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22)
脫穎而出
六七暴動期間,港英當局除了按法律正式拘捕和起訴一些參與群眾之外,還政治拘留了一些名人或可能是各界的實際領導者,在摩星嶺政治集中營裡。出版界領導人藍先生與我相熟,他那時候常到我的辦公室兼居處度宿,認為可以躲避拘捕。是否真有作用不得而知,但我們因此晚上常會單獨傾談。記得他曾經跟我說:「你也不是想一直做普通群眾吧?」我即時明白他的意思,就是試探我是否有意入黨。我想到入黨可能對麗儀在大陸的處境有利,但同時又想到正在發生的文革種種扭曲的事態。於是我顧左右而言他,沒有回答他的探詢。但於此,我相信這位常將創辦生活書店的鄒韜奮掛在嘴邊的黨員,基於對知識人的珍惜,又看到我創辦《伴侶》的成績,對我有一定的信任。
1969年底,我將所看到的香港和國際的思潮與文化現象向他分析,提出辦《七十年代》的構想,他很快就同意,並說服上海書局投資。也許是因為要辦的不是由中共直接控制的刊物,而是外圍刊物,較不需擔心與北京領導層的極左意識形態有抵觸。雜誌只我一人挑起所有編務,兩三名校對和處理發行、行政。
我忘記創刊號印了多少冊,但這種探討知識的、非消閒非實用的刊物,當時印數最多不會超過一萬份,因為估計銷量不會多。但使我意外的是,雜誌發行只四天,就到處售缺而要再版了。這說明在香港和新馬一帶,左派讀者真是長期陷於文化飢渴中。創刊號的打響,使這本雜誌脫穎而出,立即確立了生存地位。
開始挑大旗的寫手,主要是《大公報》的趙澤隆,以梅之的筆名,每期寫近萬字的國際問題專欄;梁羽生寫隨筆;羅孚寫散文;舒巷城寫小說和詩,張初與吳羊璧寫報告文學和雜文。
我們的左派意識,不在宣傳中國,而是在國際舞台上,集中在反美、反越戰、反日本軍國主義的意識,以相當多篇幅報導和評論美國那時激烈的學生運動。我在三月間去日本探望媽媽,和參觀大阪博覽會,也採訪了參加反安保運動的學生,訪問了日本貧民窟。總之,美國、日本所有不好的事情都盡量予以揭發報導。
這些內容迎合了親中左派的意識,因為都是他們不知道但又想知道的事實與評論。不過除了這些國際政治內容之外,反映香港社會生活的小說、詩、報告文學和關於留學生生活的評論,現在看來還是有價值、寫得好、能夠吸引讀者的。其中,舒巷城以他自身經歷描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他在香港的生活記實《戰火下的香港,和我》,為當時的社會風貌留下珍貴的記載。有些文章還相當有趣,例如創刊號梁羽生寫的「粵語怪聯與怪詩」,他引用的粵語怪聯:「一拳打出眼火;對面睇見牙煙」,「有酒何妨邀月飲;無錢那得食雲吞」,「公門桃李爭榮日,法國荷蘭比利時」……,刊出時引起不少人津津樂道。
日本有一位讀者,每週都寄一本《週刊朝日》給我們,算是提供資料支持我們。我記得,那時的《週刊朝日》幾乎每隔一兩期,就大篇幅圖文並茂地揭發日本各地的環境污染情況,日本稱為「公害」。時值日本工業高度發展,工業廢水污染河流,損害森林,破壞人民居住環境。《週刊朝日》的報導令人驚訝。但十幾二十年後,所有去日本旅遊的人,都對日本茂林修竹、潔淨清幽自然環境印象深刻,人人都會發現日本從政府到人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沒有五十年前日本對污染的揭露,就不會引起重視,就不會有今天的良好環境。由此可見,揭發問題,提出弊端,那怕說得過分些,對整個社會整個國家都是好事。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所有的揭發、批評,都不能稱之為「唱衰」,因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不可能因被「唱」而「衰」,只會被「唱」而好起來。倒是掩蓋問題、壓制批評才會使社會變「衰」。
我在編者話中提出,雜誌的讀者應該是它的作者,雜誌的作者也應是它的讀者。意思是,雜誌不是編者作者辦給讀者看的,不是要「教育」讀者,不是用固定的立場觀點去影響讀者,而是由讀者參與對世界社會人生的探討,由讀者作者共同尋求答案。我的這個宣示,表明雜誌會採取開放態度,來稿只要寫得好、有事實根據、有獨特看法,就會採用。這與中共宣傳強調的「立場、觀點、方法」三要素並以立場為要,極為不同。由於貫徹這方針,所以後來我也在來稿的影響下改變了自己的認識。我創辦了這本雜誌,這本雜誌也創造了我的後半生。
1970年的開局雖好,但真正的改變卻在一年後發生:海外的保釣運動和中美關係的突破帶來雜誌發展的最大機遇。(66)
圖1,《七十年代》創刊號;
圖2,1973年在《七十年代》所設的圖書中心,與同事合影。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不費力的力量:順勢而為的管理藝術」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倘若你必須費盡力氣使某件事情發生,那麼也許生命對你另有安排。 「我越是匆忙,越是落後。」 「不間斷的會議,讓我窒息。」 「我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因此很少獲得完成任何一件事的滿足感。每次的勝...
