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永遠是台灣人的台灣!
今年是 #臺灣文化協會 成立一百年,官方及民間籌備的很多活動,都被疫情打亂了。不過,在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年的當下,面對COVID-19全球疫情的挑戰,反而更具有啟發意義。
一百年前,蔣渭水醫師把臺灣擬人化,診斷出臺灣罹患了「知識營養不良症」,當務之急就是要灌輸大量的知識文化。所以蔣渭水醫師及許多文協知識份子,用演講、讀報,甚至看電影等方式來推動 #新文化運動,希望透過知識的提升喚醒臺灣人的自我意識,認識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起身來抵抗壓迫、追求自治、 #追求自由。
在那個年代,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籌組了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與倡議風起雲湧,在不同的領域追求解放,例如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 #政治解放;維護農民工人利益的 #階級解放;批判父權結構與社會制度的 #婦女解放,這些都是為了建立一個自由、民主、平等、自治的台灣。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再的回顧這段歷史,正是因為曾經有一群推動文化運動的人物,在困苦的年代逆風而行,用一輩子、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捍衛這些價值。
一百年後的今天,回想起蔣渭水的解方、文化協會先人的奮鬥──我們同樣需要大量的知識、文化來啟蒙、建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才有足夠的力量決定自己的命運。
我很認同蔣朝根老師說的,文化是持續不斷的進行式,我們應該不停地思考,如何提升整體文化,讓臺灣社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不過,在當前資訊超載的時代,仍存在許多資訊、知識不平等的現象,我們需要更多文化的維生素,才有助於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林承俊副校長也提到,林獻堂先生如果還在世,對於台灣的民主與言論自由可能會很開心,但對於當今政壇空談相忍為國、大局為重,卻缺乏彼此合作與犧牲自我的精神,可能會感到感慨。
在這紛亂的時代,過去的歷史記憶是幫助我們走向下一個百年的關鍵。當前台灣社會面臨不同的挑戰,如何穩固台灣的民主、自由、和平、與多元價值,是我們需要一起思考的課題。 #蔣渭水在文化協會成立大會上說:「 我們台灣人手中,掌握著世界和平的第一把鑰匙!」這象徵著台灣人當家作主的渴望,在民族自決的基礎上, #為世界和平貢獻一份心力。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台灣雖然遭受不同外來政權的殖民,但勇敢的民主運動先賢們,也因此看見了 #台灣民族認同 建構的契機。
我常說三個共ㄖㄨㄥˊ,共容、共融、共榮。第一個共容代表包容,包容是自由的基礎,能夠包容以後才會融合;能夠融合以後,大家才能團結合作達到光榮,所以要「#共容 」、「 #共融 」「#共榮 」,這是我們台灣社會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這樣的精神其實也體現在我們今天所在的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Memorial Museum,日治時代這裡是『北警察署』,這是代表日本政府施行威權統治的地方。但從1998年開始,歷經三位市長,籌備、修復一直到我的任內開館,成為發揚新文化運動精神的基地。
讓我們一起銘記這段歷史,向當代的臺灣人訴說百年前文協前輩們的故事,鼓勵大家勇於面對挑戰、追求新知,深耕自我文化的核心價值。
國家的力量在於全體國民。文化協會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是不懼怕外來者的壓迫與統治、勇敢追求民主與自由的決心,這個精神,由我們接棒下去, #讓自由的島國航向下一個一百年。
台灣,永遠是台灣人的台灣!
#文協百年
#新文化運動月
同時也有2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31/05/2021 肥仔@ERROR回應分手事件︳賭王何鴻燊下葬昭遠墳場 各房子女送最後一程 01/06/2021 【李我設靈】靈堂播生前點滴影片 遺孀蕭湘:骨灰撒紀念花園|「食神」梁文韜巨腩不再 體重激減130磅 02/06/2021 姜濤被指壓力爆煲 Ian:佢比以前更開朗|周嘉洛不捨金城...
