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學校」(field school)一直是人類學相關科系教授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徑,但田野不只是教學現場,而是蘊含多重關係的社會空間,其中的關係更是會透過時間轉變且深化。現在於政大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任教的陳怡萱老師大概是最有資格說這句話的人,從大學時代修了「泰雅族民族地理研究」與尖石結下不解之緣後,她在那裡的身份從大學生、研究生、助教、現在變為授課老師,甚至又多一層姻親的關係(怡萱老師的先生是當地族人,現服務於長老教會)。正是如此,她理解到「田野學校」的關鍵在於長期而不斷的連結流動。
對田野地的回饋也是如此。「泰雅族民族地理研究」的「田野學校」一開始就是在關切政府在尖石興建水庫的爭議,並籌劃了一個部落工作坊,包括協力製作了一個尖石鄉前山水庫預定淹沒地的部落地圖模型。之後又與尖石國中的民族本位實驗教育課程合作,讓當地小朋友也加入繪製部落地圖的行列中。如此一來,學員不只是在「開採」當地的知識,而是在一同建立新的知識與關係。如同怡萱老師身份的轉變,今年尖石國中將預計轉型成「拿互依Nahuy民族實驗學校」,地圖模型也不斷地經過每次田野學校的細修,這些都可以說是互相牽連的。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4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介紹 訪問作者: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內容簡介: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
民族誌田野調查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類學民族誌田野調查強調要離開自己原生的環境,進入到自己與不同
的族群環境當中,過著和當地人一樣的生活。但這其實不光只是一種研究方法,更是一種對於現代文明的反思。
這篇來自【換日線】的文章,帶我們看到長年跟馬來西亞本南族生活的瑞士人布魯諾.曼瑟(Bruno Manser)的故事,也讓我們從中反思自身的文明。
------------------------------------
二戰前多數本南族人過著以狩獵採集維生的原始生活,雖然後來西方傳教士和砂勞越政府把許多原住民安置於固定的住所,但是在 1980 年代,部分本南族人仍舊維持老祖宗的生活方式。
通常,一個本南族的部落由 20-30 名人員組成。他們不進行耕作,而是以狩獵採集的方式獲取食物,例如:他們使用吹箭及毒鏢打獵、以長矛捕魚,也會採集野生水果及植物。本南族的主食是一種名叫西米(sago)的棕櫚樹。這種植物富含澱粉,可以製成粥食用。另外,他們還會演奏一種以鼻子吹氣的管樂器。
本南族的屋舍是由樹枝搭建的高腳台子,不過,他們不會在定點久居,而是在西米棕櫚樹開始短缺時,便遷居他處。這是砂勞越原住民的生存之道。本南族仰賴雨林裡的天然資源維生,因此他們實踐「莫隆」(molong),從不拿取超過自己所需要的(never taking more than necessary),藉此保證原始森林的永續發展。
1984 和 1990 年之間,曼瑟與本南族一起生活,學習他們的文化和語言。他幾乎徹底放棄現代文明的生活,他脫掉上衣與鞋子,入境隨俗穿著類似兜擋布的褲裝,吹箭狩獵、吃西米粥、說本南語,而他身上唯一留下的「現代物品」,應該就是那副眼鏡了。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2583?utm_campaign=fb_crossing-social-daily_repost&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b_crossing&fbclid=IwAR0L5-D31NMMdGHx4p9ND79u9UNVn65Y336yj8FyNiZlkKUkSKBo-A9dkhU
民族誌田野調查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類學和藝術有什麼相同?或許,兩者都在追尋「可能性」。人類學用民族誌田野調查看到這個世界不同民族,發現生而為人的各種可能。而藝術則透過新的視角與獨特的創作、讓我們看到人類理解世界的無限可能。
這篇來自【藝術家】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高師大簡子傑老師對於自己開的「當代藝術與田野調查」課程的反思。這篇文章也讓我們反思既便在台灣,我們或許都需要透過人類學田野調查與藝術來看到這座島上的真實與可能。
若您也對於藝術家的田野調查與再現有興趣,千萬別錯過了今晚【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這個月的活動。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九月份活動
主題: 用田野調查做藝術x《代天宣化:臺灣王爺信仰與傳說》
分享人│魏澤(駁二駐村藝術家)
主持/討論│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9/22 (二) 19:00-20:30 高雄SOGO店 書室EASY SPACE
田野調查不只研究在地文化,也成為藝術家創作的方法。
當代藝術家魏澤將分享她在海外與高雄運用田野調查進行藝術創作的經驗,
也分享她在駁二駐村期間於高雄王爺廟的調查研究。
