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偶爾會遇到需要研究外國股市的時候,非常有趣的是,每個國家當家的股票、市值最大的公司,往往會反映出那個社會的性格(這樣講話好像唐綺陽😄),例如美國市值最大的FANMAG都是創新經濟掛帥的企業,這反映出美國即使在二戰之後雄霸世界七十年,仍然是一個擁有牛仔冒險精神的創新國家。
至於中國股市呢,我覺得有一種「農民精神」,就好像我是個手上沒有田的佃農,望著人家的水田,心想,啊這塊田我拿來應該能做得更好吧。
A股的高知名度股票其實並沒有很多模式創新,但是他們能把美國公司的模式拿來,照著畫個樣子,自己精耕細作,不浪費任何一點空間,就好像終於拿到那片田的佃農。而且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往往會有出人意表的結果,例如微信、支付寶都不是創新的模式,但是又發展出比他們的模仿物更多值得研究的特點。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這都是不可忽視的中國特質。
這些事情講下去沒完沒了,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歐洲股市,都有很多可說,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公司自然是台積電。有些人擔心台積電去外國設廠,台灣就會失去護國神山庇佑,其實這是多慮了,就連台積電的創辦人張忠謀都說,台灣工程師的敬業精神很難找。
其實我們的文化中有一種「反表達」的成分,勤懇認真,會做事,但不善表達,在我們的文化裡是特別受肯定,就好像不會講話是個優點一樣。所以我們能做成的企業,就是這種務實勤奮到極點的晶圓製造業。
台灣社會非常務實,不太敢講夢想,我們心裡即使有一個夢想,往往只敢講一點點,最保守的那一點,不然擔心自己做不到,好像很可恥。慢慢的,很多人一開始是「不好意思表達」,變成了「不會表達」,我自己就有切身之痛。
我以前在台灣時,自以為很會簡報,因為我們在商業周刊時,每週二下午五點的題目會議,幾乎就是全編輯部的人對你嚴刑拷打,光刀劍影的犀利問題四面八方拋來,簡直就是接刀秀,我覺得能在那裡生存下來,應該很厲害了吧!
NO,我誤會了。我到了北京,後來歷經杭州、上海,待的公司都是中國數一數二,從媒體到商業公司,我才發現其實我不那麼會簡報,開會非常痛苦,跟中國同事比起來我好像是不會講話也不會思考。為什麼呢?
我後來發現,台灣公司是很擅長於流程管理的,像我在商業周刊時,我們開題目會議前要交很多個表格,上面仔細的規劃了你要報告的題目,內容的大綱,標題的建議、照片和視覺元素的要求,我只要照著準備,就能有不錯的結果。這就是我聰明萬分的老闆(總編輯王文靜)的智慧,她把一篇好的報導所需的元素,從數據、故事情節、說理材料、圖表、照片規劃、視覺規劃等,都事先幫我們做好一個架構,我只要照著準備,大概就能表現個七、八十分。
這種好表現是奠基在一個社會的強大之上,我是站在一個有條有理的社會裡,做好我的工作。
然而在中國,一切都非常混亂,商業模式的「迭代」非常快,他們講究怎麼推翻前一個模式,好,我們現在拿到這片田了,他們哪邊浪費了?我們要不要改種些什麼,種這個收成能更好嗎?要再拿下隔壁的田嗎?所有人會有千奇百怪的意見,甚至會有人說,不如休耕,賣了蓋房子之類的。
頂尖機構開會是非常恐怖的,因為其實你的老闆也不知道該做什麼,我們不知道半年以後這個部門是否還存在,現在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大家只能站出來打一架決勝負。
而我經常會發現自己啞口無言,我有話想說,但我不知道怎麼表達,因為我不習慣沒有框架讓我可以follow,我很迷惘。這種時候我好羨慕我的中國同事,怎麼能一張嘴就是一個帝國爭霸戰,他們不也是填鴨式教育出來的嗎!為什麼他們就那麼會講。
經過無數次的肉搏戰,我漸漸學會如何在這種血戰叢林中生存,例如你真的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同的人,大老闆、分公司、部門主管、客戶、投資人、平級同事、下屬,你得搞清楚這場會議要搞定的是誰,先熟悉他的個性(尤其是客戶與投資人),猜測他現在最在意的問題,除了他以外其他人都不重要,你得想一個能打動他的idea,該用什麼樣的方式present,讓他能同意你。
這些事情都很困難,真的是血與淚學會的技巧,當然我自覺表達能力還是差中國同事一截,我都需要認真準備,但他們似乎是隨口就來。
我很開心的知道,在台灣竟然有人在教這些東西,那就是偶爾會來我臉書留言的廢文帝😂,台大葉丙成老師。原來丙成老師也有跟我差不多的文化衝擊,他是在美國求學與教書時磨練自己的這類能力,而他把這些經驗設計成簡報課程已經13年了,而且是在台大,在我們這種會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的社會的最高學府。
