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Bosch洗碗機-SMS45IW00X 】好評加開第二團
📌團購連結 https://gbf.tw/ahqr2
今年3月第一次開團Bosch洗碗機時,一堆已經擁有Bosch洗碗機的人熱烈留言狂讃Bosch洗碗機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
我自己則是來美國用了二十幾年洗碗機,一直認為洗碗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家電,洗洗不是太髒的碗盤杯子還可以,對付焦黑的鍋子和烤盤根本沒辦法,而且我的洗碗機還是美國不錯的品牌哦。
Bosch是我的第三台洗碗機,用了才知道為什麼台灣網友總是說買了Bosch洗碗機很後悔,後悔買太晚!
用了Bosch後我也好後悔,為什麼我浪費了20幾年的光陰用到第三台才換Bosch?現在才知道洗碗機可以洗這麼乾淨,原來是我以前沒有用到對的洗碗機!
目前Bosch洗碗機我用了超過半年了,每洗一次我就讚歎一次,尤其每次看到Bosch把我焦黑的氣炸烤箱細密網籃和油膩的鍋子洗到亮晶晶,我就想對它唱:Bosch洗碗機,你是人類的救星,你是世界的偉人!
難怪美國工人來安裝洗碗機的那天對我比大拇指說:「太太,妳洗碗機選Bosch就對了,其他家電我不敢保證,但洗碗機買Bosch就對了。」
*******
Bosch除了洗淨力超優,聲音也超安靜,這麼多年來我們第一次用到如此安靜的洗碗機。
那天美國工人安裝完在測試,等了幾分鐘完全沒動靜,安靜到我和歪嘴雞以為沒裝好,於是歪嘴雞忍不住開口問他:「是不是沒安裝好?怎麼都沒在動?」
「已經在洗了啊!你把耳朵靠近聽看看。」工人失笑地說。
我和歪嘴雞把耳朵靠近聽,真的已經啟動了,井底蛙夫妻居然質疑專業,真是抱歉。
不過這實在不能怪我們,因為我們以前的洗碗機聲音很大,大到我們躺在房間看電視都聽得到,長期被折磨的結果就是我們兩個都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好笑的是剛開始用Bosch的前幾晚,我和歪嘴雞都會懷疑洗碗機是不是沒在動,導致平常只要一躺平就絕對不再起身的歪嘴雞三番兩次從床上爬起來跑去廚房確認洗碗機是否有在運行。
最誇張的是有一次歪嘴雞早上上班前開下去洗,上班到一半他很不安心打電話回家叫我檢查洗碗機有沒有在洗,因為他出門前都沒聽到聲音。
說明書說洗碗機運作時最大音量是40幾分貝,一開始我和歪嘴雞都懷疑我們兩個的聽力有問題,不然40幾分貝怎麼我們兩個都聽不到?
後來在廚房一直等,終於聽到了,後段洗淨的時候聲音終於比較大了,這下安心了,洗碗機還是要有聲音才令人安心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又發作)
*******
之前有人曾經跟我抱怨說她非常非常想買洗碗機,可是沒辦法,不是因為沒有預算沒有空間,是因為老公說用手洗比較乾淨。
如果老公的意思是他自己用手洗比較乾淨,那恭喜妳得到一個千金難買的好老公,大家羨慕都來不及,但如果老公的意思是老婆用手洗比較乾淨,以下科學數據琳達報給妳知:
台灣經濟部能源標章的水龍頭1分鐘出水是9公升,整個洗碗機行程結束消耗水為11公升水。
白話文來說就是如果用手洗,必須在73秒內洗完那一堆鍋碗瓢盆。
再來,洗碗機有70度高溫熱水清洗,可以殺死99.9%細菌,最後還有高溫烘乾功能,連大腸桿菌和金色葡萄球菌都能殺死,確定你老公殺得掉嗎?
三來,洗碗機整個行程清洗完成只需要0.7度電,換算成台灣電費費用約3.5元,就算洗一次的電費要35元,我都願意付!
看看我的前後比較圖,妳確定老公真的可以洗得比Bosch還乾淨嗎?
我只能說用了Bosch洗碗機的感覺就像有了洗衣機,不可能再回到用手洗衣服的日子了。
*******
每次開團洗碗機總是有人會問我可不可以開團小臺洗碗機?