主辦單位│【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誠品書店】
合作主辦:【駁二藝術家進駐計畫】
-----------------------------
大概在2016年下半年,我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以下簡稱「高師大」)美術學系第一次開設了一門叫做「當代藝術與田野調查」的課程。
當初之所以想要開設這門課,某方面來說,是因為一種個人的「空白」;不僅是對於田調做為藝術方法的空白,也是對於台灣各種歷史內容的空白。身為過去大都在台北活動、藝術大學美術系出身的藝評人,我最接近田野調查的閱讀經驗只是李維史陀的若干著作,而在我的職場生涯中,最常訪談的對象其實都是藝術家,但是當「田野調查」一詞開始頻繁出現在藝評文章中,身在台北的我很難不感到這種「趨勢」帶來的知識焦慮。
而後在高師大開設這門課,其實更多帶著我在台北的藝評經驗暨問題意識:一方面,這是一種帶著反身性意義的方法論趨勢,在一派專業術語與思考全部來自西方的情境下,我們意識到在當代藝術中引入新方法的必要性,尤其前面提到的陳界仁相關論點更加強了這種問題意識;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因為頻繁地到南部工作,我的直覺告訴我,我們在台北焦慮的「田野調查」,至少,在台南指的可能不太是一種創作方法,而更是一種結構在「身旁本來都是歷史」的態度。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www.artist-magazine.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8&id=8396
民族誌田野調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及火神祭」介紹
訪問作者: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內容簡介:
2007年正名的撒奇萊雅族,分布於花蓮奇萊平原,受十九世紀末期加禮宛事件影響,族人的文化長期被隱沒在歷史洪流中。經實地口傳調查與研究,本書揭開撒奇萊雅族口傳神話與傳說之多元面向,包括完整的故事分類,進一步看見撒奇萊雅族最深層的生命史。此外,對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等民族誌紀錄,以及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與族人而舉行的火神祭,皆有第一手的口傳採訪、踏查與記載,是了解撒奇萊雅族必備參考典籍。
本書特色:
1.台灣原住民十六族當中,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正名的第十三個原住民族。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的撒奇萊雅族,十九世紀末期因受漢人壓迫發生加禮宛反抗事件,事件後族人逃逸融入阿美族之中,因此在日人後來的舊慣調查中無法被明顯辨識。80年代後,族人開始重新建立撒奇萊雅族口傳相關歷史與文化,終於在2007年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其中一族。本書即正名後的撒奇萊雅族神話與傳說之實地口傳調查。
2.2006年部落舉辦首次火神祭(Palamal),此為紀念加禮宛事件中喪生的頭目古穆夫婦,古穆頭目被後人尊為「火神」。除了一年四季的農漁祭儀──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之外,火神祭已成為撒奇萊雅族近代非常重要的祖靈祭典之一,也是造訪其部落不可錯失的原鄉深度旅遊,本書有極為詳盡的口傳與民族誌紀錄。
3.神人與巨人(阿里嘎該)傳說是花蓮地區非常重要的妖怪傳說,除了阿美族有相關傳說,撒奇萊雅族也廣為流傳族內的版本,神話與傳說反映的是一族原始心理與文化內涵的重要資產,本書採實地田野調查口傳文學,與文獻紀錄互相參照,是閱讀撒奇萊雅族文化不可缺的用典。
作者介紹: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
南投縣信義鄉人,省立屏東師專史地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族籍:布農族巒社群卡豆諾蘭人,族名:達西烏拉彎.畢馬。曾任南投縣政府國語指導員、常民文化通訊輪值主編、原舞者布農樂舞顧問、南投縣史館諮詢委員、南投縣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委員。現任台灣布農文化藝術團團長、南投縣布農文化學會顧問、《台灣源流》雜誌編輯、理事。學術研究包括台灣原住民文化、中國民俗學、中國民間宗教及其神話與傳說、中國佛寺歷史與文化、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等。出版有【台灣原住民傳說】《布農族神話與傳說》(晨星文化)等十冊、《眾裡尋她:南投縣鄒族口傳文學與歷史》(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台灣原住民社會運動》(台灣書房)、《圖解台灣十二生肖誌》(晨星)等。2015年獲南投玉山文學貢獻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K7U1GGuCM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