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禹為鯀(音袞)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是中國第一個王朝—— 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建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長,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將鯀處死,鯀臨死前囑咐兒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他帶領群眾鑿開了龍門,挖通了九條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禹常年腳長年泡在水里連腳跟都爛了,只能拄著棍子走。
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裡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到了30多歲還沒結婚,在塗山(今浙江紹興縣西北)遇到一個名叫女嬌的姑娘,兩人相互十分愛慕,便成了親。
禹新婚僅僅四天,還來不及照顧妻子,便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忍著真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定海神針。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在全國許多地方世代相傳,禹的足跡不僅遍於全國各地,而且許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說成是受禹治理過的。其中有關大禹和其父鯀在今魯南蘇北黃淮泛區治水的傳說也在華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濃筆重彩的一頁。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洪荒時代就是原始時代。那時代沒有文字記錄先民的生活狀況,後人往往憑想像、傳說、神話去加以瞭解。現代由於先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質學的發達,對於洪荒時代的情況,才推斷出一個近似的瞭解。
相傳在距今約4600年前的夏朝堯舜時代,正值冰河時代後期,氣候轉暖,積雪消融。大地山河,淪為澤國,天地萬物,同為波臣。人類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為舟,載沉載浮,倖免淪沒。古黃河改道從蘇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堯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滄海橫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積,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蘇北地區,成為大片澤國。在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時,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各部落的人們被迫逃避到一個個高地上,形成了許多孤島。
鯀是堯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領,他被流放東夷,負責變革同化東夷族,使其迅速趕上進步的黃帝族。鯀是傳說中禹的父親,顓頊的兒子,姒(音似)姓,建國於崇 (今河南嵩縣北),史稱崇伯。鯀是堯帝的臣子,當時洪水氾濫,他由四岳推薦給堯,被派去治理洪水。由於他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九年不成,用堙塞的方法,淹沒許多人的生命,並擅自將神廟裡的青銅禮器鑄成治水工具,犯下彌天大罪,被舜帝誅殺於羽山之野。《正義》引《括地志》載,羽山在沂州臨沂縣界。《禹貢》注:「羽山在郯城縣七十里。 」
對於鯀的評價歷來不太一致。按照《尚書》的記載,鯀是一個凶神惡煞般的人物。而在古代神話中,鯀卻常常得到很高的評價。《山海經》說他曾經竊取天帝的息壤來堵洪水,鯀成了一個不顧個人安危,救民於水火的英雄。一般認為,鯀為了人民的利益,歷經千辛萬苦,直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雖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於奉獻的精神尤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誤,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當時人類治理洪災尚處於摸索階段,經驗不足,因而曲折是難免的。他的失敗和悲劇為後繼者指明了方向。《左傳》云:「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淵,淵東有羽山。池上多生細柳,野獸不敢踐。」
另據《山海經•海內經》載,鯀死之後從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兒子禹。大禹奉命繼承了父親未竟的事業,他吸取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並且親臨一線指揮,櫛風沐雨,歷經十年之久。《史記》以極其虔敬的心情敘說了禹的豐功偉績:他捨家為國,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離家赴任,三過家門而不入,連新生的兒子也無暇照顧。為了全面瞭解水情和地勢,他足跡踏遍了九州,勘察測量山形水勢,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鑿通了九條山脈,終於戰勝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僅治理了水患,而且還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開通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萬方朝宗於天子的統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條件獲得政治優勢,成為堯的繼承人。
經過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藝」之地(《史記•夏本紀》),淮河和沂水流過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間,這片淤積幾十年大水的地方,經過大禹的治理,將淤積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黃淮泛區的一些河段,開出了許多良田和桑土,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在低窪地留下了微山、東平、鉅野、駱馬等“四瀆”,成為有利於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後劃分了行政區域,也就是青、兗、徐、揚、梁、豫、冀、荊、雍等九州島。
禹治水有功,舜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於禹,其後裔姒姓便在今魯南蘇北一帶滋生繁衍,從事著耕耘、蠶桑、冶煉、製陶、漁獵等生產活動。後人為紀念夏禹治水的功績,曾在沂河岸邊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開國之君。禹生啟,啟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蹟。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經濟文化不斷交流,各種論著異曲紛呈,關於河事的記載也逐漸增加。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禹貢》一書就是一本專門記述地理情況的書。該書以大禹治水的故事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區域,對中國的山脈、河川、疆界、貢賦等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後代的人都稱讚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餘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裡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沒有到會。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副其實的國王了。
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高堯),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龍洞#空拍#新北景點 多軸空拍機(Multirotor),屬於無人飛行載具(UAV),是具有兩個旋翼以上之飛行器,雖然旋槳的角度固定,不如單旋翼靈活,卻也大大降低機械故障的風險。多軸機有多種組合,常見為四軸、六軸和八軸等。每個獨立支架可為單槳亦可為雙槳,軸數越多其飛行越為平穩,載重越重,但其在空...
