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哥農藝郎 EP3預告 :疫情對農業有什麼影響?
買東西、吃東西都不方面了~就從這裡講起~
疫情限制人流移動,不用封城,盤商聽到產地出現確診案例,自然不想往產地跑。當然,好的水果不怕沒人要,葡萄產地彰化就出現了「視訊驗貨」的數位交貨,被迫進行數位轉型。
三級警戒對農產業最大的改變有三個部分:
1. 消費者買農產品的通路改變了、產品類別也改變了。消費量從傳統市場轉向至連鎖賣場、店商、甚至住家附近的超商。消費類別從生鮮果品類,轉為可儲藏的根莖類、苞葉菜,此外加熱即食的料理產品需求也提升不少。
2. 大盤、合作社出貨的對象改變了:停課雨禁止聚會,減少了大型採購者的消費量,但也增加了企業採購、政府收購、以及店商通路的進貨量。
3. 農民交貨的對象也在改變中....疫情使得自營餐廳、攤販的營業額大幅萎縮,產品賣不出去,只能自己開拓新的客戶,可能是轉型線上銷售、或是轉交大型賣場。疫情對小型生產者的生存非常不利,希望大家能撐過去!完整內容請請期待6月的 #柴哥農藝郎
蹲田編:中南部雨彈狂炸,根據氣象預報的結果,今天只是開始,未來一周中南部地區都有機會出現強降雨的天氣。葡萄農民要特別注意裂果、還有病害的防治喔!
資訊來自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降雨多時容易發生裂果。枝條強剪或摘心造成植株生長不平衡,亦會增加裂果現象。防止措施為改善果園土壤排水,適時施用鈣肥並避免高氮肥及強剪。(https://www.tdais.gov.tw/ws.php?id= #柴哥農藝郎
圖片截圖自:https://www.sdtv.com.tw/videodetail_tw.php?id=13624
氣象預報的 限制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38 AI天氣預報】
上一則日本氣象廳為何要成立一個聯盟? 要結合民間來做?
因為看到這個新趨勢,結合產官學一起推動,例如交通部林佳龍部長想推動的交通科技產業會報,很可惜的,氣象沒有跟上這腳步,反而是氣象局去要政府預算,讓自己來做 AI,沒有思考到生態系,也是台日政府開放與保守的差異。
近年來,人工智慧(AI)這個概念因電腦運算能力的增加以及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的演算法改進,人工智慧顧名思義就是人類希望創造出有智慧的電腦,並讓這樣的電腦去進行各式各樣的應用或預測,這樣的概念早在 1950 年代就被提出,而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則是用來實踐人工智慧的方法。
事實上,機器學習應用在天氣預報上早有所聞,但過往受限於機器的運算效能以及資料量的不足導致一直沒有突破性的發展,氣象分析師或預報員們還是比較信賴由許多物理方程式所建構出來的預報模式所產生的預報結果,再加上自身的經驗作出主觀預報,我們常常說這是工人預報。但隨著現在可以取得的資料越來越多,電腦運算也不僅限於使用中央處理器 (CPU) 而可以改用圖形處理器 (GPU) 來做平行化運算,機器學習應用在天氣預報上又展露出一線希望。
我們最早是參與由時任中研院資訊所陳昇瑋研究員成立的台灣資料科學學會,隨後逐步發展成人工智慧學校而功成身退。而我們公司在 2018 年時派了兩位同事 @周哲維 @Leon Lin 到當時甫成立的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接受完整的 AI 訓練,這是第一批的台灣人工智慧黃埔軍校,學習從基礎理論到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等關鍵技術課程,完成訓練後立即開始發展氣象預報的 AI 應用。
在 2019 年時於中央氣象局所舉辦的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中發表“運用人工智慧提高區域模式之準確度”,而後便將這個系統每日自動化運作,提供公司內的天氣分析師們另一個參考依據,長期結果看下來在氣溫的預報準確度上提升了近 10%,代表人工智慧的應用確實是能夠協助傳統天氣預報的改善。
但這個系統也不是絕對萬能的,天氣系統千變萬化,例如目前我們訓練才經歷一次的寒流,對寒流的低溫預測還沒有經驗,我們也很難讓機器學習的模型學習到所有的資訊,有時候也還是會看到它”凸槌”的情形,還是有需要持續改善的空間。
