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慎入,所謂的新政治價值是什麼?|
#對家鄉作出貢獻
#對我和家庭而言是無上的恩典
36歲當選里長,水源里是傳統的農村聚落,剛開始村莊的長輩稱呼我里長伯時,我都會不好意思的,連忙回應說,阿伯阿叔叫我資程就好啦,小時候家境清寒,時常接受社會各界資助,包括世界展望會等慈善團體的幫忙,我成長的家庭在最困頓的時候,社會沒有遺棄我們,協助我們成長發展,能夠得到鄉親支持,在公共事務領域回饋社會,對家鄉作出貢獻,對我和家庭而言是無上的恩典,在里長的任內始終懷抱著, 「只要是水源里的鄉親都是我服務的對象,只要是水源里的地方都是我要建設的範圍」的信念,而這樣的信念也讓我在歷次選舉中,得到鄉親 #超越族群黨派藩籬的高度支持。
#政治前輩的風範
2015年初,柯建銘總召宣佈投入區域立委選舉,議會陳清全議員很擔心告訴我,恁總召民調差很多,就要卡打拼耶,我回說,清全兄免煩惱,總召是天公子,選舉毋拜輸,信心來自於柯總召擔任立委二十多年,五湖四海不分黨派服務過很多人,選舉一到還人情的人蜂擁而來。
在新竹跑行程,常會遇到前市長林政則,還是一如以往客客氣氣地,我說市長現在沒有擔任公職,也沒有選舉的打算,還在勤跑基層,實在是太佩服了,林前市長回說,來自四面八方十幾萬市民的支持,一輩子感念在心裏,所以只要市民有邀請,就一定撥時間參加。
#民選的官員和民代沒有比較大
#更應該珍惜所託
最近政壇上的一些新聞,不禁令人有感而發,新投入政治工作或公共事務領域的所謂素人,會要求不可直呼名諱,要稱呼主席、要稱呼議員、要稱呼秘書,有時候秘書、助理比首長議員還大,對民眾官員頤氣指使大呼小叫,不可一世的模樣,殊不知這職權都是來自民眾一票一票的付託。
我常常覺得從事公共事務的人,要眾人好自己才會跟著好,而不是得到了權位就開始自肥,擔任黨主席兼任秘書長支領薪水,還真讓我開了眼界,不過仔細想想,30幾歲的年紀,正是要和先生共同負擔家庭經濟,陪伴小孩子成長的階段,支領薪水和中午才上班的情形,或許也就不難理解;辭職聲明寫的洋洋灑灑,好像很厲害,短短不到三個月就完成階段性任務,這樣不世出的人才,怎麼不留下來為自己的政黨,開創新局面。
至於被助理指控違反勞基法,鬧上勞資爭議調解程序,回應說是助理不實指控,如果真的是不實指控,其實也沒有很奇怪,因為前幾天才在議會指控市府工程經費流向不明,未經查證胡亂指控被市府打臉還沾沾自喜,問政和做學問一樣,都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胡亂指控固然博得一時的網路聲量,一次兩次終究會被看破手腳,對於問政文化和品質提升不會有幫助。
#歷史就是當代史
歷史一再重演,始終來自人性,民進黨從黨外到組黨,從在野黨到執政黨,三十幾年來,經過無數次的蛻變和考驗,新興政黨的處境和困境,民進黨也都經歷過,蛻變成功破蛹而出,就能迎接美麗新世界,否則就自然淘汰。
同時也有5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
「歷史就是當代史」的推薦目錄:
歷史就是當代史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歷史就是當代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 」介紹
訪問作者:王振愷
內容簡介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
五十年手繪看板生涯全紀錄
位於台南「大井頭」旁的全美戲院,宛如時間封存的記憶堡壘,老戲院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本事櫥窗、宣傳放送車、寄車處、大廳販賣部、空襲警報告示、外牆上的大型電影看板⋯⋯。在對街騎樓下,一位身穿格子襯衫的忙碌職人,衣服上沾滿顏料,微微駝著背,靜默地坐在比他還高大的看板前。
飽和的灰色打底是他準備恣意揮灑的畫布,他一手握著A3數位影印的電影海報,上頭滿是原子筆打好的方正格子,另一隻手則緊握粉筆,慢條斯理地在看板上打底、畫框。板凳四周圍繞著五顏六色的油漆桶,他時而微蹲、時而思索,躲在陰影下繪畫,彷彿時間並不存在。他沉浸於創作的世界裡,當白色粉筆描好輪廓後,他揮灑筆刷逐步展開一幅看板的旅程。他就是本書故事的主人翁──顏振發師傅。
在書中,顏師傅回憶下營老厝的童年、離鄉背井追求畫師生涯的磨難過程,每當想起多年的艱辛困苦,他就不禁潸然淚下。他也感慨看板江湖上只剩他還在作畫,當桃園中源戲院宣布歇業之後,「北有謝森山、南有顏振發」的台灣手繪看板傳奇也隨之落幕。從此,他成為台灣最後一個為戲院服務的手繪看板師傅,而全美戲院也成為全台碩果僅存、保留手繪看板傳統的老戲院。
昔日默默作畫、堅守執業的畫師們,一起走過台灣戰後電影、戲院與廣告的歷史。年輕時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會被時代淘汰、被數位與電腦打敗,當時都是單純地對畫圖充滿憧憬與理想,可能只是因為走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在報紙廣告上學著描繪明星肖像、仰望著一大幅大型看板而開始嚮往畫師職業,因為不同的因緣而在這片江湖裡交會。
