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隨著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續發展,作為世界人口第二多國家的印度,其疫情形勢仍在惡化。數據顯示,印度目前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已達690萬例,死亡超過10萬,嚴重程度僅次於美國和巴西,並有可能超越美國。
疫情嚴重影響印度的經濟,據印度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其二季度GDP同比萎縮23.9%,這一數字創下印度自1996年發布季度GDP數據以來的最差記錄。世界銀行8月中發布的《印度發展更新》報告顯示,在印度實施全國疫情封鎖之後,半數印度人口受到新冠疫情的威脅。疫情引發的收入減少和失業正在迫使這些家庭的消費水平又回到接近貧困線的水平。
而貧困家庭也更容易感染病毒,因為他們很難實現社交隔離,也沒有足夠的醫療衛生條件。封鎖措施對非正規部門打擊沉重,也正是貧困人口的主要就業來源。報告顯示,印度目前約90%的勞動人口從事非正式工作,他們沒有充足的儲蓄或基於工作的社會保障福利,如帶薪病假或社會保險等。印度最新的勞動力調查(2018-19)顯示,只有47.2%的城市男性工人和約55%的城市女性工人是擁有固定薪資的受聘員工。而對於農村工人來說,這一比例還要低得多。移民工人們在城市大多從事著低薪、危險和非正式的工作,例如建築業。世界銀行還表示:即使是在非農業部門的正式就業人群中,也有大約70%的工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約52%無法享受社會保障福利。
在此情況下,據《印度斯坦時報》報導,由於學校在新冠疫情期間停課,加上經濟活動放緩,越來越多正值學齡的印度孩子不得不輟學,進入農場和工廠工作,數量已達到難以量化的程度,這些孩子可能成為印度"失去的一代"。
{內文}
(川普/美國總統)
別害怕新冠肺炎,讓恐懼操控了你的生活
當美國總統川普以英雄歸來般的姿態,在白宮發表戰勝新冠病毒的宣言時,他可能不知道又或者從未關心,這場大流行給窮困家庭的傷害,遠遠超過病毒帶給人們的肉體折磨。這一幕世人應該記憶猶新。
(FT記者)
印度的新冠確診病例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和巴西,但印度的未追蹤病例已超越兩國,印度在新增病例方面已經排名第一,延續了也出現在其他國家的模式,印度的主要都會區出現了新冠確診病例,在德里 孟買和艾哈邁達巴德,個案不斷增多,即使在莫迪政府實施了世上最嚴格的封鎖令之一,隨之而來的是大批外出打工者,這也造成了他們把病毒帶回家中
疫情下的印度各方面都顯得非常脆弱,第二季度GDP暴跌23.9%,創下自1996年發布季度GDP數據以來的最差紀錄,同時也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中最差的,世界銀行8月底公布的《印度發展更新》報告顯示,在印度實施全國疫情封鎖之後,半數印度人口受到新冠疫情的威脅,疫情引發的收入減少和失業,正在迫使這些家庭的消費水準,又回到接近貧困線的水平。印度各大學校基於防疫需求而關閉,大批學齡孩童因此輟學,衍生出童工危機。
(Rajesh Kumar/橋下自由學校負責人)
因為新冠病毒這些日子學生都待在家,我時常去學生家裡拜訪,發現他們的父母強迫他們去工作,畢竟孩子能在家閒賦多久呢?所以如果他們能想辦法掙個一兩塊歐元,至少他們還能付得起帳單
(新聞片段)
政府支持線上教育,但有3/4的人無法上網,即使能上網,許多孩子還是認為遠程學習很困難
(Ragavi/學生)
在網上上課時,我們真的聽不懂,我們向老師反應,他們做出了課程調整,老師給我們鉛筆 筆記本和其他教材,所以當我們上課時,有了實際教材可操作後,我們才理解老師到底在教什麼
(老師\摩妮卡 學生vs.)
