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害深遠!前蘇聯時期秘密鈾礦計畫遺毒,讓中亞國家與輻射災難賽跑..... (11/06/2019 中央社)
(中央社吉爾吉斯邁盧蘇5日綜合外電報導)吉爾吉斯邁盧蘇鎮在蘇聯時期有神祕稱號:Mailbox 200,是一項鈾礦秘密開發計畫執行地。如今城鎮蕭條,鄰近地質不穩處還有數座鈾尾礦堆隨時可能傾塌,汙染環境。
這些鈾尾礦堆(鈾殘渣堆)重達數萬噸,只消一次天然災害,水流沖刷或山體滑坡,就有可能汙染人口達1400萬且橫跨吉爾吉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接壤地帶的費爾干納盆地(Ferghana valley)飲用水。
根據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這些接連遭蘇聯和吉爾吉斯政府忽略數十年的鈾尾礦堆必須盡快強化,以避免災難。為此,它們正為此籌募資金。
吉爾吉斯環境研究員卡立莫夫(Bolotbek Karimov)指出:「費爾干納盆地有1400萬居民。一旦發生天然災害,流水可能會將鈾尾礦沖刷入納倫河(Naryn),造成整個盆地的災難。」
邁盧蘇鎮(Mailuu-Suu)創建於1946年,隸屬蘇聯一項秘密鈾計畫,當時代號為Mailbox 200,開採鈾礦的大多是「政治不正確」囚犯,包括德裔人士和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投降被定罪的前紅軍官兵。
直至1968年採礦作業在當地終止,邁盧蘇鎮已堆積超過200萬立方公尺鈾尾礦。它們後來被草草埋在邁盧蘇河沿岸山坡。
納倫河流經費爾干納盆地,此為中亞地區人口最稠密的其中一個地帶。1958年,在豪雨和地震加乘作用下,邁盧蘇鎮其中一座尾礦壩崩塌,釋出數萬噸放射性廢棄物。
路透社報導,蘇聯政府從未就此事故發表詳細災損評估報告,但環保倡議人士指出,外洩的放射性物質不僅毒害人類、牲畜和魚類,也汙染下游稻田。
只消看看邁盧蘇鎮約2萬名居民的遭遇,就能想像一旦尾礦被侵蝕或沖刷入流經費爾干納盆地的河流會發生什麼事:鎮民罹患癌症比率高出全國平均值50%;唐氏症等先天性疾病較全國其他地區普遍,且幾乎每個人都有甲狀腺疾病。
與此同時,一些居民仍無視警告,持續在埋有尾礦的土地上放牧,且相關區域的帶刺鐵絲網早在數十年前就被破壞、放倒。
研究員托伊區耶夫(Rakhmanbek Toichuyev)指出:「我們曾建議居民搬遷,但他們拒絕。家園畢竟是家園。」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表示,為強化或搬遷邁盧蘇鎮鈾尾礦堆並清除其他有害物質,需籌募約3000萬歐元經費。此外,為在蘇聯時期也有鈾礦場運作的鄰國塔吉克進行類似清除工作,必需另外籌募4000萬歐元經費。(譯者:陳韻聿/核稿:劉學源)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11060004.aspx
♡
河流堆積作用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再一次 ◎陳柏言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你說,首先會是一盞燈
接著才是隧道
隧道外是深深的夜
夜裡你們拖著行李
在站前的租賃店
核對表格,拷貝證件
老闆遞給多年前的你們一串
機車鑰匙
你們跨坐上車
晃遊燈火流寓的城
油煙與慾望浮動,有人射穿氣球
深深的夜,你們咳嗽卻不忍離去
播放通俗樂曲的娃娃機店
投入硬幣,還能不能夾出同一條河流?
