,便是讀懂台灣歷史的開端。
最靠近海洋的地方,即是沿著海岸線的濱海公路,而在未開發公路已先,古道是前人為往返兩地,而以雙腳開闢留下的歷史遺跡。馳騁其中、漫步而上,在公路與古道的交織裡,更能體悟在時間淬煉下的歷史文化與自然資產現地展開。
在夏末秋初,青鳥書店將以南、北濱海公路為主軸,除了實地走讀,也探訪南、北濱海公路上受海洋影響的2座城市:基隆與屏東,帶領讀者看見描繪台灣山海的不同方式,一起用閱讀記憶因山海而生的台灣島嶼。
相關活動將陸續公布,敬請關注青鳥 Bleu&Book,不錯過最新消息!
指導單位| 文化部、走讀臺灣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松尾芭蕉在松島一帶的走踏,一路從「千賀の浦」到「雄島」,這海岸線上的瑰麗景色,讓芭蕉心生情懷雅趣,是奧之細道之旅的第一個目的地。元禄2年5月8日,他從末の松山離開後,來到鹽竈,走過御釜神社。翌日,芭蕉參拜完鹽竈神社,便乘舟支前往松島,途經「#千賀の浦」,也就是現在的「#鹽釜港」。他寫到: . 「塩釜...
「末行之路體悟」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末行之路體悟 在 青鳥 Bleu&Boo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末行之路體悟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末行之路體悟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末行之路體悟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末行之路體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末行之路體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末行之路體悟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霸上印象 大霸尖山輯之三 #鄭愁予不能再 ... 的評價
- 關於末行之路體悟 在 契嵩唱和詩研究 的評價
- 關於末行之路體悟 在 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 - YouTube 的評價
末行之路體悟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末行之路體悟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課前問答中,有相當多的問題都切中我的心聲,諸如 #完全沒有經驗及靈感的菜鳥該如何起步?#沒有資源的年輕醫師該怎麼辦?#統計方法該如何學習……等。
⠀⠀
老實說,少壯時沒努力的我,沒有在住院醫師時期體悟到,該積極學習做研究、發論文,所以現在已經在徒傷悲了。想學習一套有效的方法來定期發表,卻找不到方向,像在沒有光線的暗夜中探索。
⠀⠀
⠀⠀
👉 大師的背後,有許多值得摸索的訣竅與細節。
⠀⠀
今天的兩位講師,雖然已經是大師級的人物,卻謙虛誠懇的替大家授課,也不吝分享他們在起步時,遇到與大家相同的困境,拉近和台下聽眾的距離。
⠀⠀
有幸聽到他們的分享,讓我們有機會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避免犯下錯誤。尤其是一些站在 reviewer 的角度看 revision 的想法,或是該如何寫出不會被 editor 一眼退稿的文章,都有許多我從沒想過的細節及訣竅。
⠀⠀
⠀⠀
👉 親手做出比期刊還要漂亮的圖
⠀⠀
實作前,我數年來無法分清楚的生統概念,就在蔡校長列出的簡單表格,瞬間變得非常清晰。把會分散注意力的旁枝末節去掉,留下最常使用的重點,先讓初學者蓋好骨架,之後的填補,自然是輕鬆多了。若是像以往在課堂上,或是自行研讀書本,常常卡在長篇大論的細節,見樹不見林。
⠀⠀
開始實作後,看著一張張漂亮的圖表出現,這些圖表,都是以前看別人論文時才會出現的圖,竟然從我的手上產出了(甚至比許多期刊上的圖表都漂亮),這怎能不叫人欣喜若狂。
⠀⠀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降載五成,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僅此一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末行之路體悟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松尾芭蕉在松島一帶的走踏,一路從「千賀の浦」到「雄島」,這海岸線上的瑰麗景色,讓芭蕉心生情懷雅趣,是奧之細道之旅的第一個目的地。元禄2年5月8日,他從末の松山離開後,來到鹽竈,走過御釜神社。翌日,芭蕉參拜完鹽竈神社,便乘舟支前往松島,途經「#千賀の浦」,也就是現在的「#鹽釜港」。他寫到:
.
「塩釜の浦に入相の鐘をきく。五月雨の空聊かはれて,夕月夜幽かに,籬が嶋もほど近し。」
.
這文字大約是述說,「聞催晚課之鐘聲,梅雨已稍放晴,黃昏月微光下,籬島亦近在眼前矣。」(鄭清茂 譯,2011)此刻的芭蕉在塩釜海岸的風景裡,從悲戚的情緒中稍微舒緩過來,像是塩竈神社末社的「#籬神社」帶來了甚麼隱意。
.
■ #芭蕉紀行中的籬島
.
芭蕉紀行中的籬島,亦稱「曲木島」。比這裡更知名的「#芭蕉風景」多的是,但不知怎麼的,我篤定要拉著母親前往一探究竟。應該這麼說吧,我想要知道,到底是甚麼樣的景色,讓松尾芭蕉抒以感概萬千。
.
