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討論中的系統性思考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日前東華大學戴興盛教授在臉書發文指出(https://bit.ly/3hLjvtu),台灣的公共輿論對於深度低碳的想像不足,故進行相關路徑討論時,缺乏系統性思考。筆者深感贊同;事實上,本學期期中筆者便曾經以社課講師的身份,在東吳逆思社課上,討論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以系統性、全尺度的思考方式,綜觀深度低碳的課題。
社課時筆者使用了之前也發文討論過的「人造林蓋太陽能電廠」(https://bit.ly/3nm7so0)為例,示範如何透過矩陣法,對一特定議題影響的不同層次做出系統性思考。該矩陣如下圖所示,當時筆者設定的兩個維度為環境考量的尺度以及決策者的能動性層次,據而做出一道2階方陣。(請參見圖一)
在〈近期光電與既有土地搭配上之疑慮釐清與可行解方探討〉一文中,筆者著重在個別決策者層次上的大尺度環境考量,討論太陽能電廠和人造林的減碳效益;圖中的矩陣中可以看到,還有其他能動性層次或考量尺度是可以被討論的。比如,雖然對個別決策者來說,太陽能電廠肯定比人造林更具有減碳效益,但站在更高位的政策制定者,就必須考慮推廣人造林改做太陽能電廠的排成順位(理論上,不具碳匯的土地更應該優先做綠能電廠)。另外,有些農光、漁光共存的案例站在個別決策者的層次上可能並不是最具經濟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但政策決策者在考慮到國土整體的土地利用限制後,可能反而要鼓勵這種混合式的土地使用類型。
然而到這部分的討論,仍停留在過於基本的概念。接續戴老師的文章和我的矩陣,我想延伸兩個討論能源轉型議題時,台灣公共輿論仍缺乏的觀點。
其一就是我們以在地環境考量討論再生能源的潛在危害時,往往和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相比嚴苛不少。比如說真的要比較,風能機組對鳥類的傷害,不一定比傳統電廠高;太陽能板的反照程度,也不一定比窗戶、玻璃或其他光滑表面嚴重。但這些批評至少具有某種程度的建設性,敦促綠能業者改善機組,讓再生能源越來越環境友善。
在台灣真正麻煩的,是當再生能源和既有地景融合時,一種近乎直覺式的排斥心態。比如一張太陽能電廠擺放在農地中間的照片,似乎就能成為光能破壞農業的例證。然而太陽能板靜置在農地旁邊,對周圍的農業活動能有甚麼影響?而那些改作電廠的農地,沒有綠能這個選項真的願意繼續耕作的比例很多嗎?甚至我們應該衡量,農地改成太陽能電廠後,底下土地如果變成草地,是有機會讓土地的碳匯能力增加的,由此等於是雙重的減碳效果(這可能是未來深度低碳過程中,少有的負碳排選項之一)!但這些討論在目前台灣的公共輿論中都很少見;我們總是直觀地認為,太陽能板出現在原本地景裡就是不對的,但對於真正對周圍土地利用有顯著危害的違法工廠和農舍,反而不會用同等力道監督。
第二則是轉型路徑過程中的無悔性。現在有一些針對綠能、電池、氫能、電動車、智慧電網等轉型技術的批判,固然有其真實性和反映著這些技術可以改善的空間,但這些批判,並不應該做為我們放緩或取消發展這些技術的藉口。道理很簡單:所有嚴謹的學術研究和認真討論深度低碳路徑的政策裡面,以上種種轉型技術都缺一不可;如果我們嚴肅看待晚近國際社會逐漸成型的深度低碳目標,則任何關於未來能源系統的討論,若不是立基於這樣的前提下展開,都不具任何意義。
這其中,綠能的發展又是最為核心的,因為能源、運輸、供熱等各部門的深度低碳,實仰賴再生能源取代傳統能源的進程。所以再生能源政策永遠不會有太快、太躁進的問題,我們要也只需要擔心發展太慢、政策支持不夠,但我們絕對不會在未來某個時刻,因為要改變深度低碳轉型策略,而後悔在過去蓋了太多再生能源。只要我們認真對待氣候緊急的現狀,持續發展再生能源就是必然的任務,這樣的概念就是「無悔性」(請參見圖二)。
因此,當有人號稱想養綠、減碳,卻將綠能和既有土地利用形式的競合過程、變動型再生能源的電力輸出波動、充放能的損失等等特性,誇大成綠能尚不成熟、綠能為主的能源系統不可行的理由時,他的行為和所宣稱欲達成的目標,便出現了嚴重斷裂。遺憾的是,這樣的斷裂主導著台灣關於氣候與能源政策討論過久,使得社會整體從來不把一個以綠能為能源系統主體的未來當成必須達成的前提來行事。如果不將戴教授和本文揭示的系統性思考導入這些討論中,這樣的問題終將無解。
♡
東華大學後悔 在 游士衢 Trig Y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寫在演出後
_ 妳的側臉 _
演出過了一個禮拜
總算有時間好好地發文
2020.11.30 我們在東華大學
正式地把這個作品封箱了
謝謝 @shinemeimei 在最後一站與我們相伴
謝謝 @arielsvlog_816 的力挺出席
Always be an 欸了粉
側臉是我踏入音樂劇圈的起點
從距離22歲的約定還有4個月
一路演到24歲即將步入25
3年的時間,我們跑遍了各地
將這個故事帶給每一位觀眾
希望或多或少,有在你們心中
種下一點樹苗
並隨著時間滋養、茁壯
成為生活的動力之一
有笑、有苦、有淚
有幸福、有感動
好多成長伴隨挫折
好多相遇伴隨離別
謝謝這總共30場的巡演
謝謝五口創意工作室
謝謝每一位幕前幕後的夥伴們
謝謝每個曾經參與這個製作的朋友們
是你們所有人的付出和努力
成就了這齣戲
我們都不想後悔
所以把握每個機會
夥伴們,未來再見
我叫陳夏生
夏天的夏,生活的生
這次,真的跟大家
下台一鞠躬。
東華大學後悔 在 施正鋒的冥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東華大學民族系教授施正鋒:「政治牌就是鬥爭沒什麼好說對不對,因為你要給人家表現,還沒有表現就拉人家下來,這有點奇怪你知道,你知道那些連署那些開始動員那些東西,在法定之前就已經開始在運作了,你這樣就是幾乎一上台就要他下台,所以就把什麼我看所以它罷免當作什麼呢,喔棒球的延長賽。」 民進黨傾全黨之力,支持罷免投票,投票日倒數,學者呼籲高雄市民想好再行動。 東華大學民族系教授施正鋒:「其實我覺得應該要好好訓練,就是說跟我們老百姓講,選前應該好好就不管是人還是政黨,它那個政見的部分人品部分等等,那些東西其實應該要比較專注,不要選上以後馬上後悔,你知道這個東西又不是百貨公司夜市買衣服。」
詳細報導請見: news.tvbs.com.tw/politics/1334723?from=Copy_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