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畫畫~🥰
謝謝 張洛君 的邀請,讓完全不會畫畫的我,跨出第一步。。。
「Care in & Change out 讓愛閃耀 公益畫展」
敬請期待我們的作品,一起來把愛心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呦~❤
#萬海慈善 #公益畫展 #沒想到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我的作品 #好緊張怕到時候沒人買😅 #作品還不能揭曉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60的網紅李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李宓 2020 全新EP《無畏的勇氣》 🎧 數位收聽 http://minalee.lnk.to/FearlessEP 舞蹈打掉重練 與六名男舞者比拼美式街舞 李宓展現秘密苦練「空中環」神技 為了呈現「無畏的勇氣」,李宓請到曾為張韶涵、田馥甄、張靚穎等天后演唱會擔任舞蹈總監的Miracle...
沒想到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我的作品 在 李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李宓 2020 全新EP《無畏的勇氣》
🎧 數位收聽 http://minalee.lnk.to/FearlessEP
舞蹈打掉重練 與六名男舞者比拼美式街舞
李宓展現秘密苦練「空中環」神技
為了呈現「無畏的勇氣」,李宓請到曾為張韶涵、田馥甄、張靚穎等天后演唱會擔任舞蹈總監的Miracle老師統籌舞蹈,選擇了李宓過去完全不熟悉的美式中性街舞風格,並搭配六位男舞者。李宓過去的舞蹈風格偏向韓系女性化舞風,他時常拍攝cover女團最流行的舞蹈上傳到個人頻道,但是這次為了給大家眼睛一亮的感覺,在一個月之內李宓從頭來過,從最基礎開始練起,不但要趕上男舞者們俐落有力的動作,還得增強肌力,一邊練一邊改掉自己過去跳舞不自覺的壞習慣。俗話說「練劍一年,改劍十年」,要改掉過去的習慣其實比重新學還難,一開始遇到瓶頸,李宓與老師請教訣竅後領悟到「唯有將舞蹈動作內化成身體直覺,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於是在上課之外回家更加緊自主練習,原本舞者自己練習的時間李宓也主動加入一起練習,甚至一度跳到腳踝扭傷,被老師下令休息養傷,幸好沒有大礙。
在「無畏的勇氣」MV當中,李宓還大秀「空中環」舞藝,原本李宓只是覺得空中環看起來很厲害,當作興趣去學,也許有一天可以有機會表演,沒想到在事前開會時與導演討論,導演覺得適合,就把空中環表演也放進MV當中。「空中環」需要很強的肌力與平衡感,尤其手臂與核心肌群要hold住全身姿勢,更重要的是不怕摔的膽量。在拍攝MV當天李宓連跳了12小時的舞,接著拍攝空中環表演,極度的體力消耗讓身邊工作人員都為她捏一把冷汗!但李宓為了這次的作品全力以赴拿出「無畏的勇氣」,完美的完成在空中不斷旋轉變換姿勢的表演,讓人佩服李宓的勇氣與決心!
#無畏的勇氣 #李宓
_
無畏的勇氣
詞曲:DJ Fuzz / Joonas Laaksoharju / 林語庭 / 王倩婷 / Rose劉明湘
獨自走過 昏暗的街
午夜夢迴 只剩自己 相對
不必抱歉 何必抱歉 沒有緣就說再見
眼角的淚 只為自己 頹廢
告別從前 走向新的起點
不再留戀 你眼中我是誰
You can’t stop me now
黑夜中前行
破繭後重生的美麗
不相信命運
綻放 無畏的勇氣
獨自面對 空蕩房間
回想昨夜 只剩寂寞 作陪
不必抱歉 何必抱歉 沒有緣就別再見
所有傷悲 隨著時間 走遠
告別從前 走向新的起點
不再留戀 你眼中我是誰
You can’t stop me now
黑夜中前行
破繭後重生的羽翼
不相信命運
綻放 無畏的勇氣
告別從前 翻開新的一頁
不再後悔 拋開所有界線
黑夜中前行
破繭後重生的美麗
不相信命運
綻放 無畏的勇氣
_
出品:亞凰國際娛樂有限公司
監製:周彥彤 Teresa Chou
藝人統籌:李宛軒 Solo Lee
代理發行: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人:陳偉
編曲:Joonas Laaksoharju
Mixing Engineer 混音師| Wei Chen 陳偉(Take One Music 鐵碗音樂)
Mixing Studio 混音室|Take One Studio 鐵碗錄音室
配唱製作人:潘信維 Lil Pan [跳蛋工廠EGGO Music Production]
合聲:羅維真 Holly Lou [跳蛋工廠有限公司EGGO Music Production]
合聲編排:羅維真 Holly Lou [跳蛋工廠有限公司EGGO Music Production]
_
【MV製作】
製作公司:子時制作
導演:黃子然
導演助理:李宜樺、鄧婷予、王怡婷
監製:張語嫣
製片:魏佑丞
攝影師:黃子然
攝影組:吳啟禎 吳啟瑞
二機:李宜樺
美術:林仲賢
執行美術:張詠慶
美術場務:小黑
燈光師:楊景浩
燈光組:呂佑凱、楊朝翔、鄭誌元
燈車:林瑋
場務:范子薺
鋼索確保:少林
空中環指導:Zoe
九巴:王志偉
後期:子時制作
燈光器材:貞寶影業
特別感謝:角落大院
_
李宓造型
服裝造型:李懿格
化妝:陳聆薇
髮型:Danz @H PARK
平面側拍:楊世全
企劃:黃仲麟
企劃執行/平面設計:陳科宏
_
▶️ 李宓 Mina 官方資訊 Official Platfor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IALeeMi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intangelme
微博Weibo:https://weibo.com/u/1768239842
抖音TikTok:https://vt.tiktok.com/ZSJWtcH6V/

沒想到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我的作品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真是一個令我非常激動的時刻!就在 #新黨24週年黨慶大會 倒數幾個小時之際,由我和林明正 、侯漢廷 、蘇恆幾位同志共同錄製的新版《大地一聲雷》終於出爐了!非常感謝小軒老師與我們一起合力改編新詞,譚健常老師耐心指導我們這幾個沒音樂底子的青年軍合唱錄製,完成了我人生第一部親自參與灌唱的作品!
