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成為奧運選手的諾貝爾獎得主
⭐物理學家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
19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量子力學先驅。科學成就是發展出波耳模型分析氫原子。並提出互補原理和哥本哈根解釋來闡述量子力學,對20世紀初的物理學有深遠影響。
鮮為人知的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其實也是運動健將,波耳和弟弟Harald Bohr都是哥本哈根足球俱樂部成員。波耳是守門員,據說他守門時還會在門柱上計算公式。可惜他未成為1908年倫敦夏季奧運會的男子足球國家隊成員。不過,Harald Bohr帶著兄弟對足球的熱情進入國家隊,最終丹麥也在1908年的奧運會上奪下銀牌。Harald Bohr後來還是鑽研周期函數的數學博士。
故事還沒結束,波耳的兒子Aage Niels Bohr在1975年也獲諾貝爾物理獎。
(待續……)
#獲獎原因
「他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
"for his servic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atoms and of the radiation emanating from them"
#NobelPrize #諾貝爾獎 #科學貢獻
波耳氫原子模型公式 在 陳建勳化學教師- 「波耳氫原子模型」的推導關鍵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波耳氫原子模型」的推導關鍵: 「角動量量子化的假設」:L=pr=mvr=(h/2π)×n,它的來源?? 為何有此假設。 波耳結合「古典電磁學」:電子在核外旋轉會放出的電磁波, ... ... <看更多>
波耳氫原子模型公式 在 波耳氫原子模型推導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波耳模型 是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於1913年提出的關於原子結構的模型。波耳模型引入量子化的概念來研究原子內電子的運動。這模型對於計算氫原子光譜的芮得柏公式給出 ... ... <看更多>
波耳氫原子模型公式 在 由波耳氫原子模型談量子力學的建立(1) - 看板ScienceNote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caseypie 信箱]
作者: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標題: [心得] 由波耳氫原子模型談量子力學的建立(1)
時間: Thu Jun 3 09:52:11 2010
作者: caseypie (遺世獨立) 看板: Tymora
標題: [心得] 由波耳氫原子模型談量子力學的建立(1)
時間: Sat May 15 03:44:52 2010
原文刊載於科學月刊2010年四月號
-------------------------------------------------------------------------
引言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由蒲朗克以「能量不連續」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已久的黑體輻射問
題開始,自然科學界進行著一次重大的世界觀重新建立的歷程。眾多前所未見的想法與
新型實驗技術相互激盪、質疑、驗證,將科學觀測的觸角延伸到了被稱為「微觀
(microscope)」的新領域。令眾人大為驚訝的,是此領域所遵循的科學法則,竟與當
時熟稔已有三百年之久、自牛頓三大定律出發的「宏觀(macroscope)」世界的科學定
律大相逕庭。秉持著科學界一貫的實證精神,諸多鐵證如山的實驗結果推動科學家們大
幅更動了對這個世界的觀點。而由這些觀點出發所建立的新科學,便是量子力學
(quantum mechanics)。
本文由這個時代最經典的理論之一—波耳的氫原子模型(Bohr model)著手,說明科學
家如何在舊理論不堪使用,而新理論又僅僅萌芽之時,努力的發展出一套完備的物理學
說。今日,此一模型在高中與大學的物理和化學課程中被廣泛教授,然而卻很少有人提
及其背後的歷史。教科書中的描述往往過於簡潔果斷,但是,其真實的發展經歷卻是曲
折離奇,充斥含糊的假定與不真切的學說。在經歷這樣一段混沌不明的時期後,物理學
家們才發展出了今日的量子力學--我們在課堂上教授與學習的科學典範。
不連續的原子光譜
1855年,瑞士數學家巴耳麥(Johann Jakob Balmer)觀察裝有氫氣的低壓放電管所發射
出的光譜,在可見光範圍內發現四條較為明顯的光譜線。巴耳麥在屢次計算後,發現這
些光譜線的波長和一系列的整數有關系,公式如下:
λ = B(m^2/(m^2 - 2^2))
λ為光譜線的波長,m為3、4、5、6四個正整數,B為巴耳麥根據實驗數據算出的常數。
稍後,瑞典物理學家雷德堡(Johannes Robert Rydberg)將巴耳麥的公式擴展到可見光
以外的光譜線,給出了更加一般化的公式:
1/λ = R(1/(n_1)^2 - 1/(n_2)^2)
n_1和n_2是任兩個正整數。
雷德堡公式的結果能夠圓滿當時觀測到的氫原子光譜。然而,此一公式僅止於現象的描
述,並未提出此一光譜線背後的成因。在當時,氫原子不連續光譜是自然科學界的未解
之謎。
此一謎團到了蒲朗克於1899年提出「能量不連續」的概念之後才出現解決的契機。然而
又拖遲了數年,直到1913年,當人們經由諸多實驗,對於原子的結構和蒲朗克的新概念
都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後,才由波耳(Niels Bohr)提出一個尚足以服人的原子模型,來
解釋雷德堡公式描述的氫原子光譜。
波耳
波耳是丹麥人,生於哥本哈根,1911年於哥本哈根大學取得物理博士學位後前往拉塞福
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實驗室進行短期研究。波耳的導師是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於1911年以α粒子散射實驗確定「原子質量集中於原子核」,並以此結
果提出行星狀原子模型:原子的結構和太陽系這類的行星系相似,電子如同行星一般繞
行相當於恆星地位的原子核。
從1912年起,波耳開始試圖以拉塞福的行星狀原子模型為基礎,再引入當時甚為新鮮的
量子概念,以提出一個圓滿解釋氫原子光譜的理論。此研究到了1913年有了成果:該年,
世界最老牌科學雜誌之一的「哲學雜誌(Philosophical Magazine,創於1798年)」刊
出了三篇波耳關於氫原子光譜的論文。這些論文組建了之後被稱為「波耳模型」的原子
結構理論。
以下,筆者將根據波耳當時的論文,說明波耳建構這個模型的演繹程序。需先提醒的是:
此一程序與絕大多數今日教科書關於此的著墨都大不相同。對物理略有認識的讀者可以
很容易發現:波耳的推導此在今日看來過於繁複、繞了許多遠路,甚至其根本假設就有
極大問題,令人頗有墜入五里雲霧之感。然而,這正是新科學萌發之時的真實形貌!
--
https://caseypie-bard.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128.146.35.245
--
https://caseypie-bard.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1.79.234.205
... <看更多>