你今天早上去那兒了,我去農地了,你在田裡工作嗎?對啊,我負責撿選蔬菜
摩妮卡在家附近的農地幫忙揀選蔬果,每天用勞力換來的工資少於2歐元,對她來說 這是攸關全家生死的問題,為了家庭開支 我們必須下田工作,要是我們不工作 我們要吃什麼,印度法令明訂禁止14歲以下的孩童,從事任何形式的工作,在距離摩妮卡工作的農地幾百米處,我們發現年僅5歲的小孩,正在輪班包裝肥料的工作,在處理這些危險物質時,他們沒戴手套更遑論口罩,每賣出1千袋,我們能賺1.25歐元,有了錢就能幫家裡買東西,線上教育在這兒根本行不通,絕大部分的家庭連智慧型手機都買不起
(Soha Moitra/兒童權利與你區域主任)
避免孩子淪為童工只能靠教育,令人遺憾的是,印度在網路使用上存在貧富差距,只有24%的人有辦法接觸到網路,且這還不是最理想的數字,在疫情還看不到盡頭的情況下,也未宣布何時要復課,對印度成千上萬的孩童們來說,未來充滿了不確定
致力於印度兒童人權的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薩蒂雅爾希直言,疫情下的印度兒童除了被當成童工,童婚比例也急遽上升,增加了17%。隨著疫情日益失控,印度社會也發生了令人髮指的性侵案件,激起民眾上街抗議。
(今日印度新聞片段)
一名14歲新冠檢測呈陽性女童遭到性侵,是的她被性侵了,就在印度最大的新冠隔離設施裡面,對就是那間吸引了內閣部長和德里首席部長一同前來視察,被視為巨大成果的方艙醫院
7月中一名14歲的少女在印度最大的方艙醫院,遭一名19歲男子在院內的洗手間性侵,該男子和朋友在該醫院擔任警衛,兩人被捕之後接受檢測結果都呈陽性,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9月一名19歲的新冠女病患在被救護車送醫途中,遭救護車司機性侵得逞,隔天,一名衛生局官員藉機性侵了一名護士,而在北方邦哈特拉斯,一名19歲女子遭性侵和毆打致死,該邦警官卻把案件壓了下來,更引爆了全國的怒火。
(DW主播)
這起案件引發了印度,包括社交媒體上的憤怒,一些推特用戶表達了他們對此事憤怒,印度板球隊隊長維拉特科利說,這起事件是不人道的 超越了殘忍,他還呼籲在此案中伸張正義,除了呼籲伸張正義之外,也有聲音要求追究這些犯罪者家屬的責任,寶萊塢女星Preity Zinta強調,需要教育兒子尊重女性
(Yogita Bhayana/印度反性侵聯盟成員)
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討論發生在印度的殘忍性侵事件,為什麼此類案件不斷發生,因為沒有威懾力,沒有明確 強烈的訊息,我們社會都已經習以為常,將其視為正常,視為新常態,性侵現在被當作新常態,那要如何根除呢,是更嚴厲的處罰,治安系統,當你看到法庭這樣的判決,你如何指望潛在的性侵犯,難道你不認為這讓他們有了動機,準備去性侵更多女性嗎,對 因為他們如果看到這樣的狀況,我的意思是 沒有絕對的威懾力,所以在沒有威懾力以前,性侵案還會繼續發生,這是非常可悲的
新冠病毒的可怕並不只是體現在對生命的威脅而已,一名印度醫師在疫情之初就曾說,有能力保持社交距離,禁足不出門的人都應該理解,自己所擁有的是『特權』,因為很多印度人並沒有這些能力和權利,生活失序人生變調,看著印度婦女與貧窮階層的悲歌,你還能說,新冠病毒不可怕嗎?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10.10《文茜世界周報-亞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mOPBmvrDdI
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教育 在 懶人學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漫談投資】
成功者的富習慣,你有幾個呢?
