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同您行鴨脷州街市>
飲食男女:港版築地|鴨脷洲街市海鮮 蔡瀾名廚力捧 即買即煮即食 $100條極罕荷包魚 魚油滿瀉
常言道:「欲嘗海上鮮,莫惜腰間錢。」香港人是海鮮癡,但要大魚大肉,吃蝦拆蟹,又要荷包不受傷,頸上不流血全身而退,很難。不過,近年卻有個地方,獲中外名廚、食家饕客盛讚不絕,說這裏不缺矜貴魚王,也不乏本地小鮮;最吸引是價錢合理,且可即買即煮即食。周末來這裏吃頓在地Seafood Brunch,比西貢、鯉魚門更精采,是名副其實的海鮮勝地,堪稱港版築地,這裏是—鴨脷洲市政街市。
近漁得食 特別關照
鴨脷洲市政大廈,鄰近鴨脷洲大街,該處原為填海地,於1999年啟用,樓高6層,地下是街市,二樓是熟食中心,為前市政局的第一座冷氣市政大廈。然而,區區市政街市變身海鮮食堂,絕非一朝一夕,故事得由避風塘對岸的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講起。
凌晨四時,漁船泊岸,一籮籮生蹦活跳的魚、蝦、蟹,被運進各大批發商的魚缸或門外的車隊。松哥,神話松記海鮮批發的掌舵人,正為颱風而銳減的海鮮而煩惱。「做這行最緊要勤力,所謂晨光第一線,便要起來工作了 。」他邊說,邊盤算開市動向,那種海鮮量多,要便宜地賣,那些海鮮量少,可托高價錢。松哥自少在香港仔長大,經營海鮮生意17年,既是鴨脷洲市政街市的批發之一,亦自設檔口做零售。
「鴨脷洲大街很有趣,就好像圍村一樣關係密切,水上人大多也有親戚關係,小時候身邊的朋友不是家裏有漁船,也是在街市賣魚,街市裏自然熟人多,好貨都預留給他們,所以海鮮質素比外面的要好。」他解釋道。
五、六十年代,鴨脷洲沿岸仍泊滿住家艇,建滿棚屋,隨着填海發展現代化,漁民上岸到大街居住,往市區營生,後來建成的市政街市,依然聚集了不少漁民後代。松哥指街市檔口,不少也是舊日在大街對出波地攞檔,再由政府安排恩恤徙置上戶,家族式小本經營,租金比外區便宜,海產定價自然實惠。「而且檔口之間從不會爭生意,款式各有主打,像我自己檔口主打貝殼類,若有時客人想找某某海魚,我們沒有貨也會介紹到隔壁,甚麼同行如敵國,在這裏從不發生。」松哥道。
漁民之後 獨家貨源
正午之前,批發市場的海鮮陸續抵達鴨脷洲市政街市。街市中的魚檔,門面不似西貢、流浮山,甚至市區街市那些大型海鮮檔般光鮮堂皇,擺賣日本直送長腳蟹、加拿大巨型象拔蚌等矜貴飛機貨,但只要留意腳邊的魚缸、冰枱、發泡膠箱,或找來經驗豐富的檔主問問,總會找到同樣好吃的時令海鮮。「今天嘛?人多的話就吃大老鼠斑吧!」有記魚枱老闆有仔,隨手便從放在地下的紅A水盆中撈出一尾近兩斤的野生老鼠斑。老鼠斑位居香港「四大魚王」之首,皮色晶白帶斑點,味濃肉滑,是宴客擺酒的派頭指標,平日僅在高級酒家見其蹤影 。放下魚王,有仔又拿起一尾外皮凹凸嶙峋,橙橙黃黃,狀似珊瑚岩礁的深海怪物。「這石頭魚也好吃啊!可以油浸或者清蒸,魚肉像雞肉般滑,不過就是眼看手勿動,此魚背刺帶有劇毒。」
