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 Look Away (Werk ohne Autor) 無主之作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2018)
Country : Germany
Score : 7.5/10
榮獲奧斯卡第91屆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兩項提名。以當代視覺藝術大師、畫家葛哈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前半生為藍本,其畫作曾於2012年創下了在世藝術家作品的最高價格紀錄。本片乃以其前半身串起納粹希特勒、東西德之間藝術與政治的牽扯,從西元1937年至1966年,橫跨二戰時期前後,依男主Kurt Barnert的人生進程分為四大段,一是幼童時期姨甥之間的情感與阿姨Elisabeth May的自由奔放思想對他產生的影響、二是與醫生Carl Seeband之女Ellie相識相戀結婚。三是Kurt夫妻倆在柏林圍牆建造前到達西德展開新生活。四是Kurt在杜塞道夫大學體驗西德藝術觀所帶來的衝擊與突破創作困境展現獨特才華。大半時間的情節重心聚焦於藝術探索的主軸,而以二戰納粹和東德共產體制為背景元素,用來推動情節走向及襯托藝術探索劇情主軸。姑姑 Elizabeth這個角色很美,事實上也是天才一名,跟男主角很多行為與話語都有相互關聯,包括對於世界運作的領悟、進入教授房間內同樣的觀察入微,影末的公車合奏呼應著片頭,不同的是,這次享受當下的人不是Elizabeth,而是長大後的Kurt,對於記憶中的姑姑的一種細細思念與懷想。「永遠不要把目光移開。」(Never look away.)導演解釋道,「它的意思是不要讓罪犯因為看不見自己在做什麼而覺得好過。不要把目光從你認為已知的事物上移開,用你的感官來檢驗你對現實的估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9年11月9日是 #柏林圍牆 倒下三十周年,今年的德國紀念活動以前東德地區和平革命為主題展開。 《明周文化》資深編輯陳伊敏在前東德城市探尋歷史的蹤迹,尋訪時代舊場景和被淡忘的小人物。她寫道:「圍牆高聳的年代,有人選擇拚死越境,有人選擇走上街頭疾呼,有人選擇留守家園,狹縫中尋求自由……三十年過...
柏林圍牆 影響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歷史性的那一刻,你在做什麼?》
昨夜守著阿富汗的發展,時時刻刻,等到總統已經逃離的消息被証實,喀布爾的夕陽尚未落下,阿富汗政府已經宣告垮台。
一群人混亂又瘋狂地擠在機場,為了未來,為了求一缐生機。連美國在阿富汗最高指揮官,也無法從容,好好打包行李。他們錯估形勢,人只好擠在一堆大使館員工中,與外交人員一起搭乘軍事飛機,飛離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到達,如今也來不及感慨回首的荒土。
歷史上這樣的歷史時刻並不少見。
1949年國共內戰如此:1975年越戰如此:2011年突尼西亞動盪如此:1986年菲律賓馬可仕政權如此:1979年伊朗巴勒維二世如此。
戰爭、政權鬥爭,可以持續很久,可是最末篇章,總是以「一瀉千里」,突然演完了。
完了,就這兩個字。一個關鍵轉折點出現,軍心潰散了,戰士不戰而降,領導人求自保先溜了。
二十年的征戰,居然可以在兩天的時間總結。
人性在這短暫的、流星般的結局過程,赤裸裸到令人震驚也心疼。
而德國總理梅克爾是這個混亂局勢下,發言最清楚的領導人之一。她明白表示:德國必須緊急從阿富汗撤離10,000人,並警告阿富汗政局一夕間崩潰,將對未來帶來深遠影響。
梅克爾16日在基督教民主黨(CDU)閉門會議提出她對阿富汗情勢的憂慮。梅克爾表示,需要撤離的人數多達10,000人,包括2,500名為德國工作的阿富汗人員,以及人權運動者、律師等群體。她說:「我們正處於艱難時刻。現在,我們必須全力專注於救援任務。」
我近期主要閲讀書寫的書籍正是梅克爾傳記,昨夜之後,我開始想:柏林圍牆倒塌的歷史時刻,梅克爾在做什麼?
柏林圍牆倒塌時,她也是如我的昨夜,時時刻刻盯著紐約時報、CNN、BBC⋯⋯每十分鐘關注一個重大發展嗎?