「林作賢校長」的推薦目錄:
- 關於林作賢校長 在 柯文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林作賢校長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林作賢校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林作賢校長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林作賢校長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林作賢校長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林作賢校長 在 [情報] 聯合大學畢業典禮_林薇Vivi Lin演講全文- 看板NUU_Talk 的評價
- 關於林作賢校長 在 林作賢(自由作家.哲學博士生) - Posts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林作賢校長 在 林薇林作賢的評價費用和推薦,YOUTUBE、FACEBOOK、PTT ... 的評價
- 關於林作賢校長 在 林薇林作賢的評價費用和推薦,YOUTUBE、FACEBOOK、PTT ... 的評價
- 關於林作賢校長 在 林薇林作賢的評價費用和推薦,YOUTUBE、FACEBOOK、PTT ... 的評價
林作賢校長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向陽天使降臨你身邊👼】
來到 #臺東多良車站 絕對不能錯過「天使之翼」,搭配一望無際的蔚藍太平洋~療癒滿分啊!現在不必跑臺東就能將這一份美麗的療癒感帶回家~💖
#天使之翼 不只是多良車站的打卡景點,更是部落傳說中具有翅膀的百步蛇特徵,代表著部落的精神與文化 🐍而部落的夢想基地-向陽薪傳木工坊在臺東深耕十年,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木雕好手!原定舉辦的家具展不料碰上疫情大爆發,努力一年的成果難道就這樣放棄了嗎?😭當然不~~放棄從來不是選項!他們進一步與 #臺東林區管理處 的夥伴們合作,在莊文毅老師的帶領、曾晴賢教授及鄭漢文校長的支持之下,將木工產品大改造,從實用昇華到藝術!✨
這次全新的 #天使之翼豪華手機座 採用胡桃木,特殊光澤讓你百看不膩,精緻的天使之翼使用不鏽鋼雷射切割,耐用不變形,預購期間更享有9折優惠唷~🧧除了支持商品,也歡迎參加 向陽薪傳木工坊 的線上課程,打造獨一無二的木作品,跟著向陽一起走入下一個十年!🎉
👼訂購表單:https://forms.gle/M6m5garomsw5RWnr8
林作賢校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跨國界白袍紀事:半世紀臺大醫院國際醫療史】
在學生時代,就很好奇,為何台大的楊泮池校長(時任胸腔科主任),會對伊斯蘭教有所瞭解,甚至還會說幾句阿拉伯語。這對來自馬來西亞的阿金來說,格外的親切,因為這是我從小身邊所接觸的文化。後來才知道,原來有不少台大醫院的老師,都曾到過沙烏地阿拉伯進行國際醫療交流。
近期比較有聽說的是,台大和印尼的醫療交流,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還有利比亞、越南、蒙古國、瓜地馬拉。對於醫療人文關懷、台灣醫學史有興趣的朋友,或者對學醫有興趣的國高中生,可以來看看這本書。
藉由國際醫療援助,不僅讓台灣被世界看見,也讓參與者有所成長與收穫!
國際醫療交流最大的意義就是將醫學的人道精神發揮到極致,
Taiwan Can Help,台灣在半世紀以前就做到了!
醫療交流的影響力,有時難以想像,也無法用量化數據來評估。
不僅治療疾病、不只交流醫療技術,更是交流一份情感與友誼。
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說:「台灣最成功的外交有兩個領域,一個是顧肚子——農耕隊,一個是顧身體——醫療。食物與健康都是民生基本需求,不因政治、種族而有所差別,台灣也因此得到了肯定與友誼。臺大醫院從1964年派出利比亞醫療隊開始,參與國際醫療交流已逾半世紀,見證了台灣的醫療外交,如果沒有留下紀錄,可能只是一些人的回憶,但是寫下來,它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參與國際醫療交流,不只是協助政府達成外交任務、增進台灣能見度,也是善盡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而對臺大醫院來說,也因此得到較多主治醫師的名額,留下人才,如今有很多院長級的醫師,年輕時候都曾遠赴利比亞、沙烏地阿拉伯,他們願意離開舒適圈,接受挑戰、迎向未知,不只幫助別人,也讓自己成長,藉著在異國行醫拓展視野,增加歷練,後來都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醫院的領導者,甚至衛福部長,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的典範。」