有人能正視這件事情,並且讓學校不會歧視這門簡報課是不務正業、花言巧語、沒有學術含金量(對,那就是我在大學時會有的想法,而我自己承受後果XD),能夠系統性的給予這件事情一個思考框架。我覺得葉丙成能做到這件事情,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我所認識的台大小男生們都向我證實,這堂課是真的爆紅,非常多人選修,大爆滿。我很高興聽到這些,因為如何表達、如何說服別人,真的是我們文化裡的弱項,我們更習慣服從、勤懇、憨懣工尾,但是在職涯向上的過程中,你會知道,說服別人同意你,甚至跟隨你,那是至為重要的能力。
現在這門台大的爆紅課程即將募資上線,成為人人可以選修的課程,我很開心成為這堂線上課的推薦人,因為我知道,這不只是個人職業生涯必須克服的困難,如果台灣要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國家,那我們會需要更多有影響力、知道怎麼去影響別人,怎麼去影響世界的領導性格人物。
這不只是個人的增進,更是一個國家能力的增進。如果我可以推動一個國家計劃,我希望葉丙成能訓練出至少三萬個可以到全世界去,說服別人認同台灣的人物,影響身邊的社群,認同我們的國家。丙成老師,這件事就交給你囉。
我已經看過這堂課的課程大綱,裡面有很多商業技巧的設計(但到底為什麼是一個電機系的老師在教😂),裡面有很多經典素材,是我們在商業報導上熟悉的案例,我看了會心一笑,那也是我克服自身弱點時,曾經參考過的案例。非常推薦給苦於表達能力不足的你。
【掌握口語表達與舞台魅力|葉丙成的簡報必修課】
課程詳細介紹看這裡: http://go.sat.cool/3ggk7k
6/21-7/25 #募資期間優於5折!
使用優惠碼「emmy」 可以再折300元~
(當然啦,我已經跟丙成老師說過長榮可以再買回來,而且說完之後還漲了不少,然而我想如果他沒請他夫人買回長榮的話,一定是我簡報失敗!)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機構 工程師 特質」的推薦目錄: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請益] 科技業的機構工程師需具備什麼特質?? -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請益] 科技業的機構工程師需具備什麼特質?? - 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製程工程師特質、設備工程師未來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製程工程師特質、設備工程師未來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請益] 科技業的機構工程師需具備什麼特質?? 的評價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設備工程師特質的測驗範本和範例,DCARD、PTT、104 的評價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設備工程師特質的測驗範本和範例,DCARD、PTT、104 的評價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心得] 面試心得- Tech_Job - PTT生活政治八卦 的評價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請問女生如何做到機構工程師? - Mobile01 的評價
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2/02 星期二 絕對音樂】
「你/妳想跟什麼樣的未來自己相遇,
就看看你/妳自己現在,
是和什麼樣的心境形影不離……。」
SO~~就做做「上弦月」運動,
試著學習用微笑看待一切吧~~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找到自己擅長的內在報酬,讓自己發光》
有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好像比不上其他人?做事沒有其他人快,腦筋動得沒有其他人靈活,體力沒有其他人好...不過親愛的,你知道嗎,「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話從來不是安慰,而是給你人生規劃最好的參考。生而為人,我們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事,而終其一生,我們在做的就是找到自己擅長的「內在報償」,讓自己發光,以及由內而外的快樂起來。
