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溫馨小提醒 #最後兩天
昨夜杭州打雷閃電暴雨,閃到整個家裡都被閃電照亮,
完全就是鬼片的氛圍!
這幾天大陸幾個城市都有冰爆或大雨出現,
好險杭州只是一下子,沒有淹水或冰雹出現!
.
今早拿快遞,終於可以把它拿來當雨鞋穿了!
是說收到鞋子後都一直是晴天,
根本拍不到下雨也無法實際測試給大家看,
我穿出去自己走了兩圈,沒有打滑也不怕濕~
.
是說廠商跟我說,截圖我們的圖去問尺寸,
沒錯沒錯,慎重點好,而且我一直提醒大家,
要買『至少比自己腳還要大一號的唷!』
.
MIT製造,沒有塑膠味,也有檢驗字號,
而且又Q彈好踩,乾濕兩用,顏色也很多選擇,
重點是穿搭蠻好搭配的~
夏天有一雙,出門旅行也方便!
.
我自己當初在黃和紅之間猶豫不決,大叔是軍綠和灰色在猶豫,覺得這幾個顏色都好喜歡!
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兩天之後就沒有特惠囉!
.
.
下完雨後壓,天氣瞬間變涼了,
整個人也清爽一點,要不然夏天真的好悶熱呀!
.
.
#聽說台灣疫情有變嚴重
#大家都要乖乖戴好口罩唷
.
.
.
-------------------------------------------
【母子鱷魚】繽紛玩色系輕量休閒鞋(BCU7712),限時特價NT$750,一雙免運費。(記得一定要選比自己常穿的碼數大一號唷!)
📍網址:https://shv.varichonline.com/qWaqf
📍特價僅有七天:2021/5/6~5/12
.
詳細的穿搭及資訊可以參考文章,我都幫大家整理好囉!>>>https://luludasu.com/2bm/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次去意大利Mugello賽車場,主要出席APRILIA ALL STAR派對及APRILIA RSV4 1100 FACTORY發布會,沒想過試車,所以沒有帶備皮衣、皮靴、手套及頭盔。 沒打算試的原因是車輛高達217匹馬力,來意大利之前從未開過1000cc的跑車,還要在MotoGP分站直路車速最...
「沒有打滑」的推薦目錄:
- 關於沒有打滑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沒有打滑 在 柳幼幼的懶洋洋廢媳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沒有打滑 在 瑪小姐美國代購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沒有打滑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沒有打滑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沒有打滑 在 Re: [問題] 關於輪胎打滑的問題- 看板SuperBike 的評價
- 關於沒有打滑 在 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 傳動打滑總是讓你覺得困擾嗎??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沒有打滑 在 車子低速小震~離合器打滑?怎辦~(感謝大家~已解決了!) 的評價
- 關於沒有打滑 在 起步打滑- 機車板 - Dcard 的評價
沒有打滑 在 柳幼幼的懶洋洋廢媳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白換輪胎啦!
【輪胎要定期更換,確保胎紋深度足夠,上路才安全唷😉】
我們選擇的輪胎:Yokohama 橫濱輪胎 AE51
💚❤️💚❤️💚❤️💚❤️
大白跟我們回家也四年了,輪胎也操得差不多哩。
這次我們到👇
新竹 進發輪胎底盤定位 YOKOHAMA CLUB NETWORK
幫大白換了四顆輪胎。
跟師傅討論過我們的需求後,
後決定更換 #Yokohama橫濱輪胎 #AE51
這顆輪胎主推CP值好、舒適、並且擁有濕地性能最高a等級。
以前的輪胎下雨會有點飄移感、轉彎有些許軟腳;
可能是胎紋開始不夠了也可能是抓地力不夠好,
這次更換了AE51後下雨天開起來穩定性挺好的!
#沒有打滑、#沒有飄移,變換車道也很穩定。
💚❤️💚❤️💚❤️💚❤️
【AE51是許多中高階車款的原廠胎】
像是Toyata Camry、Lexus ES、Mazda多款車都是採用AE51哦!