=====
目錄
推薦序1 讓無國界的醫療交流一直存續下去/侯勝茂
推薦序2 極其珍貴的醫療外交經驗/林芳郁
推薦序3 醫療外交是值得推動的事/陳明豐
推薦序4 國際醫療幫助他國,也有益醫師成長/何弘能
總策劃序 讓回憶成為歷史/吳明賢
前 言 推動國際醫療,展現台灣軟實力/婁培人
結 語 實踐人道精神,重新思考醫學的本質/朱家瑜
第1章 半世紀醫療外交緣起—利比亞
利比亞醫療服務大事紀
5位醫師負責兩百張病床,忙到沒日沒夜
醫師必須「十項全能」,隨時互相支援
有了台灣醫師,利比亞病人不用再遠赴義大利
遇見火爆少年格達費
歐洲進修,影響一生
醫療外交尖兵,讓台灣名揚異域
第2章 伊斯蘭東西文化交會—沙烏地阿拉伯
中沙醫療團大事紀
「愈是疼愛的孩子,愈要讓他接受訓練」
自告奮勇,迎向充滿未知數的挑戰
用實力贏得肯定,促成中沙醫療交流
建立制度、培育人才,才能真正讓民眾受益
文化衝擊大,尊重、包容創造雙贏
共用杯子喝飲料,尊重不同風俗
久旱逢甘霖,民眾淋雨狂歡
什麼病都看,練出全才
「聯合國」般的環境,年輕醫師快速成長
接觸歐洲醫學發展,拓展視野
學習承擔責任,從醫師蛻變為經營者
第3章 新時代國際舞台增輝—越南
臺越醫療大事紀
台灣醫療實力堅強,國際交流開步走
臺大醫院技術轉移,越德醫院成為越南移植醫學重鎮
病患重獲新生,視臺大醫院醫師為貴人
傾囊相授不藏私,給釣竿也給漁網
術前溝通,術後協助照顧病人
團隊來臺大醫院受訓,深度學習有效率
搶救心跳,面對複雜疾病不再束手無策
前一天在臺大醫院開刀,第二天在越南開刀
肺臟移植難度高,最晚發展
親自上刀,才是真正的學習
傳授protocol,基礎工程第一步
教整個團隊,不是只教一個人
那一晚,真希望有哆啦A夢的任意門
從臨床到研究全面提升,交流更有意義
學會變通,提供當下環境中最好的醫療
為病人著想,提供多種選擇
看到一張病床擠3個病人,才知台灣人多幸福
臺越相隔千里,藉醫療交流搭起友誼之橋
BOX 臺越交流幕後推手,從頭到尾全都顧
BOX 「NTUH-HOPE」臺越醫療交流計畫
第4章 千里外大漠醫療交流—蒙古國
臺蒙醫療交流大事紀
供需相符,資源才能發揮效益
有呼吸器卻沒有供氧系統,基礎建設待建立
腎臟切片過程驚險,病人痛到大叫
完成蒙古國第一例內視鏡修補耳膜手術
臺蒙醫師合作完成兒童聽損的基因研究
蒙古國中風死亡率高,協助成立第一個腦中風中心
手把手示範教學,醫護人員能力大增
多管齊下,降低中風風險
常見風濕性心臟病,像過去的台灣
解決眼前的病痛,也培養解決未來問題的能力
蒙古醫師認真學習,弄懂每一個「為什麼」
學會技術也要發揮所長,才能真正造福當地民眾
地大無法常就醫,設計適合的醫療模式
護理師輪流支援,長達半年
分享衛教經驗,發揮護理師強項
突破語言障礙,交流更順暢
從善如流,蒙古醫院也有活力走廊
生殖醫學交流的經驗與新生命誕生的喜悅
打排卵針到懷孕後追蹤,從頭教到尾
軟硬體同時到位,成功率才會提高
傳承經驗,讓更多人受惠
互派團隊,交流模式成功
教技術容易,建立文化難
病歷在病人手上,醫師難整合
國際交流拓展視野,也看到城鄉差距
與其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醫師能幫多少忙?政治改革才是根本
第5章 新南向攜手產業共進—印尼
臺印醫療交流大事件
響應新南向政策,深耕臺印醫療交流
一封來自印尼的電子郵件,意外促成交流
印尼醫師學習超音波,測量唇顎裂孩童的吞嚥功能
長短腳的孩子經手術、復健,又能踢球了
建構緊急醫療系統,搶救垂危生命
想成功移植器官,不能只靠外科醫師
團隊完整學習,才可能發展移植醫學
台灣基層醫療普及,膽道閉鎖有機會治療成功
膽道閉鎖的印尼幼兒,等不到未來
兩個孩子來台移植肝臟,重獲新生
兵分兩路,推動國際醫療
遊戲中學習跨科合作,提升效率
護理團隊快速補位支援,解決問題
不只學醫術,更重要的是醫院管理
藉醫療交流傳遞思想與行為的DNA
把價值觀與信念留在異國,影響力難以估計
培訓當地醫護人員成為種子教官
分享制度與經驗,臺灣當仁不讓
移植台灣經驗並非易事
出發點單純,收穫反而出乎意料
有能力,就應該回饋國際
BOX 半世紀醫療外交耕耘,新時代國際舞台增輝
BOX 善盡世界公民責任,讓他國因台灣而改變
第6章 火山下婦幼健康提升—瓜地馬拉
臺瓜醫療交流大事件
訓練當地醫護擔任種子教官,才能永續經營
同步提升軟硬體,搶救新生兒
看到助產士接生,彷彿時光倒流
「人」是最重要的資源
臺大醫院代訓瓜國護理師,回國後就能開班授課