河流選擇這座平原而你們選擇一包
濕透的菸
你們在深深的夜裡讓自己迷路
發動機車,循著看不見的路標
橫越一度失足的河流
水勢湍急,有人為了壯膽便唱起一首
無人搭腔的歌
你們癱坐岸上,聆聽海心吹來的風
天亮以前共烤一團火
有人追問畢業旅行
有人晾起鞋子
有人背向大海
問候那些已經入睡的人
(2014年第六屆蘭陽文學獎第二名)
--
◎ 作者簡介
陳柏言,一九九一年生,高雄人,臺大中文所博士班在讀。曾獲國家文藝基金會創作補助、第三十五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組大獎等,並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臺灣文學進日本編譯出版計畫」、「二○二○年《聯合文學》二十位最受期待的青壯世代華文小說家」,入圍「二○一九年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第二十一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
已出版短篇小說集《夕瀑雨》、《球形祖母》。《溫州街上有什麼?》是他的第三本小說集。
臉書專頁:在被發現和消失以前
--
◎小編淵智賞析
大多數人對於陳柏言的想像,應該更像是一個小說家,對於詩的碰觸卻失之剩餘。的確,相較於詩,他在小說領域嶄露的光芒更為顯眼。正如同這首詩之於其他地方文學獎的鮮明地景特徵,顯得更為平凡。林煥彰便曾在此屆的總評中道:「個人閱讀體會,如此書寫蘭陽,似乎也可放在別的場域。」然而,在歷史與地方人文特色當道的地方文學獎中,沒有特殊地方性連結卻反而成了這首詩的特色。那我們又該如何判讀這首詩得獎,之於地方文學獎的意義呢?就讓我們開始檢視這首詩吧。
這是一首關於旅行的詩,透過撰寫一群旅客共赴的一趟旅行,描寫從城市到海邊的過程中,屬於人們的孤寂與燈火。開句「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便將「河流」作為核心意象,首句看似神秘,卻埋藏下了貫穿全詩的伏筆,接著,開始描述旅行的過程,過了隧道後在旅店落腳、租車,並來到夜市,並以「多年前的你們」拉開了敘事的時空,讓我們得以知道整首詩,與其說是由一個時間點往後的敘事,不如說是一個人在「如今」這個時間點往前回溯,並從多年前慢慢往後的回憶,兩者的時間線看似皆為順向,卻因為敘事者所處的時空位置,而多出了懷念與緬想的空間。末句也以「還能不能夾出同一條河流?」此句,在反問過去是否能重現時,同時呼應了河流這個意象所帶動的順時性。
第三段則第一次地出現了宜蘭的地景特徵,宜蘭是蘭陽溪堆積作用堆積出的沖積扇平原,因此如同埃及被稱作「尼羅河的贈禮」,作者也以蘭陽溪與蘭陽平原的關係為喻,指出選擇者/被選擇者之間的關係。在「你們」窮盡選擇之後,卻只能選擇一包溼透的菸,搭上後面的「迷路」「看不見的路標」「一度失足的河流」,不難看出在回憶過程裡的敘事者的痛苦與摸索,以及面對湍急的水勢時,看開一切的豁達「有人為了壯膽便唱起一首/無人搭腔的歌」。河流固然危險,卻帶來了土壤而造就了平原的美麗,正如同面對一條河時,人們感到恐懼,卻因為恐懼有擁有了共通的情感。
因此,這些情感便造就了末段的平靜。一群人在這座城市裡流離,最後來到了海邊,彷彿河流在平原上奔流後最終的歸宿:海洋,或坐或躺,天色蒙昧,日子未明,只有海風與柴火沙沙地做響。而最後的排比句式看似瑣碎,卻在最後一句完整地總結了此趟旅程,究竟「已經入睡的人」是在旅行裡,旅行前,甚至是回憶時已經離開的「當下」的人,我們不得而知,但或許在作者寫下這首詩的同時,那些入睡的人,便又再一次地於這趟旅行裡醒來,與「你們」在記憶的河流裡朝夕相對。
這首詩關於地方意象的部分的確少到幾乎可以獨立出來,說這是一首普通的緬懷詩,但對於作者而言,所謂的地方,卻反而成了屬於他自己的「地方」,他在宜蘭這座城裡種下了屬於他自己的回憶。因此這首詩固然無我們習以為常的地方文學型態,但作者卻成功地證明了自己得以透過自我的故事與地方的結合,而成就另一種型態的地方文學。