有仔也是漁民家族,之後上岸賣海鮮,再刁鑽的海魚,他們也吃過。「三刀、冧蚌、荷包魚、七日鮮,這些都是我的愛魚,現在量少,能夠收回來,也自已留下嚐鮮吧!」他笑說。他說長得似觀賞水族魚,僅手掌大小,渾身鮮黃的荷包魚,近年更是升價不少,越來越難找。「荷包魚吃起來那魚油齒頰留香,叫人難忘,加上沒有養殖,一定是野生的,幾両重已經要價$200、$300,往往告知食家熟客有貨,他們便會呼朋喚友,前來特地品嚐。」有仔更指,這些刁鑽小鮮大多來自近岸水域,不過是一些退休漁戶,日常出海閒釣回來。「很多公公婆婆一早出海打網仔,有時網到這些好東西,賣個好價錢,在此寄賣賺一頓茶錢罷了。」有仔的貼士是,艇家大多中午便帶魚穫回來吃飯,生客大可十二時來街市碰碰運氣,幸運的話便有機會碰到這些好魚。
烹魚老手 大巧不工
遇上好魚,就地即煮即食,是這裏的一大特色。做法就像韓國首爾鷺梁津、釜山機張那般,幾步路程,一條電梯,上二樓熟食中心即可加工處理。不要看熟食中心間間似茶記賣咖啡,實情都是烹調海鮮的高手,不少名人食家也是座上客。「要講到訪過的名人, 第一個是劉健威,第二個就是蔡瀾,記得蔡瀾有一次給人騙了買一尾大鱲魚,那尾魚大大一條, 卻不怎麼好吃,肉粗得很。」市政大廈二樓陳新記老闆忠哥,講得眉飛色舞,似回憶昨日的事一般。
他三歲便隨父親搬到鴨脷洲做大牌檔,賣手打魚蛋粉麵。那時全鴨脷洲有十二個牌檔,原在大街球場爛地經營,後來市政街市落成,便只剩下栢記、珠記、耀記、德發、食記,與忠哥一家經營的陳新記。他們扎根鴨脷洲70年,現在生意也逐步交到第三代。「以前不是做海鮮的,政府那時規定是這樣的,你賣咖啡就只能賣咖啡 ,不能賣別的,搬上市政大廈後,就甚麼也可以賣。」他說,那時城巴在附近設車廠,巴士司機落更吃午餐,便開始買海鮮進來,讓他們這些茶檔加工料理,誰知愈做愈紅。忠哥說這裏獨一無二,生意遇上沙士、肺炎也不怕,要不是限聚令,每逢午市、茶市,一層熟食中心足足坐滿六、七百人,十分墟冚。
「我們自家沒賣海鮮,不會像外面會調貨。」海鮮加工收費實惠、公道,或是這裏生意之道,明碼實價,忠哥做薑葱炒、紅燜、椒鹽,通通收$50/斤起,清蒸、白灼則$40/斤起。做法沒有創意花款,精美擺盤亦欠奉,但勝在火候準繩。薑葱炒藍蟹,油泡再炒,不失鮮味。椒鹽鮑魚、瀨尿蝦,猛油快炸,乾身香口,不失鮮味,但最好的始終是蒸魚。「蒸魚要留意時間,魚身大小,厚薄不同,都要分門別類,好像我們這個9,000火數的蒸爐,蒸泥鯭不用5分鐘,蒸斑類就需時11、12分鐘,我們從不用校鬧鐘看時間的。」天天蒸魚吃魚的忠哥,講得輕鬆,但在忙亂的廚房中,由小小的荷包魚、帶鱗的將軍甲、厚肉的白鯧,也蒸得恰到好處,魚肉從不過老, 絕對是經驗之談。
饕客心水 街坊名物
平民熟食中心,沒有靚景,裝修欠奉,能夠打出名堂,亦有賴一班食家名廚識貨,資深食評人KC 早在十年前,已經是這裏的常客,不時撰文推介。「 其實我不是專程走來鴨脷洲的,那時巧合在這邊民政處工作,才跟這街市的朋友熟稔起來。」KC說。後來,他更在這裏為網友粉絲,辦過幾次海鮮飯局,單單辦貨每趟便是兩、三萬元,相熟的海鮮檔主,只要收到KC 一個電話,便馬上為他預留好貨。榮興鮮魚老闆肥仔與KC是相熟多年的老友, 一見面就問KC何時再辦飯局。「我知道他的口味,甚麼也會為他預先準備好。」肥仔說道。一邊便撈出斤多的紅斑與臘腸斑,兩尾好魚讓KC 挑選,紅斑雖好,但臘腸斑雖較冷門,但必是野生,魚味上佳,肉質爽滑不輸東星,坊間多見冰枱貨,游水少有,而且比紅斑抵食,便馬上要下。接着,KC眼尾留意到一盤本灣奄仔蟹,老實不客氣便說︰「給我些夠膏的,不然待會出來不好看啊!」