不是幫忙接生,而是幫忙找出問題
提升醫療水準,需要在地醫護自發投入
先確保母子均安,再改善開刀技術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
在地醫護求知欲強,討論熱絡
產婦集中,感染風險令人擔憂
黃金1分鐘,從鬼門關救回小生命
小孩不是大人的翻版,新生兒也不是兒童的縮小版
交流新觀念,深化夥伴關係
產房有兒科醫師輪值,值得台臺灣借鏡
中醫醫人,上醫醫國
生平第一次,由學員頒發感謝狀
凡事起頭難,改善生產死亡率需30年
臺瓜雙方共同努力,才看得到成效
林作賢校長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31/05/2021
肥仔@ERROR回應分手事件︳賭王何鴻燊下葬昭遠墳場 各房子女送最後一程
01/06/2021
【李我設靈】靈堂播生前點滴影片 遺孀蕭湘:骨灰撒紀念花園|「食神」梁文韜巨腩不再 體重激減130磅
02/06/2021
姜濤被指壓力爆煲 Ian:佢比以前更開朗|周嘉洛不捨金城安 爆喊暫別「熊家」|余文樂驚恐症發作「我怕我以後好不起來」
03/06/2021
【調教你MIRROR】入營花絮曝光 12子真情流露灑男兒淚|朱千雪沒有「造人」時間表 惡補廚藝識煲靚湯|陳自瑤感激汪明荃代發聲盼望有合作機會
04/06/2021
李璨琛 一件item 破壞潮look ︳譚詠麟擔任《聲夢傳奇》主理人為學員特訓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林作賢校長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天下雜誌未來城市頻道開始關注科技的醫療應用,製作一系列「智慧醫療」報導;2021年疫情未歇,醫療持續受到關注。
我們邀請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擔任客座總編輯,以及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中研院院士楊泮池,以「台灣發展智慧醫療的利基」為題,深度討論智慧醫療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未來招待所#智慧醫療 #遠距醫療#精準醫療
(*影片於3月20日拍攝,提醒大家防疫期間,指揮中心宣佈為了避免群聚感染,禁止室內5人以上聚會,並且呼籲大家出門記得戴口罩、勤洗手。)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林作賢校長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00:00 開始
01:50 今晚節目內容
05:55 娛樂圈要紅五個條件
16:52 tvb藝員訓練班歷史
26:51 第一期訓練班
37:32 莊文清
47:00 盧少慈
01:00:29 1984年第十二期訓練班
#娛樂八卦 #SmartTravel #TVB藝訓班 #次輪面試 #參加者極具娛樂性 #校長馬浚偉 #唔係話佢騎呢 # 香港Tvb電視藝員訓練班 #周潤發 #劉德華 #周星馳 #梁朝偉 #古天樂 #甄子丹 #吳孟達 #廖啟智
【空姐爆料】系列, 專業人士、家庭主婦、OL、行政人員、男士、傳媒亦喜歡報導我的呢個 #SmartTravel, 可以滿足你 #娛樂、輕鬆、#剝花生 #旅遊資訊 #平吃買玩 #各地文化, 要睇梗係睇原汁原味, 你係咩人就會支持返咩嘅youtuber, 國際華人傳媒, 最喜歡報道Smart Travel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hKZNoNE4iEf-Rsl1fa8Um8aY2Yl86Q95
大家可以透過Payme, 支持下我, 打賞打賞鼓勵鼓勵:
https://payme.hsbc/smarttravel
?合作邀約請洽
gold7778@gmail.com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7778t/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林作賢校長 在 林作賢(自由作家.哲學博士生) - Post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Cover Photo: 林作賢(自由作家. ... 林作賢教授分享除了要有創意以外,任何的事情,學生不要畏懼老師的權威,能夠跟老師做『思辨』 ... 成功教育家,發明家校長) ... ... <看更多>
林作賢校長 在 [情報] 聯合大學畢業典禮_林薇Vivi Lin演講全文- 看板NUU_Talk 的推薦與評價
相信很多人不知道林薇是何人?