河階地形優勢 在 夢與幻的地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值得參考
下一次大國間的衝突將如何演出? 從兵棋學到的一課
這是一篇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James Lacey 博士寫在四月22日評論的摘譯,因為覺得內容值得各位朋友參考,因此我用我自己的角度以及薄弱的英文補充翻譯了這一篇文章。此外原文最後有關兵棋推演在軍事教育落實的建議,因與大部分朋友無關,我就不放上來了。(文長,請斟酌閱讀)
首先先講James Lacey 博士對這次兵棋推演的結論 - 美國能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戰爭很快的會發展的醜惡。最好得要快速結束這場戰爭,不然每個人都會開始尋找核武器的發射按鈕。
James Lacey 博士提到,這是他在上周組織美國陸戰隊戰爭學院的學官,進行一場大國間軍事衝突兵推後對結果的判定。
兵推的場景想定是距離現在的8年後,俄羅斯佔領了整個烏克蘭並且包圍了波羅的海。
與1939年當時的時空背景相似,波蘭成為雙方衝突的催化劑,而俄羅斯在正面對波蘭施加壓力,並造成威脅。北約為回應俄羅斯,雙方在一條新的東部戰線上集結軍隊。
中國則在因國家債務所引起的金融危機並導致國內民眾不滿,因此計畫利用美國對俄羅斯的衝突來奪取台灣並且引導民眾將不滿情緒對外。
金正恩,則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他判斷現在正是統一朝鮮半島的最好時機。
而為了兵推,上述想定的每個事件都在世界的不同地區的同一時間發生。
戰爭投資
這次的兵推由戰爭學院的學生依據各自陣營編組為六個組,每一組大約五人。
六個編組中有三個紅軍,分別代表俄羅斯,中國和北韓;打擊的是分別代表台灣軍方,美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和美國歐洲司令部的三支藍軍。
這些團隊都被允許在衝突發生前和衝突期間協調他們彼此的軍事行動。
有趣的是,雖然一開始並沒有設計這樣的角色,但隨著戰爭準備的過程,藍軍開始認為有必要讓一部分組員擔任統合藍軍陣營行動的角色,以便能更好地協調藍軍在全球的部署。
在戰爭開始之前,兵棋首先為各方提供了75項可供投資的物品與技術清單,清單的內容包含從航空母艦到作戰旅、資訊戰到量子電腦等可以讓雙方取得部分優勢的武器裝備、技術數量上的各種資源。基於資源有限,每個團隊都必須依照自己未來的戰略,投資在最有力的項目上。
在這次的兵棋設定中,藍軍的每一個團隊都獲得了2000億美金的資金,但扮演俄羅斯與中國陣營的團隊則被強制共享唯一一筆的2000億資金。(譯註:有些兵推為了避免開戰後發生一方輾壓另一方的狀況,導致戰爭太快結束,因此會在兵棋的規則中,刻意加入對其中一方不公平的設定)
在戰爭投資階段,每個團隊都各自投入巨額資金在發展高超音速技術,網路戰(進攻和防守),太空和雷射武器。美國隊則在直接外交上投入了大筆的資金,因為他們如果沒有這樣做,德國和另外兩個北約國家的軍隊就不會出現在波蘭戰場對俄羅斯的戰鬥中。(對於目前歐洲局勢有些理解的人就會知道,為什麼兵棋要作這樣的設定)
紅軍和藍軍對後勤與物流的重要性都有深入的理解,因此他們也都投資了數量有限(因為價格昂貴)的雷射武器來保護各自的港口和主要的後勤與物流中心。
由於推測量子計算可以帶來巨大的優勢,因此美國團隊花費了大量的可投資資金,但是最終並未能成功的獲得量子優勢(譯註:在具有高度不確定的技術發展時,兵棋系統會以丟骰子的方式決定該項投資是否會成功,這也是讓兵棋產生非線性發展的重要設計。)在這種情況下,量子計算技術類似於核融合 - 十年之後有可能會成功,但是8年內得獲得這項技術的機率很低。