抱歉,不行。
我的建議是:除非是有不得已的理由,不然洗碗機能買大就不要買小。
俗話說:「吃飯十分鐘,做菜兩小時」,其實做一餐料理需要洗的鍋碗瓢盆很多,如果家裡有小孩的,餐具就更多了,大臺可以洗多也可以洗少,小臺就只能洗少。
很多人以為家裡人口才三、四人,買9人份的就很足夠,結果買了很後悔,因為實際情況並不會只洗四個碗、四雙筷子、四個盤子,還有鍋子、盆子...等等其他工具,如果有在玩烘焙的媽媽,那工具就更多了。
一樣都是要花水費和電費,何不一次全部放進去洗呢?我連抽油煙機濾網和集油杯都丟進去洗,矽膠餐墊、瀝碗架我也都丟進去洗,13人份真的不會太大,不要以為小臺的比較省電省水,精明的媽媽掐指一算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
另外,大家一直在問的年底開團的新款是6系列,型號SMS6HAW10X,我把功能表放在留言,目前因為疫情的關係,歐洲大貨出口日期還不確定,目前原廠是跟我說大概11月底可以開團,團購價格39900。
SMS6HAW10X 和 SMS45IW00X的共同點是:大小一樣、獨立/坎入兩用、德國製造,內部為全不銹鋼內膽及不銹鋼殘渣過濾皿。
功能差別是:SMS6HAW10X多了預洗、下層強洗區、全自動洗程、Homeconnect遠端啟動功能。
如果喜歡高一階的,也願意等的話,可以考慮等年底的6系列,如果不想等,想要立刻安裝的就來跟9/9這團。
☘☘☘☘
【德國Bosch洗碗機-SMS45IW00X 】
📌團購連結 https://gbf.tw/ahqr2
✔團購價38000(免運,含免費標準安裝,非標準安裝依現場原廠技師報價)
✔開放刷卡分期3期付款0利率(僅限中國信託信用卡)
✔贈送洗碗三寶(洗碗粉(碇),軟化鹽,光潔劑各1)、標準安裝
✔原廠保固1年,上網登錄可再增加1年保固,共2年保固
✔不淨則退90天滿意保證(需簽屬紙本同意書)
✔於2021/12月底前必須安裝完成才享有此團購優惠價!!!(※若是要於11.12月安裝,因屬旺季安裝時間,會需要配合原廠師傅能安裝的時間)
✔免費預約到府場勘一次,請撥打Bosch客服專線:0800-368-888
💘9月團購檔期在這篇 https://bit.ly/3h0BnBR
水費一度幾公升 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防疫不忘節水,從找出水費單開始💧】
儘管最近有地區降雨,但旱象仍在持續,大家還是還要努力節約用水哦!
疫情緊張宅在家避免群聚的時刻,根政執行長分享了家裡的水費單,提議大家找出水費單,從自家的用水量,制定節水目標開始,一起努力節水度過56年大旱。
以圖片上的帳單為例,執行長家裡兩口人二個月用了17度水,這樣的用水量是高還是低呢?💦
#趕快拿出你的水費單
#其實其中有玄機
台灣這幾年每日人均「生活用水」約280公升,水利署希望大家能夠節水,但生活用水,其實包含了家庭用水、商業用水以及公共用水,如果一直都用「生活用水」和民眾討論節水目標,民眾當然無感。
根據官方估計「家庭用水」約佔「生活用水」70%以上,也許我們可以以此為基準,拿出家裡的水單算一算,自家的用水量是高於或低於平均值?訂個節水目標吧!💦
另外,也要建議水利署調整推動節水的策略,先把生活用水解構吧,分別制定家庭、商業、公共用水的節水目標和策略,讓民眾有感!💦
防疫不忘節水,一起珍愛台灣,保護自己和家人平安!💪
想了解更多家庭節水的好主意,趕快點進來看👇👇👇
https://pse.is/3hm2nh
水費一度幾公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50年是「氣候末日」的起點,為何台灣青年對氣候變遷「高感知」卻「低行動」?(12/24/2020 The News Kens關鍵評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極端氣候現象增加的強度與頻率,即是受到全球減排之成效影響,換言之,台灣在面對與解決極端氣候現象中扮演的角色,皆是不可置身事外的一員。