她就是回應世界衛生組織幹事長譚德塞,
對臺灣指控的22歲英國愛丁堡大學二年級的女生。
如果沒算錯,她應該是改大以來,畢典演講除了
校內學生代表致詞之外,最年輕的畢典演講者。
根據選舉百科的資料如下:
https://votetw.com/wiki/%E6%9E%97%E8%96%87
林薇 Vivi Lin(1999年),女,生於宜蘭縣羅東鎮,臺灣英國留學生。
林薇父親為退休教職員,母親在大學擔任秘書,外公為立委陳歐珀特助李後明。
林薇父親林作賢是位優秀老師,2018年8月退休,目前是科技新創公司的共同
創辦人,也在銘傳大學教智慧財產權的課程。林作賢母親是老師、父親經營
遊覽車行;在十五歲時,母親被父親外遇對象用極高溫的熱水燒燙致死;
20年後,父親被外遇對象用電鍋猛砸死亡,當年事件還引起媒體關注,刊登上
各大報紙頭條。
WHO秘書長譚德塞指控台灣政府對他人身攻擊,留學英國的台灣學生林薇,
用英文寫下「一封致予譚德塞博士的公開信」,要求譚德塞為他的指控道歉。
事實上,林薇早在歐洲疫情爆發前,2月就發起「聲援台灣加入WHO」連署,
2月底接受BBC訪問時強調「只要台灣被排除在世衛體系之外,就有可能造成
全球防疫盲點」。
學歷
英國愛丁堡大學傳染病學
世界聯合學院(United World Colleges,UWC)荷蘭校區(2018年)
臺北醫學大學、中央研究院高中生命科學人才培育計畫(2016年)
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2014年-2015年)
新北市私立南山高級中學(2013年-2014年)
私立南山中學(2010年-2013年6月)
秀朗國小
經歷
全球台灣醫衛總會(Global Taiwan Medical Alliance)
青年委員會主委(2020年1月-)
藍鯨行動講學創辦人(2019年10月1日)
小紅帽(Little Red Hood)發起人(2019年9月25日)
台灣世衛外交協會發言人(2019年9月22日)
換日線(Crossing)專欄作家(2018年11月6日)
BEGIN 從台灣啟程創辦人(2018年1月)
拜耳醫藥市場營銷實習生(2019年6月30日-2019年8月30日)
賴索托、坦尚尼亞志工
高一時參與中研院生命科學人才培育課程
模擬聯合國會議(Model United Nations,MUN)主席
中央研究院高中生命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研究生(2013年10月-2016年3月)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
南山中學粉絲應援團會長(2013年10月-2014年3月18日)
------------------------------------------------------------------------
本來要附上YT的視頻連結,但為了講究原創,
從薇薇愛說話的連結上轉貼如下: https://vivilin.me/
我是Vivi,一個很愛講話的女孩。我正在用自由的靈魂,
學習擁抱世界的方式。合作邀約請洽:
[email protected]或洽「聯絡Vivi」
國立聯合大學畢業典禮 林薇 Vivi Lin 演講全文
發表於17 六月, 2020 由Vivi Lin撰寫
蔡校長、張副校長、各位貴賓、師長、今天從各地遠道而來的親友、
以及今天最重要的畢業生們,大家早安。
我是林薇,今年22歲,目前是英國愛丁堡大學二年級的學生。
https://vivilinwei.files.wordpress.com/2020/06/dsc04770.jpg?w=1024
其實一個多月前,我接到校長邀請我來畢業典禮跟各位分享的時候,除了
感到非常榮幸外,更多的是迷惘與不安。我思數著做為一個大學在學生的我,
可以跟各位畢業生們分享什麼樣的故事,也煩惱著,自己究竟該揀選過去
22年中的哪些生命經驗,在接下來的十幾二十分裡,跟大家一起走過。
大部分的人認識我,是透過新聞媒體,或是前些日子回應世界衛生組織
幹事長譚德塞博士對台指控的影片。少部分人認識我,是因為我的文章、
演講,而我想在座一定還有很多的人現在心裡正在思考著,站在台上的
這個女孩是誰,他到底想說什麼?而我想說的是,其實今天我是誰並不重要,
我也不期望今天的分享結束之後各位會記得我的名字,因為這些都不是重點。
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身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作為青年,可以如何化想法
為行動、創造價值與影響力。這邊,我說的是心態,不是方法。
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訂定出自己今天分享的內容,也衷心希望今天在各位
畢業生走出這扇大門後,能因為我接下來的分享,而帶走一些熱情與感動。
因此,再好幾次的修訂後,我決定,挑選出那些我希望自己可以從現在,
一直到畢業,甚至是十年之後,仍然保有的態度與信念,來跟大家分享。