有趣的是,六個團隊都沒有人想要投資航空母艦,而每一方都投入大量資金在人工智慧,攻擊潛艇和匿蹤戰機中隊。美國團隊還投資在改善本身後勤與物流的基礎設施上,這對同時維持三場全球規模的戰鬥產生了實質的影響作用。
初期策略
在戰爭開始之後,由於美國方面並沒有足夠的戰鬥力來進行並贏得三場同時發生的大型衝突,因此美方必須面對艱難的戰略選擇。
於是戰爭初期美國隊便迅速的決定 - 失去台灣不會對美國的生存造成威脅,因此除了象徵性的投入少量的海軍陸戰隊之外,台灣只能在地面戰爭中自生自滅,但是美國在空中以及海面則投入大量的資產挑戰中國進入台灣周邊。
美國隊的組員認為,台灣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經濟體,一旦一場大戰(俄羅斯)獲勝,這種力量就會被獲勝一方的地面部隊加強,從而在後續對獲勝方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援。
與此同時,美國隊選擇用空中和海軍的力量捍衛台灣,而美軍在海面與空中的力量一直干擾中國對島上增援部隊的企圖。
同一時間,儘管南韓被視為對美國長期的安全至關重要,而美國第2和第25步兵師以及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兩個團也都早早就部署在南韓,但是限於資源,南韓仍得自己負擔主要防禦的責任,因此大部分朝鮮半島的地面戰鬥都留給了韓國軍隊。
美國隊相信,中國和朝鮮沒有超出其短期目標的軍事野心,因此採取了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歐洲第一”的策略。結果是將手上8個美國陸軍師,大部分的海軍陸戰隊和重要的空軍資產都投入到歐洲戰場。
有趣的是,美國隊決定將其幾乎所有的海軍資產派往太平洋,這使得北約在GIUK 缺口的防衛變得很脆弱。
所謂的GIUK 缺口,指的是位於北大西洋海域上一處與海上作戰有重大關係的海域。GIUK 的縮寫來自於格陵蘭(Greenland)、冰島(Iceland)和英國(United Kingdom)這三個地方,GIUK 缺口就是指位於這三地之間的海域,是海上運補的重要通道。
對美國傳統上從海上支援歐洲的航道來說,守住GIUK 缺口就有了長期強化歐洲軍事實力的基礎,但是基於太平洋地區的衝突有更多的機會主義者,所以美國隊決定對他們展現實力徹底壓制,避免因為戰局的變化而有更麻煩的後果。
開始交戰
戰爭一開始,北韓的戰略意圖是繞過南韓在首爾的防線,以一次猛烈的攻勢深入到南韓防線的後方。
由於收到預警,因此南韓有時間提升邊防部隊的警覺,並且開始從南部調動軍隊北上。但北韓在這些增援部隊全部部署完畢前就已經展開攻勢。
依照既定計畫,北韓在首爾防線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功,並且突破了中央軸線所指處的南韓防線。幸運的是,北韓未能繼續利用此一個優勢,然後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陸軍第2和第25師從南部趕到,在北漢江沿岸修築了第二道防線。
由於北上的美國增援部隊阻止了北韓中線的進攻,北韓於是將他們的大部分攻擊目標轉移到首爾一線。北韓的轉移攻勢吸引了該地區的所有南韓部隊。
到目前為止,北韓已經落後於預定地攻擊進度並且因為從北到南的後勤路線雍塞,隨著戰線增加而戰鬥力量的組建也開始減緩。
為了幫助北韓重新獲得向南攻擊的動力,中國將第79和第80軍投入朝鮮半島的攻勢。但隨著美軍在首爾和北漢江沿線的支援,中國與北韓聯軍進展緩慢。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能遏阻北韓的首波攻勢,大部分要歸功於從南韓、日本和附近海域航母的大量空中支援。然而,當中國加入戰局時,航空母艦就被迫得退出DF-21和DF-26飛彈的射程涵蓋範圍。