1.一般人想的是把錢花掉,富人想的是如何投資。
2.大多數人認為,努力工作會讓你變富有,富人卻知道善用槓桿創造財富。
3.成功人士做事不會拖延。他們不會一輩子等著「正確的時間」,或者等到他們知道一切,或者把一切事情弄清楚才行動。
4.一般人相信有工作能給他們安全保障。富人知道沒有「工作保障」那回事。
5.大多數人空想要富有。富人則身體力行,致力於富有,兩者是非常不同的事。
6.窮人將他們的財務期望設得很低,所以永遠不會失望。另一方面,富人把財務期望設得很高,所以總是很興奮。
7.成功人士甘冒計算過的風險,包括財務、情感、專業和心理。然而一旦建立了財富,就會減低承受風險。
8.富人留意並尋找其他人視為障礙的機會。
9.窮人相信金錢會使他們更快樂,而富人知道金錢和快樂沒什麼關係,但它確實使生活過得更輕鬆、更愉快。
10.成功人士不見得比大多數人更有才華,但他們總是設法極大化自己的潛力。他們從自己身上得到更多,有效地使用他們擁有的東西。
11.窮人相信,為了獲得某些東西,必須犧牲別的東西;你必須在美好的家庭生活與貧窮或是愛與貧窮之間做選擇,不能兩者兼得。富人相信,如果有富足的心態,他們可以擁有一切。
12.成功人士專注於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尋找問題或障礙。
13.窮人相信富人運氣好,富人卻認為運氣和成功無關。窮人等待樂透彩號碼開獎,富人卻不期待幸運女神眷顧,相反地,他們積極追求自己的夢想。
14.富人是渴求知識的終身學習者。他們不斷努力教育自己,有時是正規和學術上的;但更常見的是非正式的詢問、觀察、閱讀或聆聽,也透過動手做、嘗試、失敗和再次嘗試做實驗。順便說一句……我談的不是正規的教育。
15.富有和成功的人適應力強,接納變化。他們安於擁抱不熟悉的新事物,而我們大多數人是舒適和習慣的產物。
16.窮人帶著情緒思考金錢,富人則依邏輯思考金錢。
17.成功人士為他們的生活擬定計畫,而且有條不紊地將計畫化為現實。他們計畫成為自己打算要成為的那個人,而總的來說,窮人的生活是一連串粗心大意、沒有規畫的事件和結果。
18.許多人認為你必須受過教育和擁有聰明才智才能有錢,成功人士曉得智商和致富沒什麼關係,但知道他們必須很懂財務。
19.成功人士可以快速有效地處理問題和挑戰;他們不逃避現實。他們挺身面對挑戰,並且利用挑戰來改善自己。
20.窮人教導子女如何生存,富人教孩子如何變富有。
21.窮人不相信個人成長,富人則知道個人財富不會成長得比個人成長還快。
22.成功人士渴望卓越,表示他們會做多數人不會做的事。他們是自己選擇要卓越。我們都經常要面對塑造人生的決定,成功人士做出大多數人不會做也不做的決定。
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非正式教育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沈旭暉隨緣家書]林鄭月娥訪日賀禮之「東洋戰線」:日本也會醞釀《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嗎?
上週應日本學者谷垣真理子教授邀請,到東京大學演講分享香港最新形勢和國際地位,連同同場的倉田徹教授、阿古智子教授,都是日本的香港通,當日出乎意料的座無虛席,足見近年日本學界、政界、社會對香港的關注越來越多。期間谷垣教授派了她一位來自香港的碩士生接待我們,交談下,深感後生可畏,他研究日治香港如何影響今天的香港身份認同,正正填補了當下理解的空白,顛覆可期。眾所週知的是我一直不鼓勵朋友讀博士,但總有個案例外,他是很適合讀博士的特例,目前的研究方向,也十分切合香港的需要,因為此時此刻的亂世,正是香港涉外關係研究開花結果之時。須知在眾議院已通過的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草案,最新版本有這樣一條:美國應鼓勵一眾盟國訂立類似保護香港的法案,其中一個被點名的盟友,正是日本。談及日本會否走向這一步,不少認識的日本學者都覺得不太可能、也研究不多,唯獨來自香港的錢君早著先機,認為無事不可能。當美國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也是在他的同齡人大力游說下才成氣候,「日本戰線」如何開打,自然應該多了解屬於新時代的視角。
