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萬台灣人每天都在敲暈自己...」-精神科醫師的真心話
■失眠是一種病嗎?安眠藥只是可以把你敲暈的棍子!
根據研究顯示,在1,517個失眠的病人中,原發性失眠(意味找不到導致失眠的精神或其他身體疾病)有45位,佔了只有12%。憂鬱症占最多有50%,焦慮性疾患有48%,因為健康問題造成失眠的有43%。
你可以發現憂鬱、焦慮、健康問題加起來有快150%!?
這研究是不是做錯了?
不,這是因為一個人可以同時有「憂鬱+焦慮」,或「焦慮+健康問題」【註1】。
■數據:國人1年吞9億顆安眠藥,精神醫:3招防失眠困擾
現代生活步調快速,壓力亦隨之上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完全被打破,出現失眠的人越來越多,被診斷有睡眠障礙者的機率也越來越高。
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目前全台食用安眠藥人口已經超過420萬人、1年吞下肚的鎮靜安眠藥多達9.2億顆,數量依然持續攀升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臨床個案的失眠問題越趨年輕化,儼然已成為「國病」之一。
楊聰財醫師建議,除了盡量在晚上11點到早上6點睡滿這段黃金睡眠時段,平時也要搭配中度的運動,像是慢跑、快走、游泳、騎腳踏車或是跳有氧舞蹈等,建議可以在清晨或是黃昏時段運動;飲食方面也建議多攝取香蕉、鮮奶以及深海魚。
楊聰財醫師表示,唯有改變生活型態、讓身心靈放鬆,並且降低使用3C產品的機會,來取代以藥物控制的方式方能治本,假如持續不改變生活型態,失眠狀況就會從短暫行為變成「慢性化」。
楊聰財醫師表示,如果本身個性容易焦慮,又面臨工作壓力過大造成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的人,這時候千萬不要隨便亂服安眠藥,不僅會導致睡眠作息更加混亂,還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等心理疾病之風險;建議有合併情緒性症狀的失眠者,更應該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千萬不能輕忽。【註2】
■養生睡好眠、睡好眠養生
據衛生署統計,台灣有睡眠障礙的人口已達200萬人,每年安眠藥用量約為6,570萬顆,而且數目還在上升當中,年齡層也逐漸年輕化。若以全體國民做為一個整體來看,這個國家的國民睡眠品質是不及格的,而且健康也漸漸在流失當中,它所衍生的問題值得衛生單位重視,所以做好「睡眠養生」可以減少許多醫療成本。
■下面提供幾個簡單促進睡眠方法
1.頭部按摩
晚上睡前,梳頭由前到後,再由後到前,如此循環梳頭數十次至百餘次後用手指指腹緩慢柔和地自前髮際向後髮際按摩,用力均勻一致,如此反復十餘次,直到頭皮微熱即可,養生十六宜中稱之為「髮宜常梳」。
2.睡前吐納
臨睡前做,對失眠者特別有效。方法是臥床,臉朝上,兩手平放在身體兩側,閉上眼睛開始深呼吸,同時想像吸進來的氣體在按摩自己的身體。這一過程約10秒鐘,再閉氣約3~5秒鐘,接著慢慢吐氣10秒鐘,感受身體被按摩後的鬆弛,這樣反復十次。上述做法能讓身體較為舒鬆,並使自己漸入夢境,安然入睡。
■睡前助眠小方法
1.溫水泡腳:用溫水泡腳至小腿肚,約10~15分鐘。
2.足部按摩:可和溫水洗腳配合,按摩腳底的湧泉穴及各趾縫間。
3.揉攝耳垂:用拇、食指輕攝耳垂,使略感酸脹,約2分鐘即可【註3】。
■失眠知多少? 談藥物及非藥物處置的利與弊
睡眠是維持身心健康重要的一環,然而台灣民眾的失眠問題與安眠鎮靜類藥物使用之盛行率相當高,幾乎每3-4人就有一人使用過安眠藥,且不分醫療科別。
然而,研究發現就醫或非就醫民眾普遍對於正確及安全用藥的識能或遵從性不佳,特別是老年族群,失眠問題處理不當或安眠藥劑濫用將導致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例如跌倒、車禍、專注力降低、記憶障礙、日常功能影響、人際關係低下等,且常與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焦慮症)共病。
為有效預防民眾誤用、濫用或依賴安眠鎮靜藥物,對於安眠藥使用問題的早期辨識、精準評估、成功轉介、以及持續追蹤等,皆迫切需要大眾知能教育的提升,以及醫療專業服務的介入。【註4】
以上幾個方法是在您睡不著時,要記得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記住這些跟身體互動的簡易方法,希望可以助您入眠,若真的還沒辦法的話,就得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了。祝您有個好夢!【註3】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黃偉俐醫師 「安眠藥只是可以把你敲暈的棍子!」:http://bit.ly/3o9oAyx
∎註2:
三立新聞 「國人1年吞9億顆安眠藥 精神醫:3招防失眠困擾」:http://bit.ly/3nYj4OP
∎註3:
(長庚醫訊)「第四十一卷第十二期 109年12月1日發刊」養生睡好眠、睡好眠養生:https://bit.ly/37VhkAr
∎註4:
失眠知多少? 談藥物及非藥物處置的利與弊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http://bit.ly/2L50B4x
➤➤照片
∎Bestmade 人學院:安眠藥真的安眠嗎?台灣人一年吃3.3億粒安眠藥:https://bestmade.com.tw/blogs/news/sleeping-pills-in-taiwan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失眠知多少? 談藥物及非藥物處置的利與弊
https://forum.nhri.edu.tw/r6/
▶109年議題:「台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5/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國民健康署
#安眠藥 #失眠 #助眠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楊聰財 年齡 在 小資女孩的奮鬥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女性憂鬱症的發生率,是男性的2倍之多,為什麼?