文:熊淳儀
2020年全球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巨變,除了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外,接二連三的大火、暴雨、高溫、蝗害,對於世界上許多地方造成了生存上的危機。
台灣在2020年之中,幸運地避開了肺炎的侵襲,我們似乎是上天眷顧之地一般,過著正常的生活。然而台灣今(2020)年並非毫無感受到這些氣候異常的衝擊。面對一個沒有颱風的颱風季,今年的台灣面臨了缺水的危機;今年台北市也創下歷史高溫,事實上過去最高溫的十個年份,便有八個發生在過去十年。
即便如此,台灣民眾大部分還是過著與往常一樣的日子:上班、上課、滑手機、抱怨老闆、抱怨政府等等,物質豐饒的生活讓台灣民眾可以輕鬆地掌握「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的思維模式,氣候變遷在台灣民眾的眼中顯得很遠。因為氣候變遷是加州的大火、中南半島的淹水;是非洲的乾旱、歐洲的熱浪,但氣候變遷不會影響台灣的我們的日常,所以沒關係。日子還是要過、錢還是要賺、還是要出國旅遊(在疫情前)。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氣候變遷真的不會影響我們嗎?本文筆者將先針對氣候變遷會如何影響台灣簡述,再針對我國政府氣候政策做論述,最後針對我國青年如何在這一場全球災難之中缺席做反思。
台灣在氣候變遷中將會承受到相當大之衝擊,因為副熱帶地區之氣溫在改變的氣候之中,相較於其他地區上升速度屬最快的,而我國正處於副熱帶的範圍之中。
綠色和平先前做出一份報告,其中說到當海平面在不進行任何防範措施下,將於2050年淹沒台灣多處地標。先姑且不論讀者對於綠色和平之觀感為何,海平面上升在未來一定是台灣要面對的議題,而嚴重程度取決於世界各國減排之成效,而當中當然也包含了台灣。
再者,今年全國缺水的議題對於中南部農民及部分居民造成了不便,甚至於財產的損失。極端氣象現象從各方面科學研究顯示,在未來只會頻率增加、強度增強,那麼台灣有可能置身事外嗎?
除非科技進步到現今人類無法想像的地方,否則極端氣候現象必然成為台灣未來亟需面對的問題,而如同前述,極端氣候現象增加的強度與頻率,即是受到全球減排之成效影響,換言之,台灣在面對與解決極端氣候現象中扮演的角色,皆是不可置身事外的一員。
面對未來氣候變遷帶來之各類不確定性,我們的政府做了什麼呢?台灣其實做了不少,但還做得不夠多。
針對我國政府對於氣候變遷所做的措施,應該分為兩者來檢視,第一為提出的政策及法案,第二為實際的作為。
回顧文獻可以發現,我國其實從1990年代開始便有提出一系列針對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綠能產業、減少高碳排產業的政策與計畫。例如1998、2005、2009及2014四次全國能源會議,2006年經濟永續發展會議,2007年產業科技策略會議,2008行政院永續能源綱領等等。
而在這些會議之中也制定了各類減排計畫、能源轉型計畫、產業轉型計畫、排碳基準點,而且順勢推動了《能源管理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等法案,環保署也建立了溫室氣體登錄平台、碳交易平台等。看似台灣走在很前面,我們的政府在過去做了眾多努力與全球肩並肩對抗氣候變遷,然而實際上成效十分有限。
過往研究發現,即便台灣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者──高耗能產業(其中又以石化工業為主)急需轉型,然而其並沒有轉型,反而有逐漸擴張的趨勢;而我國政府對於此高耗能、高碳排產業之擴張未有明顯之阻擋手段。