由於美國在韓國戰場面臨巨大的壓力,因此美國歐洲司令部便將第82空降師從原本位於波蘭首都華沙,準備對抗俄羅斯軍隊的預備位置,透過空中運輸緊急轉移到首爾防線。當重新部署到地球的另一邊後,第82空降師立即投入戰鬥。事實證明這次的緊急部署阻止了中國的進攻,至少是暫時的。
為了讓攻勢再度展開,北韓使用了化學武器。由於沒有對化學武器攻擊作出充分的準備,這造成了數萬南韓以及美軍與平民傷亡,印太司令部為報復北韓的化武攻擊,指揮官要求以核武還擊。
與朝鮮半島戰爭的同時,台灣方面在西部灘頭與中國隊進行短暫而激烈的攻防後,由於中國在後方港口空降成功,迫使台灣軍隊必須撤離到島內的山區保存實力。
隨著中國方面鞏固灘頭陣地,帶來更多重型武器與裝備,並在內陸持續謹慎的推進。
台灣軍隊退守到台北,他們打算在此就地反擊並希望能至少保有該島的一小部分,直到美國能援助他們為止。
美國派出的海軍和空中力量嚴重的阻礙了中國對登島部隊的增援,儘管這些航空母艦撤退,但仍能對中國的海上艦隊造成嚴重損失,並且破壞其在台灣的登陸港口。
在北部,台灣軍隊的抵抗能力因日本陸上自衛隊的加入戰線而變得更加有力量 - 這是美國在戰前投資直接外交的結果,但也是日本擔心台灣和南韓可能落入中國的結果。
中國方面無法在崎嶇的地形上快速取得進展,遭受多次地方型的反擊,以及還要在城市地區進行清理行動,戰場的形勢很快就陷入了靜止的陣地戰,同時他們還必須等待從大陸運抵的增援兵力。
在波蘭發生的戰鬥則極為殘酷。根據參加兵棋推演的學官估計,北約部隊在戰鬥的第一天就失去了超過6萬名男女戰鬥人員 - 這等於是另一個索姆河戰役。波蘭人決心盡可能地奪回他們失去的國土,拒絕回防北約的主要防線並因此受到盟國的嚴厲指責。而美國陸軍師則是最早從這場攻勢中恢復過來的單位,並且成為反擊的主要力量。
基於俄羅斯方面在前線給予的無情壓力,美國方面的領導層被迫派出其所有部門,以拯救搖搖欲墜的盟友,因此儘管北約指揮官有最佳的反擊策略,但事實證明不可能將所有的美軍力量統合起來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反擊。
有趣的是,也是類似的原因導致了過去在馬蘇里湖或坦能堡戰役的失敗 - 第一次發生在1410年,第二次發生在1914年,而這次是第三次。
為了阻止俄羅斯,北約指揮官被迫派遣第10山地師以支援被打擊的波蘭部隊,而第1騎兵和第1裝甲師則向南進一步反擊。雙方接觸的結果是一場血腥屠殺,而這也使得每個盟軍和俄羅斯部隊在交戰後都必須停止戰鬥,因為大多數的單位都在72小時內遭受了大約50%的損失。
隨後經過幾天的艱苦戰鬥,北約成功地穩定了前線,使得有機會將幾個重型部隊撤離前線,並重新部署在對俄羅斯南部側翼發動毀滅性反擊的行動上,而一支海上遠征軍則在北部俘獲了整個俄羅斯師。
此時,攔截到的俄羅斯通信顯示,他們的指揮官要求向北約軍對投射核子武器。
觀察和經驗教訓
在兵推結束後的歸詢,為這次的推演提供了豐富的資訊,也讓學官們有了很多思考空間。在繼續列出一些經驗教訓之前,重要的是這些結論只是兩天兵推的結果。
此外,這項兵棋旨在幫助學官思考未來可能面對的衝突和戰略操作的藝術,而不是用於認真的學術研究分析上。
儘管如此,這次二天的兵推仍然有一些觀察結果,可以提供給聯合作戰參謀諸多需要更嚴肅分析的問題。
首先是在這次推演中,現代常規戰鬥的高損失率,挑戰了美國近二十年的反叛亂行動所建立起來的印象。
在戰爭的第一周,美國軍隊及其盟國在波蘭,韓國和台灣的戰鬥中,就遭受了超過15萬的損失,而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壕溝戰對人命的消耗水平。