--
美編、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7、2016的臺北文學獎評審喜歡來點小清新。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地方文學獎 #陳柏言 #再一次 #蘭陽文學獎 #旅行詩 #地方文學 #河流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04.html
河流堆積作用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雄霸春秋戰國的少數民族:歷史上真實的犬戎|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公元前841年,是中國信史的端口年份,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有了信史,歷史有了文字記載,並且再沒有中斷。同時,從這一年開始,周朝開始了14年的共和政治,而這之後又恢復了帝王政治的原狀。
周朝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信史時代的王朝,柏楊先生在《中國歷史年表》中寫道:「本世紀,周王朝的鎬京(今陝西西安)被蠻族攻陷。焚掠一空,只好遷都洛陽,權威不能復振。」能導致當時中國境內最強大、權力最集中的王朝遷都的蠻族,到底是哪個民族呢?
柏楊先生顯然糊塗了,而著名的歷史學家黃仁字在《中國大歷史》中也表達了類似的困惑:「現存的資料不能使我們確定周民族的來源。他們留下來的一段簡短傳說,也和其他原始民族的傳統一樣,充滿著神話與幻想,可是這傳說不斷地提及農業。」如果說周的原始部民就是出自西北黃土高原上的戎部,這個觀點還有些模糊甚至被人指責站不住腳,那麼,滅了西周的「蠻族」是在寧夏、陝西、甘肅一帶馳騁了2000年的戎(一個被國人很容易忽略的種族),卻有著足夠的歷史明證。
「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說你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馬格利特·杜拉斯在《情人》一書中的開場白,很適合人們現在想起4000年前活躍在以寧夏南部六盤山地區為核心的一個古老的族落——戎。
公元前21世紀前後,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出現時,在西北大地上生活的遠古居民的氏族組織內部也發生了變化,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部落逐漸消失,以地緣關係為紐帶的小方國開始露出歷史的水面。生活在寧夏南部地區涇水流域的姬姓部落慢慢強大起來,並且和姜姓部落結成了聯盟,而這個聯盟的形成恰好處於兩個部落從遊牧生活向農業生活的過渡期。
聯盟部落的第13世時,執掌大權的古公亶父因為無法招架來自生活在北方的戎狄的連年侵擾,只得向東遷移,在陝西岐山之南的周原居住了下來。他們在那裡營建城郭,摒棄在他們看來比較粗魯的戎狄風氣,建立了以周命名的方國。古公亶父帶領族人的東遷,成就了兩件大事:一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中奴隸制國家的最後一個王朝,二是將姬姜聯盟的地盤徹底讓給了戎狄(這個退讓為後來西周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狄戎族群在趕走古公亶父的戰爭中形成的聯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裂化,並在這裡展開了角逐,逐漸形成了殷周時代北方的農牧混合族群(不是如後世匈奴那樣的騎馬遊牧族群)。最後,戎人以絕對優勢打敗了狄人,一部分狄人向北撤退,佔據了寧夏北部地區和河套一帶,另一部分狄人投降,與戎人雜居融合。