當政策之推行目的是希望能夠減少碳排,然而在實際運作中政府卻未阻止相關產業擴張之矛盾現象出現時,台灣便處於一個原地打轉、停滯不前的處境;而其中一個造成台灣產業轉型困境之原因,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低水費、低電費、低油價。
或許讀者沒有共鳴,認為油電費在過往幾年的新聞中不是常常漲價嗎?在此處筆者提供一個概念,在沒有產油的台灣,每公升汽油0.92美金,而在相同未產油的西歐各國,每公升汽油大多落在1.5美金上下;而歐盟水費平均為台灣的三倍以上,台灣電費更為世界第三低。
我國油、電、水價之低廉,反而成為產業轉型路上的絆腳石,當原先的生產方式不會因為資源的減少而損失利益時,企業很難有改變資源使用效率的動機。
而台灣停滯不前的溫室氣體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台灣的低薪情況,在未來更有可能遭受到發展上的衝擊。因為產業沒有轉型的動機,也導致台灣產業常常只能透過薄利多銷的方式獲得利潤,而無法以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以少量商品賺取較高的利潤。
相對的,當利潤極低時,工資也不可能提高到哪裡。面對全球趨向綠色經濟的趨勢,如果台灣持續維持高碳產業的存在,將在國際貿易上遇到一定的困難。
歐盟預計於2021年6月討論進口碳稅的議題,並希望能於2022年正式啟用,當啟用後可能會使高污染產品進口時受到高關稅之貿易障礙。現今拜登成為了美國總統,勢必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也會加緊腳步將川普任內被削弱之環境政策重啟,而進口碳稅也是一個可能在拜登任期會推行的政策之一。若未來美國也跟上歐盟的腳步,台灣的貿易將會處處碰壁。
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理論上將會遭受到最多影響的青年族群,會是最在意這類議題的。在國外也可以看到一次又一次由青年組成的氣候變遷遊行。
而台灣呢?根據筆者的觀察,台灣的青年普遍對氣候變遷冷感。身旁許多人並未意識到氣候變遷可能對台灣帶來的影響,更少人會聯想到低薪的狀況或許與氣候議題相關,甚至身旁有人未意識到台灣今年有缺水。
下文筆者將從四個角度,論證台灣青年在氣候變遷行動中缺席的問題:第一是「Fridays for Future遊行」,第二是美國大選的支持對象,第三是台灣青年的氣候感知與行動間之差距,第四為以核養綠公投。
自從Greta Thunberg開始發動Fridays for Future氣候罷課後,全球串聯已經18次遊行了,而參與人數也已經超過1200萬人次,台灣在其中參與了五次,但參與人次卻不到5000人。
全台扣除年紀可能太小的幼兒園及小學(雖然國外的遊行中,也可以看到這個年齡層的身影),總共有超過250萬名學生。不到千分之二的人有參與過氣候罷課遊行,而且這還是將參與的5000人全視為不同的人才有這個數字。這時筆者不僅要問,台灣的青年去哪裡了?
2020年另一件國際大事為美國大選,而台灣民眾於國際民調中,成為全亞洲最大的川粉聚集地。理由多半與川普強化與台灣的關係、增加對台軍售並開啟中美對抗的局勢。筆者了解這些行為對台灣的利益極大,也十分贊同台美應要繼續深化關係;然而從環境政見的方面來看(也就是大部分的人不會注意的角度),川普對於世界的破壞會大於貢獻。
比較川普與拜登的環境政策,可以發現川普主張繼續發展石油業,而拜登則主張推展綠能產業;川普也在2016至2020年的任內透過行動證明,自身不相信氣候變遷的立場。台灣民眾並沒有因此而不支持川普,這便與下一點有關。台灣的民眾普遍氣候變遷感知很高,然而當真的要付諸行動時卻時常缺席,此現象極為不尋常。
過去的研究發現,台灣的民眾身處於光譜的極端位置。台灣人對於氣候變遷擁有高感知(我們知道氣候變遷正在發生),我們也非常認同氣候變遷是人為的結果,且十分危急。然而在面對氣候變遷需要身體力行時,我們常常不會有任何動作,尤其年輕人更不會有行動。同時我們也不太相信我們的科學家。是什麼造成了我們的高感知,卻低行動呢?
