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藍圖】
真的有靈魂藍圖嗎?
我常常被問這個問題,
尤其來自那些過得不太順遂的人,
往往會問,為什麼人生要遇到這種事?
而且,往往帶著「贖罪」或「還債」的心情,
去過完這一生。
如果真的還得完,哪來這麼多還債的人?
又是誰來筆記這筆債?
我們這一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世上只有兩種人,
第一種是想過得舒服無慮的人,
他們要的是一座舒服的墳墓。
第二種人是想活著的人,
他們選擇冒險式的生活,
因為唯有那樣生命才會愈加旺盛。
你可能擁有一間公司、或是某些政要,
或許你位高權重,或擁有一些專長,
很會工作賺錢,銀行裏的存款與日俱增,
一切都很順利,但這不叫生命,
當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的時候,
只要去看看,你會發現你正日漸枯萎,
沒有任何成長。
人們或許尊敬你,當你死的時候,
你的葬禮會很隆重,很好,就這樣而已。
你的親朋友好友會接到你的訃文,
報紙上可能會報導你去逝的消息,
接著人們會把你遺忘,
而你一輩子活著就是為了這些?
有些人以為,生命是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的,
但那是因為從我們這一頭的人來看,
對在腹中的胎兒來說,
那對他來說可是一種死亡。
原本在子宮內過的如此安穩,
自動就有養份與氧氣進來,
怎麼突然我得自己呼吸、
自己進食、還要面對這麼多的亮光?
面臨過瀕死經驗的人,
都曾談到一個死前共同的經驗,
你會在很短的時間內,
看到自己的整個一生在眼前閃過,
不但是原本記得的事情,
連原本以為自己已經遺忘的事情、
或根本沒有注意過的事情,
都會在死前像電影一樣,
在自己面前快速放映,
俗稱「人生的跑馬燈」。
很多人不理解這個現象,
其實道理很簡單。
當我們在靜心或催眠的時候,
就會知道,人真正放鬆的時候,
會開始連結到自己潛意識與內在的慾望,
看見自己未曾看見的那一面,
並透過靜心或催眠的引導去理解與接納自己,
逐漸達到醒覺的狀態,當你看清自己後,
看事情的感受與角度都會隨之變化,
因為真的你開始與真的道理共鳴了,
你會逐漸擁有自己的洞見,並增長出智慧,
因為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真理是永遠不會變的。
而那些未曾被看見與被壓抑的傷口與慾望,
這每一個片刻,就成了你人生的跑馬燈。
奧修談道:
「垂死的人必須在他走以前回顧自己的一生,
因為身體正在離開他,頭腦將不會跟他在一起。
但頭腦將會釋出慾望,而慾望會抓住靈魂,
這個慾望將會決定他的下一生會如何,
任何他沒有實現的慾望,
下一生他將會朝那個目標邁進。
生命在你出生前就開始了,
在母親懷你更早以前、你前世結束的時候,
你的生命就開始了,彼世的結束,
正是此世的開端;這一章完結了,
於是下一章接下去。
你下一世會怎麼樣,
百分之九十九取決於你這輩子死前的最後一刻。
這一世你所帶在身上的就像一顆種子,
那顆種子將會長成大樹,將會開花結果,
從小小的種子身上看不出它將來會長成什麼樣子,但它裏面可是有一張完整的藍圖。」
是的,這就是傳說中的靈魂與生命藍圖,
生與死之間只是形體的變幻,
是時間繞著靈魂迴旋而上,
並不是靈魂繞著時間在跑,
當你到死前的那一刻,
發現自己還有這麼多的事情沒有完成,
但你的人生就要過完了......
於是生命再一次的提醒你。
前世的結束,正是今世的開端,
所以我們人生最終的目的,
只是成為比剛出生的時候的那個我們,
更好的一個狀態。
可是這個「好」或「不好」,
不是一般所指的「好人」或「壞人」,
當然也不是你這世在這裡有多少的功成名就,
黃樑一夢終歸是夢,再幸福也是一場夢,
你只會怕夢醒成空。
這個「好」是指你能認識多少的自己,
釋放自己的靈魂,從看見慾望、破除框架、
看見自己的價值、到最後與存在合而為一,
然後,你就到家了。
你看清楚在流逝的並不是時間而是你自己,
所以開始把你自己找回來...
