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 人均 #公園綠地 面積六都第一🌳🌳
《#康健雜誌》日前公布的2021健康城市大調查,以「#社會經濟」、「#醫療服務」、「#健康環境」、「#整體成果」4大構面、19項指標,全面檢視各縣市的健康生活環境,其中環境構面,高雄市「每萬人公園、綠地、兒童遊戲場、體育場所及廣場面積數」統計指標,自縣市合併以來年年為六都第一。高雄市政府為翻轉重工業城市所帶來的環境影響,以「水」與「綠」思維建構城市空間,提升市容景觀與城市綠覆率,並提供市民優質健康環境,構築永續發展的基礎。
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介紹 安全社區的概念?什麼是國際認證?安全社區和過去的守望相助會有何不同?協會推動了了多少安全相關的業務?都在這集節目中告訴大家。 2002年在孫清泉前區長、翁福來創會榮譽理事長、白璐教授、李宗勳教授以及內湖區的熱心人士,一起投入先期工作。 2004年9月...
永 續 健康城市 在 林宛蓉加油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球暖化極端氣候會愈來愈頻繁
#正是需要落實減碳行動的關鍵時刻
#蛻變中的高雄 #變好變更強
高雄市在這波疫情下市府的防疫表現讓民眾很「搭心」,在公衛市長
陳其邁 Chen Chi-Mai的領導下一再加零,偶有零星疫情也都明明顯的掌握快速清零,值得讚許。
宛蓉認為地球暖化極端氣候會愈來愈頻繁,世界許多國家都不斷發生重大水患, 或火災,在全球都靣臨氣候變遷危機下正是需要落實減碳行動的關鍵時刻。
中研院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研究表示:若沒有任何的減碳行動,台灣2060年恐怕「沒有冬天」。
#咱要留下什麼環境給子孫?這次「盧碧」西南氣流7/31-8/7累積雨量高達2202毫米造成桃源區明霸克露橋(希望之橋)遭洪水衝毀,六龜區泥水沖進民宅(一日雨量高達685毫米),農作物損毀,農民苦不堪言,宛蓉認為,淹水的救急及紓困援助等均是杯水車薪,最重要的就是落實「周一蔬食日」#讓蔬食生活可以日常化 #農民經濟有可依靠。
在全球都面臨氣候危機正需要為此落實減碳行動的關鍵時刻 #減緩暖化 #非一蹴可幾,因為畜牧業也是主要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之一,節能減碳 不能再等,真正落實周一蔬食日有效降低碳排放 #與國際接軌SDGs健康城市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市府營造疫苗接種站溫馨氛圍,並提供復康巴士及計程車接送,獲鄉親長輩一致好評 #宛蓉提出建言市府可以利用這項機會推廣健康蔬食促進,且國民健康署也呼籲民眾面對全球嚴峻疫情,除了做好防疫工作,睡眠、運動及 #增強自身免疫力也是防疫關鍵,提供國人提升免疫力的方式:多攝取蛋白質、不同顏色的蔬果富含各種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植物化學素用健康的生活型態增強抵抗力不但抵抗病毒入侵也有助於排毒。
永 續 健康城市 在 饒慶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提升醫療+打造慢經濟 台東爭取健康暨高齡友善城市最高榮譽】
正在貫徹 #慢經濟 的台東,充滿所有人熱愛的天然、友善及健康元素,我們以快思維的應變、高效率的服務,歡迎大家來到台東慢慢過生活。慶鈴今天到台北參加 #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 評選,#要為台東爭取縣市卓越獎最高榮譽。
台東有這麼棒的先天條件,但也有相較於西部的不便與困境。台東的土地是全國1/10大,但財政自籌比例全國最低、高齡化人口高達16%,醫療資源短缺且集中在台東市區,「健康不平等」是慶鈴要大力突破改善的地方。
慶鈴與團隊從各個面向持續努力:
⭐️環境|我們致力推動無污染的有機友善農業、支持綠色能源,推動污水下水道建置等,要永續守護這片難得的淨土。
⭐️經濟|鼓勵青年人返鄉、吸引更多人到台東體驗 #真善美的慢生活,台東以 #慢經濟 帶動地方產業,也歡迎更多有想法、有行動力的新移民一起攪動台東、打造未來。
⭐️社會|透過社區參與及協力,讓長輩健康快樂一起變老。
台東擁有全國最多的91站部落文化健康站、也有88處社區關懷據點,我們跨局處營造友善無障礙的據點服務、推廣長者食農保健及體適能增進, 提供更完善完整的照顧及陪伴。
⭐️健康|是慶鈴上任後努力最多的部分,#引進高醫團隊強化南迴醫療服務、#協助台東馬偕通過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擴增專科醫師及人力培訓、#推動5G遠距醫療服務,更強化消防救護配備,#提升救護車為行動急診室,在電光石火之間搶救生命。
經過2年多的努力,已有初步成效,根據內政部最新公布的109年全國平均壽命,台東縣為76.5歲,#比前1年增加0.17歲,#2年來台東平均壽命增加比例全國第4;未來,慶鈴與團隊會持續爭取更多資源挹注及創新作法,讓台東,不只是台東,更歡迎全國鄉親 #東漂!