這鹽釜港灣自古便是商船聚集,魚鹽豐饒,從JR東塩釜站出來,很快就可以見到船塢、吊臂,快行3分鐘內可至海濱。一個漂浮在海面上的小島嶼,被一條艷紅色的鐵橋搭著,我得意地與母親說:「就是這了!我超想來這!」,母親黑人問號這樣。
.
▲ #曲木神社
.
很可惜,這曲木島與島上的曲木神社,只在祭祀時節開放,本祭、前夜祭、月次祭(見註),平時不能登島。島上入口處一樣可見「芭蕉道此一遊」的「#奧の細道」石碑,上頭寫著「籬神社」,即曲木神社的另稱。「曲木」,是指鹽竈神社建造的木工良美之意。
.
冬季的下午並不太冷,繞著鹽釜港灣想看看曲木島的正面,拍些影像紀錄。港灣堤防剛好將島圍住,想必歷經百年,灣內多處小島奇岩也許已遭剷去,站在現代工業風港岸望去,曲木島上紅色的鳥居像是在跟對岸的我說「#再見」。再見,在也不見。我好像領略了甚麼。
.
● #諸行無常的體悟
.
曲木島自平安時期就深獲文人墨客喜愛,多為吟詠,散見於《古今和歌集》、《新勅撰和歌集》、《續古今和歌集》、《夫木和歌抄》。我突然領悟了一個場景,就像《古今和歌集》描述著「#依戀鹽竈籬島的松」(塩釜のまがきの島の松ぞ恋しき)(鄭清茂 譯,2011),港內的船隻離開海岸,經過籬島,那是最後一眼的別離啊。松尾芭蕉於末松山上觀賞二松,引發的別離惆悵,終於在鹽釜灣的晚鐘裡,獲得諸行無常的抒發。
-
註:曲木神社可參拜時間是,本祭(8月1日)、前夜祭(7月31日)、月次祭(毎月1日)。
.
1. 鄭清茂 譯(2011)。松尾芭蕉 著。《奧之細道》。聯經:台北。
末行之路體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上學去」兒童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莊世瑩、 許育榮
內容簡介:
來!來!來!來學校!
去!去!去!去上學!
在阿公的年代,是怎麼上學的呢?
爸爸媽媽以前上學時,又在學校裡做什麼呢?
以最生動的對話、最精采的圖畫開啟三代間的交流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原來時光的流變,悄悄藏在童年裡
《上學去》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認識自1950年代至今,臺灣不同世代兒童的校園生活,以及社會變遷帶來的環境改變,並讓孩子了解上學真正的意義。
臺灣在十九世紀末邁入近代西化的初等教育之路,由日治時期至今,社會政經嬗變,兒童在不同的年代裡,接受當時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小學教育,不同的世代會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本書以一個家族三代都上同一所小學的上學歷程,呈現臺灣小學教育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出社會的狀況和民眾的生活,在時光的流變中,尋找恆定不變的教育核心理念,那就是藉教育打開孩子的視野,讓每個人有能力追尋更好的自己。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作者簡介:莊世瑩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參與多項民間宗教信仰調查計畫,以及文建會地方博物館規劃案。
長期於小大繪本館擔任志工及講師。曾擔任聯合報年度童書、信誼幼兒文學獎、OPENBOOK閱讀誌年度童書等各獎項評審。
從小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和寫故事,現致力於推廣兒童圖畫書與親子共讀,上山下海四處和小朋友說故事,也和大朋友分享賞析繪本的樂趣,並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評論書寫及翻譯、書系策畫,出版繪本《貪睡的穿山甲》、《穿山甲的故事地圖》、《回家‧回部落》、《晃晃老師的禮物》、《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小石獅的大發現》,曾兩度獲得「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作者簡介:許育榮
生於新北市,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
目前從事插畫設計與繪本的創作。
出版繪本《幸好我是小灰狼》、《界線》、《為了特別的你》等書。
2018年出版《看見龍山寺》獲誠品選書。
曾獲選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補助、桃源美展創作獎、福報文學獎、BenQ真善美數位創作獎、信誼幼兒文學獎入選。
喜歡在淡水河畔走路閒晃,也熱愛旅行、閱讀及電影。
對於老舊的事物有著深深的迷戀,總喜歡從他們的身上,去感受時間的流動。
期待能將生活中每個小小的體悟轉化為養分,供給自己,持續創作出美好的作品和讀者分享。
末行之路體悟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林辰勳 – 藝術創作展
專訪: 林辰勳
以土展現作品生命力,體現足跡暫留的風景
林辰勳最初以空間維度為探討、社會性別為議題,形塑人體與動物的個體交融,對觀者提問。近期以哲學思考為切入點,回歸自然與身體風景作為探討主題。
濃眉大眼、帶有新世代叛逆氣息的創作者林辰勳,說到自己走入藝術創作,沒有戲劇性的故事或轉捩點,源自國中時期對於學科課業不上手,因此進入復興商工美術科就讀,在接受基本繪畫訓練的過程漸漸產生興趣。2011年進入台藝大雕塑系。
▶經驗的傳承◀