在柏林圍牆事件之前她已經非常渴望西方的自由價值,一度動念「六十歲退休後」申請移民至西柏林。她的雙親不以為然,最後她打消了念頭,原因是:「只要想到有一天我可以拿到一本西德護照,東德會讓我不可忍受。」
為了維持心情平靜,32歲的她務實的在自己內心築起了柏林圍牆,不要渴望,以免痛苦。
就這樣她在東德度過了三十五年認命的人生。習慣了,她安穩的生活於德國東北荒寂的風光,準備在這裡耗上一輩子。
三十二歲時的梅克爾如一位平凡的科學家,她完全看不出任何跡象三年後柏林圍牆會倒塌:她沒有料到當時蘇聯已經經濟破產,一切即將改變,更看不出五年後蘇聯即將解體。
歷史時刻來了!就在她心中放棄申請西柏林護照後三年,柏林圍牆倒了。
梅克爾不是天縱英明型的人物,她的沉穩多過於遠見:這和丘吉爾剛好相反。
哈,她不但沒有親臨現場,參與反抗,也沒有守住電視廣播。
1989年11月九日,歷史性的一天,梅克爾正和一位女性朋友一起約好,享受蒸氣浴。她渾然不覺從年初開始的波蘭團結工聯⋯⋯已經預告了驚天動地的歷史事件。
她在一片迷霧的蒸氣浴中,和女友聊著生活瑣事。
直到走出蒸汽間,一名櫃台的女士告訴了她這個天大的消息,她才知道世界已經改變。
當然,那個時候的她不會預知這包括了她後半人生的全盤改寫。
一個平凡無奇、壓抑自己渴望西方價值的女人,三十五歲,踏出了芬蘭蒸汽室後,很快地改寫她的人生。
那一夜,她沒有回家,也不是前往柏林圍牆。她開著車子,穿越已經沒有人站崗的檢查哨,進入西柏林。那是她三年前的夢想之地,以為自己此生永遠到不了之處。
不知不覺中,她走進一間屋子,她並不認識屋子的主人,她介紹自己來自東德,主人和她歷史性地敬了一杯酒:之後什麼念頭也沒有,街頭到處是狂歡的人,那一天東西柏林徹夜未眠,而她,只是靜靜的回了家。
她錯過了歷史時刻,但即時到了西柏林與陌生人乾了一杯,所有的歷史都將改變,從此改寫。
她決定深思,自己的下一步人生。她不急著衝至事件現場,鋤頭是為了深墾未來的時代,不只敲下磚牆。
好好睡了一覺,第二天,她和妹妹一起去了西柏林最富盛名的大道:帝候大道,在人群中吶喊,歡樂⋯⋯
一個月之後,她跟著教會牧師介紹,加入「民主覺醒黨」。
第二年,36歲,她向任教大學請長假,成為新聞發言人。
她開始走上從政之路了!
這位不求快的女人,動作一點也不慢。她遵循自己心中的理念,可慢一步,可快一些。
就是這樣忽慢忽快的速度,一生不變對自由價值的堅定,關於自由從來不因權位或利害關係而放棄的女性,在二十一世紀成為典範。
僅管她錯過了柏林圍牆倒塌的歷史時刻,而且人泡在芬蘭浴中。
浴池的迷霧,沒有真正擋住她的眼睛。
柏林圍牆 影響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的劇作為何能備受喜愛?因為你熱愛人群,堅信人會改變。德瑞曼,不論你多常在戲劇中強調這點,但人類是不會改變的!」漢普部長
.
柏林圍牆倒榻前,東德政府培養無數秘密警察,監聽監視人民的一舉一動,壓制任何可能的反動思想。秘密警察衛斯勒負責監聽廣受歡迎的劇作家德瑞曼和他的演員女友克莉絲塔,衛斯勒在監聽的過程中,漸漸對兩人產生情感,甚至興起了保護的念頭...
.
關於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導演的《#竊聽風暴》。
.
一,衛斯勒為人冷靜,處事一絲不苟,然而,他在監聽德瑞曼和克莉絲塔的過程中,感受到克莉絲塔內心無法拋下的自卑、無奈與哀傷,感受到德瑞曼對於國家體制的憤慨與渴望發聲爭取公義的理想。衛斯勒越是熟悉德瑞曼與克莉絲塔的人與事,也就越投入、越對兩人處境感同身受。#衛斯勒的心境大概就像追看戲劇的狂熱影迷,為著螢幕上的惡人而飆罵,或是為著主角們無疾而終的戀情而傷心。
.
看(聽)戲到著迷且無可自拔,最終被戲劇所感動,成為戲劇裡呈現的理想人性該有的高貴模樣。《竊聽風暴》像是一部獻給戲劇與影迷的情書,訴說了戲劇的影響力,也訴說了黑暗時刻,人性可能的救贖之路。
.
二,「妳不需要他(漢普部長),請留在這,不要去找他。」德瑞曼
「能不去嗎?我不需要靠他嗎?我不需要靠這整個體制嗎?那你呢?你也不需要嗎?還是只比我少一點?#你的做法不也像陪他們上床?那又是為了什麼?就算你再有才華或理念,他們還是可以毀了你。因為只有他們才能決定我們演什麼、由誰來演、由誰負責導戲。你不會想落得跟雅斯卡一樣的下場,我也不想,這就是我為何得要赴約的原因。」克莉絲塔
.