生命的藍圖是一個不斷找回自己的過程,
無論前世、今世、後世,都是如此,
靈魂是永恆的,移動的只是時間,
我們就像不斷在舞台上演戲的人們,
變換的只是背後的布幕。
上台的是我們,下台的也是我們,
一如生與死,但上一場沒演好的,
下一場,會想把他演得更好。
有些人演著演著,就忘了自己,
有些人演著演著,突然發現自己只是在演戲,
戲演好了,回到後台,還是自己。
當你明白生命是什麼的時候,
自然不再為死亡而憂心。
人對未知的事情總是感到恐懼,
而這才是你害怕的原因。
當你習慣選擇未知,
並知道未知並不會為你帶來什麼傷害的時候,
或者應該說,你懂得怎樣讓傷口復原的時候,
有一天,你就會不害怕死亡。
超越死亡的唯一之道是接受死亡,
死亡自然消失;
成為無懼唯一的方法是接受恐懼,
這樣能量才得以釋放,
你需要稍微努力,然後才得以自由。
#該做的功課終歸要做
#你選擇在哪世做?
#Annababy療癒系統
#Annababy諮詢說明:https://goo.gl/6HesZs
#LINE@:http://line.me/ti/p/%40whw5915b
#IG:annababysys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的推薦目錄:
- 關於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 在 Annababy療癒之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 在 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 的評價
- 關於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 在 楊子佛教禮儀- 「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 的評價
- 關於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 在 201606201505230.doc 的評價
- 關於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 在 國立台東高級中學109學年度第2學期第1次段考2年級社會組 ... 的評價
- 關於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 在 簡媜散文死亡書寫研究 的評價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屍速列車》的結局可以拿來作為成功者的教學範例。
但但但……它同時也可以拿來作為失敗者的範例。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通俗劇的結局「最好」回應故事情節的伏筆。
好的戲劇結局則「一定要」回應人物性格的伏筆。
結局:故事的火車何時該停下來 (摘)
#怕被爆梗的不要看喔
#許榮哲小說課
《屍速列車》的六種結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0764
【小說課3可以開始預購了】
《屍速列車》的結局可以拿來作為成功者的教學範例。
但但但……它同時也可以拿來作為失敗者的範例。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通俗劇的結局「最好」回應故事情節的伏筆。
好的戲劇結局則「一定要」回應人物性格的伏筆。
結局:故事的火車何時該停下來
觀眾對一部電影的評價,百分之七十建立在最後短短兩三分鐘的結局裡。
聽起來有點誇張,不過如果再加上一個條件──以「戲劇張力」為賣點的電影,這個說法就很有說服力了。
既然如此,戲劇性的電影該如何結局?南韓導演延尚昊的《屍速列車》作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其故事梗概如下:
主人翁碩宇是個自私的證券基金經理人,長期忙於工作,忽略妻女,導致老婆跑了。女兒生日這一天,碩宇又因工作忘了去參加女兒的班級活動,以致於寂寞的女兒想去釜山找媽媽。無奈之下,碩宇只好帶著女兒,搭上開往釜山的火車。
開往釜山的火車,除了這對關係緊繃的父女之外,還有喪屍。
只要被喪屍咬上一口,活人就會遭病毒感染,變成猙獰的野獸,喪失所有的記憶,見人就咬,直到撕爛為止。
故事的場景百分之九十在高速飛馳的火車上,在躲避喪屍追殺的過程中,父女失散。為了救女兒,碩宇必須穿越一節又一節的喪屍車廂,不停地打怪再打怪。
關關難過,關關過,代價就是一個又一個夥伴的生命。
乍看之下,喪屍是電影裡的反派。錯了,真正的反派是一個又一個因為恐懼,而引爆人性陰暗面,變得比喪屍還可怕,只要自己能活下去,別人都去死也無所謂的失心瘋,我們姑且稱這些人為「活失」,活人喪失。
當碩宇和他的夥伴好不容易救出妻女時,「活失」們害怕碩宇等人已遭到感染,因而佈下層層阻礙不讓他們進入安全車廂。後有喪屍追殺,前有活失阻攔,戲劇來到最高潮。
陰錯陽差,活失們的自私舉動,反而救了碩宇等人。
最後,當火車翻覆,一整列火車只剩下四個活人了。
碩宇、女兒、孕婦,三個正方人物,以及一個反派大魔王,千里馬客運營運長,為了活命不惜犧牲他人的自私鬼。
當碩宇為了保護女兒和大魔王纏鬥時,故事已經來到尾聲,時間也將近兩個小時了,電影隨時都可能喊停,打上The End。
問題是……電影該停在哪裡,才是最好的選擇,最好的結局?