但我還是相當看好人工智慧應用在天氣預報上的未來,相信隨著科技持續進步,5G 加上物聯網 IoT 的應用可以讓我們取得更大量更精細的資料,屆時機器學習將會更進一步地發揮它的潛能。
日本WXBC 就是靠到 IOT與 AI 的發展,讓各界可以擴大步的運用,所以日本氣象廳結合產業界與學界,一起分享共享彼此的資料,很可惜的,交通部氣象局到目前為止的思維,僅限於甲乙方的標案,我們想要更細的資料,要我們花一千萬來買,刻意的限制民間無法取得即時與更細的資料,沒有朝向一個生態系的思維來做。
一位在政府內部的朋友告訴我,為何資料經濟的生態系如此在台灣如此難推動,氣象局只是保守的冰山一角而已,最重要的核心是長官「希望不要檔他們的升官之路」、「保守主義作祟」,普遍來說,公私協力似乎好處在民間,政府就會落得為何民間做得比你好的窘境,這也是我們希望積極推動立法、建立制度、確立政策原則,而不是像現在的政府與民間重複在競爭,很多有創意的民間無法發展的窘境。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總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170435726987/posts/10158593491761988/?d=n
#globalweatherenterprise
#台灣真的可以發展氣象產業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說台灣沒有氣象產業
#會以連載方式讓大家了解全球氣象產業
彭啟明
氣象預報的 限制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28 柳中明教授的不同意見】
上篇中,前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柳中明,他已經退休了,兩年前我記得竟然在德國波昂氣候會議中遇見他,但很敬佩他,在十多年前就提出台灣氣象界很不一樣的聲音,對照目前全世界的潮流,尤其世界氣象組織WMO大力提倡全球氣象產業,一個領域對不同聲音真的不能忽視而且要尊重。
https://www.facebook.com/weatherrisk/posts/10158642406641988?__tn__=K-R
https://www.facebook.com/…/a.1015267691…/10156506566026988/…
當時多數支持氣象局的教授,係覺得如果讓氣象預報有不同的結果,反會造成社會的紛亂,因此極力限制氣象預報,甚至有【氣象預報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確,預報關乎人民生命財產,任何個人或公司都無法承擔,「這麼燙手的山芋還是丟給政府來做吧」。】的有趣思維。似乎有把國營視為一個保護傘,在大鍋飯下比較有保障的想法,忽略了國際上的開放與競爭力。
柳老師反而認為『氣象局員工無論如何賣命,都將無法取得大眾們的尊敬。若能讓颱風預報自由開花,反將凸顯氣象局預報的專業與權威。』
柳中明老師的文章正是台灣面臨莫拉克與卡玫基颱風之後,點出四個問題
1. 修正氣象法,刪除掉其為全國唯一能發布颱風預報資訊的保護傘,如此才可能降低氣象局每次颱風預報都受到放大鏡檢視的壓力,也才可能產生颱風預報的良性競爭狀態,讓全民取得最佳的防災資訊。
2. 預報能力佳的專業人士,將能取得合乎其才的收入與地位,而非是在齊頭式平等,或是劣幣驅除良幣的狀態下,反至令人擔憂氣象預報是否將每下愈況。
3. 讓其他更有預報創意者出頭,提供民眾與各級政府在因應氣象災情時,更多的參考資訊。這將是多贏的局面。
4. 不影響一般民眾取得氣象預報的機會,反因預報公司、各級政府、企業與媒體事業主間之競爭,獲得最全面與及時的氣象訊息。
這也是一個國家開放與不開放思維主義下的作風,這些的議題在大氣界中,隨著柳中明老師的退休後,十年內幾乎很少聽到,可是同時國際上早已經產生重大變化,但台灣交通部氣象局卻沒有跟上。
【全球氣象產業的發展前景 總整理】
https://www.facebook.com/170435726987/posts/10158593491761988/?d=n
#globalweatherenterprise
#台灣真的可以發展氣象產業
#交通部氣象局局長說台灣沒有氣象產業
#會以連載方式讓大家了解全球氣象產業
彭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