用盡全力,去完善每一件重要的小事
第一件我想說的事情是,我們不必一定要做大事,但要做好每一件
可以做好的小事,並且記得自己為什麼而做。
前一陣子,因為公開信的影片,天下雜誌換日線曾來訪談我這段時間的
心境轉折,而這篇訪談的標題即是「你不用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也能做
有影響力的事」。這是我當天在訪談尾聲跟編輯提到的一句話,也是我
一直以來,都深信不疑的信念。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厲害的人,也
不覺得哪一件我人生中做過的事情,是所謂的大事,但我卻很珍惜,也很
重視生活中,每一件想要完成的小事。
上個星期,女人迷的主編柯采岑在成功大學的畢業演說中提到:
「多數時候,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很平凡,
我們可以沒有偉大的故事,但不能沒有想捍衛的事情。」
女人迷主編 柯采岑
而對我來說,達成那些我們想捍衛的事,多數都是從生活周遭的小事
開始,並慢慢累積而成的。
https://vivilinwei.files.wordpress.com/2020/06/dsc07981.png?w=1024
我們在做規劃,甚至執行一個計畫的時候,常常把結果,看得比什麼都重,
也因此會習慣性的把目標預期的很大、很廣,亦或是想同時抓住很多件事,
也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大。但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有多少事情,是我們真的
達成的?又有多少時候,同時做超出自己可負荷範圍的很多事時,我們真的
能把每件事都盡善盡美?即便那句說到爛了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從未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缺席,但卻總在關鍵時刻,消逝在我們的耳邊。
謹記著初衷,
是驅使著我們前進的動力,
卻往往是最難把持的防線。
設定目標、指標,固然是重要的,但更實際地看待成果,更重視過程中的細節,
或許才是真的能引領我們達成目標,甚至出現意外收穫的關鍵。
就像是這次的公開信,其實我當時的想法真的很簡單,很單純,也很直接。
那天傍晚,我看到世界衛生組織幹事長譚德塞博士於公開記者會上將臺灣
與種族歧視做出連結、點名臺灣並提出指控之時,一股強烈的衝擊與沈重的
感受,隔著螢幕襲來。我深刻認知,種族歧視在現今國際社會上,是一個
受到高度重視,且全球持續在努力消弭的問題,也知道長期堅守進步價值
與尊重多元的臺灣,若當真在國際社會的印象裡與種族歧視產生連結,
對臺灣的國際形象,將會有一定的傷害。而對於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我來說,
這個指控其實也是直接的在衝擊著我的認同因為這些價值,一直都是
組成我認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當下,我心裡所想的,其實並非代表
任何人發聲,也沒有料想到自己的聲音,能有機會被傳播出去,而單純就是
作為一個學生,作為一個臺灣人,我希望我能將我所認識的臺灣跟想法傳達
出去。因此,從我的視角看來,這個影片自始至終,都不曾是一件大事。
而我也相信,
自己只是在那個當下,
努力做好了我可以勇敢去做、
並且相信是對的事情,
僅此而已。
然而,在影片發佈之後,那一天我一覺醒來,我發現事情早已超出我的
預料之外。伴隨大量關注的,是近乎窒息的壓力,與無法選擇的生活剝奪。
但我沒有慌,只是閉上眼睛,冷靜下來,從頭想了一遍,自己最初為何
要做這件事,與原先希望可以達成的目標。
當我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有一大部分,早已不屬於自己。我曾經懊惱,
也曾經難過,深怕自己再也無法任性。但後來我換一個角度想,了解到的是,
關注是一種責任,話語權更是。而對我來說,就誠如最初的想法一般,
這是一件,我能做好的,重要的小事,而今日能有幸得到這樣除了事件本身
以外,意外的禮物的我,也有責任要把這個影響力,發揮得更好。
於我而言,一件事情的結果,是當事過境遷之後,我回頭重新去審視整個
過程,並用以滋養下一次成長的養分。但選擇做一件事情的初衷,才是驅使我
為對的事情,採取行動並能持續堅持下去,最根本的原因而這兩者是分開的。
前者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是超出我們所能控制的,所以事先預想得過多,
有時造就的反而是膽怯,而事先預期的太廣、不切實際,又容易讓執行的
心境變質。在公開信的事件裡,正是初衷的堅守,穩固著我在壓力環伺之時,
並沒有動搖也沒有被擊潰,並持續為堅持的價值努力,最大的關鍵。
寫自己的劇本,別做別人故事裡的四不像