譚老師和小軒老師伉儷,是享譽兩岸乃至華人世界的知名音樂人,他們創作的歌曲往往有濃厚的民族情懷,如「夢駝鈴」、「古月照今塵」、「三百六十五里路」、「故鄉的雲」,還有鄧麗君演唱宋詞的《淡淡幽情》專輯中的「幾多愁」、蔡幸娟的「東方女孩」、鄧妙華的「牽引」……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歌曲。十年前還是大學生的時候,因為幫新黨助選而有幸與譚老師伉儷見面,至今難忘當時欣喜若狂的心情!沒想到在我將滿三十歲的前夕,竟還有幸能勞駕譚老師為我們新黨後輩改編曲風、灌錄製帶,真的是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更讓我內心激動不已的,還有世代的傳承,以及在新的情勢下,我們這代人激發出的又一股新的思想、新的力量!《大地一聲雷》1994年問世時,新黨剛滿一歲,而我也才七歲剛上小學。我特別讀了當時作詞者小軒老師在新黨月刊上發表的文章,娓娓道來那時新國民黨連線出走成立新黨,引領有志之士呼群保義的時代浪潮。當時新黨率先看出國民黨領導人走的是台獨路線,中國國民黨已經變質,只有另立新黨才能救國家,然而多數老國民黨員仍迷信黨國圖騰,未能識破國民黨已被一個日本人借殼,反倒責罵新黨「叛黨」,直到 #李登輝 與 #司馬遼太郎 之間「台灣人的悲哀」對話流出,李登輝台獨思想終於昭然若揭,也才還給新黨清白。
如今我們青年一代合唱《大地一聲雷2》,又是另一次台灣前途面臨重大轉折的關口,二次呼群保義的重責大任,也落到了我們肩上!同樣的場景,又一次湧現一群頂著國民黨招牌的人來罵我們分裂,然而現在已不只是 #中國國民黨 被借殼,就連中華民國都已經名存實亡了!當年新黨的創黨元老被罵「受國民黨栽培卻背叛國民黨」,而如今我們則沒有任何國民黨情結及包袱,因為我們從沒吃過國民黨半滴奶水,至今唯一參加的政黨就是 #新黨!
今年六月海峽論壇時,我和 #洪秀柱 主席在晚宴上碰面,她對我說,如果柱柱姐連任主席,一定把我們幾個新黨青年軍找回國民黨,我則透過臉書回應,其實我們幾個並沒有回不回國民黨的問題,因為我們從來就不是國民黨。也許有朋友怪我說這句話,對柱柱姐稍嫌失禮,但這的確是我內心真實的感受。當時她在海峽論壇的開幕式上,說到自己一生為黨國奮鬥,特別引用南宋詩人「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詩句自況,我可以體會她的心情,也深深地為之動容!然而,我也必須說,生在1948國共內戰的柱柱姐,或許能就此為黨國「抱香死」;但生在1987兩岸開放的我,則要勇敢去開創屬於我們這代 #中華兒女的新時代 。
冬來嶺上一枝梅,葉落枯枝總不摧,探得陽春消息近,依然還我做花魁!
#新黨二十四週年黨慶大會 8/20星期天下午2點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30號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二樓卓越堂)
王炳忠認證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王炳忠微博:http://weibo.com/1611864142/

沒想到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我的作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手持解剖刀,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某日,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玩人」。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花蓮,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尋常的美景;更恣意揮灑畫布,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
對於外婆的依戀.對於光影的迷戀
温宛菁,台北人,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記憶中,艷陽下,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外婆過世後,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虛和實之間搖曳,彷彿是外婆的一生,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
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寡言多能,喜歡蒔花養草;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外公的蘭花、外婆的海棠花,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
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
在油畫作品中,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記憶中的花蓮生活,是從吃完中餐開始,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跑出小鎮亂晃,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
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她說:「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很像外婆的人生,不名貴不顯眼,但卻堅忍不拔,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直到如今,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將世界隔絕在外,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對於宛菁來說,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
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
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小學到高中,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拉丁區畫室」學畫,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沈辯。相距這件事之前,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無疑的,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只要周末得空,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日式宅院、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第一件作品「外婆的海棠花」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終至感動到落淚;第二件作品「外公的蘭花」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
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
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某天,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只是一笑置之,但時隔半年後,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頓時,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
與東部的機緣,被踢離原本的軌道
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有一段日子,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晚上則是趕去參加「東部議題」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文:金車文藝中心)
温宛菁簡歷:
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某日,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玩人」。
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