幫襯十年,是日靚貨總不會錯過,但有一款海鮮 ,KC吃過又吃。這正是九節蝦,蝦身只比赤米大一點,僅尾指般的大小,但KC見到依舊拍手叫好。「九節蝦是這裏的代表作,我有時獨個前來,就為淨食一碟蝦。」KC說,九節蝦大多也是近岸的蝦艇補捉,可遇不可求,白灼嚐鮮,蝦頭多汁水潤,蝦身爽脆甘甜,甜度是一般的海中蝦,甚至再貴價的花竹也沒法比。正是這些本地海產的鮮甜,留住老饕。「西貢海鮮酒家吃海鮮,魚鮮大多也是飛機貨,甚至是從香港仔運往西貢,選擇比這裏真的差太多,而且這裏的魚檔尚算老實,海魚、養魚如實相告,你總能買到好東西。」KC說。
食家推崇市政街市刁鑽罕有的本地海產,但在這裏又何止魚蝦蟹,其實尚有許多地道馳名小吃,識途老馬來吃海鮮之餘,也必點熟食中心賣的炸三寶,三寶非甚麼煎釀三寶,而是生炸新鮮手包蝦肉雲吞,還有昔日水上人拿手的門鱔魚皮、魚蛋,全部即叫即炸,香口非常。 陳新記的南乳豬手也是名物,件件燜得酥軟,連皮帶筋,滷藥風味十足,不比區外名店輸蝕。海鮮餐欠一份甜點,看看隔壁在歎茶的街坊吧!奶茶旁邊炸得又脆又香的一口西多,堆得似座小山,淋上煉奶、牛油,一口一件,甜膩燙嘴。
小小一個街市引人入勝,這道全港獨有的鄰里風景,其實並非理所當然。在這營生的海鮮檔檔主,總跟記者訴苦,工作辛苦濕手濕腳,年輕人不願入行,無以為繼;講起那些罕有的三刀、冧蚌,又慨嘆艇家退休,漁穫不如前;老一輩的街坊,又叫你望望避風塘,漁船蝦艇給豪華遊艇取代……美味海鮮或許只是引子,這個社區背後其實有更多更多,值得我們注意、細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座落於京畿道加平郡的晨靜樹木園,美麗花朵覆蓋著的33萬㎡大型庭園。在群花盛開的庭園和蔚然蔥鬱的松樹林間, 遊客可舒適地享受大自然山林浴,還可以欣賞到包括水仙花、鬱金香、木槿花與菊花等各式各樣美麗的野生花草。晨靜樹木園於1996年5月正式開放,由三育大學園藝系韓尚慶教授所創立,以悠久歷史自豪的樹木園所...
棚屋 花 盆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兩天中華商場因一部電視劇搭建了還原度極高的場景而成為網路談論的焦點,有一些沒經歷過中華商場歷史的朋友在問中華商場位於哪裡?裡面賣些什麼?為什麼會拆掉?所以我再次分享這部多年前製作的中華商場紀錄片,答案就在影片裡。
三年半前(2013年7月30日),我製作了這部名為「中華商場的興衰」的紀錄片,當時的聲音檔是取自網路上,音質不是很好,也唸錯了幾個字。後來,曾任中廣音樂網「音樂萬花筒」節目主持人的李蝶菲女士與我聯繫,表示願意幫我錄製這段影片的旁白,這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就在今天(2017年1月17日),我終於把這部嘔心瀝血的作品重新製作完畢,影片配上了李蝶菲女士的專業旁白,和一時之選的音樂(蕭邦的 Funeral March),以全新的風貌呈現給大家!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百忙中撥冗前往錄音室錄製旁白的李蝶菲女士,您的聲音令這部影片更加動人,非常謝謝您!真的很感動!