美國鼓勵各國盟友訂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其實日本版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並非無中生有,也不是美國最新版本的草案出現後才有人回應,而是早就有團體提出。該日版法案是由Youth Democracy Promotion Agency、Pnika、Code for Japan的代表理事共同提出的,三個組織的成員都相當年輕,當中以YDPA規模最大,以八、九十後的青年議員、專業人士和知識份子為骨幹,標榜跨黨派、政治中立,以網絡原住民身分,關注政治議題和人材培養;至於Pnika、Code for Japan,則較關心地方自治體議題。」
坦白說,這些團體,即使是日本人當中,除了關心政治的一群,大概也留意不多,但在政壇當中,他們對香港的關注,原來已掀起不少迴響:「6月13日,YDPA已發起聯署,要求日本外相表態反對香港的逃犯條例、及警察對群眾的暴力鎮壓;8月中,三個組織的代表理事共同發起聯署,要求國會議員就『日本版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展開討論。直到9月2日,共有62名現職地方議員、7名前地方議員、10名知識份子及團體代表簽署,他們提到港日間也有《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或許能仿效美國,訂立日版的人權民主法案,雖然聲音還未正式到達國會,但『地方包圍城市』,正是日本政壇的常見操作。」
那具體而言,他們提議的日版法案是怎樣操作的?「這些團體其實未有詳細說明,因為在現階段,重點是令日本領袖更關注香港,比起具體執行,輿論效果和姿態似乎來得重要。但當然,他們為港人拋出議題,我們也應努力想想。首先,我想1992年的美國《香港政策法》是框架性法案,配合現在的人權民主法案,令操作變得靈活,但仍是以取消政策法為殺手鐧;但日本沒有相關的對港框架性法案,只有航空、投資、刑事共助、租稅等協定,以及給予特區護照優待等零散的雙邊協議。透過日本政府的研判、該些協定和日常行政運作,香港才得到實然區別。假設制訂日版人權民主法案,而終極手段是取消各種協定,放棄對港實然區別,即使沒有框架性法案,也是可以的。但實際上,美國才是國際社會龍頭,她不承認香港,諸國跟隨,對方扣血;日本貿然行動,卻不見得各國會附和,對手無恙,反而自己扣血。」這觀察,正是上月我在這裏分析美國法案為何重要的佐證:一旦美國立法,其他盟友才有了仿效的框架,日本政府屆時無論是否願意、對自身利益有何影響,起碼也不得不回應。
「另一個日本立法的考慮是歷史包袱。假如日本國會高調討論、甚或通過法案,中國大陸恐重掀反日浪潮,按近期中日關係走向,和越來越對華低姿態的安倍晉三,日本是不會冒險的。不過從另一角度看,『香港牌』在日本,可以成為繼釣魚台、靖國神社、南京大屠殺後,一張右翼政客有力製造嫌中情緒的功能卡,而且對日本及國際社會而言,『香港牌』本身沒沾上歷史的血腥和硝煙味,純是法治、民主、自由、現代合約精神的象徵。假設日本有謀士在選舉或想進一步修憲的情況下,以保障僑民、日資、自由、法治等名義打出『香港牌』,刺激中國反日情緒,製造國內一時嫌中的效果,政治家吃『人血饅頭』,那麼『香港牌』便確有其用處。」只是此法凶險,危及中國大陸的日僑和日資的安全,以此刻日本政客的老化和保守化,大概不會、也不應輕易鼓吹。背負歷史包袱的日本如要立法,還得先看美國,並須各國同時制定類似法案,以作掩護。
日本也是香港重要持份者
既然美國做才有效,日本跟隨又有風險,日本還有何動機考慮立法?「中共是何種性質的政權,香港是不是西柏林,中共在香港的行動跟日本在東亞、東南亞,以至世界的利益有何關聯等,他們必須有了研判,才能決定是否在可行範圍內幫香港,還是坐視不理。另一點是金融及企業據點的存活:雖然日本在香港的直接投資額僅佔其亞洲投資的4%,但日資銀行在香港的數量,差不多等於中韓台加起來的,在港日資企業數自2013年大概都排第一。這還未談檯底交易,像近年的《信用詐欺師JP:香港浪漫篇》、《馬賽克日本》等影視作品中,還是經常出現借香港『週轉』的想像,某程度上仍反映現實。假如日本朝野覺醒,明白到香港的真正功能,還是大有可為。」