在 #網路上 這款輪胎的評價也很不錯。
(而且它價格不會很天價,是我們這種小資家庭比較能駕馭的)
⭐更多介紹+裝胎過程來這裡:https://pse.is/38alpj
《新竹換輪胎推一下 #進發輪胎 細心指數100師傅人又很好》
#輪胎推薦 #新竹換輪胎 #Yokohama橫濱輪胎評價
沒有打滑 在 瑪小姐美國代購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生第一次遇到爆胎
明明就差 1 mile 我就到Outlet了
就不能撐一下讓我先買東西嗎
不過好險今天跟老爺出來要不然我就慘了
換個備胎再走
晚一點先去換輪胎
好險沒有什麼大問題
爆胎也沒有打滑
只是聽到奇怪的聲音
趕緊就靠邊了
別擔心很好沒事
就是所有的事情會被耽誤一下
沒有打滑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次去意大利Mugello賽車場,主要出席APRILIA ALL STAR派對及APRILIA RSV4 1100 FACTORY發布會,沒想過試車,所以沒有帶備皮衣、皮靴、手套及頭盔。
沒打算試的原因是車輛高達217匹馬力,來意大利之前從未開過1000cc的跑車,還要在MotoGP分站直路車速最高的賽道駕駛,這部車直路可超過時速300km/h,所以沒有信心。還有10年前在珠海賽車場第一次開600就炒車,往後沒有在大賽車場開過車,到現在只在街道上開過幾次600,還有最近才參加使用300cc入門大包圍,在小型賽車場(卡丁車)操練的培訓班,可以說自己沒有開大排車的經驗。
但是同行的Kin說難得來到著名賽車場,別浪費機會,恰巧APRILIA提供全套裝備,所以決定試車。另外,很多豐富經驗的騎士說現在的跑車比以前容易駕駛,自己確實想體驗一下,經過這次測試後,某程度上認同這說法,但在我的角度來說絕對不能說容易駕駛,但是沒想到很快適應。
以前的大馬力跑車難開,是因為又大又重,馬力輸出太狂野,油門很難控制。可是現在的高性能跑車又小又輕,還有配備先進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下輔助騎士控制車輛,還有油門控制寬容度比以前大,讓我自己覺得不是第一次駕駛超跑,可是要開得很好,確實要求更高層次的駕駛技術,正所謂易學難精。
回顧過去20年電單車的發展,電子科技進步神速,如果10年前我駕駛的600擁有循跡系統,很大機會不用炒車。因為現在的超跑推出前,已裝有大量數據,車上的感應器把騎士動作及車子的傾則角度化成數據,萬一數據超出安全範圍,電腦立即減少供油,及早化解炒車危機,可以說補救騎士犯錯及駕駛技術不足,讓騎士更安全,。
先不說最先進的MotoGP戰車,就算高性能市販跑車,已經做到車子仍在傾則,騎士大油門出彎,輪胎都不輕易打滑導致炒車,還有馬力模式能夠壓住馬力輸出,讓新手更容易者適應。其實跟電腦賽車遊戲一樣,在電子系統輔助下,玩家大力按住控制器的油門出彎,可以調校至輪胎輕微打滑,甚至沒有打滑地出彎,可是在現實世界沒有這個膽量。
雖然電子科技很重要,但車輛的設計及各項設定才是最重要,因為它等同穩固地基,否則再多電子科技,都無法彌補硬件上的不足。因為試駕RSV4 1100 FACTORY後兩星期,編者去西班牙JEREZ賽車場,出席輪胎發佈會,有機會試駕不同款式的超跑,在可以比較情況下,發覺RSV4 1100 FACTORY的加速力及轉向靈活性能非常出色。
說回電子科技如何使編者迅速地適應RSV4 1100的大馬力,先說她的座姿,騎上車輛後雙腳像芭蕾舞(編者5呎6吋高),座姿十分俯伏,但車子很小,這是採用V4引擎的好處。
由於我從未駕駛過1000cc跑車,從維修區駛出賽道後立即加速,到現在仍然清楚記得那一刻,她的低扭非常勁強,很爽,雖然力量不斷地湧出來,但來得很順暢,油門控制沒想像中困難,可是最意外是駛過T1、T2及T3三個彎道以後,不知不覺在T4很自然地磨包。可能聽起黎有點誇張,雖然她的操控感未致於編者操練的300cc入門大包圍靈活及輕,但沒想過一部1100cc跑車的壓彎感那麼輕,壓下去可以那麼輕鬆,過彎穩定性能更出色。雖然這樣比較不太合適,主要是因為沒有太多經驗,腦海裡還停留在10年前炒掉的舊款600跑車,又重又大。