下面的文字,是我在2013年首次發表這部紀錄片時所寫的。
1961年4月落成、1992年10月拆除,僅擁有短短31年半歷史的中華商場,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最近,我和大家一同回顧了不少中華商場的照片與歷史,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篇由鄭懿瀛先生所撰寫的《中華商場的興衰》,為中華商場的崛起與毀滅,下了極佳的註腳;於是,我以這篇文字為主幹,輔以這陣子所分享的照片,每天騰出一些時間來進行製作,終於在今天完成了這部影片,獻給我所魂縈夢牽的中華商場。
YouTube 版本:https://youtu.be/PQORAXavsV0
中華商場的興衰
文/鄭懿瀛
一九六一年(民國五十年),沿著縱貫鐵路線,台北市中華路兩旁矗立起了八棟連棟的建築物,隨著許多店家的遷入,這裡成為繁華一時的中華商場,一千多家販賣各種滿足人類欲求的攤商店面,吸引了許許多多人來此流連而忘返,也留下了許多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故事與回憶。
在那個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安置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到台灣的各省流民,先是在西門町東邊的縱貫鐵路沿線,從小南門延伸到今日台北火車站前面百貨大樓一帶,搭建起一千六百多間簡陋的竹棚木屋,作為各路英雄好漢的暫時棲身之所。到了一九六一年,這些竹棚木屋被全數拆掉,蓋起當時台灣最大的百貨總匯商場,共有八大棟相連、三層樓高的中華商場從此成為台北市的新地標。
那時,中華商場的完工,使得西門町與城中區相連,帶動著西門町進入空前繁榮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想買台音響、隨身聽,或是各種電器用品,最先想到的就是位在台北西區的中華商場;如果你想要全家出門上館子,吃大江南北各省各地的佳餚,最先想到的也多半是中華商場;如果你要結婚了,到中華商場找上海師傅做一套剪裁合身的西裝準沒錯;如果你考上大學,中華商場是你挑選帥氣的大學服、新皮鞋、時髦皮帶等等行頭的好所在;要不然只是出來走走、看看,透個氣,或是想要見識見識繁華都市裡的人生百態,中華商場總是最優的選擇。
入夜之後的中華商場,更像是一座不夜城般照亮著台北的夜空、撫慰著台北人的寂寞,商場樓頂「國際牌」、「黑松汽水」的大型霓虹燈看板閃爍著誘人的浮華,幾十家唱片行放著醉人的曲調,大小南北口味的餐館中招呼著每個鄉愁的胃。
屏風表演班的創辦人李國修因為從小就是在中華商場長大的,因此更能體會中華商場的風華,在中華商場拆掉後很多年,在他推出的舞台劇「京戲啟示錄」中,仍然穿插著許多對於中華商場以及他父親的回憶。他回憶說,他父親是那時「台灣唯一製作純手工戲靴的藝師」,當中華商場在民國五十年興建完成的時候,他父親在那兒訂了一戶,因此當李國修五歲時,他們全家便搬進中華商場第八棟的二樓,就是在那兒展開了中華商場的生活,而他父親則是憑著手藝養活了一家七口,在中華商場和國劇界裡都小有名氣。
作家白先勇在他的《孽子》一書中,也記錄了一段在中華商場內上演的青春故事-\-\隱形之國的青春鳥,平日除了流連在新公園外,那個時代,買時髦玩意兒得到今日公司,扭開電視有群星會,吃浙江菜要到聚寶盆,中華商場還沒拆掉,青春鳥聚會都往二樓的「吳抄手」跑,西門町的「野人咖啡店」則是他們留字條聯絡行蹤之處。戀戀風塵的導演侯孝賢也追憶一段年輕的歲月說:「週末到中華商場買進口古典唱片,可說是高中記憶中最為難忘的美麗敘事。」
不過,生命的常態就是有興有衰,中華商場這個集體記憶在有了集體感情後,也同樣墮入了命定的韻律之中。有人思考說:「如果我們將一九六零年代定位為台灣戰後人文景觀的轉型期,那麼,八零年代應算是人文景觀的劇變期,尤其是都會區,尤其是台北都會區。八零年代之前,一般人不會去認真考慮台北中華商場該不該拆除,它理所當然的存在,幾乎任何人們想買的東西都可以在那裡買到,東區雖然發展甚猛,西門町的繁華依然未受威脅。」