然而不少對日本官員有第一手了解的朋友,都發現他們對香港的情況不太了解,知華派近年也是親北京專才主導,期待他們改變,會否緣木求魚?「微觀而言,官員及國會議員在公式場合發言拘謹是可以理解的。安倍在G20的關心大家都知,之後如公明黨眾議員遠山清彥,在北京見到中共中宣部副部長黃坤明,都只能說香港議題希望盡快和平解決之類的說話。不過在非正式場合,用一下香港議題,卻會有利部份政治人物增加人氣。像自民黨的眾議院議員長尾敬,其實已在網台節目討論香港情勢,雖然看來他未有掌握足夠資訊,但他在節目中得知元朗白衫人的存在後,已即時說要把這類電視台不大敢播的資訊擴散開去,亦表示想支持香港抗爭。有趣的是,他本身支持參拜靖國神社,還會親自去釣魚台海域視察的。還有幸福實現黨,他們在國會沒有議席,是小政黨,但早於六月已遊行聲援香港。而他們的宗教背景也是耐人尋味的。當然不只是右翼,連左翼的日共也很關注香港,他們亦有搞聲援運動。地方級別方面,像神戶市會議員,自民黨的上畠寛弘,曾在Twitter批評中國駐日大使館的『香港暴力』影片,『香港』一詞都不用提,就足夠旺場了。若遇上日本選舉,而香港抗爭仍未止息,日版法案的討論,或概括的撐港言行,都有機會令少數候選人加分的。」
日本打「香港牌」的四點建議
假設日本真的有你所說的動機去推動法案,那麼法案具體應如何操作?「我認為即使有日版法案,操作都會跟美版差很遠。首先談雙邊協定,譬如那條《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香港的對日直接投資餘額是世界第八位,日資在香港又有大量業務,林鄭說美版法案損人損己,很易反駁;但如果說日版是損人損己,則不無道理。該《投資協定》是97年6月簽的,日本在1989年亦跟中國簽署同類協定,比較之下,日本跟香港的條約寫明雙方享有知識產權保障,還有仲裁方面,兩份協議都說如一方先授權本地司法機關處理,便不能交予國際仲裁。但明顯若遇爭端,香港司法比大陸的可靠得多。免簽待遇亦然,按2019年6月數據,香港訪日旅客數,除中韓台外,比任何國家都多。貿易懲罰方面,即使港日2018年簽訂AEO(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制度相互承認協議,方便部份出入口貨物通關。但取消這類協議,在對港維持貿易順差的情況下,恐怕日本損己多於損人,而且港府夠膽的話也可以耍小手段。2004至17年間,香港是日本農林水產物的最大出口地,港府可用行政命令,重新禁止茨城、栃木、群馬、千葉的農產品進口,相反又可解禁福島農產品。還是那句,玩雙邊協定的話,龍頭美國損己可以大大損人,日本損己則不會有相同效果,很不划算。凍結資產方面,日本不是英美澳加,效果不大,但此項具針對性,仍有象徵意義。接著是取消對港輸出敏感技術。按日本政府分類,香港與中國同屬group C,並非『白名單』26國之一,故未見香港之特殊地位。假如執行上對香港的規管較寬鬆,有實然區別的話,那政府內部當然可以調整。」
如果分析正確,那日版法案即使能通過、又要無損自身利益,只能隔靴搔癢,那麼日本還能做什麼?「日本如果想保存香港,或在國內外打『香港牌』取利,現時應化整為零,不拘泥於一條法案:
第一, 民間團體及地方議員要持續討論法案。展示討論姿態也是行動一種。由民間智庫做研究報告,找出可行方案,再向國會議員游說。國會議員可按時機設立超黨派聯盟和研究會,甚至提上國會。除姿態外,亦須實際地預備當各國跟隨美國立法,日本不會落後於人,不跟隨是一回事,但想跟卻缺乏準備的話則未免狼狽。
第二, 禁止違反人權的香港公務人員入境,其親屬於留學、工作等長期在留,以及申請移民時,須跟一般人分開審核。此措施不牽涉整體經濟,針對性強,『香港少數公務人員不能去日本浸溫泉』這點,也難以刺激大陸民眾反日吧,而且「不去日本」本身就非常愛國了。即使日本不敢處罰,領事館及情報組應搜集和整理相關人物資料及其違反人權的證據,建立自己的情報庫。
第三, 向香港長期發出旅遊警示。日本人去不了香港,只會有點『殘念』,卻可刺激國內消費,振興地方觀光產業。
第四, 在留卡『國藉・地域』一欄,在『中國』(特區護照情況)或『英國』(BNO情況)後加括弧『(香港)』或直接改成『香港』,這是支持一國兩制的表現。外務省網頁在『港日關係的基本考量』中寫明,香港須要保持高度自治,貫徹法治精神,港日關係才有望繼續發展。故以『地域』去描述『香港』,政治正確,又彰顯日本對一國兩制的支持。而且據說97後初期,一直有寫『香港』的,卻不知何時被刪走了,你懂的。」
