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天橋上的魔術師》原作小說時,最後一話讓我有些在意。故事描述主角的朋友曾在《星際大戰》的導演喬治盧卡斯工作室製作微縮模型,後來喬治轉往動畫特效發展後,那位朋友覺得喬治盧卡斯缺乏挑戰精神,所以離開了工作室。
讀到這段時我心裡是有些困惑的,因為當時的特效動畫發展其實並不輕鬆,是一個鮮少人踏進的荒野,當年《侏羅紀公園》面臨的挑戰非常艱鉅,即便是電腦科技一日千里的當代,電腦特效上還是存在非常多需要克服的問題,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之旅》有很多複雜的技術,甚至讓電腦特效公司消耗巨額而面臨倒閉的困境。我認為喬治盧卡斯就是因為有冒險精神,當初才會願意嘗試當初很少人願意開發的電腦動畫特效,而我始終認為喬治盧卡斯一值走在時代的尖端,他很寂寞,承受了不少旁人的誤解。
如果特效的門檻很低,詹姆斯柯麥隆也不會花了十年才拍出《阿凡達》。
電影業不少本著硬幹的精神、許多事物都要求「來真的」的導演。拍攝《黑暗騎士》的克里斯多福諾蘭,許多事情都要求真的,包括真的炸掉一座廢棄的工廠,用微縮模型拍攝飛車追逐,但第三部曲美式足球場炸掉的場景,還是不免用到了電腦特效。當在電影裡追求真實追求到有點病態的執著時,反而會忽略了必要性跟其他的可能性。《黑暗騎士》有濃重的劇情片風格,所以在場景上可以實現導演大部分真實質感的要求,但像充滿幻想生物的題材,特效是非常重要的。換句話說,要求真實或是奇幻只是領域的不同,並非高低軒輊的問題。
電影之所以追求真實,是因為我們希望它們是真實的,希望這個無趣的世界真的存在另一種有趣的可能性,而銀幕裡的虛幻也有可能被實現於現實裡。電影與魔術兩者的本質很像,它們是因為我們的相信而存在的。
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曾提出「擬像和模擬」的概念,他認為人類社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再現」,仿造事物既有的本質,這個進程落在文藝復興至工業時期;第二階段是由工業取代了手工,真實由機器與資訊所主宰;第三階段則是在虛擬空間裡塑造實際的影像,甚至現實會依隨虛擬的影像而被改變。所以,我們在電影裡追求「真實」的目的是什麼?是想要體驗錯過的時代?還是追求身歷其境的感覺?或是害怕失去過往的記憶,使得未來的存在搖搖欲墜?
《天橋上的魔術師》裡的中華商場,被一磚一瓦的忠實還原,彷彿是布希亞擬像論第一階段事物本質的仿造。但無倫如何再怎麼堆砌細節,那個消失的真實永遠不會歸返,唯有清楚意識到曖昧的虛幻界線,才不會讓對於真實的執著迷失了奇幻的瑰麗。
李安阿凡達 在 膝關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知道,很多人不見得喜歡這個規格。但我覺得還是很佩服李安,就是戴著頭盔上戰場,前面沒有人能告訴他怎麼做比較好,他就是先做了再說。台灣最好的規格在花蓮新天堂威秀影城的IMAX影廳,如果無法去花蓮,那就找你就近的影廳看60格的規格吧,基本上看3D的都是60格。
李安阿凡達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百年一覺:24格夢和挑戰它的勇者】#葉郎電影徵信社
繼《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李安再度在《Gemini Man 雙子殺手》挑戰每秒120格的高格率電影格式。這從來不是容易的革命,已經習慣24格電影美學的觀眾和評論者仍然在太過清晰的動作、過份放大的表演中無法怡然自處。所以上映至今爛番茄新鮮度指數只有25%,Metacritic只有38分,只有中國市場的豆瓣評分給了相對支持的7.1分。
李安不是第一個企圖挑戰電影每秒24格標準的人,近百年來已經有無數英雄前仆後繼地倒在這個傳說中打不倒的魔王面前。
為什麼偏偏是24?為什麼這個數字這麼難擊倒?難道24是生命、宇宙、萬事萬物的唯一解?
▇ 肥皂劇效應
「為了最佳觀賞經驗,請關掉類似TruMotion、Action Smoothing、Motion Interpolation或是諸如此類的功能。」
去年底Alfonso Cuarón的Netflix電影《Roma 羅馬》上架的時候,Netflix在官網上提供了鉅細靡遺的電視設定指南,其中第一個被Netflix強烈建議關掉的,正是最近一年成為好萊塢全民公敵的電視科技——「motion smoothing 動態補償」。
事實上就在《羅馬》上架前三個月,《Interstellar 星際效應》導演Christopher Nolan才剛在導演工會裡頭發難,要阻止電視機產業繼續用「動態補償」技術破壞電影的原貌。「動態補償」到底得罪了誰,讓Paul Thomas Anderson、Martin Scorsese和Patty Jenkins等導演都接連站出來叫陣?