筆者認為與當今方便的物質社會有關。雖然我們都知道氣候變遷的存在,卻因為生活上沒有影響而將它放置於代辦事項非常後面。再者,台灣的媒體對於氣候變遷的報導時常缺乏本土元素。加州、澳洲的大火雖然讓我們為當地的人及動物感到悲憫,然而對我們的生活基本上完全沒有影響,也無法產生共鳴。在無法產生共鳴的情況下,台灣人不痛不癢的繼續過生活也是顯而易見的後果。
最後,筆者認為儒家文化、長期的威權統治及大眾看待教育的態度,也造成了今天這一個現象。儒家文化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在社會之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各司其職、和樂融融;這種文化思維與社會功能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社會中所有的職位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我們也不應該要打破它。
然而這種思維卻造就了服從在上位者的後遺症,當在上位者在司其職時,平民百姓應該要安分守己、完成自己的任務。這樣使平民即便在政府運作出現問題時,大多數的時候也會保持沉默,而不逾越自身的「本分」,使監督政府的力量微弱,因此當政府無氣候變遷明確政策時,民眾也選擇了觀望。
又台灣長期受到威權統治,導致反抗、質疑威權在社會中承平時式微,唯獨在有重大事件時,才會有人反抗專家治理的模式。此外,在台灣的文化中,讀書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認真讀書、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成就美滿人生,這個充斥著私利的思想導致學生不願意放棄部分的學業,投入社會進步相關運動。即便學生有意願,面對家長教師的雙重壓力,也可能因此卻步。
在這些多重背景的影響下,台灣的社會面對氣候變遷時,因為並沒有即刻的威脅感知,因此時常期待政府會先帶頭做,等政府開始做了,人民再緩慢跟上就可以。
2018年的公投案也是鬧得沸沸揚揚。在以核養綠公投議題上,當時公投的結果為贊成方獲得54.2%的票,公投通過。然而有多少人認真看過以核養綠所提出的能源配比?以核養綠主張2025年以再生能源10%、核能20%、燃氣30%、燃煤40%的能源結構供給台灣的能源。而蔡政府主張的2025非核家園則是20%再生能源、0%核能、50%燃氣、30%燃煤。
在以核「養綠」的主張之中,反而預計燃煤比會比現行政策高,而再生能源目標比現行政策低。試問「養綠」養到哪裡了?高達40%燃媒是筆者認為在以核養綠公投中最大的、也是未傳達給民眾的問題。台灣現在的電力正好大約四成為燃煤發電,而其造成的空污問題相信居住在火力發電廠周遭的讀者多少有點感觸。以核養綠以「養綠」為名,實為推展核能,誤導民眾以為自身站在歷史上正確的那一邊。
面對以核養綠的提出到後來的公投通過,若時任台灣青年有仔細研究此議題,不是應該要為了環保、為了未來,勇敢的站出來,在社群媒體上將被隱藏的真相揭露嗎?就如同當初同婚議題在網路上真假訊息的攻防戰一般,使議題被完整的了解嗎?請讀者回想,當時有這類的聲音出現嗎?
對於民眾缺乏參與氣候變遷運動,理當青年應該是感到備受威脅的。對於年長一輩的人們,氣候變遷並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太多;但對於青年們,氣候變遷正危及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試想在2030年時自己會在哪裡?2050年時呢?這兩個年份是在氣候變遷中非常重要的兩年,2030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預計達成的年份,而2050年是氣候變遷重要的轉折點,是許多國家預計達到碳中和的年份,更有研究指出若無法於2050年前有效控制全球氣溫的上升,2050年將是「氣候末日」的起點。
台灣的青年們,2050年我們在哪裡?或許剛踏入知命之年,我們終於認識的「命」或許是所剩無幾在地球上的歲月。或許有些人準備退休了,但退休後日子也不會比較好過。或許有人有小孩了、有些人沒有,但台灣的下一代,尚未出世的那一代,將在更險峻的環境中生活。而今天當權的政治人物們的不作為,就是將今天的青年推向一個更危險的世界,讓未來的台灣走向風險更高的社會。
青年們,當議題有選票時,政府就會有相對應的動作了;這一回,一起讓氣候也有選票,促使執政黨與在野黨正視這個問題,不要再將青年們的未來一步一步輸掉。產業轉型不能等,綠色經濟不能等,綠能不能等,氣候變遷更不能等。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5068
♡
水費一度幾公升 在 四大一小家庭一天用水一立方公尺算正常嗎? 的推薦與評價
每次水費來總是八百多,平均一天一立方公尺,家裡有四個大人,一個嬰兒, ... 我個人是常常拖地洗被單外加一天洗兩次澡,不知道大家用水量大多是幾立方呢? ... <看更多>
水費一度幾公升 在 台灣自來水公司第一區管理處-西勢水庫'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自來水一度為多少﹖ 一度水=1立方公尺=1000公升一度水=1公噸=1000公斤一度水=可裝53加侖汽油桶5大桶一度水=可裝瓶裝水1667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