那些年的日港關係
比起游散的平民組織及其偶發聲援,除了發起聯署要求討論日版法案外,他們的具體行動,則要更宏觀的視野。「假設一般團體、公益財團,或大型企業研判,完整履行一國兩制有利自身長遠利益,他們須跟港人同步甚至要有超前的視野。坦白一點,就是萬一本土抗爭失敗,香港失去原有功能後的考量。所謂視野,也包含對香港內涵的理解,則支撐著制度的文化和現代倫理,如果他們明白這些內涵的移植和傳續對日本有利,那也是香港求存的其中一條小出路。初步可以增加專為港人學生而設的獎學金,吸引中層及基層人材來日。長遠應考慮設立港人國際學校。以朗誦背記教習中文的嶺南傳統、粵語跟漢文的言文分途、因粵語公用化、實然標準化而產生的,貼近書面語的雅正口語,都是漢字文化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擁有深厚漢學傳統的日本所能珍惜的。香港傳統英文學校的現代性格,也能吸引一定的國際系或本地日本人。最後,那天我們在東大的講座,有學者建議以日本為中介平台,供各方對話。如果做到,當然樂觀其成。但親北京的愛國人士願意放下面子,接受日本這外國勢力的介入嗎?香港青年又是否會在明知跟對家講多無謂的情況下上大台呢?感覺在日本建立東亞的香港支援基地,反而貼合近代中日淵源。」
作為新生代學者,就整體的「日本戰線」,他百感交集。「我無疑是傾向同情及支持抗爭的,明白日本內閣官僚只能說些門面話,國會議員不敢多言,但地方議員可較自由表達,學術界盡可能把真實一面呈現和紀錄。日本民間有遊行、捐款、座談會,也有活動家上東京都廳展望層演奏《願榮光》,右翼的櫻花頻道也播出重編後的日語女聲版《願榮光》。無論如何,今次是重新令日本人了解香港的機會。一般平民無意識中感覺中港是有點不同的,但可以說他們對香港毫無認知。牙醫姑娘可以天真地問我香港不是國家嗎,很多人則無故問我台灣的事,因為你講自己是香港人,下一秒會被記錯成台灣人。東大精英也可以覺得港日關係研究好有趣,因為他覺得城市怎麼會直接跟國家比較呢。最普遍的,是直接當你是中國大陸公民。駐港日本領事明知很多港人不喜歡『被說普通話』,但我們每次入境,都被普通話同簡體字招呼,一般商戶更不用說。日本政府各部門有溝通嗎?企業有做市場調查嗎?還是入境旅客排第四的香港仍不足以獲得注意?以待客之道見稱的日本而言實在奇怪,當然跟日本接洽的香港部門也難辭其咎。日本政府應培養更多香港問題專家,遇上像今年的大事,總不能期待單憑中國問題專家,就能提供什麼真知灼見,畢竟香港是另一次元的問題。我想其他國家其實也是相差無幾的,只是我對日本抱有期望,總覺得他們是有能力和優勢,成為東亞中最了解香港的國家。」
後記
曾幾何時,登陸日本是香港、台灣各界的夢想,陳美齡、鄧麗君、翁倩玉在紅白演出,彷如今日GEM走上春晚,但隨著香港回歸、中國經濟崛起、韓劇也取代日劇,日本熱似乎早已淡卻。據說日本駐港領事館本來對林鄭政府頗有好感,乃至幾乎支持《逃犯條例》,幸好有一群新興日本「香港通」出現,才能令官員沒有那麼離地。「我們雙方都沒甚麼邪門的動機,日本需要高質素、具潛力,又擁抱文明價值的年輕人材,香港也需要能保存『香港人血脈』的地方。中國人材很多都能融入文明的日本,善良守法,但部份人有其心中的『國情』,政治人口學而言,畢竟仍拖著中共的長影。香港卻是台灣以外,最能符合日本知識型人材要求的地域:懂漢文善英語,學日文快,價值觀近,學歷及專業資格認受性高。在日本高等教育機構升學,要具12年正規教育學歷,香港轉三三四學制後,來日升學銜接更為方便。日本如能趁機開發人材供應源,現在對香港抗爭的各種善意表態,都能成為精神上的賣點。假如香港立法會全面直選,日本是否能透過支持某些黨派或議員,使自己在中國掌握下的領土中唯一一個普選議會有話語權,現在便是關鍵時刻。牌面上,當然說是為了兩萬多個僑民和千幾間日資的利益,但實際上,也要考慮一下作為東亞民主大國的戰略定位吧。」說來,我也曾在日本的大學短暫交流工作,一直相信日本也是香港身份認同的同路人,漫漫長路,裝備自己,學好日文,也是其時,香港に栄光あれ。
答:錢俊華,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地域文化研究專攻修士二年,正研究港日關係中的戰爭記憶問題及表象文化。
星期日明報 2019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