從小,我知道自己的某些特質。例如說某些弱點。我的跳躍力和身體柔軟度很差。
在國中的時候,我的身高在同齡男生之中算是中等,現在也是。但是,班上只有兩個人無法跳起來拍到教室門口「三年十五班」那張牌子。即使我從國小到大學都有打籃班,跳躍力仍然不好。
如果雙膝打直彎腰,我的指尖可能會離地大約十五公分。若花幾天時間練體前彎,也許能減少到十公分,但是很難再進步。我認識有朋友柔軟度極好,平常也沒有在練習,一彎腰就能輕鬆觸地,多練一下,就可以雙掌平貼地面 -- 雙膝還是打直。
我也頗不擅長處理繁雜的細節。
小時候,算數學題,明明會寫,但有時候就是會漏寫小數點,或是把3加5算成9。後來長大了,工作時核銷帳目,也常常這裡缺個章,那裡少個印。
我知道,自己也有擅長的事。我擅長理解複雜的情況、整理各種資訊,尤其擅長跨領域的思維整合,找尋可能的方案,進行分析和方案思考。
因為這樣的特質,在我大學的時候,修不同的科目,成績落差就很明顯。是要分析數字做運算的科目,我很努力之後,成績還是平平;若是涉及寫程式的科目,做到偏頭痛都難以做出個成果 -- 而我眼睜睜地看到,許多人和我一樣從頭學起,但是進步得逍遙自在。但是我,總可以在偏重思考、理路複雜、議題廣泛的科目上表現得好。
在我工作後的前四年,我在政策領域工作,確實是符合我的能力。在那幾年中,我總可以為自己的工作成果為榮。我所負責的案件,我常可以有信心,台灣不易找到人(至少像我這樣資淺的人),能在同樣短的時間內,完整考量各層面,甚至做出更好品質的成果。而每當自己寫出一分很完整、有深度,或有創見的政策分析,我會感到相當開心。
每一個人有不同的優勢特質,這樣的動作,我和許多中研院院士都做不出來,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我們對某些事情,比較有感覺,做起來比較快,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這樣。
背後的原因也許很複雜。有些可能是生來如此,真正的決定於遺傳和 DNA。
另一部分,很有可能是因為早年的經驗、教育、訓練,影響了腦部、神經、身體的發展,錯過了早年的培育,後來就難以學習。例如,世界上幾乎沒有技術一流的小提琴家,是在二十歲之後才開始學琴。我也沒聽過任何人一個,是從二十歲後才開始學中文,卻能用以中文寫作成為文學家。
這些天生而來,以及培育而來的特質,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日漸明確,每個人特質之間的差距也漸漸拉大,而且受教育的過程,往往加大了這些差距。例如,擅長邏輯思考的人,可能選擇工程、科學領域,也就在邏輯的部分不斷訓練、不斷加強。在那些具有優勢特質的領域,我們可以用合理的時間、合理的力氣,就做到相當高的水準。但是那些缺乏優勢,或比不上多數人的部分,我們雖然可以用很多力氣去彌補加強,最後可能是達到一般水準。
如果在我的職涯中,大部分的時候,決定表現優劣的主要工作內容,是運用我所擅長的特質,我當然更容易做得出色,更容易有成就感,受到肯定與重視 -- 這些,都是我們在追求的。
而且我發現,通常,我們擅長的事情,通常我們也就喜歡,尤其那些先天、早年就擁有的敏銳特質、才能。其中有好幾個原因:
如果我從小唱歌好聽,從小唱歌就被稱讚、得到糖果,我對唱歌這件事,就建立了正面的連結,想到唱歌,接觸到唱歌相關的事情,就引起我的愉快感受。這件事,心理學家在20世紀初就發現了,而且在動物、人類身上,都不斷找到證據。
另外,如果我從小唱歌好聽,這表示了,我的耳朵可能格外靈敏,或是,我的大腦關於聲音、節拍、絃律上,特別敏感。這通常也顯示了,如果我聽到優美的音樂,我的感動會比別人強烈 -- 噪音帶來的不悅,也會特別難受。因此,我會特別想要在一個充滿美妙音符的地方工作 -- 不用等到發薪水給我,樂音本身就讓我開心。而且,如果我創作了、表演了優美的歌曲,我自己就能從中得到感動。
這些,就是所謂的「內在報償」-- 做某件事的本身,就讓我們開心愉悅 -- 而不是等「拿薪水的那一刻」,才得到回饋。
也是因為這個道理,當代的教育大師:肯.羅賓遜(Ken Robinson),透過《讓天賦自由》、《讓創意自由》這些書,不斷鼓勵各國教育體系,重視每個人的差異性,引導學生們發揮他們的特質,而且他的真知灼見,得到廣大的認同和迴響。
許多領域,最優異的人,做出最優異的事情,都是因為,至少伴隨著那一分「內在報償」。牛頓發現定理時的喜悅,必然不是來自換算成現金之後的結果,而是來自他的心靈,解答了困擾的疑惑,體會到自然中的合諧與奧祕。古代沒有版稅,沒有稿酬,古代詩人,從屈原到李白,從蘇軾到鄭板橋,他們創作,除了抒發情懷之外,沒有從中得到金錢上的好處。從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許多程式高手、藝術家、工程師、教師、科學家、廚師、文學家的身上。
