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文學吧
⚓歡迎收藏或分享,推廣閱讀需要您。⚓
拿起這本書的契機是書封頗藝術的,看書名及外觀都不知道葫蘆裡賣什麼藥,更是把章節名稱以大字體直接印在書側、書背。
原來本書作者「森鷗外」與夏目漱石皆為日本近代文學的幕後推手。作者經歷甲午戰爭、軍醫生涯(還被派駐到台灣當過軍醫部長呢),看過世間百態轉而投生於文字中。若你跟我一樣不認識這位作者,本書有詳細介紹其生平及作品。
此書收錄三個短篇:《山椒大夫》、《雁》、《高瀨舟》。皆是當代經典的文學佳作,故事轉折之處令人引發共鳴,也帶點哲思。在現代人生活中還是能找到故事裡的傳統情節,以前的悲劇不斷重複上演,換個時空,似曾相識呢。
森 鷗外 生平 在 京築居いくえ先生の日本語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本文學 #日本住宅 #明治村 #夏目漱石 #貓奴 #書 #漫畫 #推薦
今天是青年節,來推一下用貓眼看[文青]的書[吾輩は猫である(中文版常翻:我是貓)],雖然在明治村裡面,夏目漱石故居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建築,但是很值得文學迷走走!(也推薦文末的生平漫畫!)
森 鷗外 生平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周專欄:漱石山房
自從知道漱石山房紀念館於二零一七年九月開幕的消息,便一直很想找機會去看看。最近拿着南洋理工大學駐校作家計劃包含的旅遊考察費,跑一趟東京,主要的理由便是去看漱石山房。
夏目漱石生於新宿區,也死於新宿區。他三十六歲留學英國返日之後,先是住在本鄉區駒込的馱木町。那是同時期文學家森鷗外曾經住過的日式房子。我三月初去名古屋的時候,在市郊的明治村看過這間房子的復原模樣。夏目漱石就是在這間房子裏開始他的創作生涯,寫出了《我是貓》。明治四十年,漱石四十歲,毅然辭去東京帝國大學教職,加入朝日新聞社成為專業作家,也在這一年遷往牛込區早稻田南町,也即是現在的漱石山房紀念館的原址。
所謂位於新宿區,當然不是遊客熟悉的歌舞伎町一帶,而是在地鐵東西線早稻田站附近。也不是通往早稻田大學那方,而是靠近神樂坂的一端。一出站口便見到一個看似毫無特色的住宅街區,對面是一家很日常的蔬果店。蔬果店後面是一條微微上斜的小橫街,路面甚窄,只容一車通過,兩邊是普通低矮民居,氣氛簡樸寧靜。沿街慢走,感覺就像去探訪朋友,而不是去看紀念館。步行約十分鐘,來到小街的盡頭,在左邊赫然是一座現代化的兩層建築,像是藏在尋常百姓家的奇景。原來就是漱石山房紀念館。
紀念館雖然獨樹一格,但感覺並沒有跟周邊環境格格不入。地面樓層採用通透的設計,從外面可以看到大堂和咖啡座的陳設,以及在一端的漱石山房書齋的重建部分。二樓外牆由白色仿瓦片和黑色金屬板條兩部分組成,似有結合傳統和現代之意。事實上,原本的漱石山房是一座和洋混合風格的房子,屋頂是日式,裏間也是日式,但陽台和窗戶都是西式的。房子在二戰末期東京大轟炸中焚毀,近年新宿區政府邀請專家,經過地基考掘和資料搜集,在原址局部重建漱石山房作紀念館之用。
一進紀念館大堂便已是展場,介紹漱石生平和生活花絮,另外有兩輯各長約八、九分鐘的短片輪流播放,介紹漱石的文學成就,以及受他影響的門生和後輩。付費參觀的部分,包括樓下的漱石書齋重構,和樓上的不同創作期的文獻資料,如照片、剪報、書信、原版著作等。其中漱石書齋最值得參觀。雖然當中許多都不是真品,但樣式和擺設都按照舊照片和相關的文字記述,一絲不苟地重現出來,有強烈的真實感,好像親眼看到了漱石當年閱讀和創作的情景一樣。書齋地上鋪了紅色地氈,前方中央是矮几,几上有稿紙和鋼筆,旁邊有暖爐和水壺。後方和左方的書架放着線裝書和硬皮英文書,書架前的地上也整齊地疊滿了書本。玻璃窗、窗簾和吊燈也是西式的,白色牆紙有銀杏葉暗花。漱石就是在這裏寫出了生命中最後九年的著作,包括《夢十夜》、《三四郎》、《從此以後》、《門》、《彼岸過迄》、《行人》、《心》、《道草》等。遺作《明暗》寫到一半,作家便因胃潰瘍惡化而去世,終年四十九歲。
夏目漱石非常熱心提攜後輩,家中拜訪者絡繹不絕,每週在家裏舉行「星期四集會」文學沙龍,年輕的芥川龍之介也是當年的參加者。展覽中有照片和繪畫呈現當時的盛況。我最感興趣的是漱石著作的原版書。書的封面設計都非常漂亮,有花草動物圖案的,有書法水墨寫繪的,有Art Deco式設計的。其中《心》的封面我研究了很久。封面以淡粉紅為底色(翻查日本傳統色系,接近一種稱為「鴇」的顏色),上有反白的金文古漢字數行。中間貼有白色長方格子,格子中的右邊書一「心」字,然後是採集自不同漢典的關於「心」的解釋,茲抄錄如下:「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又本也。易復卦:復見其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為心者。」漱石對漢學鑽研甚深,每天寫作後會作漢詩以紓解情緒。這是我第一次見到《心》的原版封面,想當中必有作者深意。可惜館內不准攝影,我嘗試偷拍但被管理員阻止。幸好後來發現,原來大堂內有書封的複製品,順利拍下封面文字慢慢研究。
第一次參觀漱石山房,家人尚未抵達東京。第二天偕同妻兒,再次造訪。這次時間稍晚,且天陰有雨,四時許天已全黑,如晚間一般。想不到反而看到了山房的另一面貌。在燈光下紀念館比日光下更美,更通透,更澄亮。我四處補拍了一些之前遺漏了的照片,又在咖啡店坐了一會兒。據說店子提供和漱石有關的原創菜單,但可能時間已晚,只有普通飲料和現成的蛋糕。(倒是兩天之前和作家朋友中島京子見面,在日本近代文學館的咖啡店,點了一杯「夏目漱石朱古力」,出處是《從此以後》中的情節。)
紀念館地庫有圖書館和演講室,前者藏有漱石的作品和相關著作三千餘冊。紀念品方面比較少,商業味不濃,亦是個優點。其中仿照作家當年所用的印有「漱石山房」字樣的原稿紙,卻甚值得收藏。包裝上印有漱石一九一四年的文章〈文人的生活〉中的一段,解釋了稿紙設計的由來。十九格乘十行的數目,源於當時報章以每行十九字為標準。稿紙線條為版畫家橋口五葉所畫,由春陽堂印刷。而作家使用的墨水筆是在丸善書店工作的內田魯庵所贈。漱石雖然寫書法和畫水墨畫,但從不用毛筆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