而這種思考觸及了都市發展變遷的現實性與殘酷的本質,一個宣告中華商場繁華已逝的佈告說:「西門町終究必須面對強大的挑戰,中華商場頓時成了競跑時的包袱,在它旁邊的縱貫線鐵道則是絆腳繩,皆得去除。同時,拆與建的連環效應波動了整個都會區,中和、永和、三重、板橋、新莊、新店不停地拆與建,因為人口急遽增多,對大淡水河流域的承載能力而言是重大的挑戰。」
政治人物的說法就婉轉得多。前台北市長黃大洲說:「與台北人生活密切的中華商場,伴隨著經濟成長,三十多年的繁榮已一點一點地流逝,為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拆除中華商場,重建中華路,讓香榭大道的願景,成為台北市邁入國際性都會的指標。」
黃大洲繼續為決定拆除中華商場的理由定調說:「在經歷三十多年的演變和都市發展的衝擊後,重新規劃、整建中華路,是勢在必行。為了使其重現生機,拆除中華商場成了不得不然的措施;因為它不僅可以紓解過於擁擠的交通景象,更可直接提供都市中心地區賞心悅目的綠化效果。而做這樣的決策不難,但落實執行政策則需要決心、愛心、耐心,和周延細膩的計劃,當然其間拆遷過程的艱辛、居民的抗爭,與政府的協調,則是在所難免的。」
黃大洲痛苦地宣告:「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正當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更新的過程中,總會有苦痛、有風險,但強勢而篤定的作為,以堅毅的平常心,使公共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帶來豐碩的成果,今天不做,明天會更後悔,已為中華路的重建,贏得一片掌聲。」
終於,先是於一九八三年七月,為配合台北市區縱貫鐵路地下化工程,沿中華路這段的鐵路開始動工移入地下。而該工程於一九八九年九月完工後,又為減少捷運施工期間的交通衝擊,中華路原鐵道段於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十八日佈設雙向公車專用道,這也是台北市第一條設置的公車專用道。
最後,民國五十年到七零年代的台北地標「中華商場」,在配合都市更新及因應捷運板南線施工的原因下,於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正式拆遷、走入歷史,雖然台北市政府在二零零一年四月,以寬度七十至八十公尺的林蔭大道展現,並重塑全新風格的傢俱、景觀、人行道、腳踏車道及公車專用道等設施,再創西門地區活絡的生機,不過,已經逝去多年的中華商場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取代的魂縈夢牽。
《中華商場簡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棚屋 花 盆 在 高雄在地韓國瑜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韓國瑜市長視察前鎮登革熱噴藥
追根溯源 爬樹看樹洞積水
高雄市前鎮區西山里日前確診出現第二型本土登革熱病例,相關單位立即採取大規模噴藥防疫措施,高雄市長韓國瑜今(24)日前往視察整體環境及防疫情形,並在受訪時表示,台南登革熱病例多為第二型,高雄以往40多例都是第四型,現在突然冒出第二型,非常擔心交叉感染,除了空間的全面消毒外,更感謝台南市府每周派員一起參與防疫會議,兩縣市定會攜手合作,共同對抗登革熱。
西山里是一個二、三十年的老社區,老舊建築的遮雨棚、屋簷排水槽,社區公園茂密樹木的樹洞,路面水溝內靜止不流動的水,都易成為孳生源,韓國瑜在視察時,更親自爬上樹木高處,檢視樹洞的填補情況,他說,防疫必須確實徹底,不放過任何可能性的死角,樹木的高處要修剪,讓陽光通透照射,水自然蒸發;樹木的低處、陰暗處、交接處須投藥、以天然材質或發泡棉填補孔洞,並責成衛生局、環保局及養工處盡速處理。
