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鹿林道開放自行車 登大霸尖山少走19K!】
2021.09.18
早期登大霸尖山
登山客可開車直達大鹿林道19K
直接從馬達拉溪登山口起登
但在2004年艾莉颱風後摧毀林道
雪霸國家公園雖曾修復、卻又坍塌
2010年起公告禁行車輛
只有公務車能通行
也讓登山客因此必須多步行19公里😰
爭取開放通車10多年
雪霸國家公園終於預告————
#開放大鹿林道東段可騎自行車進入
#登山客可少走19公里
#最快12月上路❗️❗️❗️
對於大鹿林道開放自行車🚴
你期待嗎?還是擔憂呢?
🔹新聞參考連結在留言處
👇👇大小霸攻略文看這裡👇👇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萬的網紅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富蘭克林與您一起關心國際趨勢 ✔︎ 【暖化危機衝擊】投資也能做環保?氣候變遷帶來的投資契機 → https://lihi1.cc/k9UTr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
「毀林」的推薦目錄:
- 關於毀林 在 嗨*我波卡,我的日記迷路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毀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毀林 在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毀林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毀林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毀林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毀林 在 毀林三部曲提早出牌林智堅:我很訝異|#鏡新聞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毀林 在 【有聲書】非洲森林覆蓋率逐步下降,毀林行為正在加劇氣候 ... 的評價
- 關於毀林 在 要求3大快餐店停止助長毀林| 【#國際焦點 - Facebook 的評價
毀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聞報報 - 大鹿林道開放自行車,登山少走19K
https://reurl.cc/r1gKKb
過去要登大霸尖山,登山客可開車直達大鹿林道19K,再啟登3天兩夜。但在2004年艾莉颱風後摧毀林道,雪霸國家公園雖曾修復、卻又坍塌,2010年起公告禁行車輛,只有公務車能通行,也讓登山客必須步行19公里。
兩年前行政院宣布開放山林,全台林道開放「管車不管人」,加上修正國家賠償法後,也能提升民眾自主管理意識。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今年初也前往大鹿林道,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派員前往後,最後拍板可騎自行車前往。
---
以前聽朋友去都要踢林道踢19公里,還沒開始爬山體力條就先損一大半。現在終於收到了可以騎自行車的好消息了!
雖然我還沒去過,但我想應該跟郡大林道很像,騎起來鐵定有一番滋味吧~~~
#Bikepacking約起來
#疫情之後就好少騎車了QQ
毀林 在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知道嗎?世界最大亞馬遜雨林正在急速消失中!
毀林的元兇竟然與農業、畜牧業有關⋯⋯
綠色和平深入雨林調查,發布最新報告《潘塔納爾濕地的牛肉》,揭露全球最大牛肉供應鏈的毀林罪證。不僅如此,現任巴西總統波索納洛自上任以來,不但無視氣候及生態多樣性危機,還刪減環境保護預算、放寬許多環保政策,支持伐林與肉品企業大肆破壞森林。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放任巴西政府的所作所為!
綠色和平正積極推動守護森林倡議行動,希望藉由公眾力量喚起人民對森林破壞的關注。邀請您加入連署,一起行動帶來正面改變!🔥https://act.gp/3znyeCt
毀林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富蘭克林與您一起關心國際趨勢
✔︎ 【暖化危機衝擊】投資也能做環保?氣候變遷帶來的投資契機 → https://lihi1.cc/k9UTr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雲端秘檔揭秘辛解碼真相 https://goo.gl/vi3Gzd
➲美食趣遊必看54Free食代 https://goo.gl/bSdR3e
#國際新聞 #國際局勢
毀林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追蹤【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網】提供您每日即時新聞、深度報導及新聞議題分析,帶您看見更好的未來! (https://news.pts.org.tw)
———————————————————
追求真相 · 深度紀錄 · 多元觀點
———————————————————
看更多新聞:
■【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毀林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3人家庭1個月垃圾量僅500克 零垃圾生活父母堅拒買新床寧瞓地下6星期 揀學校首句問:有冇環保政策?
根據環境保護署2018年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家居廢物的單日棄置量達6,712公噸。重量相等於逾191輛重型貨車。每人每日留在家中,就能生產近1公斤垃圾。按比例估算,一個4人家庭,一年就生產約1.4公噸的家居垃圾,情況不容忽視。眼見塑膠污染及生態破壞的程度每下愈況,Janice與丈夫Richard,3年前起就連同兒子一起嘗試實踐零垃圾(Zero Waste)的生活,一家三口從生活習慣入手減廢,為環境出一分力。
本是中馬混血的Janice,與家人來港定居已兩年。因為居於澳洲時,目睹過垃圾滿佈大海,山火摧毀林木的惡況,3年前便開始嘗試實踐零浪費的生活理念,強調生活中不生產即棄垃圾。日常用品及食物均是可回收、可延續及可分解,從而達至零浪費的目標。要做到源頭減廢,他們家有9成物件均是二手物品,小至衣物碗碟,大至家具電器。找到完好的心頭好不容易,因此即使二手貨物有些許損壞,他們亦不介意購買,送往維修,甚或自己動手修好繼續用。而另一個減廢的方法,就是回收及分解廚餘,並將家裏的含膠或即棄用品改成可持續產品。Janice分享:「有時我們會用醋混合水,自製清潔用品,用來清潔浴室及地板。或是自製漿糊來黏貼物品。」平常購物用的塑膠袋、即棄口罩、外賣餐盒等,通通變成大小不一的玻璃瓶、布口罩及餐盒等。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零垃圾 #家居廢物 #膠樽 #廚餘 #澳洲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毀林 在 【有聲書】非洲森林覆蓋率逐步下降,毀林行為正在加劇氣候 ... 的推薦與評價
Climate change refers to long-term shifts in temperatures and weather patterns, mainly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burning of ... ... <看更多>
毀林 在 要求3大快餐店停止助長毀林| 【#國際焦點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54K views, 1.1K likes, 7 loves, 90 comments, 794 shares, Facebook Watch Videos from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香港網站: 【#國際焦點- 1分鐘睇清 ... ... <看更多>
毀林 在 毀林三部曲提早出牌林智堅:我很訝異|#鏡新聞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新竹市長林智堅的論文風波持續延燒,藍營攻勢一波接一波,也讓外界聯想到日前傳出「 毀林 三部曲」,都是有計畫的、林智堅說,他知道有人將對他進行毀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