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熟倫敦 #EP15 #康沃爾的偽出國假期
#聯合副刊專欄 #CornwallVacation
邁入六月,英國的夏天來得又急又快,前一周還身穿厚外套,天氣說變就變,溫度直線衝上三十度,人們不是往北避暑,就是奔向海灘。然而英國海岸多為礫灘,為了追求久違的沙灘踏浪,我和朋友來到距離倫敦五小時火車車程的康沃爾郡(Cornwall),若翻開歐洲地圖,會發現大不列顛島孤懸歐陸西北,呈現類似倒C的形狀,而康沃爾就在島嶼的極西南端。
當我們稱呼「英國」,實際上是個模糊用語,英國全名為「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不列顛島又包含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三個「國家」(country),而北愛爾蘭則是一個「省」(province),各自享有高度自治地位,康沃爾地處偏狹,戰略地位一向重要,也和蘇格蘭、威爾斯和愛爾蘭被列為英國少數族群。
十四世紀以來,王室習慣給予君主長子「康沃爾公爵」(Duke of Cornwall)的頭銜,如現今查爾斯王子、為愛退位的愛德華八世與其前任國王等都曾擁有此頭銜。康沃爾與首都倫敦相距250英里,比台灣最北到最南都還要遠,這也是為什麼它得以發展出不同文化,甚至擁有獨特語言康沃爾語(Cornish),儘管也有分離主義的聲音,只是相較而言溫和許多。
原本去年耶誕就要來這兒度假,沒想到出發前一天英國政府宣布更嚴厲的封城限制,疫情最嚴重的倫敦居民哪裡都出不去,只好摸摸鼻子取消。
如今也慶幸這個決定,趁著天氣暖和,課業告一段落之際來到這個濱海大城,更特別選在七大工業國集團(G7)高峰會舉行時出發,此時城市不僅僅是度假勝地,搖身變為舉世關注的焦點,觀光客、各國與會外交人員,以及當地警察共同參與這場盛會。我和朋友一面曬太陽,一面看著另一頭海灘如火如荼進行中的會議,並猜測著高峰會後的聲明──減碳要求會不會更嚴厲?哪個議題會是重點,會不會提到台灣?
待在倫敦超過九個月,「出國」的感覺已愈來愈淡,取而代之的是熟悉──熟悉的公車路線,熟悉的陰晴樣貌,熟悉的街廓巷弄,然而英國幅員大,不僅僅是距離上的遙遠,處處文化特色各異,每到新的城市就彷彿有出國的新鮮感,例如在康沃爾隨處能看見招牌上康沃爾語(Cornish)標註於英語之後,由於懂得語言的人寥寥可數,更能感受地方亟欲保護自身語言的痕跡,也有種來到異國的感覺。
當日常成為習慣,生活中偶爾仍需要這樣的新刺激,喚醒自己的感官,也看見那些不一樣的風景。
網頁版:https://reurl.cc/83X4QM
#MediumWellLondon #27JUNE2021
歐洲地圖 國家 在 常常好食Good Foo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與人的連結
#我們與香料的連結
人類長期被香料誘惑,它們曾經比黃金貴重,也曾是野外傳說的主題與偉大社會的榮耀。它們曾煽動人類橫渡大海、發動戰爭,與尋找寶藏。世界上許多重要的商路是為了香料貿易而建──明確地說,即為將中東、印度、與中國等地區,與歐洲聯繫的商路。
查看歐洲地圖,你會發現香料貿易通路帶來的長遠影響。威尼斯成為船隻停泊的主要港口,載滿遠道而來的薑、肉桂,與黑胡椒等異國食材。荷蘭與英國爭相在世界上盛產香料的地區,建立殖民地與來往的貿易通道。在歐洲國家企圖殖民熱帶國家的數百年間,香料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常以鮮少的回饋向這些文明汲取利益,或引起傷害與暴力。確實,人類對於罕見香料的風味之渴望,一直都很強大,且經常具有毀滅性。
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尋找前往香料群島──如今的印尼,更有效率的路徑時,無意間發現北美洲。然而這片新大陸無法提供如亞洲、或甚至歐洲所特有的豐富香料。在從美洲傳入歐洲的香草與香料之中,最受歡迎的有香草、辣椒,與多香果(allspice)。