對於那些在整個軍人生涯中,僅僅看到失去一個小隊或一個排就認為是軍事災難的學官來說,這導致了該如何在每天燒掉好幾個旅的情況下,去領導以及激勵士氣,以及部隊在這種戰鬥強度可以持續多久的冗長討論。
由於考量到戰場上這些巨大的損失以及將國民兵與後備軍隊投入戰鬥需要多長時間,因此最後美軍決定動用這些部隊,並且將其中大部分受過訓練的人員替補被嚴重打擊部隊損失的戰力。
為了讓學官更容易進入這場戰爭的複雜性,因此後勤與物流被大大的簡化了。儘管如此,大部分歸詢討論都集中在美國軍方現有基礎設施,不足以支撐戰區中一半的部隊,或者為了取得勝利持續保持的戰鬥強度。
空中力量,只有少數可以用來支援地面作戰,他們是戰場上決定性的優勢,然而不幸的是,他們優先考慮的是贏得空優而不是支援地面的任務。只有當空軍完成了為期數週的戰役並且擊敗了敵人的綜合防空系統(IADS)後,他們才願意協助地面作戰。
在太平洋地區,由於不願意讓航空母艦暴露在中國DF-21和DF-26彈道飛彈900英里的攻擊範圍內,這使得航空母艦幾乎毫無用處,除非它們可以在陸基防空飛彈的保護傘下航行。
美國及其盟國都沒有對敵人使用化學武器作出任何充分的反應,因此最終都導致指揮官以核武器反擊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處戰爭都會讓全局迅速地走向全面戰爭,因為雙方指揮官都會試圖逃避對他們在戰區內可以使用的武器限制,而每當戰區指揮官遇到軍事上大的挫敗時,他們總是會要求有權使用核武。
無論是美軍還是盟軍都無法應對敵人投以巨大綜和火力的影響,而這些複合火力占了美國和盟軍大部分的損失。
網路優勢總是一再的被證明是短暫的。此外,任何單獨發起的網路攻擊都是無用的,而另一方面,有針對性的網路攻擊與投入軍力機動攻擊相結合總是被證明有效果,而且是一種致命的組合。
當北約投入所有實力時,可以在該領域建立巨大且有效力量。但重要的是,北約之所以能出動所有的力量,是因為學官們在戰爭錢花費了大量的預算在直接外交關係上,而其目的只是為了重建彼此關係被磨損的聯盟。儘管如此,俄羅斯對烏克蘭,波羅的海國家和白俄羅斯的佔領,使得北約盟國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在本身迫在眉睫的威脅上。
限制性地形條件和雙方投入的力量密度,會導致特別激烈的戰鬥。
尾聲 - 我們如何進行兵推
對於此次兵推感興趣的人來說,我們所使用的兵棋都是由GMT遊戲公司出版,Mitchell Land 與 Greg Billingsley 設計的《未來戰爭 Next War》系列戰爭兵棋遊戲。
James Lacey 博士發現這些商業遊戲的設計要比他自己預期或是美國國防部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兵棋要更為複雜,而且真實。根據James Lacey 博士所提:"事實上,如果我要為下一個戰爭系列做任何調整,那就是它可能過於真實,因此系統非常複雜,難以掌握,而且玩起來很費時。"
值得慶幸的是,《未來戰爭 Next War》的設計師同意製作一個簡化的規則集,允許更多的學官可以取代紀遊的規則而不犧牲其真實性。
戰爭學院在這次的推演中,也得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作戰實驗室戰爭部門的Tim Barrick和Mark Gelston以及本地一些遊戲社群的人士的大力協助,他們在協助我們進行每個遊戲的機制上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能讓學生將精力集中在規劃和戰略決策而不是操作細節上。
河階地形優勢 在 尋路森寧 Seek Fore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知道,大家對於 Alpine 的想像是什麼?