症狀逾2周未改善,恐是憂鬱症...
---
8成憂鬱症,是可治癒的,怎麼做?
楊聰財 年齡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我國小四年級,十歲那年,是我有記憶以來初次見到親生母親。那是我與她相隔八年後,第一次見到她。相聚之後,我們再度分離,因為她已是另一個家庭的女主人,其他孩子們的母親。
那次重聚,母親送了我一盒美麗鉛筆,和一些書卡,至今我收藏了三十多年,不僅早已離開會使用鉛筆的小學年齡,也已遠離蒐集書卡的時代(如今一切都是手機功能快速提供)。而母親更是已在十年前過世。但那幾支美麗鉛筆和幾張書卡,卻始終占據我屋子內某個抽屜裡的某個位置。
當然,我的生命已成長到有太多類似的情感故事,有著不同的物品,象徵紀念某段特別的關係,及某份特殊的情感記憶。所以,物品總是一盒一盒、一箱一箱、一落一落地散布在屋內的不同角落、不同櫃子。
連續好幾年,我一直在面對及處理「我的人生」所留下的各類物品,也反覆思索物品與記憶的關連,還有物品與依戀情感的關係。我更用了不同的策略,從認知信念檢視、行為技術練習、對情感依戀進行探索,來學習割捨及接受失去事實(過去已然過去)的勇氣。
然而,我也明白,當一個人的生命失去愛的來源,失去活在當下的能量時,割捨及收拾,都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不論是心理空間裡的事,還是物理空間裡的物。無法否認的,情況已超過我們可以負荷的,我們卻無能為力去停止,及整理它們。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囤積者實際上無法處理的,是關於「分離」。任何人、事、物的終止及分離,都會引發強烈道德的罪惡感,或精神上的痛苦,不得已只能囤積、塞滿。
失去割捨的能力,也將失去建構秩序的能力。同時,這也是欲望及依戀的失序表現。
囤積症並非只是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及習性,更非以這是一種收藏嗜好來看待之。囤積症,是一個人失能的徵兆,往往合併強迫症、憂鬱症及雙極性情感疾患,或是腦傷的可能。如果輕忽以待,不但無法協助囤積者改善生活,也將延遲了治療時機,更可能造成無可彌補的憾事。
囤積症患者往往缺乏自覺,因此對其囤積行為,不僅無法發現已造成生活不便、人際關係的阻礙,也未能了解這無形間已使社會累積隱憂,造成公共災害的危險。
當然,如果我們以人文關懷角度切入,關心囤積者的生活,其實不難發現他們的生命都承受著難以承擔的失落及喪慟。他們的身上,都發生了許多哀傷及無助的遭遇。
囤積,其實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感阻礙。只有透過囤積,囤積者以為自己並未失去什麼。又或者,透過滿滿「舊物」的囤塞,囤積者不需要經歷必須與某段重要關係,告別、分離。這種「恐懼再被剝奪」的反應,不正是經歷重大失落後,最恐慌的反應嗎?
處理我們的心理空間,和整理我們的物理空間,都來自我們對秩序的安排、分化及歸納的能力。若是我們失去處理混亂苦痛的情感經驗能力,我們也將毫無能量整理這些,由情感意義外化出的物質東西。
基於對人心理,及生命健康的關注,讓我們能夠真正自覺,並且決心改善自己的生活。你值得告別及割捨生命裡過於沉重的負擔,為自己的生命擁有新空間,找到新秩序,允許自己的生命,真的過得好!
(本文登載在《囤積解密》一書推薦序)
#終止囤積的傷害,還給自己生命新的空間
#推薦璞心學苑《輕盈人生》系列課程—飲食篇、環境篇:楊聰財醫師、飲食專家Mia 、黃政昌教授、筆記女王Ada
課程連結:
11/13(日) 飲食篇👄http://goo.gl/aw1fyi
12/03(六) 環境篇👄 http://goo.gl/RPA9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