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你的「罪惡感」給予對方傷害你的力量,即使他們是親人
心蓮,一想起媽媽,忍不住就眉頭深鎖,胃部抽痛。她已經盡可能的不要輕易和家聯絡,她知道只要一打了電話,電話那一頭的媽媽,就會開始一股腦的把所有不堪入耳的難聽話都對著她講,口氣盡是辱罵和貶抑,不只以羞辱女性的話語罵她,媽媽也會把自己羞辱得特別難聽。
心蓮的媽媽會說的內容,二十年來千篇一律,就像是放唱機一樣,只要一啟動電源,就唱著重複的歌曲、相同的歌詞。
心蓮的爸爸二十年前,大約玉蓮二十初頭剛出社會時,被媽媽發現爸爸竟然和已婚的女同事外遇。還在跨年夜時以加班為理由,戴著女同事到陽明山約會。因為一張陽明山上小七的統一發票,及某飯店的刷卡記錄洩漏了爸爸的蹤跡,從那天之後,媽媽日日夜夜哀怨著自己嫁給爸爸後,做牛做馬,生了三個孩子,還得自己工作賺錢自己養。爸爸他根本自私自利,沒有支持這個家什麼經濟開銷,收入都被他自己拿去玩女人了,實在夭壽。
媽媽總像極了八點檔長壽劇的女角一樣,用著哀怨的神情和語調,咬牙切齒的說,自己絕對不會讓出去這個「王家」長媳的位置,只要她活著一天,她就不會讓爸爸稱心如意,這個不中用的爛男人,做錯事的人是他,為什麼要她走?她是絕對不會離婚的,她做鬼也不放過他,讓他被她糾纏著、被她唾棄著,生生世世也不放過他。
心蓮面對情緒總是那麼歇斯底里、那麼激動的媽媽,常常覺得胸口很悶,不管心蓮多麼不喜歡聽媽媽咒罵爸爸、咒罵她自己,甚至也會咒罵心蓮沒用、不懂事,沒有一起同仇敵慨去讓外面的女人難看,心蓮都選擇忍耐,壓抑自己的各種不舒服感受。
心蓮好像有種必須替爸爸贖罪的感覺,替爸爸覺得對不起媽媽,但同時她對爸爸既生氣又十分同情,覺得爸爸在婚姻關係裡,根本也不快樂,無法感受到妻子的溫暖和柔情。但每當自己同情爸爸後,心蓮又立刻責怪自己,覺得自己好罪惡,怎麼可以為做錯事、對婚姻不忠的爸爸找理由?在這個局面裡,媽媽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媽媽受的傷才是最重的呀!
當心蓮也認同媽媽是婚姻關係裡最大的受害者時,甚至覺得自己應該替爸爸進行補償及贖罪,任由媽媽把各種情緒發洩在她身上,並且必須忍耐和壓抑自己所產生的衝突感受,心蓮就已經在這個家庭系統中錯位了。她不再是站在孩子的位置,而是取代了爸爸的位置,一同默許了爸爸不需要去面對在婚姻關係裡的問題,而以自己對媽媽的罪惡感和同情,來做為對媽媽深受委屈的歉意和補償,彷彿外遇,對感情不忠的是她一樣。
媽媽因為恐懼失去婚姻,不去直接面對自己婚姻裡的背叛,以及丈夫所帶給她的傷痛,以孩子來做情緒的出口,透過抱怨和發洩取代去真正的面對婚姻裡的問題。這並不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態度和處理關係的正確方式,這樣的逃避,其實算是一種迴避面對衝突,抓住自己受苦及受傷的情緒做為武器,來行使不停情緒轟炸及消極性懲罰的報復行為。
若是心蓮不斷在自己的內心強化自己的罪惡感,將爸爸的錯誤視為自己該一併負責,該為此感到對媽媽的抱歉,她將會毫無立場也毫無力量,為自己去拒絕再接受這一切不合理的對待。這無疑是讓自己無止盡的活在贖罪的情境中,不能終止,就像服無期徒刑一樣。
這樣的無期徒刑,或許是因為心蓮有著一個死守著『受害者』位置的母親,但也是心蓮內心駐守著的那個從不輕饒自己的刑罰者。每當受害者一就定位,罪惡感執行者也就跟著就位配合,一搭一唱百般契合。
#歸還各自的生命課題,你無法替別人一直負擔課業
當我們無法清楚辨識每個人各自歸屬的生命議題,而讓內心不理性的情緒凌駕於理智界限之上,我們就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各自應承擔的責任混淆不清。如果再加諸自己已內化的內咎慣性,我們將永遠無法擺脫別人堆卸到我們身上的負擔,直到自己精疲力竭也不能明白,自己為何命運如此艱辛和沈重。
對於我們所愛的人,我們總是希望能夠看見對方幸福,然而所謂的幸福,是一種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獲取的感受。如果我們想掏盡自己所有給對方幸福,或是依靠向他人索討所謂的幸福,最終都將是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
因為每個人的幸福,來自於真實面對了自己的生命課題,勇敢承擔起自己生命之後,才能感受到的雨後彩虹。就算我們傾盡自己所有,而對方仍自顧自地活在他的自憐、自怨、自哀之中,你再多的付出、分擔對於他而言,都只是預期中的一唱一和,毫無健康和復健的功能。
更何況,這樣一廂情願的付出和自責,對於自己而言也只是浪費了自己應該為自己往前走的生命,陪著停頓、消耗在毫無意義的哀怨之中。於是,一個受害者拉扯著一個殉道者,兩個人在一首哀鳴的悲歌之中,痛苦又糾結地虛耗了一生。
要擺脫這樣的命運,唯有自己從這種不理性的罪疚感中清醒過來,你可以愛、可以疼,但無須陪葬在對方不願改變的哀怨之中。用健康的態度去同理對方的辛苦,但無需為他背負本該屬於他自己的生命議題。用理性的態度去釐清對方的哀怨,有無你能力範圍可以陪伴和鼓勵的,那些你無法承擔、無法負責的,就要承認及接納。
除此之外,你就是你,他就是他,無論是多麼親密的關係,甚至是給予你生命的父母,在你脫離母體的那一刻起,你們都只是各自獨立的生命個體,互不隸屬,當然也無庸彼此越界去為對方承擔本屬於他的人生。
無論他做了什麼樣的選擇和決定,你都要練習「尊重」這是他為他自己人生所做的選擇和決定。
#本文故事為編寫,不指向任何一位特定人士
《受害者情結》全面探討受害者情結效應如何支配和操控我們
06/22開放預購,06/29全面揭開
博客來|https://bit.ly/3dlFN1u
金石堂|https://bit.ly/3efc8YN
誠 品|https://bit.ly/2V0qMeS
讀 冊|https://bit.ly/2NanvFB
三 民|https://bit.ly/3egHA9g
博客來(電子書)|https://bit.ly/37LMoB8
-
新書發表簽書會
2020/07/17(五)誠品書店(信義店三樓)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