戎在稱雄中國2000年的歷史中,後來分化出了不同的族落,其中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主要是義渠戎。這個小小的方國和其他戎人一樣,在夏、商、週三朝的正統視野裡是野蠻的、動物般的人,因此,從甲骨文時期開始,他們居住的地區即被記載為「鬼方」,就是在《史記》裡,他們也被稱為「犬戎」一像狗一樣卑賤的人。
儘管戎在周的興起和從殷朝手中奪取政權的過程中起到了助推作用,但他們的驍勇與侵擾一直是西周王朝的心病,從穆王到宣王,曾多次派兵攻伐義渠諸戎,雙方時戰時和的狀態貫穿了整個周王朝。周宣王三十九年至四十年,周朝和義渠諸戎的戰爭以周朝的失敗而告終,周朝將五戎安置在今甘肅慶陽、寧夏固原一帶,而五戎之中的義渠戎主要留居在今天的寧夏六盤山一帶。
西周時,著名的謀士、重臣姜子牙知道戎部落善戰,於是建議周文王有效利用,並派大將南宮適帶著無數美女、精美的青銅器以及周朝生產的美酒和特產出使戎部落。事實上,南宮適此行不足單純地為了討好戎部落首領,而是為了換取戎人製造的戰車。
六盤山一帶茂密的森林,促成了戎人善於用木造房、制車。在中國歷史上,青銅器和戰車的出現是一次巨大的飛躍,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在《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中《中國文化的黎明》一節中寫道:「青銅與車的使用在中國文化圈裡引發過十分重大且深遠的變化。兩者之間,青銅的出現較為有跡可尋;中國何時開始用車,在考古學上尚未能找到確切的時間。但這兩項重要發明的信息進入中國地區很可能是同時發生的,而且可能都是經過中亞與內亞草原上的交通路線,間接傳遞進入的。」
從姜子牙派人向戎人求戰車這個歷史事實來看,戎人造戰車早於且先進於周人。而南宮適是目前文字記載中,從中原地區到戎部落地區的第一個使者,他將戰車引進到周後,對西周政權的建立起到了積極作用,也是戰車走向中國軍事史的開端。
雙方的修好,給義渠戎人帶來了相對穩定的發展,也使西周的建立加快了進程。然而,整個周朝時期,義渠戎人始終沒放棄尋找機會進行軍事擴張,他們猶如一把兩千年裡沒有生鏽的戰刀,劃過當時中國西北的天幕,其中最耀眼的一筆,是將歷史上以「烽火戲諸侯」來博取褒姒一笑而知名的周幽王斬殺於戰刀之下,並以此為標誌,結束了西周的統治。
《史記》中載,自從進入周朝的後宮,美人褒姒就從沒笑過,周幽王用了各種辦法也無濟於事。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下令懸賞,誰能讓王后一笑,賞金一千。最後,幽王身邊有個大臣出了個主意叫「烽火戲諸侯」。
當時,周朝在國內修建了許多烽火台用來報警,相臨的兩座能互相看見,如果發生敵情,就點燃上面曬乾的狼糞,靠狼煙來傳遞情報。一天,幽王帶領褒姒來到城樓頂上,登高遠望,隨著他的一聲令下,烽火台上的狼煙被點燃,遠近的諸侯看到狼煙四起,便紛紛帶著兵馬趕來救駕。但遠道而來的諸侯到了鎬京卻發現沒一絲敵情,都面露詫異之色。褒姒看到諸侯們如此慌張,終於一笑。褒姒的這一笑,貴不在千金,而在於一個周朝因此被斷送掉了。
公元前771年,幽王除掉申太后,申侯(申太后的父親)大怒,起了反叛之心,並聯合西夷犬戎兵(即義渠戎人)以及山東棗莊一帶的繒人起事,後來戎兵又開始攻打西周都城鎬京。周幽王急忙命人點燃烽火,然而,「狼來了」的故事在這位因美人一笑而失去信用的君主身上得到了印證,諸侯們以為這次又是幽王為博得美人一笑而玩的把戲,沒人發兵救主。就這樣,戎人追殺幽王到驪山腳下,將一代美妃褒姒俘虜,帶著周朝的財物回到了戎地。