#台東不只是台東
#東漂吧現在正流行
永 續 健康城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介紹
安全社區的概念?什麼是國際認證?安全社區和過去的守望相助會有何不同?協會推動了了多少安全相關的業務?都在這集節目中告訴大家。
2002年在孫清泉前區長、翁福來創會榮譽理事長、白璐教授、李宗勳教授以及內湖區的熱心人士,一起投入先期工作。
2004年9月4 日成立「臺北市內湖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是正式向臺北市社會局登記立案的人民團體,是一個規劃為永續經營的社團組織,契合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廣安全健康的精神「長期而持續的活動」,結合產、官、學、民的力量致力推展社區安全工作。
2005年10月19日取得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on CommunitySafety Promotion簡稱 WHO CCCSP 認證,臺北市內湖區成為全世界第 94 個國際安全社區,也是台灣獲此認證的先鋒。
2007年在內湖安全社區通過認證後,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因此促進會的角色也要從先驅領航者,轉變為協助與督促者。經理監事會暨會員大會通過更名為
「臺北市內湖社區安全與健康協進會」, 將內湖安全社區的演進,帶入另一個里程碑。
2010年11月10日臺北市內湖安全社區再度認證成功。
2011年8月3日舉行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由李明珠女士當
選為 第三屆理事長持續推展社區安全的永續工作。
永 續 健康城市 在 涂醒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重整嘉義市都市計畫
※終結派系把持,啟動都市計畫
1. 結合國土永續開發策略
2. 提高土地價值,阻止失序亂象
3. 鼓勵廠商進駐成立企業總部
4. 打造特色商圈,提高居住品質
5. 帶動嘉市經濟、社會、空間轉型
※善用都市更新,改善前後站風貌
1. 改造市區街廓景觀,啟動垂楊路造街計畫
2. 打造觀光夜市文化區、眷村文化區
3. 規劃阿里山茶文化街、彌陀路咖啡街、舊城區徒步街等
※平衡東西區域,全面發展嘉義
1. 建構藝文新廊道,再現「畫都」光榮
2. 成立青年創意產業園區
3. 公園特色化
※縣市合作,互利共榮
1. 推動大阿里山觀光特區
2. 嘉義縣市資源整合,觀光、產業行銷一條龍
3. 嘉義市為研發行銷中心
4. 嘉義縣為製造重鎮
二、打通交通任督二脈
※實現鐵路高架化,整合轉運站機能
1. 優先編列市府預算,協調中央立即動工
2. 檢討火車站周邊土地使用
※廢除垂楊路BRT專用道,打造安全行車環境
1. 恢復機慢車專用道
2. 設置交管行控中心
3. 規劃大眾運輸網絡系統
4. 成立嘉義市公共運輸與智慧發展處
※建立環市自行車系統,形塑單車友善城市
1. 鼓勵市民以自行車取代機車
2. 建構Smart-Bike系統
3. 廣設自行車租借系統
4. 定期舉辦自行車比賽
三、打造健康防老園區
◎涂醒哲:讓嘉義市蛻變為台灣的佛羅里達,是「防老」不是養老!
◎涂醒哲:人口老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就必須有前瞻性的規劃,除了養老,更要防老!我要打造嘉義市為銀髮樂活的健康城市,還要創造就業機會,以吸引年輕人返鄉服務,與老人共享天倫。
※建構衛星防老社區,創造就業機會
1. 成立健康產業研究中心,吸引廠商進駐設立企業總部
2. 導入TMO「Tow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市鎮管理組織)營造機制
3. 提供健康管理、教育與社福、護理師等醫護工作機會。
4. 衛星社區以增加五萬人口數為目標
5. 各行各業預計可增加20%營業額
6. 打造雲嘉嘉特色商圈
※營造幸福住宅社區,共享天倫之樂
1. 吸引有老人的家庭移居嘉義市
2. 標榜環保綠建築、無障礙空間設計
3. 興建出售或出租的一般與老人住宅
4. 公共空間管線地下化
7. 輔導社區營造、商圈經營與城鎮營造
※善用嘉義豐沛醫療資源
1. 全面盤點醫療資源,避免重複浪費
2. 園區規劃電動公車交通服務
3. 開辦日間照護與護理之家
4. 定期舉辦健康講座與健康生活輔導計畫
※提高重陽敬老津貼,老人長壽久久久
1. 設籍本市3個月以上並實際居住者
2. 年滿65歲至79歲,每人新台幣5,000元整
3. 年滿80歲至89歲,每人新台幣6,000元整
4. 年滿90歲至99歲,每人新台幣9,000元整
5. 年滿100以上,每人新台幣12,000元整
四、建構「食品安全」首都
※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1. 培植嘉義市專業認證分析實驗室
2. 推動食育自治條例
3. 仿效日本推動校園食農教育
4. 根據地方特色,建立食品安全優先防禦順序
5. 啟動「在地食材供應計畫」
※嚴格管控、源頭管理
1. 要求食品業者提供添加化學物質清單
2. 訂定新上市食品申報與核可機制
3. 不定期、不定點抽查
4. 加重罰責、提高檢舉獎金
※建立「集體訴訟」求償平台
1. 協助受害者求償(含括民眾、廠商)
2. 由市府協助集體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