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再度分享〕
年底前「必須」努力把書寫完,整理舊文章時,想提出這一段與大家分享,呼應之前分享 2020 Gold lactation online conference 提到「#過度泌乳」的問題。也想再提醒大家哺乳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在決定放棄之前,請先給自己一個機會,尋求專業的泌乳顧問協助,當然產前就做好準備是更理想的。你可以比「產後有奶就餵」更積極些。
===================================
近二十年來,產後護理之家逐漸成為產婦產後照護的首選,而大部分產婦認為理想的照護方式,是與寶寶分開來的。我在2011年參與了一家產後護理之家的籌設,也是在家當了五年全職媽媽之後,回到職場前的預習。兩次生產我都是在家讓母親幫我坐月子,孩子一直跟我在一起。在產後護理之家,發現幾乎每個坐月子當中的媽媽都在使用擠乳器,把母奶擠出來餵,成了自己孩子的奶媽!把孩子一直帶在身邊照顧的媽媽並不多。對於這樣的現象,一直感到不安與憂心。在工作的同時也觀察到,對比於自己十多年前的哺乳經驗,新手媽媽哺育母乳時遭遇的是不同的環境與問題。產婦離開醫院入住產後護理之家,延續了機構式的照顧,卻把母嬰越推越遠。
巡診時曾有一個產婦問我:「陳醫師,我母奶很夠,寶寶喝很多便便也很多,為什麼這星期已經第三天了,寶寶體重沒有任何增加?」通常,我會要媽媽們不要那麼在意寶寶體重的問題,但三天體重都沒增加並不尋常,所以我詢問媽媽的餵奶方式。「之前寶寶不喜歡親餵,我都用奶瓶餵他母奶。最近他比較願意直接喝了,我會看時間,大約三個小時給他喝奶。可是他大約10到15分鐘就會睡著不喝,我會把他弄醒,再用奶瓶補餵80c.c.母奶。他如果哭,我會讓他哭一會兒,再餵他。」這樣的餵食方式,問題在於,「規律餵食的迷思」,看時鐘餵奶不是看寶寶釋放的訊息;「媽媽處於過度泌乳的狀態」,孩子喝到睡著其實已經飽了,後面再補的反而增加孩子身體的負擔;「孩子哭不要馬上抱的迷思」,讓孩子消耗過多能量在哭這件事情上。不是媽媽的奶越多越好,也不是寶寶喝越多越好。在母親泌乳足夠的情況下,孩子還是有可能長不大。
母乳哺育,對媽媽有親子連結與許多健康上的好處,如果是擠出來餵,這些好處可能就不成立了。很多產婦告訴我,當她們使用擠乳器擠乳時,總有一種被掏空的疲憊感,沒有親餵時那種滿足與愉悅。面對機器與面對寶寶,身體啟動的是全然不同的神經荷爾蒙分泌機制。
對寶寶來說,「媽媽把奶擠出來餵」,寶寶到底喝得比較多還是比較少?這取決於媽媽與寶寶有沒有一直在一起,以及瓶餵的方式。擠出來的奶,成分與親餵已經不同。從擠乳、儲奶到回溫加熱,進入寶寶的口中,每一步驟都有細菌汙染的風險。當照顧者用奶瓶餵母奶,常會回到配方奶的哺餵模式,於是又帶來了過度餵食的問題。推廣母乳哺育時,我們會說:「再怎麼樣,餵的是母奶還是比配方奶好。」但這是成份的好,是就物質面來說的。深入一點想,照顧者要知道親餵與瓶餵的差別,而不是寶寶喝的是母奶就好。如果我們把懷孕終止於離乳那一刻來看,這相互調節的兩個身體,在擠乳器的中介下,產生了實作的位移與新的佈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Sunny Huang - IBCL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月份回覆留言內容:RT破損可以繼續餵奶嗎、親餵與瓶餵如何同時追奶、使用奶嘴是否會造成RT混淆、如何判斷尿布裡面尿尿的重量、小花杯和電動擠奶器使用上的區別、能後用親餵前與親餵後所擠出來的奶量來判斷寶寶吃多少奶、寶寶曬太陽需要擦防曬嗎、RT破損停止親餵是否會造成奶水減少、過度餵食如何減少奶量、快1歲...
母奶 過度餵食 在 母乳顧問 兒科醫師 張淳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溢吐奶>
身為腸胃科醫師,很常被問的是嬰兒溢吐奶。
其實大部分的溢奶都是生理性的,不用太過於擔心
給媽媽們能自我檢視的幾個步驟
1.注意警訊:是否吐膽汁
(吐膽汁大部分是先天腸胃道阻塞的疾病)
2.是溢奶還是噴射性
(噴射性嘔吐怕的是幽門狹窄)
3.是否影響生長發育/呼吸持續又喘鳴聲
(若胃食道逆流造成的併發症,就需要治療)
4.如果上述都沒有,媽媽可以稍微放寬心
改變餵食技巧,持續觀察
(大於六個月如果還是持續嘔吐,需要給兒科醫師評估)
=========以下為幾個小技巧============
*親餵母奶對逆流實證上還是最有保護力的,因為是嬰兒主導,而不是大人逼迫他喝多少
*親餵媽媽盡量讓寶寶半直立/坐餵
(白天啦,夜晚要爬起來實在太痛苦)
*餵完30分鐘內 盡量40'抬高仰睡(頭高腳低)
*母乳媽媽可試著避免奶蛋製品
(預防嬰兒牛奶蛋白過敏)
*瓶餵者(母奶或配方奶)請使用 嬰兒主導瓶餵技巧 奶瓶盡量水平地面,並且分段餵食,可避免過度餵食
*瓶餵配方奶者,可以試著改稠化奶粉,或是水解奶粉
母奶 過度餵食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對大家來說,當餵養嬰兒出現問題或困難,會尋求怎樣的協助?誰會是妳認為的專家?