或是說,不知道大家對爬阿爾卑斯山的想像又是什麼?
出乎意料的,居然有這麼多適合我們菜鳥的路線(撒花)。
更準確的說,這裡地形豐富路線多元,什麼難度都被開發出來,親切到初階有機會嘗試體驗,驚悚的超高難度也足以滿足進階,應有盡有,若想嘗試或培養技術攀登能力,Chamonix 絕對是值得一去的好地方(景美人善,東西又好吃,荷包束緊一點就好XD)。
這我也要提一下,出乎意料的,也沒想像中花錢,如果全程紮營跟吃超市,其實預算都在可接受範圍內,只有纜車是較龐大的費用。
(山下營地 €10/天,山上營地 €0,餐費 €20/天,纜車2D €79。)
「Alpine 是什麼?」
Alpine 是歐洲的用詞,也是 Mountaineering 的意思,泛指爬高山,又以 Alps 阿爾卑斯山系中,裸露岩石和終年不融的冰雪地形較多,後來更偏向指「具技術性的冰雪攀登和岩石攀登,還有技術滑雪(ski)」,前部分中文化就是「冰雪岩混合技術攀登」。
除了處處皆有適合的難度外,我覺得在 Chamonix 爬 Alpine 的另一個優勢是這裡有纜車,雖然很貴,但它可以幫你省去大量的時間,30分鐘內爬升2700m,輕鬆把你送上南針峰 - 3842m,跟台灣雪山差不多的高度上,你要做的只有走出纜車站,就能直接練技術——這如何不吸引人?
「那台灣呢?」
台灣選擇其實也很多,雪季玉山、雪山、北稜角、南湖大山、大霸等,只是季節短,雪況又很不穩定難掌握,從海拔0的平地出發,到真正上雪線之前的路程又久又遠,加上申請程序等各種限制,於是越來越多人選擇出國爬山。
(感謝 張元植 大大補充指教)
台灣大部分的登山客,連這個選擇(雪季玉山)都不知道,就被蒙蔽在外,妄論還希望持續增進技術攀登的能力⋯⋯
若沒有這次去 Chamonix 的機會,我可能也一輩子都不知道技術攀登吧。
像我一樣矇矇懂懂、一知半解,不了解冰雪岩混合攀登,以為遇到了就是難關,初體驗上去下來後,當頭棒喝,反而有更深刻的體會。
超大範圍冰雪岩混合攀登,動則需費時2-6小時,甚至半天一天的攀爬時間與距離,混雜著雪地冰壁攀登技術、冰河繩隊救援觀念、攀岩繩隊移動確保和垂降⋯⋯等,將在每個角落學到的細節高高疊起,相互交融並學以致用,實作後彼此反饋,最後爆炸性的消化吸收。
就像每天都有全新的世界在眼前等待著發掘探索,這是一個非常驚艷的世界,也是無與倫比的體驗,若一輩子都沒機會嘗試一次,就真的太可惜了。
完全,大開眼界啊。
----------
Mountaineering Wiki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Mountaineering
↓ 森的分享會時間出來囉,台北台中的朋友快手刀報名吧!!🤗🤗🤗
▲8/02台中場>>https://goo.gl/forms/Kpu5tFu0kC4ITlQS2
▲8/23台北場>>https://goo.gl/forms/F4uCdehRZnELPhAN2
.
Photo by Johnson Chang
.