「河流 雜誌 創辦 人」的推薦目錄:
河流 雜誌 創辦 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能不能留18分鐘幫助一個人?】
今年以來,我除了維持撰寫訂閱制的專欄文章、以及分享幾本財經好書之外,我的發文頻率降低許多,有些老讀者透過私訊關心我:「最近身體狀況還好嗎?」「一切都順利嗎?」每每讓我感到一股暖意在心頭。
謝謝你們,我很好,只是愈來愈忙,我每天晚上回顧自己一天在「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之間,我做的如何?這些都不會出現在我的文章裡,但卻佔據了我生活愈來愈大的比例。
蔣勳教授 曾在TED x Taipei演講開場說:「一天有24小時這麼漫長,我們能不能留18分鐘給一首詩?」
然後,他念了這首「願」:
我願是滿山的杜鵑 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我願是繁星 捨給一個夏天的夜晚
我願是千萬條江河 流向唯一的海洋
我願是那月 為你 再一次圓滿
如果你是島嶼 我願是環抱你的海洋
如果你張起了船帆 我願是輕輕吹動的風浪
如果你遠行 我願是那路 準備了平坦 隨你去到遠方
當你走累了 我願是夜晚 是路旁的客棧 有乾淨的枕席 供你睡眠
眠中有夢 我就是你枕上的淚痕
我願是手臂 讓你依靠
雖然白髮蒼蒼 我仍願是你腳邊的爐火 與你共話回憶的老年
你是笑 我是應和你的歌聲
你是淚 我是陪伴你的星光
當你埋葬土中 我願是依伴你的青草
你成灰 我便成塵
如果 如果你對此生還有眷戀
我就再許一願 與你結來世的姻緣
─── (以上為蔣勳創作的「願」)───
這是多大的願呀!
那段影片,我每看一次,就會哭一次,不是難過,而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共鳴。
我常在心裡想:「一天有24小時,我能不能留18分鐘幫助一個人?」
我每天出門,沿路上若遇到我可以幫忙的真正弱勢者,我就會幫忙,有時候是視障或身障人士在表演;有時候是「巨輪基金會」幫助坐輪椅的老人在路邊賣口香糖和日常用品;有時候是在捷運站附近賣「大誌雜誌」的街友;有時候是賣餅乾的憨兒。
以上「財布施」是最簡單的,只要掏腰包不用花時間(但若是身障人士街頭演奏,我一定會留三首歌的時間給她們,差不多也是18分鐘)。然而,「法布施、無畏布施」是難的,有些人如果心念不願改變,即便我們用盡了力氣,也幫助不了他們、改變不了什麼。
但我知道,每一個人背後往往代表一個家庭,幫助了一個人站起來,可能就是挽救了一個家庭免於破碎或遭遇困難。如果能夠透過傳遞智慧,改變他們的思維,進而改變他們的習慣,在關鍵的時刻伸出援手,他們的人生會自此不同。
「每一天,我們能不能留18分鐘幫助一個人?」我們都可以選擇,要以什麼樣的姿態站在每一個路口;我們也都可以選擇,面對每一個需要被幫助的弱勢者,是否伸出援手?還是轉頭就走?