如今,美國是全球領銜的香料消費國,亞洲則是最大的生產地。有些香料如黑胡椒等,已經成為大型事業,其生產中心則由原產地遍及至世界各地。巴西種植了大量黑胡椒(原產於美洲);薑(原產於亞洲)則被種植在熱帶地區。
歷經數個世紀唯一不變的,就是香料相對昂貴的價格,香料在世界各地廣為種植。多數的香料種植於熱帶地區,並大量銷往氣候較溫和的區域。儘管美國、歐盟國家,與日本為購買香草與香料的領導者,其香料產量在全球市場中的比例卻很少。隨著我們口味的全球化,在地方社區內建立香料多樣化的渴望與日俱增。無論經濟或發展狀態如何,世界上香料的購買與消費量有增加的趨勢,儼然已成為健康與烹飪層面,真正的全球化勢力。
--
《#香料養生研究室》
臨床草藥學家暨認證營養師不藏私分享👇
博客來 https://reurl.cc/raXQOk
誠 店 https://reurl.cc/v5XeZj
金石堂 https://reurl.cc/OXDpOD
食醫行 https://reurl.cc/1gz2VW
#常常生活文創
歐洲地圖 國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書籍推薦】最近看了一本很有趣的德國文化書: 《打開德國說亮話》。這本書的作者是住過歐洲好幾個國家、會說多種語言的琵雅諾,她用幽默生動的筆觸,在書中記下在德國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文化觀察,從台灣德國的文化異同,寫到在德國該如何租屋如何求職,讀完後感覺"遙遠"的德國生活,彷彿也跟著鮮活起來。
對我來說,僅管已經住在同在歐洲地圖上的"芬蘭",還是邊看邊覺得,兩國文化大不同啊。有些東西有些相似,但很多東西又還是不一樣。
相似的地方,比方說: 芬蘭人也跟德國人一樣,喜歡事先規畫,什麼事情都要事先規畫妥當才進行,僅管看上去不像台灣人那麼有彈性並能應付瞬息萬變,但某些時候這種長期規畫的特質,也是有它的好處。
另外,芬蘭也像德國人一樣喜歡"安靜",嗯,可能比德國人更喜歡? 所以一些在台灣公寓家中可以做的事(比方彈琴和拉小提琴),在這裡做可能就會被鄰居抱怨了。琵雅諾在文中分享了,明明在規定時間內彈琴,還是被鄰居臭罵一頓的經歷,我也有類似的體驗,"臭罵"是沒有,不過非常堅持的從一樓跑到五樓來跟我說,他無論在任何時候,包括白天晚上周間周日都不想聽到任何琴聲。
這兩天晚報還登出一則新聞,有個芬蘭鄰居為了抱怨鄰居彈琴,竟然朝人家門裡扔進一條生魚! 要特別強調的是,其實在芬蘭公寓裡,法律規定是可以練琴的(在一定時間、不會影響人家睡眠的情況下),但是規定歸規定,愛抱怨和小眼睛小鼻子的鄰居還是不少,真要講我還有別的故事可說呢!
另外,德國人大熱天關窗門,冷天反而開窗睡這一點,也跟芬蘭一樣,我家芬蘭先生就是這麼說的,大熱天一定門窗緊閉,熱氣才不會進來,而晚上睡覺前,開窗讓涼涼的風進來才是王道,結果在我家就常出現: 冬天時要睡覺前,窗戶是開的,我進門就把窗戶關起來,先生進門就再把窗戶打開的好笑狀況,只能說,台灣人和歐洲人,亞熱帶與溫寒帶的應對氣候習慣就是不同啊。
再說回來,有些東西德國與芬蘭也很不同,比方,桑拿浴,在芬蘭男女全裸一起洗桑拿浴的的情況其實很少見,大部分的時候,公共桑拿都是男女分開,如果有合在一起的,基本上就是穿泳衣進去,我還是看了書才知道,原來德國人很多是男女一起裸洗桑拿的。
另外,芬蘭人雖然也重規定,但顯然"彈性"高很多,也比較"放鬆",比方等紅燈,這裡(尤其是赫爾辛基,如果車子少或沒車來,大部分人都是直接闖紅燈不等了),因此看到德國人都很遵守等紅燈的規定,反倒讓我意外。
真要一條條比較下去,我還有很多可以拿來"芬德比較"一番,不過就先點到為止,有興趣的朋友,就直接去翻翻書吧!
#打開德國說亮話
琵雅諾de歐洲居遊
博客來:https://bit.ly/3dc3U4C
讀墨:https://bit.ly/39hVLuf
誠品:https://bit.ly/39E638j
讀冊:https://bit.ly/31swIQU
歐洲地圖 國家 在 從幾張簡單的地圖,讓你看清楚歐洲主要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