在視察動線中,韓國瑜一邊確認社區中的防火巷無堆積雜物、路面的水表箱無積水、花圃中沒有垃圾瓶罐,一邊聆聽衛生局說明各處的投藥、噴藥作業情況,更特別委請當地里長對各家戶宣導撤除盆栽底座,以免病媒蚊孳生,並對一旁民眾致意,辛苦大家配合防疫工作。
衛生局表示,因應三民區、前鎮區出現入夏後第二型本土登革熱病例,顯示高流行風險區同時存在不同型別之重大警訊,市府防疫團隊高度戒慎,現階段已完成個案居住地孳生源檢查、噴霧罐壓罐作業及接觸者採檢,與區級指揮中心加強動員疫情警戒範圍內高風險場域及列管點進行孳生源巡檢作業、噴藥滅蚊及懸掛高效能捕蚊燈工作。另市府每日召開登革熱特別小組會議進行跨局處防疫團隊聯繫溝通,強化各項防疫作為。
日前暴雨狂襲高雄,造成部分地區因豪雨傳出淹水災情,市府防疫團隊將於雨後一週內全面稽查積水地下室、資源回收場、廢棄輪胎回收場、髒亂及頹損空屋、廢棄冷卻水塔、陽性水溝及生態池、空地等列管點,並針對積水地下室執行殘效預防性噴藥,也請市民朋友雨後立即巡視居家環境,做好環境自主管理,才能有效防範登革熱疫情。
棚屋 花 盆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座落於京畿道加平郡的晨靜樹木園,美麗花朵覆蓋著的33萬㎡大型庭園。在群花盛開的庭園和蔚然蔥鬱的松樹林間, 遊客可舒適地享受大自然山林浴,還可以欣賞到包括水仙花、鬱金香、木槿花與菊花等各式各樣美麗的野生花草。晨靜樹木園於1996年5月正式開放,由三育大學園藝系韓尚慶教授所創立,以悠久歷史自豪的樹木園所構成,加上20餘個栽種著各式美麗草坪和花圃,特點在於以多樣化植物素材來結合曲線和非對稱,成為極具風格特色的藝術庭院。尤其是以韓國的錦繡河山為主題的下景庭園(Sunken Garden),將朝鮮半島的模樣實際以花朵植物打造出並完美呈現,成為園區內最受遊客們喜愛的人氣景點。另外擁有包含300餘株白頭山植物在內共5,000餘種的花科品目,每個月定期舉辦展覽會和慶典,不只是吸引家庭、情侶遊客前來參觀,就連攝影家、旅遊作家也都在這裡留下許多特別又美好珍貴的回憶。是電影:《情書》、《朝鮮名偵探》、《中毒》。電視劇:《笑吧!東海》、《原來是美男》、《這該死的愛》、《雲畫的月光》。綜藝節目《無限挑戰》等外景拍攝場地。
庭園:
- 主題庭園、故鄉家庭園、香草庭園、無窮花樂園、高山岩石園、盆栽庭園
- 伊甸園庭園、散步道路、千年香樹木、石頭庭園、下景庭園、韓國主題庭園、J棚屋庭園
- 塔谷、曙華淵、晨靜散步路、天空道路、天空庭園、月光庭園
- 仙女湯、針葉樹庭園、早晨廣場、戶外舞台、野生花庭園、垂柳庭園、韓國庭園
園內設施:
- 山水景溫室、阿爾卑斯溫室、花草溫室、晨靜藝廊、吊橋、回憶工作坊
季節主題:
* 春- 春花庭園展
* 夏- 玫瑰、繡球花、木槿花慶典
* 秋- 菊花、楓葉慶典
* 冬- 五色星光庭園展(Lighting Festival)
清平湖位於韓國京畿道加平郡清平面檜谷裏一帶,是1944年清平大壩竣工後形成的人工湖。湖水面積在滿水時可以達到580萬平方米之大,且湖水兩邊有虎鳴山聳立,與清澈的湖水和諧交融,構成這裏最美的風景區之一。清平湖是夏季避暑的勝地,亦是利用湖水進行滑水運動的絕佳場所,四季遊客絡繹不絕。此外,清平湖還是垂釣的好地方,因為該湖在1977年被定為北漢江主幹道的保護水面,在此期間曾在湖內放流了約1600多條鯉魚幼仔和100萬條鯽魚,而且在清平湖北邊的衣巖湖、邵陽湖、春川湖、破奴湖等地的大片水面上覓食的鯉魚、香魚、鯽魚、鱖魚等隨著北漢江的流水大量流入並在清平湖開始生長。沈浸在青山綠水中,或悠閑自在的釣魚,或進行刺激的湖面滑水運動,每種活動都能讓您盡情的享受假期和旅遊的快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txoW8WSg1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