在許多地方有無數隱姓埋名的畫師,他們離開江湖、轉行他途,畫筆被遺留在某個不再打開的抽屜中,桶裡的油漆也早已乾涸凝固,但身上仍留有手繪魂。這段熄滅不了的記憶與技藝被存放在心底深處。藏著不等於被遺忘,他們的精神正由顏振發與研習班的學員一同傳承下來。
他的雙手仍如少年般有力地緊握著筆刷和油漆,將電影、廣告、美術與手工藝匯集於一塊看板上。五十年來他畫過數千部電影,終生奉獻給電影產業最末端的廣告招牌,卻是戲院觀眾面對每部電影時的第一印象。然而,他的名字在電影尾聲的工作人員名單中缺席了。
在這裡,顏師傅仍盡力為每一檔電影妝點門面,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手繪看板與老戲院已成為生命共同體。
作者介紹:王振愷
臺南永康人,1993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藝術理論與評論研究所,現任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他長期從事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策展作品有「菲林轉生術」電影文物特展、「觀光記」當代影像展覽(獲得2020年第三季台新藝術獎提名)。著有《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
出版社粉絲頁: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歷史就是當代史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996 年, 是台灣民主發展史上重要的一座里程碑。這年 3 月 23 日,中華民國總統正式開始由台澎金馬的 2100 萬同胞一人一票選出。而在選舉期間,對岸中國大陸在台灣海峽進行飛彈試射,彈落高雄與基隆外海,企圖表態威嚇。為此,美國也出動獨立號、尼米茲號兩艘航空母艦來到花東之外的太平洋上,戰火一觸即發,股市狂潟,資金大量出逃。
台灣的國際處境非常特殊,歷史地理的因素造成不少風風雨雨,不過即使如此,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決心卻更加堅定。從 1990 年野百合學運主張國會全面改選,要求落實主權在民,到 1992 年國會全面改選,到 1996 年總統直選,76.04% 的投票率,再再顯示出台灣人民對民主社會的期盼,也隨著這些年民主化的進展而逐漸成熟。
然而,民主只是如此嗎?不是的,在這集節目中,我們一直發現,民主絕對不只是投票而已,而是在這張選票的背後,我們仍然期待一個理性溝通,包容接納,甚至是利他的,為彼此共同著想的理想社會。野百合學運世代出身的鄭麗君這麼說:「我愈參與公共事務,愈參與政治社會運動,愈感覺說人似乎是在為他人追求自由,就是你在追求參與一個社會的改造,在這社會裡面,其實讓每一個人可以更自由。」
這集節目,我們邀請前文化部長、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鄭麗君,由她熟悉的政治社會與當代哲學,跟大家一起反思台灣民主發展的奮鬥過程,以及未來展望。
主持人:涂豐恩
與談者: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 鄭麗君
#鄭麗君 #民主 #選舉 #總統 #李登輝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歷史就是當代史 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世说文丛 的推薦與評價
文/ 犁耕1/8/2020 5:55:02 PM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贡献给史学界的著名箴言,被国际学界广为引用。 ... <看更多>
歷史就是當代史 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名言的来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一切 历史 都 是当代史 ,这句话是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 历史 学家、哲学家克罗齐,在1917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后来,这个命题成为了一句流传范围非常 ... ... <看更多>
歷史就是當代史 在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 文茜的世界周報Sisy's World News 的推薦與評價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因為人性不會改變,因為問題如果是結構性的不容易解決,因為所有的領導人到百姓都是困境的逃避者,都偏愛藉口,都擁護偽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