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被當男生養
最近聽到一個故事,是一個女生從小被當男生養的過程。似乎家裡一直想要生男生,可是始終未能如願。一方面是家長的投射,把某個女孩子當成了男生帶,二方面也是孩子體察父母的心意,想要彌補父母的遺憾,自然而然地行為向男生靠攏。
她到青少年之前,也真的把自己當男生看。喜歡打球、會打架,跟男孩相處還比女孩開心。她常穿褲子,愛冒險、敢講話,有正義感、領導力強,連女生都喜歡她。
只是,她覺得要學習好好扮演一個女生,一直有點困難,她以「女生」這個生物性別自居,常感覺格格不入。她不是特例,我聽過身邊幾個朋友,也有類似的狀況。也有媽媽很喜歡女生,所以把男孩子當女生養的例子。我碰過一個男孩子,媽媽還特別讓他留長一點的頭髮,撒嬌、鬧脾氣的時候,比女生還像女生。
性別認同,是自我認同的重要部分。其實,這是非常個人,非常需要尊重當事人自己選擇的部分。
有些孩子,確實天生異性特質特別明顯,我認為,就是尊重孩子自己個人的發展。我們讓孩子知道,這個社會上的規範是什麼,但要不要要求孩子表現出性別配合行為,我建議這個部分,跟孩子討論,讓孩子實驗,而不是每件事都以父母的意願強制要求。
像是女孩子可以喜歡玩汽車,或者穿褲裝,剪短頭髮,只要不違反學校的規範。但儘管違反學校規範,像是女生想穿褲子,男生想穿裙子,我覺得還是要以團體生活的角度出發,讓孩子了解,在團體中特立獨行對自己常見的壞處,而不是講完規定就畫下句點。
我覺得比較有疑慮的是,家長透過操弄孩子的行為,來達到自我滿足。尤其是性別認同這件事,剛開始家長可能只是好玩,但真的可能陪上孩子的幸福。有些家長,儘管表面上沒有特別要求,但家長本身的強烈渴求,會讓孩子大幅改變自己的性別相關行為,來取悅父母。
性別行為,是需要學習的。所以我才常建議單親家庭的孩子(大部分是母子),如果家中的男性親戚有餘力,可以多跟男孩子相處,讓他有個楷模,反之亦然。我就曾遇到一個男性朋友,告訴我:「我從小就跟女生相處,在女生為主的環境長大,沒有男性可以學習!」
不管是學當男生,或女生,孩子在進行行為實驗的時候,我們在不違反社會規範太多的情況下,可以多鼓勵。然後多討論環境對孩子行為的回饋,幫助孩子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扮演自己的性別。
有些家長真的很在意,這個部分很僵化。男生要有男生的樣子,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孩子如果沒有如同家長的預期,就一直罵一直罵,有些言語,實在不堪入耳。
其實,現在社會已經很進步了,男生因為在意美容美髮,而能夠成名賺錢的例子也不少。女生公開表現很男性化的行為,反而可能成為特色。
家長自己要整理清楚,自己的缺憾,不能常希望孩子來補。我們自己有自己的人生,孩子有他的人生。有缺憾的人生很常見,留白也是一種美。如果自己觀念過不去,就要試著改變,而不是自己已經落後時代了,還要孩子來配合,維持自己的尊嚴,不願成長學習。
把關於性別的選擇還給孩子,因為這最終,不免是他自己的決定,這也是他的生活。我們可以試著多討論,而非妄加干預,不管什麼性別,孩子健康快樂,對父母的心理健康最有利。
----------------------------------------
《找一條回家的路》
博客來 http://ppt.cc/MlzTT
金石堂書店 http://ppt.cc/DhHA
誠品書店 http://ppt.cc/kdXG
洪仲清心理師的私人書櫃
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