其實RSV4 1100 FACTORY有那麼好彎向性能不難解釋,看看她的鋁合金車架及搖臂,還有市販車使用的頂級Ohlins前、後避震,與及賽車胎輪,這些硬件製造出來的穩定感及咬地力,我前之從未體驗過,給我很大信心。當我逐漸熟習戰車及賽道後,出彎打開油門時間越來越早,越來越兇。但是如果有機會檢視行車數據,編者肯定循跡系統在每次出彎都介入,幫手控制馬力,否則以自己的駕駛技術,是沒信心車子還在傾則就大開油門出彎。
其實Mugello賽道的大部份路段是上、落坡彎,看MotoGP直播是無法看到,其中一個彎道可以磨包4-5秒,這反映編者的車速不高,純粹是嘆彎,可是最難忘是全長1.4公里大直路,今年MotoGP又創出356.7km/h新記錄。雖然往上衝看不見T1彎道,可是非常刺激,還有在這條大直路可以徹底感受她的加速力有多利害,從最後的T15彎用2檔出彎後,一直衝到底可以用盡6檔。而她的5檔很大力,沒想到6檔同樣很強,不要忘記,她比一般超電多78cc。
那天共有四節試車,每節15分鐘,由於編者在前兩節試車無法適應大直路的超快車速,所以不敢開油。但適應以後,還有找到煞車點,才大膽地扭油加速,產生的推力對我來說無法形容,即使身體俯伏在風鏡後,但兩側與頭頂的風阻卻非常利害,風聲像轟炸機投下的巨型炸彈,手臂還要用盡力捉緊軑把才可以駕駛,還有首次體驗到高速煞車的俯衝感,雙臂必須撐緊軑把,與及上半身抵受強勁的風阻,現在想起都回味無窮。雖然車速很高,但車輛卻十分穩定,與及非常貼地向前衝,說不定碳纖定風翼正發揮下壓作用。另外還有防起頭電子系統,大油門加速都不容易起頭,這些科技確實了不起。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快速電子轉檔器,由於我的轉檔技巧不高,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神器,因為在賽車場操練,最困難是連續退3個或者4個檔位,如果減慢車速不對,補油與放開離合器時間不準,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使車尾兩邊擺,很恐佈與無法穩定地攻彎。雖然緩和引擎煞車(Engine Brake)的防鎖死離合器或滑動式離合器(Slipper Clutch)已普及,但如果有電子輔助當然更好。
怎樣也好,除了起步入1檔與停車入空檔,RSV4 1100 FACTORY都不需要使用離哈器,趾尖只要頂上或踏下,與及不用放開油門就可轉檔,轉檔聲清脆利落又準確,最利害是在高速大直路從6檔拖到2檔,車子保持高度穩定,因為電腦及節氣閥不動聲色地自動補油,緩和引擎煞車,讓我穩定地攻彎。編者也試過在大直路用傳統的手動轉檔,鬆開油門再扣下離合器,但是由於體力已下降,在高速握緊軑把下轉檔其實不容易,拜科技所賜,不僅減少轉檔動作,而且轉檔速度更快。
還有配備碳纖導風管散熱的煞車卡鉗及330mm大煞車碟,煞車手感非常美妙,在如此高速下減速,好像不費吹灰之力車子就減慢,對我來說又是另一番體驗。
說到現在,從頭到底把車子說得很容易開,某程度來說是沒錯,因為電子科技的確可以馴服一部超過200匹超跑,可是千萬不要輕視她們,當她們發惡起來,又或者無法駕馭,你是無法壓住她;此外,最困難是怎樣用成熟態度去運用強力馬力。總的黎講,雖然很多人說現在的車子電子科技過多,減少操控樂趣,可是對我來說是偉大發明,因為科技可以讓我好快適應大馬力超跑;另外,如果騎士本身有很好的技術,電子科技可讓你如處添翼。
沒有打滑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BRIDGESTONE在2016年推出S21街胎的時候,選擇了阿布扎比F1賽車場舉辦全球發佈會。相隔三年後,BRIDGESTONE選擇西班牙Jerez賽車場發佈全新S22,而這個賽車場是MotoGP分站之一,編者也把握今次機會體驗幾款高性能跑車及S22街胎的性能。
這次S22的發佈會十分豪華,給了媒體及各地代理大驚喜,這些花絮留待另一專題報導,今次主要集中介紹S22的體驗感。
今次編者出席S22發佈會的原因,是因為BRIDGESTONE香港代理知道我的舊款R6使用S21,所以叫我比較一下。老實講,認識編者既朋友都知道我的大車經驗很少,落場經驗更少,所以今次一下子跳上1000cc的超電,的確有點壓力,還有心中有個疑問,究竟這些街胎可否抵受200匹超電的壓力!