以下節錄自阿萍醫師的碩士論文《母職的生物醫療化:台灣當代母乳哺育的專業知識與身體實作》
===========================
[可被接受的科學知識:尋找「懂」母乳哺育的專家]
STS領域對專家知識的研究中,Wynne以羊農為例,討論科學知識獲得社會認同與接受的過程。對科學家(專家)們來說,科學知識的要素,是要能用來「預測」(prediction)與「控制」(control)。但對羊農來說,看天吃飯,需要的是有彈性的適應,「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生活的要素之一。因為這樣的落差,造成科學家(專家)們無視羊農的專業知識,一股腦地想自己做實驗證實輻射汙染的情況,來控制羊農。科學的「秘密理論」(conspiracy theory)與 「自重理論」(arrogance theory)完全展露了專家們的傲慢與缺乏彈性。養育孩子的過程也如同羊農養羊一般,要有很大彈性的能動性,來應付所有的不確定性。嬰幼兒餵食知識的傳遞,不該是兒科醫師以「專家」身分自居,單方向的傳遞「推」出來的偏差知識,而無視照顧者與寶寶互動關係。一直致力於發展中國家婦幼健康,為WHO工作多年的Adriano Cattaneo教授,於2012年舉辦的國際線上哺乳會議講授副食品課程時提出「尊重每個孩子獨特的反射發展、技巧、口味的喜好。不強迫孩子吃,但要適應你提供的,滿足他們需求的食物。讓寶寶自己決定吃多少,以避免過度餵食的發生,那麼你就讓寶寶主導了他們的健康飲食方式,你也達成了一個協助者的角色。」怎樣才是可被接受的科學知識呢?對照顧者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明確的指令,還是有彈性的建議?教科書裡的知識,若是用「推」出來的知識堆積起來的,那麼訓練出來的專家們,會有怎樣的視野?
2009年,我加入了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與陳昭惠醫師加入國際母乳會的時間,相差將近20年。在加入的前一年,我先寫了一封電子郵件跟陳昭惠醫師毛遂自薦,說我是婦產科醫師,哺乳已經進入第五年,因為全職在家帶小孩的關係,有一些零碎的時間,想替學會做一些事,為母乳哺育的推動盡一份心力。這次研究的訪談,才發現自己與陳昭惠醫師有著極類似的軌跡,因為陳醫師當時給我的第一項任務,就是翻譯母乳哺育醫學會(ABM)的臨床指引。只是整個社會技術體制已在轉變,我不像前輩們需要「戴著鋼盔前進」。我開始積極增進自己母乳哺育專業知識,也通過國民健康局母乳哺育種子講師的訓練,成為專業的講師。同時成為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計畫的協同主持人,也接受了認證委員的訓練。2013年有感於體制與知識體系的「修補」(tinkering)需要時間,為了提供哺乳家庭量身訂做的服務,與兩位兒科醫師,一起開設了哺乳諮詢門診。夏日午後的哺乳諮詢門診,第二胎孩子三個月大的文惠,因為乳腺炎從桃園跑到台北市來求診,那天是我的門診時間。
「陳醫師,我昨天發燒時先回原本生產的診所(非母嬰親善醫療院所),幫我接生的醫師說乳腺炎發燒了,叫我先吃藥,三天不要餵奶。我覺得他不懂(母乳哺育),可是,桃園找不到哪裡可以看餵母奶的問題,有這樣懂的醫生可以看嗎?」「那你老大也是在這家診所生的?怎麼學會餵母奶的?」我從病歷資料看到第一胎母乳哺育10個月,我好奇地詢問。「就一直上網找資料啊!遇到問題就一直打國民健康局的諮詢專線。」文惠無奈的回答。
母乳哺育看似一個文化常規 (culture norm),隨著母職醫療化,若以嬰幼兒餵食選擇同時關乎媽媽與寶寶的健康來看,母乳哺育的醫療化在所難免。如前面提到的例子,坐月子中的產婦,半夜因為脹奶而發燒時,第一個想到的是掛急診跟婦產科醫師求助,「醫療化」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這醫療化並非單由醫療體制或醫療專業人員造成,在生物醫療化的當代,產婦們與所有的人,都主動加入這樣的體制中,一起形構嬰幼兒餵食體制的轉變。但是與女性身體脫離的母職,已經維持了一段時間,大家對哺乳身體都是陌生的。而社會技術體制轉變的過程,是在醫療化甚至是生物醫療化的環境中進行,身為一個婦產科醫師,我能想的是如何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解決哺乳媽媽與寶寶的問題,成為母乳哺育社會技術體制中的「專家」。