這次兵變,迫使周朝將都城遷移到了洛陽一帶,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東周時代。
義渠戎首領消滅西周後,宣佈脫離周王朝的統治,正式建立自己的郡國。從此,中國歷史上正式出現了「義渠國」這個名稱。義渠建國不久,隨即出兵向四面擴張,其疆域不斷擴大,其國界西達西海固草原,東抵隴東,北控寧夏河套,南達涇水,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
公元前650年,希臘人開始建城邦,邦主為人民直接擁立,民主的種子開始在人類歷史上最早萌芽,引啟了西方歷史上持續140多年的「霸主時代」。而中國,此時卻進入了多元霸主的戰國時代。歷史總是為強者說話,傳統的修史者帶有的政治功利色彩,使戰國時代的各個諸侯國的出現,皆以「中國」境內為正統,像六盤山下的義渠王朝,雖然具備了躋身當時任何一個顯赫諸侯國行列的條件,但因為其不在「中國」的範圍內,因此也就被踢出了正統諸侯國的圈子。
當正統王朝的文臣武將們沈醉在黃河流域甚至長江流域的徵殺掠奪中時,一個悄然強大的背影從西北黃土高原上站立起來。義渠國王在完成了對周圍的小部落、方國的統一後,將擴張的劍鋒指向了已經在各諸侯國中有足夠實力的秦,雙方將試探性的軍事摩擦進行了220多年,各自在這種軍事摩擦中培育著力量。這220多年,是一代代義渠國王保持高漲自信心的時光,這種自信來自於自身的力量,而且,這種自信心的保持為後來的義渠國以北的各個少數民族擴張樹立了楷模。
公元前627年,秦國向東面擴張的夢想因為遭到晉國的毀滅性打擊而破滅,轉而向西擴張。恰好此時西戎派出的一個叫由余的人來到秦國,被秦國收買後向秦國提供了西戎的地形和軍事實力情況,加上秦穆公對西戎王實施了美人計,於是,秦於公元前623年出兵,取得了「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的勝利。這是秦國,也是戰國時期諸侯中第一次將軍事觸角伸向戎地。
公元前430年,人類歷史上發生了兩次大的戰爭,歷時10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而歷時220年的義渠國和秦國的戰爭卻開始了高潮。西方歷史的全面記載,使人們能比較詳盡地知道伯羅奔尼撒戰爭,而中國的權威史料中卻只有「義渠國攻秦,軍至渭水」寥寥幾個字。
此役之後,已躋身於戰國群雄並佔據了農業和牧業發達地區的秦國被迫退出了渭河下游地區。但這場戰爭的耗時之久、規模之大、傷亡之重,由於沒有歷史資料的記載,只能成了一場存在於2400多年前的夢。夢醒的地方,是義渠國從此開始了88年最鼎盛的時期,並和秦國進入了軍事對峙。這種鼎盛,也使得秦國時刻不忘以滅義渠為國之重任。
公元前352年,中國大地上仍然戰亂頻仍,秦國打敗了魏國後,乘義渠國發生內亂,出兵義渠國,這個馳騁於夏、商、周、春秋、戰國,長達近2000年的王國開始走下坡路了,王國的輝煌也隨著秦軍的致命一擊開始黯淡起來。
經過商鞅變法,秦的國力得到了鞏固與提高,再次積聚了向西擴張的力量。公元前331年,義渠國再次發生內亂,秦國派兵進入義渠腹地,烏氏戎國(今甘肅平涼和寧夏固原南部一帶)被秦軍滅亡,義渠國的重要城郭郁郅(今甘肅慶陽一帶)被秦軍佔領。秦軍將佔領的兩個地方按商鞅在秦國境內設立縣、鄉、裡的行政制度,分別設立了烏氏縣和義渠縣。烏氏縣和義渠縣的出現,標誌著秦國行政力量開始進入寧夏境內。
義渠戎王雖然臣服於秦國,但一直沒放棄復國的願望,並將這個希望的接力棒傳給了年輕的義渠戎王。公元前318年,魏、趙、楚、燕、韓五國結成聯盟攻打秦國,秦王為了專心對付來自東邊的聯軍,便對義渠國採取安撫政策,送給年輕的義渠國王「文繡千匹,好女百人」。但義渠國王卻乘機發動對秦的襲擊,秦人戰敗。秦國擊退五國聯軍後,立即於公元前314年發動了對義渠國的攻擊,佔領了整個義渠國的25座城池(《史記·六國年表》),從此義渠國的復興之夢破滅。