從另一個方向來說,我訪問過許多人,讀了不少故事 -- 當他們每天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他們特質上本來就較弱、較缺乏敏銳度的事。他們每天挫折,常常焦慮,被當成肉腳,沒有辦法滿足上司、顧客、同事的期待。他們浪費自己的人生,也浪費公司和機構的資源。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能花時間去做自己喜愛的、有感觸的事物,無法發揮長處,社會損失了多少,根本無法估計。他們之中,有些人會離開,找路、闖盪。最可惜的是某些人竟然就此相信自己平庸、低劣、一無事處 -- 最後,他們常常也真的變成這樣的人。
(文章來源:http://womany.net/read/article/5119?utm_campaign=shareaholic&utm_medium=line&utm_source=socialnetwork)
***************************
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智匯鴻海,引領未來】移動裝置的前瞻技術與智能發展趨勢~歡迎報名參加~
講座時間:2021/1/26(二)下午14:00-17:00
講座地點:國立交通大學交映樓703教室
主辦單位:鴻海科技集團CAA-iPEBG事業群/國立交通大學產學運籌中心
報名連結:https://tinyurl.com/y8h78fje 報名與現場交流即有機會獲得千元以上精美贈品!
活動網頁:https://fb.me/e/1O2fFY4kf
高度數字化的時代,移動裝置成為新時代重要的載體,本講座帶你一窺究竟iPhone內部複雜的結構,創新的製程技術,最終集結功能複雜化與外觀精品化於一身;以科學基礎為基底,讓在學校就讀不同科系的大家,都可以成為未來iPhone工程師的一員!
全民AI的時代,代表AI技術(大數據分析、計算機視覺、數據挖掘、專家系統等等)的演進與機會;然而它是不是被過度炒熱了?從研究室的技術跨度到製造業大規模應用是否真的可行?對於已經進入或者即將準備踏入這個領域的你,在本次講座中,應該了解的大規模製造業AI應用之真實現況,一次打包帶走!
講座講者:
n 鴻海科技集團CAA-iPEBG事業群/研發中心iLab 中心主管 洪辰諭 博士
1. 鴻海工業互聯網投資辦投資項目立項委員
2. 鴻海工業互聯網對外科技服務華南區總負責人
3. Umass, 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 Exxon Mobile PLA研發案研究員
4. 國立台灣大學化學所博士(交大應化系)
n 鴻海科技集團CAA-iPEBG 事業群/智能化系統開發管理中心主管吳振廷 博士
1. 鴻海CAA-iPEBG 事業群機構件智慧製造總負責人
2. 鴻海CAA-iPEBG 事業群製造工業AI方案開發導入總負責人
3. UC Berkeley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訪問學者
4. 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博士(交大博士後)
講座主題:
n 手機迭代技術研發與工匠藝術:學界與業界的無縫接軌
Ø 1+1<2 精品機構件的象牙塔
Ø 未來精密製造的趨勢
Ø iPhone機構件的現在、過去、和未來
Ø iPhone研發工程師特質
n 工業王國的智能製造:我們如何實現不可能
Ø 大規模產業化的智慧製造難題
Ø iPhone機構件導入智慧製造的核心方向
Ø iPhone機構件智慧製造的過去、現在及未來
Ø AI主宰製造業的可能與機會
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請益] 科技業的機構工程師需具備什麼特質?? - Tech_Job 的推薦與評價
[請益]科技業的機構工程師需具備什麼特質??@tech_job,共有46則留言,16人參與討論,19推0噓27→, 如題面試了一些機構工程師,面試的主管表示要下 ... ... <看更多>
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製程工程師特質、設備工程師未來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在機構工程師特質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AAAB也提到2022年2月7日根據日經新聞報導,南韓將建立晶片工程師的資料庫,便於監測他們的國內外行蹤,以防止中國 ... ... <看更多>
機構 工程師 特質 在 [請益] 科技業的機構工程師需具備什麼特質?? - 看板Tech_Job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