現在市場上有兩類輪胎,供高性能NK車及高性能跑車使用,分別是賽車場專用輪胎,這些輪胎有少量胎紋,當然也有不少街道騎士使用。另一種是強調兼顧濕地及乾地的街胎,例如S21及新款S22。
那麼賽車胎與街胎有甚麼分別?的而且確賽車胎有超強咬地力,給車手在賽道大傾角壓彎的時候,大油門轟出彎道都輕易打滑,用來爭取一分一秒,可是這類輪胎的損耗速度十分驚人,玩起來好像燒銀紙。
另外,賽車胎要求極高的工作溫度,在賽道上凍車的時候,工作人員使用胎毡保溫80度以上,即使街道騎士在炎熱的天氣不斷駕駛,車速是無法產生足夠磨擦力加熱輪胎,胎溫最高只有40-50度左右,換句話輪胎長期在工作溫度以下,再加上賽車輪胎冷卻速度很快,要是在冬天使用,騎士駕駛了一段時間後座下聊天,然後再駕駛,如果不小心大油門加速,輪胎打滑好多時候就在這個時候發生。
還有賽車輪胎變質速度快,就算沒多大耗損,使用後擺放兩三個月,再經過日曬雨淋,冷縮熱脹,咬地性能出現明顯下跌,還有賽車輪胎的排水性能欠奉,路面稍稍濕很容易導致打滑,對一般騎士來講不適合使用。當然啦,對一些資深及因損耗而勤換輪胎的騎士來說,是可以掌握賽車輪胎的特性,但對一般騎,例如編者這類偶然才駕駛,又無需爭取一分一秒的騎士來說,街胎是比較適合。
因為街胎比較耐用,變質速度慢,工作溫度下跌速度慢,最重要工作溫度要求遠低於賽車胎,又有很好的排水性能,所以這類輪不僅適合返工放工,偶然放縱一下都可以。
新款S22採用非對稱設計,與S21相同,前胎有三段膠質,尾胎為五段,中間膠質較硬,目的是耐磨,因為胎中央是常用位置,愈近胎邊緣的膠質越軟,目的是讓輪胎盡快達到工作溫度,提升過彎咬地力及騎士安全。至於S22有甚麼改良?本誌已翻譯廠方提供的介紹,讀者可以細閱。
介紹了大量S22的資料後,是時候出去MotoGP場體驗一下S22,由於試駕人數比較多,所以廠方把我們劃分A、B、C組,全日每人有六節試駕,每節15分鐘,早上、中午各三節,時間非常充足。第一節有專人帶領,而帶領我們是獲得2000年及2002年WSBK世界冠軍艾華仕(Colin Edwards),還有英國BSB超電冠軍JOSH BROKE。可以跟著他們的車尾,編者的心情極度興奮。
駕駛當天早上,溫度只有9度,中午上升至16度,所以早上低溫對輪胎有一定的考驗,但由於這是街胎,所以廠方不會使用胎毡加熱,否則破懷街胎的理念。然而賽車場的速度較街道高,又沒有塞車,大直路及出彎後可以大油門加速,基本上不用一圈便可以讓S22達到工作溫度,再者編者的車速不算高,所以S22對我來說綽綽有餘。
畢竟編者落場經驗少,對Jerez賽車場的彎道不熟識,因此第一及第二節開得很保守,盡量提早縮油入彎,出彎後讓車子動直才大油門加速,順道向其他歐洲媒體試車員偷師,留意他們的線位及煞車點,因為他們真的好快,傾角又低又遲煞車,還以為他們使用賽車輪胎。
其實Jerez賽車場不算高速賽道,大部份彎道是2及3檔彎,對我這種超喜歡嘆彎的騎士來說,這裡簡直是嘆彎樂園。而我自已的最快直路車速只有240km/h左右,可是最快的試車手達到270-280km/h。
說了那麼久,好像沒有提及S22的性能。沒錯,其實玩了一整天,很多時候已經忘掉正在使用街胎,又或者說自己的技術及車速沒有必要用賽車輪胎,另外一個原因是信心來自朝早第一節,通過最後一個彎道,這是從4檔拖至2檔的彎道,是這個賽車場最慢速度及最大過彎傾角的彎道,出彎後加速可升到5檔,去到直路煞車點自己的最高車速只有大概220km/h,快的試車手達到260km/h。
可是在這個嘆彎及加速過程中,就算天氣只有大概9度,前、後胎沒有怪異行為,壓低車子及大油門加速,輪胎都沒有打滑,這或多或少是因為車子的TC(循跡系統)協助控制油門;另外還有一個上坡的大左彎及大右盲彎,呢兩個彎可以加速及磨包j轟上山,感覺超爽,而條胎是咬住入彎,所以給我愈開愈快的信心。
那麼S21與S22在性能上有甚麼分別?老實說,對我來說要比較有點困難,首先自己的舊款R6與S21開了不超過10次,車速不高,再者用不著輪胎邊緣過彎,因此S21對我來說是足夠有餘,只是今次體驗S22後,的確已經決定換胎。此外,感覺S22的前胎轉向反應較S21靈活,這可能跟新車的性能跟自己的舊款R6有關,然而尾胎的轉向反應分別不大。編者也曾經在街道大雨下使用S21,排水效能給我莫大信心,雖然今次無緣在賽道體驗S22的濕地性能,但按照廠方的說法,理論上較S21佳。