林辰勳的作品以「土」為主要創作媒材,他認為土能展現作品特有的生命力,展場作品則使用土翻為FRP或銅的材質作表現。在他作品中常見人體和動物特徵,這些部位有時相互結合、或是個體帶有多種性徵,作品色澤晦暗而風格寫實。林辰勳談到自己的父親,是一位以多媒材創作藝術家。他自幼看到父親創作,這樣的過程與時間累積了自身的審美經驗,創作多少有些受到父親的感染,融合生活感知,體現對於藝術與自身探討的追求表現。
▶空間解構與置換◀
首次面對創作時,林辰勳感到毫無頭緒,身為一位立體媒材的創作者,他決定嘗試以空間為探討方向、以及人類對於窺視的慾望本能為出發點,闡述手法以理性的科學論點去闡述維度空間,將人體拆解、重新建構,觀者透過新組合的樣貌,窺探作品內部,成為一種新的視角《型釋系列》作品。而這樣使成品「內部外顯」的手法,也是貫穿這幾年作品脈絡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
▶切入社會&性別議題◀
在《型釋系列》作品發表後,林辰勳發現以建解構空間為理念,使觀者與作品難以產生共鳴。於是他將空間的探討,轉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以人體與動物為要素、展現赤裸軀體或動物樣貌,以及主流審美所謂的「不完美狀態」他表示這些特點的存在,彰顯出其它完美的部分。這個階段,作品帶點諷刺調性的視覺刺激,林辰勳試圖反問觀者,如何反思人與動物的主客體關係?這些在作品中無聲的提問,推翻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例如:男女性別二分法的存在為何是主流?此系列當中具有意題性的作品《騸》與《犬孺》,由澳洲的白兔美術館(White Rabbit Gallery)所典藏。
▶自我探索的回歸◀
以社會與性別議題為主軸的創作,衍生出後來林辰勳對於人與本我之間的探討、存在主義的理論應用。在後來他認為這樣浩瀚的學術範疇、理論無止盡的辯證沒有對錯,也沒有結果,如同藝術一般重要的是釐清過程,作用為刺激觀者與雙方跳脫思維、催化議題發生。沒有終點的學術理論,使林辰勳再次思考創作心路歷程,如同自我探索的進行式,他反思自己對於負面、悲沉議題的興趣與常態表現,以及自己在與人對話時不自覺地觀察、產生的異想小劇場,將這些覺察回歸到的自我狀態,將對外的問號引導回本身,他認為唯有充分探討自我,紛雜的思緒終能歸為平靜,進而展現真實的自我。
▶回歸故居◀
在台藝大就讀研究所階段,林辰勳搬離宿舍、離開學校共同使用的工作室,回到瑞芳故居,諾大的空間獨身一人創作與居住。脫離群體、環境的變動,讓他隔離外在,更能沉澱自我。兒時全家常前往瑞芳山區,在周末走入自然當中,對居於城市的人們而言,嚮往自然成為一種本能的驅使。然而身處自然環境的人類還是穿著衣物,在平日返還城市,這樣一個矛盾的存在,都是林辰勳藉在觀察自我與他人之後,將自己對於自然界的依戀結合這樣的狀態,轉換為創作,新系列作品以解構後的軀體片段結合自然風景,貫穿創作脈絡、回歸自身的探索。
▶創作意義與目標◀
對他來說現階段的創作為自我探索的脈絡,旅程走到此站停留於自身的回歸與思考。談到藝術呈現的方式,他認為無論是自然環境、宇宙空間、宗教與各行各業當中,人們生活的不斷進行就是一種創作,在他的認知當中藝術其實沒有距離。將生命中片刻的時光,透過藝術創作來探討追尋、細思品嘗,將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體悟化為作品,進而與觀者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與對話。
林辰勳-回歸自身為探討主題,體現足跡暫留的風景。
林辰勳簡歷:
學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研究所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獲獎 :
2017 106年全國美術展 - 雕塑類金牌獎
2016 第28屆奇美藝術獎 - 具象美術創作類
2016 105年全國美術展 - 雕塑類 銀牌獎
2016 第79屆台陽美展雕塑類 - 優選獎
2015 新北市美展雕塑類 - 優選獎
2015 第27屆奇美藝術獎 - 具象美術創作類
(2015年前因篇幅省略)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7/08-2017/09/03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末行之路體悟 在 契嵩唱和詩研究 的推薦與評價
此文從宗教觀和文學觀兩方面比論元末明初宋濂對歐陽修與契嵩二位前賢的接. 受與超越。 ... 以體悟這空無的逝去過程,讓人領略生滅之間的萬物歸於一途。道家貴在以玄思. ... <看更多>
末行之路體悟 在 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rost 《未曾選擇的路》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 ... 美國詩人, Robert Frost,未 行之路,英文詩,英詩朗誦,英語學習,英语听力. ... <看更多>
末行之路體悟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霸上印象 大霸尖山輯之三 #鄭愁予不能再 ... 的推薦與評價
美術設計:陳奕辰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小編賞析繼〈鹿場大山〉(賞析詳 ... 此後的詩風雖然變化不大,但書寫主題則多為對生命的體悟和生活禪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