我選擇慢下來,伸出我的手,用我的能力和時間,轉換成他人的喜悅和感恩,那些感恩並不是要迴向我,而是我相信每一個心存感恩的人都將走向正道、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行善的人生,就像一首詩。
「生與死,起點與終點,每個人都一樣。只有在這兩點之間,才產生不同的差異。」 ——已故的誠品創辦人 吳清友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愛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
#心靈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上流
#沒有業配歡迎轉發
河流 雜誌 創辦 人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遠見高峰會 展望東南亞 產業變革與轉型 #邱威功】
2020第18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以下簡稱2020遠見高峰會)特別邀請泰國安美德集團創辦人邱威功分享,暢談「展望東南亞 產業變革與轉型」主題。
📸遠見IG分享好照片:http://bit.ly/2HvEoJk
👉掌握新知!加入遠見LINE好友:https://bit.ly/2xL03L4
🔔訂閱遠見雜誌YouTube,記得開啟小鈴鐺!http://bit.ly/2FcCknT
📰追蹤遠見Google news,給你最新資訊:https://bit.ly/3cOC6l5
河流 雜誌 創辦 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不費力的力量:順勢而為的管理藝術」新書介紹
訪問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倘若你必須費盡力氣使某件事情發生,那麼也許生命對你另有安排。
「我越是匆忙,越是落後。」
「不間斷的會議,讓我窒息。」
「我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因此很少獲得完成任何一件事的滿足感。每次的勝利都有苦澀的後遺症,因為我太累了,累到不想慶祝,只是接著去完成清單上的下一個任務。」
「拼命完成工作縱使能產生成果,但我們可能到達錯誤的目的地,或者一路上造成自己和別人不必要的痛苦和折磨。」
■生活如此忙碌,同時又如此空虛?
我們活在一個「搞定事情」「效能至上」的世界
面對變動的職場現實,讓人身陷過度的忙碌之中,感覺被逼到極限、精疲力竭,受困於複雜的計畫和工作場域的諸多要求。多數人掙扎求生,逆勢而為,最終導致壓力、焦慮全盤崩潰。
當我們發現自己正在艱困地逆流而行,不妨自問我們到底想做什麼?這麼做合乎自然嗎?我們是否使用不管用的方法?強迫自己朝不管用的方向推進。一旦我們停止掙扎,不再違抗潮流,不強迫、不控制,借力使力、甚至與阻力合作,順勢而為,新的選項便有可能浮現。如同河流從源頭流向海洋,我們將發現新的生活、新的工作和新的成功模式,而展開新的行動,找到對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
■這是一本有助於將努力程度減至最低的一本書。
不要強推無法移動的物體,而要開始藉由「做」得更少,來成就更多事情。
作者簡介:黛安娜‧雷納 Diana Renner
顧問、教師暨作家。黛安娜身為未知領導力學會(Uncharted Leadership Institute)會長與共同創辦人,以及不知實驗室(Not Knowing Lab)創辦人,致力於協助個人和組織度過不確定的局面,在複雜的挑戰中求取進展。她曾在哈佛大學、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和澳大利亞各大學授課。黛安娜是《為什麼思考強者總愛「不知道」?》的共同作者,本書被英國特許管理學會(Chartered Management Institute)提名為二○一五年年度好書。她目前與丈夫和兩名子女住在澳洲墨爾本。
作者簡介:史蒂文‧杜澤 Steven D’Souza
國際顧問、暢銷書作家、教師、企業主管教練和經驗豐富的主講人。他是更深度學習公司(Deeper Learning Ltd)主任、馬德里IE商學院兼任教授、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副研究員,以及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領導顧問和教練。他是四本書的作者或共同作者:《英國製造》(Made in Britain)《絕妙網路》(Brilliant Networking)《為什麼思考強者總愛「不知道」?》(本書入選英國特許管理學會二○一五年年度好書),以及《不費力的力量》。他名列五十思想家雷達(Thinkers 50 Radar)和《人力資源雜誌》(HR Magazine)全球前三十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TUpxCgBSos/hqdefault.jpg)
河流 雜誌 創辦 人 在 河流.身心靈療癒誌- Post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重磅師資傾囊分享http://river2021.com/magazines 邀請您成為河流訂戶,僅以每月不到300元支持我們的共好計劃。除了每月出刊的超優質紙本雜誌可閱讀珍藏,還可獲贈精心挑選 ... ... <看更多>
河流 雜誌 創辦 人 在 [新聞] 鈕承澤「開講身心靈」 主辦方低調-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