#ArcteryxTaiwan #Zamberlan #Grivel #Komperdell
河階地形優勢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龍洞#空拍#新北景點
多軸空拍機(Multirotor),屬於無人飛行載具(UAV),是具有兩個旋翼以上之飛行器,雖然旋槳的角度固定,不如單旋翼靈活,卻也大大降低機械故障的風險。多軸機有多種組合,常見為四軸、六軸和八軸等。每個獨立支架可為單槳亦可為雙槳,軸數越多其飛行越為平穩,載重越重,但其在空間飛行與運動,是透過改變軸速來完成,故必須藉著高科技飛控系統的協助才能達成。
高階空拍機配置多樣的電子儀器,例如GPS定位、陀螺儀、空速計、氣壓計、電子羅盤、影像傳輸系統、FPV第一人稱飛行系統、無刷雲台和自動返航系統等,且其體積小、重量輕,因此攜帶方便,能輕易進入人不易進入的各種惡劣環境。發展至今,多軸飛行器可執行電影取景、即時監控和地形探勘等飛行任務。
由於多軸機可穩定懸停於空中,加上技術進步使得門檻降低,近年來成為空拍的優勢選項,好萊塢(Hollywood)電影製作也多採用多軸機作為空拍攝影用,亦有許多攝影玩家結合空拍機,用另一角度欣賞台灣之美,而齊柏林的看見台灣紀錄片更是促成許多玩家紛紛將空拍機錄下的影片放在網路分享。
四旋翼飛行器的飛行原理,是通過調節四具電機轉速來改變旋翼轉速,實現升力的變化,從而控制飛行器的姿態和位置。屬於六自由度 的垂直升降機,因此非常適合靜態和準靜態條件下飛行。
透過空拍來獲取更多的畫面,即是筆者接觸無人空拍機最原始的想法。2013年便興起空拍的念頭,剛開始先購買小型遙控飛行器練習,最後於六月購入國產泰世GAUI 540H六軸多旋飛行器,但出師不利,沒有多久就因飛行距離過遠,超過目視可辨飛行方向,在電力耗盡下,墬入淡水河中。
後來才又購入大疆DJI PHANTOM 2,此為小型四軸空拍機,以GPS定位,故有精準的飛控系統與穩定懸停的能耐,飛行時間約為12分鐘左右,可搭載GOPRO HERO3+運動型相機,其機型輕巧,非常適合筆者欲拍的對象之使用,尤其其可遙控距離為一公里左右,又可抵抗蒲福風級四級左右的風速,若再搭配視訊回傳系統和IOSD mini設備,就能透過監看螢幕了解飛行的方向、高度、距離和拍攝的角度,又當超過遙控距離時,其內建保護裝置,可自動返航到最初起飛位置。
其掛載相機的雲台是禪思ZENMUSE H3-3D,為三軸高精度系統,有著高精度和高穩定和高輕量的三軸平穩性,無論機身如何抖動,都可保持在同一水平,且畫面的搖晃程度大幅降低,故非常合用於空拍使用。而GOPRO相機可提供多種錄影模式,而筆者是選擇4k/4k 17:9的最高解析度,屬於超廣角視野,每秒可錄製12至15影格,又該影像可透過電腦螢幕擷取8MP定格畫面,成為一般數位圖檔,故相當方便。
空拍機運用於山水創作上,因其優越的3D圖像收集能力,可擴展我們的視野,豐富想像,並對當地的地貌和地形有更充分的了解,更能強化作品構思的可能性。當然筆者使用的機型仍是一般機型,如果有更高等級的需求,則須要配備八軸以上之飛行器,搭載專業單眼Canon 5D Mark III 飛上雲端,但價格實在太過高貴,以筆者目前的財力仍無法負擔。
以自然山川為創作對象是許多畫家的選擇,故在表現上或構思上難免會有雷同之處,而空拍機的使用,能讓筆者有更多的機會獲得以往未曾探索的視覺角度。且以龍洞為例,由於它緊鄰大海,又有懸崖,故無太多的取景角度和位置可供選擇,而空拍機能讓筆者輕易取得類似搭船才能觀看的景觀,或是臨空而下無盡深遠的圖像。
至於影片剪輯用的軟體,則是imovie,它算是比較容易入門上手的,上網自學也非常OK。若以空拍龍洞完結篇影片來說,它大概是用七個不同時間拍攝的影像片段作剪接,再利用imovie提供的授權聲音檔做配樂,最後才加上文字的說明。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post/144721335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DJI #dronefootage #dronevideo #dronephotography #dronestagram #drones #fpv #djiglobal #photography #pro #aerialphotography #dronepilot #travel #nature #dronefly #fpvfreestyle #quadcopter #dronevideo #freemone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8bQvk9sJ9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