第二件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要寫自己的劇本,那就請你停止模仿別人的故事,
別做別人故事裡的四不像。
我們從小到大,聽過無數個來自全世界「成功人士」的故事,也聽過無數種
所謂「成功」的方法。這邊姑且不論成功的定義,但我們其實都知道,沒有人
可以完全複製另一個人的人生。而每一個我們所能在事後看見的成果,也都是
無數個機會、努力、巧合、甚至帶點幸運,所堆砌而成的。
我們不可能去重現這其中每一個點滴,
更沒有必要在別人的故事裡,
成為一個四不像。
在世界聯合學院唸書的時候,我在極短的時間裡,看見了有生以來,最多的不同。
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同學,一同生活在一座小島上,度過700多個日子。我聽見
來自西薩哈拉的同學,訴說著他從沒有水電的難民營,乘載著漫漫黃沙成長,
到進入聯合國會議廳,表達希望終有一天能讓西薩哈拉人擁有自己的家、
不再恐懼黑夜、不再被世界遺忘的故事。也聽著肯亞學妹,因了解到自己的
小阿姨接受割禮的過程與後續影響,而開始從事幼年女性衛教,希望透過教育
讓割禮消失在部落之中的故事。更聽著寮國學長因為小時候受到當地傳教士幫助,
獲得學習英文及接受完整教育的機會,因此著手創辦鄉間英語課後輔導班,
不僅免費提供鄉村的孩子英語教學,更透過在全球募款的方式,每年協助近50位
學童就學。
在那個環境裡,我們時常在擔心自己會不會相形之下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人,
擔心自己的故事沒有其他同學的驚心動魄、發人深省,擔心沒有經歷這些獨特的
關卡,就無法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但後來,在聽過無數個,有些超乎想像,
有些不那麼有距離卻仍舊引起漣漪的故事後,我發現,
一個故事之所以感動,
從來就不只是因為其中的情節,
更是因為人們能在這個故事裡,
看見主角的靈魂與真實。
一個人的故事,之所以能啟發他人,是因為聽者,能從字句中,聽見主講者
走過的痕跡、揮灑的努力。唯有當我們揮別他人的安排、別人的劇本,踏上
自己故事的道路時,才有明明怕得要死,卻仍舊前行的勇敢;才有跌的渾身是傷,
卻仍舊痛快淋漓的成長;也才有機會譜出真正能觸動人心,具影響力的,屬於
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
https://vivilinwei.files.wordpress.com/2020/06/dsc00098.png?w=1024
在這個世代,因為網路及社群媒體的興起,資訊傳播變得快速,資訊量也隨之
爆炸。人與人之間,觸及的門檻變低,聯繫的距離變近,我們不一定要在
世界聯合學院這樣的環境裡,也能接觸到多元的價值、文化與故事。也因此,
我們變得好習慣於期待別人給我們解答,好習慣於用他人的安排餵養我們的
未來,也好習慣於用他人的言語,綁架自己,用他人的標準,評斷自己。
我們花了好多的時間,應該說,是大部分的時間,在別人的故事與責任裡打轉。
然後花了太少的時間,沈澱下來,好好陪伴自己,了解自己,與每個不同角色
的自己對話,刻畫自己劇本的走向。我們期待著自己的生活能變得更好,
但卻花了過多的心力,在評價自己努力的方式,是否符合別人眼中的標準。
但其實,而正因為我們生而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有最適合的、最擅長的方式,
沒有哪個是保證能達到什麼的,也沒有哪個是所有人都應該去效法的。
我們的世代,
不需要再去模仿誰,
也不需要多一個讓人模仿的模板,
但我們需要更多,
願意鼓勵大家、跟大家一起努力、
一起挫折、一起前行的人。
就誠如魏德聖導演在講述他的最新計畫豐盛之城的時候曾說,
在臺灣人的故事裡:
「你只有知道你從何而來,才知道你從何而去。」
魏德聖 導演
於我而言,在每個人自己的故事裡,亦是如此。你唯有傾聽自己的心,不為
旁人的劇本所左右,也不一昧追隨他人的故事,才有可能譜出自己的故事,
也才有可能活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永遠別忘記,你不是孤單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奮力前進的同時,也別忘記,找到那股支持你的力量。
幾年前,為臺灣而教的董事長劉安婷在國北教大的畢業演講曾經提到,
當他母親罹患癌症時,他用盡全力地念書,拿著一百分的考卷回家放在媽媽
房間裡,希望這樣的舉措,能讓母親多愛她一些些。然而,當他母親發現這個
想法時,母親的回覆是「無論做得好,亦或是壞,我本來就愛你了。」
在聽到這句話當下,我的眼眶也紅了起來。
我想起那年在阿姆斯特丹機場擁抱著母親,一句話也沒有說,就聲淚俱下的
溫暖與感動。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一個人搭長途車,一個人出國比賽、
參加活動,一個人獨立自理。不只是因為我不想讓父母擔心,也是因為倔強,
不想因為年紀小,自理能力無法被信任,而失去做想做的事情的機會。所以