躲在這場爭議背後的正是每秒24格的電影魔王。
因為每秒24格的電影和每秒25格(香港和歐洲使用的PAL電視規格)或每秒30格(台灣和北美使用的NTSC電視規格)的電視畫面格率不同,觀眾在電視機上看到的電影都是經過補幀的方法(重複特定畫格)來補成25或30的倍數。這種方法一直都有殘影的問題,而且隨著高畫質電視機的尺寸越來越大,殘影也變得越來越難以忽略。1990年代中期終於有工程師提出了大膽的解法:如果重複畫格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讓電視機的處理器來自己計算出缺少的中間畫格。
最早推出類似功能的廠商比如Sony很快就發現動態補償科技讓動作變得非常流暢清晰,以至於各家爭相加入類似的功能(但名稱不一),並通常在出廠時就開到最強,以便在賣場陳列時讓路過的買家為之驚艷。
問題是這種讓電腦來「大膽猜測」下一個畫面的技術其實是在無中生有,所以仍會有一種不自然的人工感。而且已經熟悉24格電影的動態模糊感受的觀眾,在完全沒有殘影的電視畫面中反而會覺得不「真實」。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新的詞彙被用來詆毀高格率影片和那些開了動態補償而太過流暢清晰的電視畫面:「肥皂劇效果(soap opera effect)」。
▇ 就決定是你了
「這世界上才沒有所謂固定速率拍攝這回事。(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SET CAMERA SPEED)」
距今104年前,一本由放映師F.H. Richardson寫的《Handbook of Projection: The Blue Book of Projection 放映師手冊:電影放映的藍皮書》中,白紙黑字(而且全部大寫強調)寫下這句會讓李安點頭如搗蒜的金句。
24格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並非理所當然等於「電影感」。
100年前不論電影拍攝或是放映的速度都比我們想像的任性得多。攝影機還沒有電動馬達的時代,攝影師是用非常不精確的手搖方式控制速度(所以很多攝影師會像現代人慢跑一樣邊哼歌邊拍攝來配速)。電影院的放映師有時候會收到發行商的指示告訴他們要用什麼速度播放,但有時候也會收到電影院老闆的指示要加快速度放映以便多放幾場賺錢。在喜劇盛行的默片時代加速放映其實很難被觀眾察覺。
除了賺錢的工具之外,在《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導演D. W. Griffith眼中電影格率則是藝術表現形式的一部分。他的《Home Sweet Home》中就附上了詳細的放映指示:第一卷膠卷建議放映16分鐘(每秒16.6 格),第二卷約13到14分鐘(每秒17.8到19 格),其他卷則約13到14分鐘(每秒19到20.5格)。
1927年音聲同步的有聲電影的問世終結了這種百花齊放的速度亂象。因為我們的耳朵比我們的眼睛聰明很多,被加速播放的音軌幾乎百分之百會被觀眾聽出來,於是任意調整的放映速度終於被判了死刑。電影格率被有聲電影逼著進入了書同文、車同軌的年代。
第一部有聲電影《The Jazz Singer 爵士歌手》所採用的Vitaphone錄音系統,是Warner購自Western Electric西方電器旗下貝爾實驗室的技術。這歷史性的一天(必須配上《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的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的音樂),西方電器的工程師Stanley Watkins風塵僕僕地帶著他的團隊拜訪Warner的首席放映師,試圖在這次會議中把格率定下來。
「請問一般電影都用什麼速度放映?」他問。
當時放映師通常用每分鐘的膠捲長度來計算而非每秒幾格。Warner的首席放映師Frank Rich回答說多半是每分鐘80呎(約是每秒21.5格),然後部分急性子的戲院老闆則會要求用每分鐘100呎的速度放映(約每秒27格)。
工程師摸摸頭想了一下,然後說:好啦,那不然就取中間值每分鐘90呎好了。
各位剛剛見證了百年無可撼動的24格魔王的誕生。李安導演日前受訪才用「三個白人看一下」來形容24格標準的隨意任性。沒有天降異象,也沒有祥雲瑞氣。三個白人看一下之後,24成了唯一解。每秒24格顯然只是底片成本和影片品質在那時那刻的平衡點,從來沒有準備要用上百年之久,更不是一個與藝術有關的決定。
▇ 打不倒的勇者
「我在《2001太空漫遊》劇組工作的時候第一次迷上這種沈浸式電影體驗。那時候我們的電影被投放在Cinerama那種90呎寬的弧形巨大銀幕上頭,那是今日的IMAX都比不上的壯觀場面。當年我是個容易感動的敏感孩子,而Kubrick本人就在我眼前創造初、那些純粹的視覺奇觀——後來被大家稱作終極之旅,因為整部電影已經在追求純粹體驗的道路上徹底擺脫了世俗的所有電影常規。這一刻影響我無比深遠,我當場說:Holy sh-! 這太酷了!我將來想要拍這種電影,我想要探索這種電影語言。」