沒有打滑 在 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 傳動打滑總是讓你覺得困擾嗎??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保護變速箱跟引擎,但要堅負車重及加速的瞬間扭力,完全動力接合後又要0打滑,打滑率 ... 而我的離合器用了一年蹄片幾乎跟新的一樣沒有減少厚度,盤組完全沒吃溝,皮帶 ... ... <看更多>
沒有打滑 在 車子低速小震~離合器打滑?怎辦~(感謝大家~已解決了!) 的推薦與評價
小弟的車子~低速時~會小震~碗公打滑嗎?才4000多公里~之前騎宜蘭到新竹~路上都沒停過~有人說離合器蹄片過熱打滑了!造成一些後遺症就是不斷打滑~雖然跟 ... ... <看更多>
沒有打滑 在 Re: [問題] 關於輪胎打滑的問題- 看板SuperBike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finals (^^)》之銘言:
: 最近很多車子都配有循跡防滑 對於新手是一大福音
: 我想請問 前一陣子借朋友的車騎 (他平常都把循跡防滑關掉)
: 在高架上過彎經過金屬接縫 我順順騎 保持油門開度 也沒有刻意大補油門
: 前輪過去沒事 但我後輪就打滑了 滑了一下 還好速度不快 有防倒球撐住
: 朋友也沒追究 (以後不會再騎別人車了XD)
: 我想請問 我知道後輪是驅動輪 好像大部分都是後輪打滑
: 但前輪不是會先接觸到嗎 照理來說不是應該前輪先打滑?
: 還是說通常都是後輪打滑? 關於這個不是很懂 盼高手請教一下
: 現在騎車都怕怕的XD
因為機車是後輪驅動
前輪轉速只是跟著機車的慣性滾動
也就是跟著摩擦力(矩)轉動而已
但後輪不一樣
後輪有抓地力和引擎轉換的動力
順順騎沒打滑的時候
後輪向前轉動的靜摩擦力 = 引擎傳動到後輪的向後轉動拉力 (合力矩為0)
也就是只要引擎拉力小於 "最大" 靜摩擦力 就不會打滑
但是你經過金屬接點摩擦係數突然變小
"最大" 靜摩擦力突然變小
當最大靜磨擦力不足以應付引擎拉力的時候
輪胎就會打滑
不過金屬接點應該沒那麼滑才對
所以我猜有幾種可能
1. 你有剎車
2. 天雨路滑
3. 你的車身不是正的 有傾斜
再來你提到的動態穩定和循跡防滑
先看一下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Qgd8kzob4#t=1m28s
這位阿北爆胎一直把車拉正
靠的是經驗?
科學一點來說這位阿北感受到
1. 輪胎打滑 (往前的動力沒了)
2. 車子有傾斜
3. 重心改變 (左右搖晃)
靠著身體感受這三部分來做到把機車拉正
而汽車怎麼做到循跡跡防滑的呢?
首先汽車要先感受到車子打滑了
但汽車不是人 所以科學一點說
汽車是感受到
1. 其中一輪轉速突然異常變高 (打滑)
2. "左右" 輪轉速差異過大
所以這時候靠著電子系統介入 方向盤 油門 剎車 來達到循跡防滑
但是機車為什麼沒有?
因為機車沒左右輪 根本不知道現在車身傾斜狀況和車子重心在哪
外加機車有很大的傾斜問題
汽車傾斜頂多一邊懸吊壓到底
但是機車傾斜沒控制好就是倒
所以機車要做到循跡防滑以目前四輪車子的系統根本不行
原因有
1. 汽車輸入靠左右輪轉速不均
2. 汽車輸出表現不用考慮過度傾斜
3. 調整方式汽車目標是達到 "左右" 輪轉速差不多 (差異數倍就是打滑)
所以機車要做到循跡防滑和車身動態穩定系統
應該還要有別的感測器
等你來發明了~~~人類救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5.207.20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uperBike/M.1504427204.A.578.html
※ 編輯: inwindwei (123.195.207.201), 09/03/2017 16:28:36
※ 編輯: inwindwei (123.195.207.201), 09/03/2017 16:30:12
※ 編輯: inwindwei (123.195.207.201), 09/03/2017 16:31:44
※ 編輯: inwindwei (123.195.207.201), 09/03/2017 16:58:0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