■結局一:三人新世界
碩宇苦戰變成喪屍的大魔王,最後好不容易勝出。
此時,全世界彷彿只剩下三個人。
讓我們回憶一下浩劫餘生的三個人,他們初登場時,都是缺了一角的人物。
父: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而活
女:寂寞,渴望父母的關愛
孕婦:強勢,被老公寵壞的女人
然而經歷了這場浩劫之後,餘生的三人都起了變化。
與夥伴併肩作戰的父親不再自私,寂寞女兒如今充分得到父愛,親眼目睹丈夫死亡的孕婦不再把愛視為理所當然,三個人各自缺乏的一角,此時稍稍被彌平了,但還不夠,只要時間一拉長,他們就會慢慢回復到缺了一角的原點,所以他們需要可以走得更遠的東西,例如……家。
於是父親牽起女兒的手,女兒牽起孕婦(象徵母親)的手,孕婦另一隻手托起肚裡的胎兒,三(四)個人相互扶持,帶著共同的回憶,一起走向未知的未來。
三個人,三個支點,合力撐起搖搖欲墜的世界。雖然這是一個危險的平衡,不完美的完美,但世界暫時站穩了腳步,得到了喘息,並且還有一個新希望在孕婦的肚子裡。
家園重建的象徵,這樣的結局有七十五分了。
■結局二:悲劇英雄
碩宇苦戰變成喪屍的大魔王,最後好不容易勝出。但是……
但是碩宇不小心被咬了一口,眼看就要變成喪屍了。已經開始神智不清的他,即將由人類變成野獸,所有的記憶都將被刪除了。這時,他的腦海裡只能出現最後一次的記憶。
編劇給碩宇的最後記憶是女兒出生時,抱到自己懷裡的畫面。
父親與女兒最初的相逢,是為了鋪陳下一秒,父女之間最後的死別。
為了女兒的安全,碩宇必須做最後一次戰鬥,然而這次的戰鬥對象,不是喪屍,而是殺死自己。
當女兒大聲哭喊「爸爸,不要走」時,碩宇跳下火車,死了。
悲劇英雄收場,就是要煽情,就是要催淚,編劇成功了,讓觀眾帶著遺憾的感動回家,這樣的結局有八十分。
■結局三:開放的隧道
碩宇跳下火車,死了。但是……
但是旅程還沒結束。此時,火車停了下來,小女孩扶著孕婦,繼續往前走,他們與目的地釜山之間,還隔著一個「東西」。
喪屍?不,是隧道。
隧道非常具有象徵性,入口與出口之間,隔著不知道多久才會結束的黑暗。
隧道裡,一片全然的黑,最無助的人物走在最無助的空間裡,沒有人知道前方等著他們的是什麼。
非常好,真的可以結束了,已經有八十五分了。
但……這是劇情片,不是文藝片,觀眾無法忍受這麼開放的結局。導演也很清楚,這部片的目標是破票房紀錄,而不是為了參加影展。所以雖然電影裡的火車停了,但驅動故事的火車,還得繼續開下去。
真正的結局,還在隧道外等著他們。
伏筆:故事停泊的地方
《屍速列車》真正的結局即將到來。
走著、走著,小女孩和孕婦還在黑暗的隧道裡,看不見洞口的光,然而觀眾先看到了。
隧道的盡頭是……槍口瞄準她們的狙擊手。
狙擊手用無線電問長官如何處置,長官請他判斷對方是否受到感染?
黑暗中的兩人,尤其是孕婦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看起來確實有那麼一點像喪屍。
士兵回答:「無法判斷。」
長官冷冷地說:「那就殺了。」
什麼?殺了!