我很少想家,應該說,我很少讓想家,成為一件可以察覺的事。
十八歲那年,我第一次橫跨歐亞大陸,到荷蘭求學,上飛機前,父親只跟我
說了兩個字,「活著」。而我也就這樣,抱持著既興奮又稍有緊張的心情
與滿腔的憨膽,踏上了九千公里外的國度,而這一去,就是兩年。我曾經相信,
只要我生活能自理,只要我語言可以克服,一切,就不會那麼困難。
但我錯了,原來父親的那句活著,是有含義的。
因為活著,最簡單,卻也最難。
在學期中間,有一次,母親決定到荷蘭看我,而那也是他第一次踏上人生
地不熟,語言不通也不知該如何求救的異國。在阿姆斯特丹機場,我看見媽媽
的時候,那是我這麼長時間以來,第一次在公眾場合哭得像個孩子。我一頭
塞進媽媽的懷裡,什麼話也沒說,就哭著,抱著。好像所有的困難,在那一刻,
都被媽媽堅實的接住了,好像所有的苦痛,都被理解了。
https://vivilinwei.files.wordpress.com/2020/06/una_0365.png?w=1024
我想,許多在外地念書、工作,或是因為各種原因長期無法見到家人的遊子,
興許都有這樣的感覺。而我相信在今天之後,也有許多畢業生會在接下來
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環境,踏上遠途。然而自從離開之後,我發現,
每一次回家,家裡的擺設雖相同,父母卻老了好多,而我們,也改變了不少。
即便在他們眼裡,我們終究是那個孩子,但實際上,雙方的頻率,又需要一段
時間磨合、找回共鳴。這個過程有時候很煩、很累,會焦躁的讓人幾乎要放棄
溝通,或甚至想要直接冷處理。但當我們冷靜下來思考,就會發現,其實雙方,
都只是希望對方多一點的理解,也只是都在愛人跟表達愛的方式上,找錯了
頻率。可是那份愛,其實一直都在,就像家,對我來說,也始終是那股支持著我,
最堅實的力量。
短篇小說之王,法國作家莫泊桑曾經說過:
「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
有時,我們可能脆弱的一句話就淚流滿面;
有時,也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
法國作家 莫泊桑
找到支持你的力量,可以是家人、朋友、伴侶、或是任何支撐著你的隊友,
也可能是來自在堅守著同一個理念,並肩同行但素昧平生的人們。他們
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你,甚至有可能永遠都跟你有些許衝突、觀念差距,
但那從不代表,他們不再支持你,只是支持的方式,可能還需要磨合、需要平衡。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會一股腦兒的溫柔相待,但也不代表我們應該放棄溫柔、
放棄溫暖。然而在崎嶇蜿蜒的奮鬥路上,找到那股支持的力量,撐著我們
堅守著良善與真實,顯得格外重要
因為這股力量,正是能讓我們在受了傷之後,仍舊願意再站起來;
在自信被消磨後,仍舊可以不忘記自己最初的樣子;
在熱情逐漸消散時,能慢慢拾起黑暗裡的光,再重新點燃炙熱的渴望。
就像我的媽媽在阿姆斯特丹機場,給我的那個無聲卻極度溫暖的擁抱一樣,
是他的堅定支持,讓我有力量繼續前行,也讓我始終沒有忘記,原來自己並不孤單。
大學畢業不是分界,只是另一個日常的小節
人們總說大學畢業,是進入社會的開始。但我覺得,這個分界法,或許太生硬了。
就像每一個生日、節日,跟其他的日子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我們多賦予了
他們一些額外的意義。期待各位畢業生,今天走出學校的大門之後,也能堅守著,
你從以前到現在,到未來十年、二十年,都想持續保有的態度與信念。
今天在這裡,我想為各位畢業生,也為自己,許下幾個願望。
願我們在看更多世界真實的面向後,還能仔細做好每一件重要的小事,溫柔的
面對這個有時殘忍的世界,而始終不至於成為,那些曾經討厭的樣貌,也不至於
熱情匱乏。也願我們都能記得自己最初的樣子,不論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
都能開出屬於自己,燦爛的花。
畢業快樂,謝謝大家!
2020/06/13
https://youtu.be/pd8zUdoWRaQ 林薇Vivi 國立聯合大學畢業演講 完整版影片
聯合大學畢典,曾經讓參與校園歌喉戰的應屆畢業生王文宣學長,
在舞台上表演。而林薇應該是22歲登上聯合大禮堂的人之中,
再一次讓人感動莫名的一場活動,也很謝謝她能公開演講稿,
讓我們這些無緣參與的人,能夠在這個特別的一年,在校生經歷了
晚開學與晚放假,出入都要量體溫與戴口罩的情況下,見證一場精彩
的公開演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4.9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UU_Talk/M.1602629141.A.E6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