公元前306年,楚、齊、韓三國制定軍事聯盟,共同對付日益強大的秦國,秦國面臨著來自這個軍事同盟的顯性力量和義渠國的隱性力量東西夾擊的形勢,秦帝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此時,秦昭襄王的母親宣太后上演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一出「床上戲」。
風華絕代的宣太后讓秦王將年輕的義渠國王作為人質扣押在咸陽城裡,她以自己的成熟美麗作為誘餌,以甘泉宮為陣地,一步步誘惑著義渠王走進她的後宮花園。迷人的宣太后通過日日夜夜的歡娛,軟化了義渠王復興帝國的野心,而英俊驍勇的年輕國王也使這位年輕守寡的太后心動不已,最後她竟為義渠王生了兩個兒子。
然而,二人的情誼在各自的國家利益前,終究還是微不足道的。公元前272年,年輕的義渠王經過長期臥底後近乎周密的復國計畫,終於被宣太后知道了。在國家利益前,宣太后拋下兒女私情,將義渠王誘殺於甘泉宮內。當心愛的人倒在血泊中時,宣太后心裡是何滋味?或許歌劇《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裡的一句唱詞是最好的解釋:「熊熊烈焰困住我,熔岩在我血脈中流淌,一劑藥將你變成奴隸,我屬於誰?王后?」
宣太后隨後派兵將義渠徹底擊潰。甘泉宮的花園很快被歷史廢棄得一乾二淨,不僅失去了往昔的繁華,也暗淡了義渠戎民族創傷的記憶,歷史在這一幕燃燒後的灰燼輕如裊煙,也重似石頭。
存活了2000年的西戎,勢力影響最大時,曾一直進逼到燕國的疆土內,其疆土面積比當時任何一個諸侯國都大。但因為沒在當時的「中國」視野裡,更被後世的史學家們以為是個偏居蠻荒之地的小方國,在正史中沒能走上自己該有的席位,最終以義渠國的消亡而降下了歷史的帷幕。
其實,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僅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637年的86年中,戎就討伐過周兩次,討伐鄭、楚和齊各一次,也招致了齊伐戎三次,魯伐戎一次,不難看出,戎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活躍。而整個戎的活動範圍,北到山西西北地區,南到涇渭水之間,西到隴西,東到河北、山東西部地區,整個疆域橫跨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是當時疆域最大、勢力最雄厚的一個國家。
對西戎的討伐直至消滅其軍事力量,掃除了秦國在統一全國的霸業中來自西北最大的軍事乾擾,給秦國向西發展打開一條通道,也為秦向東擴張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新基地。逐漸在戰爭中成熟的秦昭襄王,帶著勝利的笑容和對北方少數民族不斷滋生的擾亂而產生的不安,踏進了義渠國的核心地界。
在寧夏南部的六盤山下,面對陌生的來自寧夏北部少數民族的鐵騎,這位年輕的帝王做出了一件令世人震驚的事情——修築長城。後來,這個偉大事業被他的曾孫贏政發揮到了極致。
如今,逶迤在六盤山北麓下的那段戰國秦長城,經過2000多年的風雨沖刷後,已經變得模糊,這種模糊亦如藏在《史記·匈奴列傳》中的那段文字:「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段文字明確地告訴後人秦長城的修建背景和時間,更證明瞭那一抔黃土被堆積起來時,逐漸被掩埋的不僅僅是一個義渠國,還有縱橫於中國半信史到信史兩千年的西戎。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