這段話出自《2001太空漫遊》、《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第三類接觸》、《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星艦迷航記》和《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的好萊塢特效大師Douglas Trumbull。這次堪比大腿骨被猿人丟上太空的啟發經驗,促使Trumbull成為日後全世界最積極推動高格率電影的人。
Kubrick當時用的Cinerama弧形銀幕(由三台35mm放映機畫面拼接而成)來自一名從百老匯轉戰好萊塢的技術投資人Mike Todd。NASA曾用來記錄阿波羅11任務的Todd-AO電影格式也是他的發明。這兩種劃時代的技術加起來幾乎就是今日IMAX的前身。每秒30格、曲形寬銀幕、高解析度70mm底片,幾乎你能想到的好萊塢規則都在1950年代被他逐一打破。
雖然Mike Todd留下的公司早已破產或是被併購,但他留下的技術仍隱身在今日的電影裡無所不在,唯一早早夭折的就是Todd-AO所採用的每秒30格的格式。在《Oklahoma! 奧克拉荷馬之戀》和《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環遊世界80天》兩次華麗但費力(必須用兩台攝影機拍兩次以便在傳統戲院也能上映)的產品展示之後,Todd就因為成本太高、推動困難而高舉雙手向24格的魔王投降。
事實上Todd自己還是《環遊世界80天》的製片,不只變賣公司股票、傾家蕩產投入這次華麗的Demo,甚至後製階段底片還被債主扣押,必須每天讓剪接師剪接完之後送還給債主當抵押。
Mike Todd的故事後來以電影宣傳後期駕駛小飛機墜機身亡的悲劇收尾(附帶一提他的未亡人是女星Elizabeth Tyler)。
Douglas Trumbull的故事相較起來或許勵志一點......
▇ 從24格的夢中醒來
什麼是「真實」?其實只要是攝影機記錄下來的,無論每秒幾格都還是模擬出來的真實,只是我們沈浸在這個24格版本的模擬真實之中已經超過百年,早就把把它當成唯一的真實。
於是這一切越來越像《The Matrix 駭客任務》的電影劇情:
Douglas Trumbull那被大腿骨砸到的靈光乍現一刻,就像是紅膠囊、藍膠囊的決定性時刻。此後半世紀,Trumbull開始扮演Morpheus的角色,義無反顧地持續推動高格率電影革命,並成功遊說關鍵影人Peter Jackson和James Cameron從Matrix中覺醒,加入他的陣營。
Douglas Trumbull以Mike Todd為師,在1970年代推出了每秒60格、70mm的新格式名為ShowScan。迄今從來沒有成功使用在任何一部電影長片中。即便公司早已破產,Trumbull仍鍥而不捨地到處傳教。2014年他甚至親自執導了一部3D、4K、每秒120格的Demo短片《UFOTOG》,到處參加展會示範120格的真實。
可能也受過Trumbull傳教的李安也許就其中一個版本的救世主Neo:
相較於已經棄教的Peter Jackson以及幾年前早就說要用高格率拍《Avatar 阿凡達》續集卻在這幾天改口說高格率行不通的James Cameron,李安已經挺過艱難的兩部電影,並且在各種批評聲浪中仍不死心地回答記者說下一部電影《Thrilla in Manila 馬尼拉之戰》如果預算允許的話仍然會用每秒120格拍攝。雖然24格的燈光、攝影、剪接、表演搬到120格的新宇宙顯然都有水土不服的情形,李安仍不打算放棄追尋120格宇宙自己那一套的美學。
另外一個抵死不從的是電視業。
Christopher Nolan挟著導演工會的勢力和HUD超高解析度聯盟的電視機產業代表談判,成功使UHD聯盟旗下的LG、Vizio和Panasonic等品牌在日前宣示2020年起要在電視機上設置所謂「Filmmaker Mode 導演模式」,以便觀眾可以快速關掉各種花俏的動態補償效果,觀賞最接近24格的原汁原味。但仍有電視廠商陽奉陰違地繼續研發更先進的插幀技術,引入人工智慧來讓被補進去的畫格「比真實更真實」。
向來熱衷追求技術升級的Netflix,已經在一年內徹底強迫自製節目採用4K、Atmos和HDR的規格,甚至讓攝影機廠商人仰馬翻地升級設備以免被Netflix的4K規定擠出市場。雖然對於高格率節目Netlix一直維持「有興趣」但「沒出手」的猶豫狀態,但這幾天Netflix無預警地踩過另外一條肯定會讓Christopher Nolan神經緊張的界線:上週他們開始在部分手機用戶的APP上測試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速度看節目。
電視產業最激進的一步應該還是去年底開播的NHK BS8K,每天播出8K解析度、22.2多聲道節目,而且還以每秒60格和120格兩種格率播出,此外東京奧運期間更將全面使用該格式來轉播,提供無死角涵蓋整個球場、每個動作鉅細彌遺絕無殘影的賽事畫面。
「此時此刻電影的技術規格已經和電視幾乎相同了。兩種媒介的差異微乎其微,但因為在平板電腦上看電影實在太過方便,年輕人正在快速地遠離電影這個媒介。不過如果我們能夠用電影的沈浸式體驗來展示它的真正力量,或許就可以讓電影留在戲院久一點,不要這麼快就在電視出現。」高格率電影教主Douglas Trumbull開示。
你準備好從24格的夢中醒過來了嗎?