文惠從接生醫師診斷乳腺炎之後要她先不餵母奶,知道醫師「不懂」母乳哺育,並沒有遵循他的醫囑停餵母奶,而是尋求其他的資源。這幾年認證的過程,也聽到許多婦產科資深的前輩醫師說,其實是產婦推著他們改變,要增加自己的哺乳知識。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的時候,聽著資深前輩醫師們侃侃而談母乳哺育的各項措施,正確的哺育觀念,常讓我感動得頻頻點頭。「媽媽們來產檢的時候就會問啊,我們如果不努力,很容易就被考倒了啊!」一位醫師這麼跟我說。從這樣的案例可以看出生物醫療化的當代,醫療體制與專業不再是壓迫者,哺乳母親們有其能動性。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能動性」(cyber-agency)讓母親們取得醫學知識的來源不再侷限於醫學「專家」,「網路支持」(cyber-support)讓當代母親重新獲得自主與能動性。這是新科技加諸於醫療化增能面向的進化,生物醫療化新的理論得以形成。
==========================
好孕工作室有三位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陳鈺萍醫師
陳攸旻醫師
楊志貞助產師
歡迎來電預約哺乳諮詢
母奶 過度餵食 在 Sunny Huang - IBCLC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0月份回覆留言內容:RT破損可以繼續餵奶嗎、親餵與瓶餵如何同時追奶、使用奶嘴是否會造成RT混淆、如何判斷尿布裡面尿尿的重量、小花杯和電動擠奶器使用上的區別、能後用親餵前與親餵後所擠出來的奶量來判斷寶寶吃多少奶、寶寶曬太陽需要擦防曬嗎、RT破損停止親餵是否會造成奶水減少、過度餵食如何減少奶量、快1歲母乳產量下降該補配方奶嗎、會陰冰敷消腫與坐月子有衝突、母奶流速太快造成寶寶嗆奶怎麼辦?寶寶只喝一邊RF就不喝了怎麼辦、母乳冷藏3天後再冷凍可以嗎、生氣會回奶嗎?生氣時產出的母奶可以給寶寶喝嗎、一邊乳房吃了10分鐘已經吃飽了怎麼再餵另一邊呢、寶寶親餵完還能再喝奶瓶是親餵奶量不夠嗎、RT凹陷可以成功親餵嗎、RF節結到底該不該按摩、左右邊RF產量不均怎麼辦、混合餵養寶寶需要補充維他命D嗎、包包巾寶寶一直哭該怎麼辦、突然不會含乳只能瓶餵是乳頭混淆還是厭奶期、側躺餵可以不變換寶寶位罝吸到另一邊乳頭嗎、RF不溢奶是奶變少了嗎、初乳是透明黏稠油膩狀嗎、奶量會隨著寶寶長大而自然增加嗎、RF硬塊在乳暈後面該直接往前擠還是反向壓、職場媽媽下班後建議親餵或擠奶、憂鬱症是否該看醫生、猛長期應該3-4小時餵一次嗎、奶量過多oversupply該如何適當退奶、餵母乳是否增加骨質疏鬆機率、拍嗝/吐奶/哭同時發生該怎麼處理、喝完奶後趴抱會吐奶嗎、寶寶是否應該使用防扁枕頭、寶寶出生後非固定使用包巾滿月後可以繼續用嗎、寶寶連續打嗝hiccups該如何處理、寶寶睡過夜媽媽是否要半夜擠奶、喇叭頭拉扯到乳暈是否該換小一號、控訴瓶餵適合新生兒嗎、親餵沒排出嗝怎麼辦、寶寶吐奶從耳鼻出來怎麼辦、RF按摩29周開始可以嗎、睡覺時不蓋毯子如何確保寶寶體溫?📢 快來訂閱我的頻道:http://bit.ly/2kttyum
本影片僅供教育使用,不能取代醫生診斷。請向醫生或其他合格醫療人員諮詢您的病情。
立即預約「 Sunny老師線上泌乳門診哺育諮詢 」
無論妳在國內或海外,透過線上視訊互動方式諮詢(Video Chat),讓Sunny老師即時專業輔導,解決妳遇到的母乳哺育問題!預約視訊諮詢服務:https://forms.gle/AphbHvtcv5Y2Rr4EA
Sunny老師的Amazon Store(推薦清單不定期更新) https://www.amazon.com/shop/sunnyhuang-ibclc
Sunny老師簡介: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Lamaze拉梅茲國際認證生育講師LCCE
DONA國際認證分娩陪產暨產後照護DOULA
美國紅十字會認證成人嬰幼兒急救、心肺復甦術、自動電擊器講師
廣告利益揭露:透過鏈接產生之符合的購買行為,我們可能會獲得合作網站提供之廣告佣金。
#餵母乳是否增加骨質疏鬆機率 #寶寶睡過夜媽媽是否要半夜擠奶 #Sunny回覆留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hT8vbxhNV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