啊──,觀眾此時的驚叫聲,比起之前喪屍橫行的任何一個時刻都還要巨大,因為小女孩的父親死了、孕婦的丈夫也死了,所有可能阻止這一切的英雄都死了。
不可能,唯二的倖存者就這樣死了吧?
況且殺小孩和孕婦是不道德的,但眼下,真的沒有其他人了。
真的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嗎?
還有什麼?還有什麼伏筆沒用到,快點出來啊!觀眾的心都快跳出來了。
當狙擊手扣板機的手指,緩緩壓下來,一切都要結束了。
十、九、八……
難道故事要結束在槍聲響起?這樣的結局當然可以,只是讓人不甘心,先前所有的努力和犧牲都白費了。
四;三、二……
Until we meet again……
(直到相遇之日)
然而,響起的不是槍聲,而是歌聲,熟悉的歌聲。
誰在唱歌?
不是所有人都死了嗎?
不,請牢牢記住一句話:溺水的時候,還有水母漂──沒人來救你,那就自己救自己。
■結局四:貫穿頭尾的伏筆
隧道裡突然傳來小女孩的歌聲,狙擊手鬆了一口氣,放下槍,因為他終於百分之百確定隧道裡的人沒有受到感染。
小女孩的歌聲救了自己。
幾乎所有觀眾都在這裡流下無法自己的眼淚,這就是通俗的力量。
為什麼這裡掉淚的觀眾比父親死掉那一場還多?讓我們來理解一下此處的感動究竟是怎麼來的。
答案是伏筆,引爆連瑣效應的伏筆。
為什麼小女孩這時會突然唱歌?絕不是天外飛來一筆,當事情發生時,已經悄悄發生一段時間了,編劇早在前面埋了兩次伏筆。
電影開端,女兒生日前一天,爸爸因為忙於工作而失信,沒到學校看女兒的歌唱表演。當晚,藉由錄影機錄下的重播畫面,缺席的爸爸這才看到女兒唱到一半,突然中斷的畫面。
導演利用父親的觀點,刻意誤導觀眾以為這是女兒忘詞。隨後特寫錄像裡,忘詞女兒的眼睛定定地望向鏡頭外的父親。女兒的冷峻,讓鏡頭外的父親,一陣寒意,既尷尬又內疚,隨即立刻關掉錄影機。然而事實上,女兒真的是在看父親,她在怒視那個缺席的父親。
以上是第一個伏筆。
這個伏筆在中後半段解開,當父女在喪屍的追殺下,面臨生離死別時,女兒才說出她並沒有忘詞,而是承諾會來看她表演的爸爸居然沒來,這才失望不願繼續唱下去。女兒這話一出口,父女的誤會跟著冰釋了。
喔,原來如此。
不,不只如此。
表面上,歌的伏筆用完了,然而事實上這是第二個伏筆。
故事結尾,生活中總是缺席的父親為了救女兒而犧牲生命。女兒在極度想念父親之下,自然地唱起了那首原本就是要唱給父親聽的歌,只是萬萬沒想到這一唱,正好救了自己一命。
唱給父親聽的歌,不只貫穿了電影的頭中尾,更是啟動了整個故事的「源頭」,因為父親食言沒來聽女兒唱歌,導致難過的女兒想去釜山找媽媽,父女倆這才意外搭上死亡列車。
然而當女兒再次唱起這首歌時,父親已經死了,再也聽不到了。只是沒想到唱歌給父親聽這份心意,反而回過頭來,拯救了小女孩。彷彿冥冥之中,父親依然在暗地裡保護女兒似的。
觀眾在看電影的當下,不可能也不需要想這麼多,因為光是小女孩得救與歌聲的渲染力這兩件事,就足以把所有觀眾的眼淚都逼出來。
然而正是這個貫穿頭中尾的伏筆結局,電影才有了厚度,以及後座力。因為電影一旦結束,回到現實人生,歌聲不再迴盪,我們也不再擔心小女孩的安危,所有觸發淚腺的東西都消失了。此時,如果你仍為電影的結局而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好結局。
伏筆的設計,會使得感動像電流一樣,帶領觀眾,逆流而上,尋找最初的源頭。最後,再從源頭回到結局,來回貫穿的感動才能超越當下,起了逼近永恆的力量。
■結局五:角色性格的伏筆
以上是《屍速列車》的結局分析,前面三個結局,不管停在哪裡,都已經有相當的水準了。至於第四個結局,完全就是會熱賣的通俗劇範本(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它已經可以拿來作為成功者的教學範例了。
但但但……它同時也可以拿來作為失敗者的範例。
既是成功者,又是失敗者?