如何扼殺一個人的聲音:要不拉攏對方,成為共同利益者(剝削他人以爭取高位),要不邊緣化反抗者,截斷任何的資源與發聲管道,耐心等待反抗者的熱情逐漸消失。《竊聽風暴》說最恐怖的刑罰,不是死刑,而是利用權力之便,無聲無息地消磨掉一個人的生存意志。
.
三,曾經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秘密警察,卻在一次行動中,展現出高貴的情操、妥協多年的劇作家,不顧危險向西德發聲,訴說東德的困境,然而勇敢的舉動,卻換來一場悲劇,這樣的代價是值得或不值得?演員面臨愛情與麵包無法兼顧的兩難時,該如何抉擇?沒有了舞台的演員,還能找到生存的價值與意義嗎?《竊聽風暴》翻玩著:高貴與恐怖、希望與死亡、愛情與背叛、國家與個人的選擇題,在噤聲與思想審查的年代,每一個選擇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看著《竊聽風暴》,很難不想起台灣解嚴前的日子,也很難不對真假新聞全部混在一起的現下困境感到惆悵。
.
四,《竊聽風暴》片中,德瑞曼的導演好友雅斯卡因為批評國家而被列入黑名單,雅斯卡輕生前送德瑞曼「#獻給好人的奏鳴曲」琴譜。雅斯卡自殺後,德瑞曼演奏這首曲子紀念朋友。監聽德瑞曼的衛斯勒在聽到這首曲子時,不禁感動落淚,這是衛斯勒第一次展現情感,訴說藝術的力量,解放衛斯勒內心的柔軟面(#情感注入了工作讓監聽不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參與監聽者生命的一部分)。
.
多年後,柏林圍牆倒塌,德瑞曼獲知自己的住處曾被長期監聽,他在家中說了許多反對國家的言論,為何從來沒被秘密警察逮捕與定罪?德瑞曼在調閱東德時代的秘密檔案後,明白監聽他的秘密警察「HGW XX/7」一直暗中保護自己。德瑞曼在得知 HGW XX/7 的真實身份後,沒有親自跟對方道謝,而是寫了一本名為《獻給好人的奏鳴曲》的書,紀念自己的好友與克莉絲塔,同時感謝這位無名的守護者的幫助。
.
《竊聽風暴》令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單》(黑暗年代的人性光輝),但《竊聽風暴》沒那麼激情,也沒那麼史詩,它在幾個簡單的角色人物中,提煉出了愛與情感,並訴說:#一份微小的力量其實是可以造成一點點的漣漪與一點點的改變。
.
不管看幾次《竊聽風暴》,結局總會逼出我的淚水,為著「這本小說,謹獻給 HGW XX/7,致上最深的感謝」這幾個字,也為著影片的最後兩句台詞。
.
「要包起來送人嗎?」書店店員
「不用了,#這是給我的。」衛斯勒
.
一群人走過了黑暗的時代,他們都不完美,都犯過錯,但最終他們都選擇正視(記憶)錯誤,並付諸行動來對抗錯誤(無論是暗中幫助受害者或是透過書寫表達感激並記錄一個時代的悲劇)。
.
五,《竊聽風暴》的演員出色,尤其喜歡飾演衛斯勒的 #Ulrich_Mühe ,他的冷靜、寂寞、寡言、懊悔、疼惜...每一個情感面向都處理得細膩動人,可惜 Ulrich Mühe 在《竊聽風暴》推出隔年,即因胃癌過世。
柏林圍牆 影響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年11月9日是 #柏林圍牆 倒下三十周年,今年的德國紀念活動以前東德地區和平革命為主題展開。
《明周文化》資深編輯陳伊敏在前東德城市探尋歷史的蹤迹,尋訪時代舊場景和被淡忘的小人物。她寫道:「圍牆高聳的年代,有人選擇拚死越境,有人選擇走上街頭疾呼,有人選擇留守家園,狹縫中尋求自由……三十年過去了,當日的選擇如何影響今日的生活?」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9oEFy6WvOg/hqdefault.jpg)
柏林圍牆 影響 在 【 志祺七七】「柏林圍牆」是不小心被推倒的!?倒塌後的30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柏林圍牆 倒下30年,一個西德家庭的東德記憶: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4092923 → 柏林圍牆 倒塌30年全球圍牆越來越多:https ... ... <看更多>
柏林圍牆 影響 在 [DSE歷史筆記] 冷戰篇EP10 柏林圍牆事件小目錄 的推薦與評價
[DSE歷史筆記] 冷戰篇EP10 柏林圍牆事件小目錄: 1.背景~為何會想建圍牆呢? 2.過程~這是怎樣發生呢? 3.影響~對冷戰有甚麼影響?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