(原載於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 )
李安阿凡達 在 傳奇影業棄華納與索尼展開合作關係| 詹姆士柯麥隆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梗你報新聞】全新李小龍電影即將登場! 李安 父子聯手打造| 傳奇影業棄華納與索尼展開合作關係| 詹姆士柯麥隆已在構思《 阿凡達 7》? | 2022-NOV. WK 5 | ... ... <看更多>
李安阿凡達 在 喜滿客影城- 《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麥隆 的推薦與評價
... 李安為大家帶來的驚奇旅程。整部電影擁有的魔力視野,讓人感覺從一開始,就沉醉在故事裡不可自拔,裡頭3D效果或許居功厥偉,但李安出色的拍片手法,也 ... ... <看更多>
李安阿凡達 在 [新聞] 下一個阿凡達! 李式3D受矚目- 看板Ang_Lee 的推薦與評價
下一個阿凡達! 李式3D受矚目
【台灣醒報特約記者倪二臨報導】
「最折磨我的,不是拍片,也不是票房,而是觀眾的反應!」李安說。他的新作《少年Pi
的奇幻旅程》,未演先轟動,時代雜誌稱它是「下一個阿凡達」,名導演詹姆斯科麥隆認
為它成功的融合了3D技術與李安特有的拍片手法,創造出「李式3D」。
情境躍出
二十年,十二部電影,十種題材,橫跨家庭倫理、南北戰爭、科幻動作、中國武俠等類型
。李安,這位出身台灣,揚威好萊塢,華人世界首位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奇才,如何
一再突破框架,讓創意源源不絕?
「最好的idea,絕對不是你用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它自己上門來找你,」李安溫婉的語調
中,帶著玄學的味道:「常常是你晃晃晃,ㄟ,一個畫面浮現,或是一種衝突、情境躍出
,你就覺得要做的就是這樣,」
以《少年Pi》為例,李安在十年前第一次讀到原著小說,立刻被裡面各種奇幻的場景吸引
,「你只要有個因頭,有個小說刺激,要去幹一趟這個事情,中途碰到人事物地方等,他
就會一一歸屬到這一個題材裡面。」
邊拍,邊想
後來他幾次回到台灣,在家鄉屏東的海岸邊,在台北木柵的動物園,眼中所見與兒時記憶
,以及小說情節相互串聯,讓整個拍片的想法越來越清晰。「這部片,沒有台灣就拍不成
!」李安篤定地說。
但3D技術、奇幻文學,只能說是完成創意的工具,最主要的根本,還是在對人性的掌握。
「你必須要一邊拍,一邊去想:觀眾看到這一段,會產生什麼樣的共鳴,」所謂的共鳴,
就是人性,「一旦掌握到,就能跨越東西」,李安說。這不只表現在他的電影中,就連在
拍片現場也是如此。
把《Pi》倒進我裡面
飾演《少年Pi》的印度男主角蘇拉吉夏瑪(Suraj Sharma),是個從來沒有接受過專業訓
練的素人演員。談起李安,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導演不用講任何話,他只要站在那裡就
可以給人啟發,」
蘇拉吉說,有一場在狂風暴雨中他從欣喜變為恐懼,再轉為憤怒的戲,他花了很多的時間
揣摩,卻始終無法進入情境。最後只好硬著頭皮去敲李安的門,他們在房間裡聊了五分鐘
,李安沒有直接教他該怎麼演,只是閒聊,慢慢的蘇拉吉就發現自己充滿了情緒,兩人立
刻衝到片場開拍。
「他一直把『Pi』倒進我裡面,」蘇拉吉雙手一拍,用學來的國語講出這一句:「他真的
是個天才,好厲害!」
首映第一天就在北美、台灣開出票房冠軍的紅盤,李安,就像個魔術師,在藝術性靈與商
業中,找到了絕佳的平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36.16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