為什麼?
這樣的結局設計絕對不會得到任何的劇本獎項,因為它違反了「性格決定命運」的最高準則。
通俗劇的結局「最好」回應故事情節的伏筆。
好的戲劇結局則「一定要」回應人物性格的伏筆。
所以,我心目中最好的結局是──自私自利的主人翁不能違反他的性格。
他的性格是什麼?劇情前半段非常用力的鋪陳,包括坑殺散戶、關門擋住孕婦、叫女兒不要讓座……
所以過程中,主人翁可以因為種種原因,而短暫的變成一個好人,但他的骨子裡終究是個自私的人,尤其是在最危急的時候,他一定要變回他自己。
自私的人就應該做自私的事,而不是大突變,逆轉成觀眾心中渴望的催淚英雄。
所以從人物性格的伏筆來看,結局「可能」是這樣的……
故事最後,主人翁在最危急的時候,面臨了二選一的難題:自己死,或女兒死?
主人翁是自私者,所以自己死,絕對不是選項。
但也絕不會選擇女兒死,自私不等於畜生。
主人翁是個聰明過了頭的傢伙,他會把目光轉向最後一個人,孕婦。這就是她一直活到現在的原因。主人翁會犧牲孕婦來救女兒,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性命。
意思就是……為了救自己的女兒,危急之下,主人翁幾近本能的把孕婦推向喪屍,但這實在是太殘忍、殘忍、殘忍了。殺孕婦是不道德的,會遭天打雷劈,所以主人翁必須在同一時間付出最大的代價。
孕婦被喪屍咬中,掉下火車之前,主人翁再次本能的拉住她的手。
一瞬間,兩個人的眼睛對上了,男主角充滿了愧疚(他真的只是自私,不是畜生啊),孕婦則充滿了理解(眼前的男人只是跟我一樣,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啊啊啊)。
愧疚與理解,失神的瞬間,人類情操最高的時刻,然而美好從來都是瞬間即逝的,兩人隨後都掉下高速行駛的火車,死了。
最後,只剩下小女孩一人活下來,繼續她的旅程。
當小女孩走進黑暗的隧道,一個人唱著送給父親的歌。
然而悲傷的,不是因為父親死了。而是……日後小女孩將活在巨大的矛盾裡:我不喜歡自私的父親,但我正是因為這個自私的父親,才有機會活下來的啊啊啊。
很苦、很悲,但這才是他父親的真實樣貌──小小的,自私的愛,只給自己的女兒;而不是大大的,無私的愛,只為了討好台下的觀眾。
■結局六:重複的禮物
電影開頭時,父親不小心挑了一份重複的生日禮物送女兒,為的是凸顯他忙於工作,忽略了女兒。但結局時,父親又送了一份重複的禮物。
只是這一次,重複的不是禮物本身,而是人物的性格。
一個自私者,所送出的,最無私的愛。
同樣一份禮物,以前讓人討厭,現在則讓人……許久、許久都說不出話來。
那……是愛嗎?
難道……不是愛嗎?
──完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 在 楊子佛教禮儀- 「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 的推薦與評價
... 死的畏懼。 但佛法告訴我們,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端,生死相生相續無盡頭。 是的,人生的終點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段修行旅程的開始。 ➡... ... <看更多>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 在 201606201505230.doc 的推薦與評價
... 而爆發衝突。請問這是那一民族? (A)蘇美人(B)亞述人(C)西臺人(D)卡賽人 ... 結束西亞、埃及古文化的獨立地位(B)是歷史上第一個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 ... ... <看更多>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永恆的開端 在 電影教我們的五件事-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 的推薦與評價
死亡結束 的是生命,不是關係。 我們活過的痕跡,並不會因為死亡而消逝。 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的重新開始。 死亡可以反射出親情的重量、生命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